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2017第一學期高二語文寒假作業試題(附答案)

2017第一學期高二語文寒假作業試題(附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6W 次

  一、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

2017第一學期高二語文寒假作業試題(附答案)

  説霾

  樊良樹

霾為何物?

我國最早的字典《説文解字》釋義説:風雨土也。從雨貍聲。《詩》曰,終風且霾。風雨交加,裹挾大地的塵土,伴隨像貍一樣的尖利聲音,給人造成很大的壓迫感。這裏,霾是充滿流動力量的一種自然現象。《詩經邶風》中有終風且霾,説的是一位女子耳聞目染交替演進的四種天象終風且暴終風且霾終風且曀(y,陰沉而有風;昏暗)曀曀其陰,不由憂從中來。

暴,大風迅疾猛吹;霾,狂風席捲揚塵;曀,狂風遮天蔽地;陰,天色陰沉黯淡。四種天象,緊鑼密鼓,層層加碼。攜帶塵土的霾,帶土黃或橘黃色,讓能見度大為降低。終風且霾,是否為今天人們所説的沙塵暴,我們尚難以得知。不過,席捲塵土的霾,古已有之,當無疑義。

在長江流域,終風且霾的機率,微乎其微。彼時,江南水鄉澤國,山林莽原,到處都為生機盎然的樹林、濕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時的南方文獻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此處的霾,同埋,戰車的兩輪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這個意義,與北方文化經典《詩經》中的霾有所不同,但並不讓人覺得突兀,恰為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語言表徵。

在後世的漢語表達中,霾,屢屢出現。如唐代陸龜蒙夫子又繼起,陰霾終廓如。杜甫向晚霾殘日,初宵鼓大爐漲沙霾草樹,舞雪渡江湖灑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闊。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紀末,霾的意義變化不大,始終在農業社會徘徊。發端於20世紀上半葉的《辭海》對其的解釋是大氣混濁態的一種天氣現象,也看不出霾對身體有多大傷害。再大的風吹起塵土,不過是原生態的塵土罷了。此時,中國的大多數地方尚未進入工業化門檻,城市的體量無法同今天相提並論。當倫敦、曼徹斯特等工業革命重鎮率先飽受空氣污染,中國的不少地方仍然為一派田園風光,空氣中都瀰漫着一種泥土味。

近年來,霾頻頻出現於中國城市及媒體報章。支撐霾字頻繁現身的正是中國狂飆突進的城市化進程及相對滯後的環境治理。不同於裹挾塵土的古代的霾,現今的霾攜帶了多種多樣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汽車尾氣、工地揚塵、燃煤煙塵。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築越密,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的霾比古代的霾,引發的關聯效應愈加深廣、複雜,已讓中國的不少城市居民週期性地體會到呼吸陣痛。

從古至今,霾都為一種令天色渾濁的天象。風吹起塵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現今,在人工減排不暢的情況下,霾依然要靠風稀釋、吹散。霧霾纏城,一陣陣大風將霾吹得無影無蹤。因此,《詩經》中有終風且霾,風和霾還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摘自《光明日報》)

1. 下列對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

A.霾源遠流長,始終在農業社會徘徊,多年來,它的意 義變化不大,在後世的漢語表達中屢屢出現。

B.古代風吹起塵土,聲音猶如貍音尖鋭,形成了塵土飛揚的霾,但這只是一種令天色渾濁的天象罷了。

C.籠罩在當今中國多個城市的霾,夾雜着汽車尾氣、工地揚塵、燃煤煙塵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

D.終風且霾是説狂風捲席着塵土,能見度降低,這與今天人們所説的沙塵暴屬於同一性質的事物。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霾是大風揚起塵土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如《詩經》中的終風且霾和《九歌》中的霾兩輪兮縶四馬。

B.類似倫敦煙霧事件的大氣污染,現在輪到中國的城市了。這讓中國的不少城市居民週期性地體會到呼吸陣痛。

C.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環境與倫敦等飽受空氣污染的工業革命重鎮相比,明顯更具有環保性和田園性。

D.在今天,人類科技水平突飛猛進,但在人工減排不暢的情況下,對付霧霾,還是基本靠吹,還得依靠一場大風,終風且霾。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由於江南的氣候環境與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義,之於南方與北方也有所不同。

B.自古以來都有霧霾天氣出現,不過那時的霾只是攜帶原生態的塵土,也看不出霾對身體有多大傷害。

C.近年來,由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等因素,使霾這個字頻頻出現。這時的霾與裹挾塵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質的區別。

D.正是中國狂飆突進的城市化進程及相對滯後的環境治理,使裹挾塵土的古代的霾,變成了現今攜帶了多種多樣對人體有害成分的霾。

 二、古代詩文閲讀(40分)

  (一)文言文閲讀,完成4--7題。(19分)

張根,字知常,饒州德興人。少入太學,甫冠,第進士。調臨江司理參軍﹑遂昌令。當改京秩,以四親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時年三十一。鄉人之賢者彭汝礪序其事,自以為不及。

屏處十年,曾布﹑曾肇﹑鄒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義,徽宗召詣闕。為帝言:人主一日萬幾,所恃者是心耳。一累於物,則聰明智慮且耗,賢不肖混淆,綱紀不振矣。願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禍亂之原。遂請罷錢塘製造局。帝改容嘉美,以為親賢宅教授。

未幾,通判杭州,提舉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錫系治兵吏千計根曰此有司失於幾察之過也今羅取無罪之人責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氣乃罷其獄。

大觀中 ,命為轉運副使,,改淮南轉運使,加直龍圖閣。又以水災多,乞蠲租賦,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貸流民。詔褒諭之。

徙兩浙,辭不行,乃具疏付驛遞奏。大略謂:今州郡無兼月之儲,太倉無終歲之積,軍需匱乏,邊備缺然。東南水旱,盜賊間作,西、北二國窺伺日久,安得不豫為之計﹖因條列茶鹽﹑常平等利病之數,遂言:為今之計,當節其大者,而莫大於土木之功。今羣臣賜一第,或費百萬。臣所部二十州,一歲上供財三十萬緡耳,曾不足給一第之用。以寵元勛盛德,猶慮不稱,況出於閭閻幹澤者哉。雖趙普﹑韓琦佐命定策所未有,願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園﹑邸店,雖不若賜第之多,亦願日削而月損之。如金帛好賜之類,亦不可不節也。書奏,權幸側目,謀所以中傷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誠,不之罪也。

尋以花石綱拘佔漕舟,官買一竹至費五十緡,而多入諸臣之家。因力陳其弊,益忤權幸,乃擿根所書奏牘注切草略,為傲慢不恭,責監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詆常平之法,以搖紹述之政,再貶濠州團練副使,安置郴州。尋以討淮賊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終於家,年六十。

( 選自《宋史列傳一百一十五》 )

注:①貤:通移。轉移;轉贈。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洪州失官錫/系治兵吏千計/根曰/此有司失於幾察之過也/今羅取無罪之人責/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氣/乃罷其獄

B.洪州失官錫/系治兵吏千計/根曰/此有司失於幾察之過也/今羅取無罪之人/責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氣/乃罷其獄

C.洪州失官錫系/治兵吏千計/根曰/此有司失於幾察之過也/今羅取無罪之人/責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氣/乃罷其獄

D.洪州失官錫系/治兵吏千計/根日/此有司失 於幾察之過也/今羅取無罪之人責/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氣/乃罷其獄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太學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始設於漢代,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隋代以後改為國子監,面國子監內同時也設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於監。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也稱弱冠,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進行,一般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

C.進士,是古代科舉會試及第者之稱,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D.書是對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稱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預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種祕密的奏議。

6.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張根很講究孝道。當初改任京官時,因為四親在堂,他希望把給父母的恩封轉給祖父母,把給妻子的恩封轉給母親,朝廷最終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張根很有才華。剛剛成年,就考取進士功名。曾布等人上書説明他的美好義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宮,張根藉機提出了建議,皇帝高興地讚美他,認為他是親賢宅教授。

C.張根關心百姓疾苦。大觀年問,張根被任命為轉運副使,改為淮南轉運使,加任直龍圖閣,當時水災頻發,他請求減免租賦,發放洛口米糧、常平青苗米,救濟流民。

D.張根仕途多舛。張根的上書,觸怒了權貴佞臣,他們羅織罪名,先將張根貶為監信州酒,不久又以張根詆譭常平之法等為藉口,再次將他貶為濠州團練副使。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東南水旱,盜賊間作,西、北二國窺伺日久,安得不豫為之計?(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歲上供財三十萬緡耳,曾不足給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詩歌閲讀 (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