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白楊》有感

《白楊》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8W 次

  《白楊》有感1

白楊,我崇敬它。在驕陽似火的太陽底下,人們在拼命地尋找着不被太陽照射的地方,而白楊,卻撐開了一把綠傘為人們遮住太陽;在風沙漫卷的環境中,人們都睜不開眼,而白楊卻頑強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在滔滔洪水中,人們措不及防,立刻就被洪水捲走,而白楊卻挺立着,守護這片土地……

《白楊》有感

它在我的腦中一直揮之不去,或許,這就是白楊吧,這就是非同尋常的白楊吧!它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堅強不屈的品格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裏。想起從前我學習書法時我經常不寫作業,老師經常説我,可我就是改不了;有時候我還逃課,爸爸媽媽也説我,導致學書法兩年後依然很差勁。現在想想,和白楊比比,我自己就為那時的自己羞愧。不過,這幾年來,我一直勤學苦練,毛筆字的水平提高了很多。

我崇敬白楊,白楊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白楊挺立在風沙中,雨雪中,乾旱裏,洪水裏,面對強敵,永不言退!

  《白楊》有感2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白楊》的課文,讓我深受感動,文中寫的是一一位父親帶着自己的兩個孩子紮根邊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沿着鐵路的一行高達挺秀的白楊樹。

我最欣賞文中一位父親説的話:“白楊樹從來都這麼直。那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沒有白楊那麼堅強,老是知難而退。我學拉丁舞,剛開始覺得挺好玩,最後越學越煩,到了第三年,我變得拖拖拉拉,該學拉丁舞的時候,不是找這理由,就是找那理由,我也因學拉丁舞捱了幾次打。最後我終於苦心婆心的把我媽媽説服了——我不學拉丁舞了!

自從我不學拉丁舞,我慢慢的變胖了,身材也不如以前了,壓腿也壓不下去了。唉!

我以後也要像一個想白楊一樣做一個堅強不屈,知難而進的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彩虹!

  《白楊》有感3

《白楊》這篇課文講了哥哥、妹妹和爸爸在討論在這個嚴重乾旱,可以説鳥不生蛋的戈壁上生長的白楊,他們的談話讓我知道白楊是一種長得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風吹也不動搖的樹。

其實,他們的爸爸和媽媽都在新疆工作,這次哥哥和妹妹去新疆,也是為了在新疆紮根。看看他們這一家,他們為了使西部的環境更加美好,不計較西部的惡劣,來改善別人的生活環境。再看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人有白楊精神,比如説我們的老師。老師十分辛勤地教育着下一代。每天我們放學了,老師們還在辦公室裏備課批改作業;有些同學因為上課不專心,功課落下了。下課後,老師還來為他們補課。老們們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教育這徵土地上了。他們為了下一代有更多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不辭勞苦地工作着。

環衞工人也有白楊品格呢!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打掃街道,他們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讓我們的街道更加乾淨,雖然人們都認為掃大街是卑微的工作,但就是他們,使我們每天都能走在乾淨的街道上。在我的眼裏他們就像抵抗着風沙的白楊,使我們的環境更加乾淨。

我一定要做一個有白楊精神的人。

  《白楊》有感4

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為我們細心地緩解;書,就像一位老師,為我們細心地輔導;書,更像一葉小舟,帶我們在小溪上漂游。

最近,我們學習了《白楊》一文。文章主要寫了:在一列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從窗外看見了一行白楊樹。哥妹發生了爭論。這個小小的爭論,讓在沉思中的爸爸醒悟過來。而且向孩子們借介紹了白楊樹來表白自己的心。希望自己地孩子長大後,為建設祖國邊疆貢獻自己的青春。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感悟到:文中的父親真偉大,為建設邊疆,嘔心瀝血。同時,又教育孩子。讓他們長大後也到祖國西部,生根、開花、結果。我也要像文中的父親一樣。從小認真學習,奮發向上,用現代知識武裝大腦,長大後去建設祖國的西部,貢獻出自己的'青春。

  《白楊》有感5

在這個學期,我們學了《白楊》這篇課文。它是當代作家袁鷹的作品,選自於《風帆》散文集的其中一篇。

表面上看這篇課文在描寫白楊,但是深入觀察,深入思考,其實它是在讚揚、歌頌紮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在文章的十四自然段,爸爸對孩子們説的那句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他,他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他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使我感受深刻。“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這句話體現了爸爸作為邊疆建設者毫無願言,“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是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而觸景生情,以白楊樹勉勵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一樣堅強不動搖。説楊樹,也是在讚美千千萬萬邊疆建設者。

  《白楊》有感6

前一段,我拜讀了作家袁鷹著的《白楊》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語句生動、優美,內容耐人尋味,是一塊百啃不厭的“骨頭”。

文中講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子女也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其中,“爸爸”的一段話我記憶猶新——

“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以前,我總認為白楊樹,既開不出絢麗的花朵,又結不出美味的果實,是一種很平凡的樹。今天,白楊樹的形象在我腦海裏變得高大起來。我熱愛白楊樹!我敬仰白楊樹堅強,不軟弱,不動搖的精神。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它比喻了父輩的建設者們像白楊樹那樣紮根戈壁,建設祖國。他們的身體已經衰老,建設祖國的重擔將來要落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要像小白楊一樣,哪兒需要我們,我們就在哪兒生根、發芽。

文中的父親,讓我想到了我們偉大祖國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建設者,他們精神是那樣高尚,他們的形象是那樣高大,我敬仰他們,我要永遠以他們為榜樣,建設祖國,奉獻祖國。

我想:我們現在必須好好學習,練好本領,學習更多知識,將來紮根“祖國”,報效祖國,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出我的一切力量。

  《白楊》有感7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白楊》,課文是説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回內地接將要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在返回新疆的火車上,向自己的孩子介紹戈壁灘上的白楊樹,借樹表達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樹那樣,哪兒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兒生根、發芽、成長。

讀完這篇課文,我感到這位邊疆建設者有着博大的胸懷,非常偉大。那些邊疆建設者們也同這位父親一樣,有着遠大的志向,相信通過自己的子子孫孫開發邊疆,可以讓新疆變成美麗的地方,自己默默的奉獻着,我們也要學這些邊疆建設者們。

  《白楊》有感8

整合和分解是一對意思相反的詞,但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中,他們則是相輔相承的。分解目標是目標具體化和操作化;整合目標是對分解目標進行梳理後形成的有結構的目標羣。它的意義表現為在把不同層次的、不同類羣的目標,在主攻方向的提領下建立課程教學提綱,進而引領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思路完成課堂教學。

在教學《白楊》一文時,我根據課文內容確定了以“借物喻人”的寫法為主,讀懂了句中含着的意思為重點分解教學目標。設計了“創設情境──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學思路。

在目標整合問題上,我確定了三重目標:首先是以文章開頭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知道白楊樹生命力頑強、適應性強的特點,讓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和願望。接着借爸爸的話轉入到父親“託物言志”的教學上來,通過“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裏生根、發芽、長出茁壯的枝幹。”這一句話讓學生明白爸爸是在借白楊樹來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美好心願。並能理解白楊樹指的是像爸爸那樣為邊疆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把整篇文章的主要目標和重點目標都予以實現。既讓學生明白作者借物喻人的學作手法,又學會了體會向句中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最後以課文結尾中大白楊和小白楊的關係,聯繫借物喻人的寫法,啟發學生自己體會孩子們將會怎樣?給學生留下了自主發揮的空間。

通過整合目標的迎領指導,分解目標的具體步驟,整堂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重點也較為突出。

  《白楊》有感9

白楊,是戈壁灘上勇敢的衞士,它頂着狂沙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在它身上可以發現出一種令人敬佩和敬仰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就像烙印般印在為建設祖國而奔赴新疆的人們的心裏。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為祖國的發展儘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白楊》中,描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把孩子接到新疆唸書的途中向他們介紹堅忍不拔的白楊,藉此表達自己堅守邊疆、建設邊疆的的堅定志向。本文對父親的語言作了重點描述,從中更能體現出父親希望兒女學習白楊能很快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堅定、堅強的精神。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用自己青春的汗水和堅持不懈的信念點燃西部的新希望的人們。每年,都有不少應屆大學生懷着一顆愛國的心來到荒蕪的西部,用自己的能力建設祖國。上個世紀,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經響徹雲霄,但是這句話到現在也是許許多多奔赴西部的大學生的心中的想法,西部建設者們永遠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通過學習《白楊》,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為祖國建設而奔赴西部的人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相信,我也會學習他們,儘自已一分把祖國的西部變得繁榮昌盛。

  《白楊》有感10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白楊》這篇課文。它是當代作家袁鷹的作品,選於《白凡》散文集其中的一篇。

從文章題目看,此文是在寫白楊,但讀過文章的全部章節以後,才知道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拿白楊來比喻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尤其是文章的12自然段,爸爸對孩子的話:“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遙”這句話讓我感受深刻。“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寫出白楊的不動遙“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是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而觸生情,以白楊勉勵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一樣堅強不動遙他讚美白楊樹,也是在讚美千千萬萬邊疆的建設者。

文章最後一自然段,爸爸之所以陷入沉思,是因為他擔心生活在大城市的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們,不僅不能擔負重大的責任,恐怕就連大西北那艱苦的生活都挨不祝可當他看到幾棵小白楊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他就相信孩子們建設祖國的任務一定可以完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爸爸為祖國付出的甚多,對自己追求的甚少。他從不報怨祖國把他分配到新疆。並且,還無私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大西北。準備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獻給大西北。

等我以後當了父親,因為自幼受這篇課文的影響,我也會學習“父親”的精神,併發揚光大。我們世代也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應該有小白楊那吃苦耐勞、不怕風吹雨打、頑強與困難抗爭的精神。在學校,我們要為班級多做一些事情,不怕苦怕累。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我們都要有白楊那,樸實無華,與困難抗爭,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

只有通過今天的努力,明天,我們才能成為祖國大西北合格的建設者,我們才能把大西北建設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