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北師大版八上《靜默草原》優質教案

北師大版八上《靜默草原》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1W 次

 教學目標:

北師大版八上《靜默草原》優質教案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並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通過本課的學習,並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具:

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閲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導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閲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確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 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⑵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峯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説、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成吉思汗後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祕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⑶ 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 “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温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温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温順。”——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順的牛犢。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訴我們水源在那裏;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裏。”——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着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ˋao) 檔(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頰(jiaˊ) 摩挲(suoˉ) 處境(chu )

⑵、教師範讀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裏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②、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麼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麼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作者接着就告訴我們是什麼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 感受:驚慌——(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 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裏?(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 與城裏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於是,不同於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説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裏的人的思維發生衝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裏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瞭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蒼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C、分析7——8段

a齊讀這兩段

b提問:為什麼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 “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説,豐富是藴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説,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板書:單一中呈現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裏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麼,這麼用有什麼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裏,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麼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現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通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瞭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E、分析11——12段

a、學生齊讀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這裏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説説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説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裏騎馬、摔跤……悠閒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説的“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枴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説“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揹負着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枴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説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侷促”。(板書:侷促)

這種侷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⑷分析作者對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學生朗讀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A、“遠方的小溪載着雲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賞析

雲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着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於是就給人以載着、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B、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裏,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我扯住衣襟”,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作品寫到這裏就結束了。

B、 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裏“善忘”是忘記什麼?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脱,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淨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着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後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點明題旨

板書:題旨:靜默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原野的《靜》,領略了原野筆下的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現在我們來一同比較,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明確:《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佈置作業:

背誦11段,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