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主題班會活動教案

《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主題班會活動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6W 次

  一.活動目的

1)促進青少年瞭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承傳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培育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成才報國的遠大志向。

2)引導學生自覺遵守“守則”和“規範”,用實際行動繼承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活動準備

編制腳本、選好表演的學生、學生主持人,準備好各項的器材

  三、活動過程

《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主題班會活動教案

主持人A: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繫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

主持人B:也是促進中華民族與時俱進、不斷走向興盛繁榮和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動力。

A: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不斷、生生不息,成為沒有發生過斷裂的社會文明;

B: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連續進步、自強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具有一種源遠流長、一以貫之並不斷豐富發展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團結統一的文化紐帶與精神支柱。

A:為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承傳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A:為了讓我們養成文明的習慣,以實際行動繼承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個新世紀的合格接班人。

合:我們高二(6)班特舉辦“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的主題班會。

合;下面我宣佈高二(6)班“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A:曾幾何時,一首《龍的傳人》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無數熱血的青年的強烈共鳴,也不知激盪了多少炎黃子孫的赤子之心,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這首依然還在影響着世人,下面請欣賞由唐思文為我們帶來民族歌曲《龍的傳人》

B:有一位哲人曾説過:“我們回憶過去就是為了使過去不再變成將來的翻版”回憶從《辛丑條約》到新世紀的百餘年的歷史,我們知道了許多,也感悟了很多,而快板作為我國的國粹,也曾影響和娛樂了一代人,那麼當二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下面請欣賞由方元元,顧靈玲,姜川,陳俊為我們帶來快板《歷史的證明》

A: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時代裏,有這樣一些人放棄了自己優越的生活,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之中,在長征的道路上,他們用生命抒寫了一曲麴生命不朽的篇章。為我們的民族的復興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那麼就染我們用我們的方式來獻給那些可敬的英雄們吧。下面請欣賞由吳帥,季晨望為我們帶來《長征頌》

B: 無論到何時,我們都不能忘本,我們是炎黃子孫。而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節日,可是又有多少同學能真正對一些節日瞭如指掌呢,下面我們特意準備了幾段關於民族傳統節日的介紹,希望能給同學們一個新的認識;(朱宇婷)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 ;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春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年的由來】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説的是: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説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説:“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説:“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説有着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B:明年的9月份在北京將舉辦的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一次盛大的體育盛會,本身就是一件榮譽的事情,同時它也見證了我國國家綜和國力的提升和變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件光榮的事情,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相約2008吧,下面請欣賞小品《相約2008》,表演者:張嘉俊,顧靈玲,吳帥,陳俊

A:有一種感情是無法言説的,有一種思念是無法排解的,縱是天崩地陷,海枯石爛,卻依然不會改變,因為愛在心中,下面請欣賞由我們高二(6)班全體同學帶來合唱民族歌曲《愛因為在心中》

A:總有一種激情讓我們感動

B:總有一種生活讓我們嚮往

A: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進

B: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昂揚

A:同學們,本次主題班會雖然已經進入了尾聲,但弘揚民族精神的種子卻已深深的紮根在我們的心中。

合:城橋中學高二(6)班“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主題班會到此結束。

  班主任總結

真正的民族精神不是一堂主題班會所能完全體現的,真正的文明素養也不是一時能養成的,它應該體現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紀,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存在憂患意識,首先要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掌握過硬的本領。我們提出的這五個習慣和六種品質,是人格健全的基本要素,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認真學習和領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講文明、懂禮貌,做一個合格的文明中學生,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我對你們提出的五個習慣和六種品質。

女:我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中華文明靠我們傳承,民族精神靠我們弘揚,中華民族靠我們振興。為此,我們鄭重宣誓::

一、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深入瞭解中國革命的歷史,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二、樹立遠大志向和正確的理想信念,把個人的成長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聯繫在一起,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做好準備。

三、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規範,養成良好文明行為習慣,做到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

四、熱愛科學,尊重知識,勤思好問,樂於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勇於創新創造。

五、樹立勞動意識、效率意識和環境意識,樹立進取精神和科學精神,增強動手能力,提高基本素質,促進自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