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培根《論美》同步練習

培根《論美》同步練習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28W 次

導語:多做練習有利於我們學好課文,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下面是培根《論美》同步練習,歡迎同學們過來了解。

培根《論美》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紅色的字注音。

吝嗇(  )  腓力普(  )  滑稽 (  )  攝取(  )

2.詞語解釋。

【吝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

【滑稽】:(言語、動作)引人發笑。

【攝取】:吸收(營養等);拍攝(照片或電影、電視鏡頭)。

【放蕩】:放縱,不受約束或行為不檢點。

【愧悔】:慚愧,悔恨。

3.文學常識填空。

培根,英國_________家,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曾被_________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發表了他的處女作《______________》。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____》是英國隨筆文體的______________。

4.默寫課文中已成為格言的幾個比喻句(寫兩句即可)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sè  féi  jī  shè

3.哲學家  馬克思  論説隨筆文集  人生論  開山之作

4. ①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②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二、課文學習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話“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內涵?

【明確】這裏的“此”,指代的是“容顏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義者看來,上帝創造了一切。這裏是一種幽默的説法,人的美貌如果説是與生俱來的,“才能”卻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給予不給予的問題。

2. 第二段為什麼多以帝王為例,來論述他們內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明確】培根生活的時代,只有繪畫而無攝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將相,而培根根據此説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醜陋,畫師也要加工美化。有關這一點,我們只要看一看中國繪畫史所留下的帝王“標準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出認識上的侷限。

3. 第三段開頭為什麼説“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明確】顏色之美,是純外在的美;形體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體現了人的意志和主觀努力的因素(如鍛鍊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體);優雅行為之美,體現了人的內在素養,是美德的一種體現,所以在三者中最高。這三個層次都屬於外形美,但層次有別,不在同一個審美層次上,故作者“仔細考究起來”,看法很有新意。

4. 培根在論證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難於直觀性後,為什麼説“美是不能制訂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明確】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不能憑一種固定思維定出美的規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丟勒的做法能夠創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標準”的。培根認為他們的做法是荒謬的,因為美的表現是豐富的,如果畫家想畫出自己認為的美並能為大眾所接受,他只有像音樂家創作優美的旋律一樣,憑藉靈感,依靠慧眼的發現。

5. 在“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並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這句話中,培根認為美是什麼?請舉幾個例子來對這個道理加以説明。

【明確】培根在這裏論述的是一個重要的美的通俗定義,即“美是和諧”。例如面臨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麗的,但是山水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看慣了”,自然會覺得“它就該是這樣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積不大,但是主人善於設計,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蘇州園林一般玲瓏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顯得平常,可是由於精心佈局,結構合理,文章一樣能顯出大氣。

6. 説説下列幾個句子的含義。

①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②拉丁諺語説過:“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③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明確】

①用寶石打比方,説明一個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樸素的外表不僅不會有影響,而且會使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貴。

②這裏的“晚秋”相對於“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種成熟的美,具有最豐富的內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説明有些老人,因為具有豐富的內在修養而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成熟美。

③這裏的美是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説明沒有豐富的內藴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作者在文中着重強調哪種美 ?

相對於外形美,作者更強調內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他呼籲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

7. 這篇文章在論述上雖然有內在聯繫,但是論述中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明確】人的審美標準不可能統一,儘管對許多問題人類有相對統一的價值標準,但是在具體的問題上,可以求同存異。對於美,人們會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而產生不同的認識,甚至在不同情境下,這種認識也會有所變化,有所發展。培根的文章寫於16、17世紀,按中國歷史的分法,他生活的年代相對於中國的明朝末年。社會是在發展的,我們不能要求他當時的認識完全正確。況且,他的文章有強烈的個人色彩,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

8. 對文章中心意思和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本文論證了美德是人類最高的美,勉勵人們致力於內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全文共五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個比喻、一個實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體論述美德最美。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2段),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第二層(第3段),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優雅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層(第4段),通過某些老人和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勵人們把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三、深入探究

1. 多用實例,事理顯豁。

本文論述的是人生哲理,但並不以艱深的推理取勝,文章多用實例講話,顯豁地闡述事理。有的實例很具體,如以“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為例,就典型地論證了外在美與內在美可以統一起來。有的實例比較概括。如以“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為例,説明不要只去追求華貴外表,美德最美。文中的例證在具體運用時,方法又多種多樣,有的用來作類比,有的用來直接作論據,有的用來作比較,有的構成對比,使事理得到充分論證和説明。

2. 語言特色

①在表達數量和程度方面,用詞準確,很有分寸。

②概念語詞含義深刻,值得仔細玩味。

③善用比喻,令人過目不忘。

④引用諺語解説事理,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

3. 仿照例句,以“美”為話題,另造二個句子。

愛,是冬日裏的一縷陽光,是飢餓時的一塊麪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如:美,是藍天上的一朵白雲。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4. 結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這句拉丁諺語,談談對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中“最美不過夕陽紅”含義的理解。

【明確】這裏的秋天與夕陽紅都象徵老年。夕陽瑰麗多姿,温馨從容,老人儘管歲至暮年,但是,因為作風優雅,生活充實,其風采依然屬人世間至善至美者。

四、閲讀理解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拉丁諺語説過:“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飽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1. 揣摩文中紅色的詞,想一想,為什麼不能刪去?

2. 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麼?

3. 作者以“盛夏的水果”為喻,想説明什麼觀點?

4. 為什麼“世上有許多美人”“晚年”“愧悔”?

5. 美怎樣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明確】

1. 如果刪去“有些”,那就等於説是“全部”,以偏概全。“儘管”與“卻”相對應,説明推斷的前提,強調了美德的重要性。

2. 這裏的“晚秋”相對於“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

3. 説明形體美是難以永久保持的。

4. 在多數情況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會愧悔。

5. 美只有落在懂得德行美的人身上,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中 考 解 析

  荊州市中考題

濕 地

濕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據資料統計,全世界共有自然濕地855.8萬平方公里,佔陸地面積的6.4%。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小温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它因有如此眾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 )“自然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藥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濕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樣性。僅我國有記載的濕地植物就有2760餘種,其中濕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屬、1380多種。濕地植物從生長環境看,可分為水生、沼生、濕生三類;從植物生活類型看,有挺水型、浮葉型、沉水型和飄浮型等;從__________看,有的是細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喬木。濕地動物的種類也異常豐富,我國已記錄到的濕地動物有1500種左右(不含昆蟲、無脊椎動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約250種,魚類約1040種。魚類中淡水魚有500種左右,佔世界上淡水魚類總數的80%以上。因此,無論從經濟學還是生態學的觀點看,濕地都是最具有價值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

1.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運用了多種説明方法,除“列數字”外,用得最多的兩種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用表格顯示第一段文字中畫橫線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從“譽為、稱為、喻為、視為”中選詞歸位於第二段中的括號,最符合語境的是哪一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們説濕地是“自然之腎”而不説它是“自然之肺”,這是有道理的。第二段文字中有個句子基本上能表述這種道理。請找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理解第三段文字中“分説”部分的層次與內容,應抓住的兩個關鍵語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在第三段文字的橫線上應填入的內容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文字在數字運用上有什麼特點?試舉兩例説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濕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2.分類別、舉例子 3.略 4.譽為

5.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

6.①僅我國有記載的濕地植物就有2760餘種;②濕地動物的種類也異常豐富。

7.外部形態

8.多用約數,如2760餘種,大約250種等。

【解析】此題基本上展示了説明文閲讀考查的主要考點,其中:

第1題考查對全文中心句的理解;

第2題考查對説明方法的辨識;

第3題考查對指定內容的圖表式説明;

第4題考查對詞語的準確品味;

第5題考查對説明對象特徵的理解;

第6題考查對中心句與支撐句關係的理解;

第7題考查對句子説明內容的概括;

第8題考查對數字用語特點的分析。

8道題,從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學生文體閲讀的基本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理解品味能力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外拓展]

最苦”和“最樂”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説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無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不敢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了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了的,我對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的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裏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是帶着苦痛往墳墓裏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開。所以我説,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了。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得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自己找來的。一翻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説“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

有人説:“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1.按已給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筆下,貧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作者認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

2.請從最後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涵相符的一句。

3.你認為,文章最後所説的“卸卻”責任與“解除”責任有何不同?

①“卸卻”責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內)

②“解除”責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內)

4.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10字以內)

5.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為什麼?

6.讀完全文後,你對“責任”是怎樣看待的?

 【參考答案】

1.知足;安分;達觀;應盡的責任沒有盡。

2.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3.①不盡責任,丟開不管;②盡了責任,再無負擔。

4.人人必須盡責任。

5.本文是從“最苦”與“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容“談責任”關係不大。

6.答案有三個要點:①每一個人都有責任;②盡責任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③盡責任,就會快樂,否則,就會陷入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