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上《山中訪友》淺析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上《山中訪友》淺析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7W 次

李漢榮的散文《山中訪友》是一首清新的詩,一支悠揚的歌,讓人不忍釋手,回味無窮。在文中原本平常的山野,變成了珍奇的勝景;一天無甚滋味旅遊,成了難忘的人生經歷。入選初中語文教材,既符合初中學生的閲讀心理,又適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上《山中訪友》淺析

一、“有我之境”的形成──聯想、想像

王國維説:“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山中訪友》堪稱寫“有我之境”的典範,豐富的聯想和奇妙的想像使所寫之物“皆著我之色彩”,從而生成了一個無比瑰麗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且不説“走出門”就與“好風撞個滿懷”那種“清爽”的心情是何等的欣悦,單是這個“撞”字就把這個“無形”的風化為“有形”;更有那與山中眾朋友相見時親切的稱謂,顯現出作者的無限深情。請看下錶:

對象

稱謂

讚譽

古橋

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

我的知己

山泉

姐姐

溪流

妹妹

白雲

大嫂

月亮的好女兒,天空的好護士

瀑布

大哥

雄渾的男高音,純粹的歌唱家

懸崖

爺爺

無言的禪者

雲雀

弟弟

純潔少年

螞蟻

我的小弟弟

患難兄弟

在山中,見到一位位朋友,千言萬語一齊湧上心頭,此時此刻“便縱有千種風情”,又能用怎樣的言語訴説?於是作者將這一切統統化為一個又一個包含濃濃親情的親切的稱呼,將自然與我合二為一,共同融入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這樣,歡娛之情表現為對自然萬物的喜愛,每個與朋友相會的畫面都是“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可以説文中的每個稱呼語都凝結了作者的萬千思緒,感情濃烈,情景交融。

這一境界的生成當然應歸功於作者豐富的聯想和奇妙的想像。藉助聯想和想像,思接古今,讚頌了古橋“俯首甘為”、默默奉獻的歷史功績,幾百年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藉助聯想和想像,“我”能與自然萬物溝通,不信,你看搖曳的樹枝“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勢”,鳥鳴乃是“喚我名字”的鳥“語”,露珠也脈脈含情,在 “與我交換眼色”;藉助聯想和想像,在“我”的眼中,山泉宛如“一面明鏡”,“要照出我的渾濁”;藉助聯想和想像,溪流潺潺,是在“吟着一首小詩”,“邀我與你唱和”。作者走進樹林一段,想像尤其奇特:“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一株樹都在看我。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樹可以物化為人,“我”也能物化為樹,真是“思接千載,騖極八方”。在馳騁聯想與想像的物化過程中對自然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歷史與現實,自然與社會,真實與虛幻,主觀與客觀,物與“我”,情與景均化為一體,分不清其中的界限,或許應該説作者的歡娛之情(對自然的無比熱愛)是作者達成“我即是彼,彼即是我”的推動力。

二、強烈的抒情色彩──呼告和問句的運用

作者將山間萬物想像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將這次旅行想像成一次訪問──“訪”友,作者自己在山中的經歷就成了一次又一次與家人、朋友“你”“我”相稱的交流過程,這樣通篇運用呼告的`修辭方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話中撇了對話的聽者或讀者,突然直呼話中的人或物來説話的,名叫呼告辭。”(見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見到古橋這個“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浮想聯翩,感慨萬端,想起老橋在幾百年中經歷的風風雨雨,欽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慰問:“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你把多少人馬渡到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波光明滅,泡沫聚散,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堅持着,你那從不改變的姿態,讓我看到了一種古老而堅韌的靈魂。”用與古橋朋友交談的口氣盛讚古橋默默奉獻、堅韌不拔的品格,表達自己由衷的敬意。呼告的辭格的運用或者説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寫法的運用人格化了外物,使“你”“我”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感情的抒發更便捷酣暢。

不僅如此,在“訪友”過程中物、“我”之間的言語交際始終符合交際雙方的身份和情境,特別是問句的運用恰似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娓娓而談,使文章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山泉匯成溪流,所以山泉為姐姐,溪流是妹妹。白雲是大嫂,“雄渾的男高音”瀑布是大哥,額頭高高的懸崖稱爺爺,嘰嘰喳喳的雲雀為弟弟。面對古橋,一句“你累嗎?”表達了老朋友之間的關心與惦念;面對清澈的山泉,不禁反思自己,“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渾濁嗎?”表達了作者追求精神提升和道德完善的強烈願望;聽到溪流潺潺的水聲,作者感到如此親切悦耳,美妙動聽,不禁發問:“你吟着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面對懸崖爺爺這位“無言的禪者”,作者猜想“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天書”只能出自“隱士和高僧”,這使“我”產生了瞭解“天書”的強烈願望;“喂,雲雀弟弟,嘰嘰喳喳説些什麼?”則是兄長關愛小弟的真情的流露。

王國維説:“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本文情深意長,不能不説是“有境界”。

三、富有樂感的語言──整句的運用

文章大量運用整句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第二自然段:

不騎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哼幾段小曲,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運用了排比句和對偶句,“不騎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哼幾段小曲,踏一條幽徑”,不僅意義鮮明,而且句子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語言富有均衡美。其他如“你把多少人馬渡到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波光明滅,泡沫聚散”,“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月亮的好女兒,天空的好護士”,“雄渾的男高音,純粹的歌唱家”,“不拉贊助,不收門票”,“花不會笑我,鳥不會羞我”,“頭戴鮮花,眼含柔情”,“幽谷裏傳出幾聲犬吠,雲嶺上掠過一羣歸鳥”等是對偶句;“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你好,山泉姐姐!……你好,溪流妹妹!……你好,白雲大嫂!……你好,瀑布大哥!……你好呀,懸崖爺爺!……”等是排比句。這些整句和散句結合使用,整齊中有變化,散而不亂,讀來琅琅上口,富有音樂感,既避免了單用整句的單調、呆板、做作,又收到了表意深刻,語勢連貫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王國維講過:“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可以説《山中訪友》就是這樣的一篇傑作,情景交融,形式和內容和諧統一是它的特點。

當然,作為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文章,它並非盡善盡美。由於“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見《語文課程標準》),所以我們的語文教材應有嚴肅的科學性,絕不能出現知識性、科學性錯誤。我們都知道,雷雨時為了避免被雷電擊中是不能到大樹下避雨的,在閲讀時同學們應剔除這些科學性錯誤的影響。為了提高教材質量,文章的第7自然段確有修改的必要。建議將第一句“忽然下起雷陣雨,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喝醉了酒的詩人在雲頭朗誦,又感動人又有些嚇人。”修改成“忽然下起陣雨,”(以下接原文第二句)。這樣保留了原文的主體內容,既不影響文章的整體風格,又消除了科學常識性的錯誤。

瑕不掩瑜,《山中訪友》仍然不失為一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