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教學反思

《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5W 次

 《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

《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發生、形成的美妙過程,懂得文學來自生活的道理。

2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觀察的方法,積累優美的語言。

3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合理運用想象和聯想的寫作手法。

2 探究把握文章藴涵的主旨和寫作意圖。

 教學構想:

三篇短文選用三種教法:

1 《詩的材料》景物美、語言美,設計成朗讀課,在朗讀中品析體驗。

2 《三棵老銀杏》處理成寫讀課,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續寫詩,在閲讀中寫作,在寫作中理解。

3 《爬山虎的腳》可以作為學法指導課來教,用課文作例子,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預習課文,解決生字生詞,作者簡介。講解第一篇短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一節課所學內容

1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代表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説《倪煥之》

2 回憶上節課講的作者如何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的,除此以外,作者還聯想到自己以前還有過哪些類似的情形?那麼這種情形在課文中指什麼呢?推而廣之,詩的材料是指什麼?

小結   要善於想象和聯想,情景交融。

二、 三 棵 老 銀 杏

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表哥這首詩計劃怎樣往下寫?

2表哥想象三四年後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

3表哥的這首詩只是單純的在寫樹嗎?(寫作目的)

4續詩

小結 大膽嘗試

三、 爬 山 虎 的 腳

問題:

1 爬山虎的生長環境, 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

2 爬山虎腳的特徵

3 找出描寫爬山虎爬牆過程的語句(注意動詞的運用)

4 説説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所得。結合第16課談談關於寫作除了本文作者介紹的以外,還可以怎麼做能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小結  帶着一顆詩心去觀察,你會發現生活美不勝收、魅力無窮、奧妙無窮

全文小結

三篇短文依次記敍了“我”觀察荷花所感受到的詩情,和表哥談論詩作的意境與思路,對爬山虎的生長環境、葉子變化及爬山虎的情形的細緻觀察,表現了“美景觸動詩情”“真情營造詩境”告訴人們要用“詩心去觀察”表現了一個少年對文學創作的實踐和思考。因此,《一個少年的筆記》可以看作是一個少年關於文學創作的手記,看作一個少年精神成長世界的記錄。

作業

選一種你最喜歡的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按順序寫下來,最好運用想象和聯想的表現手法,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一個少年的筆記》教學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禮記•學記》中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就是從教學的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在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中不斷地得到進步與提高,是教師成長的好途徑。

語文課程並不像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文章內容來源於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光靠死記硬背沒有多大用處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作者的思路,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等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教師要運用的教學方法是為教學服務的,而最根本的目的在於最適合角度的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與優勢,使學生獲得平等的教育。採用“分層次”,設置檔次不同的檢測題為發展不平衡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跳一跳可以找到桃子的空間”。這樣尖子生有更好的發展方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學,達到優生更優,後進生進步的目的。

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示範是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有效手段。但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單調、枯燥,學生受自身知識體系的影響,很難準確的學習、理解、接受知識,會給學生以陌生的感覺。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課後不能及時複習,使其對所學的知識只能是一知半解,時間長了往往形成錯誤的定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中,學生就會舉一反三。這樣,既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體現了教師主導性的教學思路,提高練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