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精選10篇)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W 次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課件,課件可以生動、形象地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我們應該怎麼寫課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精選10篇)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2、能夠理清從洋務運動至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提高概括歷史發展階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創設“名人訪談”情境,體驗張謇興辦實業的背景、影響、結局。

2、創設“穿越時空”情境,探究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在情境體驗學習中,感受張謇等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二、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2、正確瞭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課件:狀元殿試策封面圖、捷報圖

2、教師活動

①設疑:被光緒帝“欽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誰(張謇)

②簡介張謇,引入本課學習

設計理念:選擇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材料,設疑激趣,切入新課

【自主學習建構新知】

1、學生閲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①、《馬關條約》簽訂後,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於是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內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衝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外因是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③、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來説是比較落後的。

設計理念: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初步瞭解知識輪廓。

2、創設情境:“名人訪談——走近狀元實業家張謇”(課件)

設計理念:通過生活化、大眾化的“名人訪談”情境,變歷史事件為現實生活,變歷史人物為現實人物。依靠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説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潤物無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主動性。

3、教師活動:小結學生名人訪談的表現情況,過渡:張謇大生紗廠的命運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第二目,提煉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信息。

設計理念:緊扣教材,承上啟下。

4、歸納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時期、特徵、原因。

教師活動:

⑴指導學生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課件展示)

1、洋務運動的推動

2、封建制度的阻撓

內因:辛亥革命成功,衝擊了封建制度

外因: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帝國主義捲土重來

⑵點撥:內因、外因的共同影響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速度不一。

學生活動:學生口頭回答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

設計理念:初步感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煉歷史有效信息能力。

創設情境:“穿越時空——張謇來到1914”(課件)

教師活動: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張謇請你幫忙創辦實業,調查市場行情:

①此時創辦實業是否有利為什麼

②當時有那些行業適合發展請具體介紹

③根據市場行情,你會把資金投入到哪個行業工廠會設在哪些地方為什麼

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你的企業將會出現什麼狀況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到什麼階段為什麼會這樣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完成市場行情調查,探究知識:

①有利於創辦實業,因為辛亥革命__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②紡織、麪粉、精鹽等行業。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後。

③紡織、麪粉、精鹽等行業,工廠會設在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因為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內地卻非常薄弱。

④倒閉或被吞併,1918年後,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進入一戰後至新中國的成立時期,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

課後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概括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特徵: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極為落後。中國的民族工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2

課程標準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瞭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閲讀;引導學生編寫、表演小歷史劇;引導學生課後撰寫題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國是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2、小歷史劇:《雞毛飛上天》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3、議一議: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麼必然性?

4、看誰找得快:學生在教材上找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法。

5、看圖片《農民紛紛申請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北京郊區農業實現合作化,農民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加深認識。

6、教師簡單介紹手工業合作化的情況。公私合營

7、身邊的歷史:參觀當地的一兩個老字號店鋪,並請管理人員簡單介紹一下該店鋪在公私合營時的情況,瞭解其發展歷史與現實狀況。(成果彙報)

8、教師解釋“公私合營”的概念。

9、學習與思考:為什麼説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3

課程標準

列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史實。認識教育發展在“科教興國”戰略中的地位。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展開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學會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知識與能力:瞭解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的發展規劃及其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三個面向”;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指導學生學習“三個面向”的題詞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習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進行史調查和社會調查的能力,並學習撰寫調查報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教育事業輝煌成就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

通過調查,加深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增強熱愛家鄉的觀念,樹立學好本領、建設美好家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導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話題,“你能給這幅照片加上你認為最恰當的標題嗎?”由此導入新課。

一、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為什麼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説一説: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人民教育事業發展的可喜成就。

記一記:“三個面向”的題詞。

理一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蘇明娟的兩張照片説明了什麼?

小調查:你所在社區普九實施情況(入學率及原因)

課後延伸:

小組討論:

“你準備怎麼幫助失學兒童?”或以“讓我們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陽”為題,寫一封倡議書。材料閲讀:“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於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在聽取關於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彙報時的講話

“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

——1985年5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師資格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蘇明娟當年手握鉛筆“我要上學”的照片為很多人所熟悉,那雙充滿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以這張照片為標誌的希望工程也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

10年來,這張照片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悉,以這張照片為標誌的希望工程也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社會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學總數達8335所,救助失學孩子累計達230多萬名。

10年後的今天,希望工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青基會推出了希望工程遠程教育計劃,目的是為了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力爭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讓全國貧困農村小學都建起遠程教育網站。蘇明娟再次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發展的概述。指導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重點大學、專業設置、科研成就、學位制度等方面)。

論從史出:高教發展數據比較(高校數量、在校人數等),説明高教的大發展。

實地調查:選擇本市你所感興趣的一所高校,瞭解它的歷史與發展現狀,加深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認識。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大會的召開和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2、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成就分佈圖》,説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準着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一是瞭解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

二是知道1954年頒佈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難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表格出示:建國初期完成的任務

1、建立人民政府(1949):成立新中國

2、統一大陸,民族團結(1951):西藏和平解放

3、保家衞國(1950.10-1953.7):抗美援朝

4、滿足農民人民需要(1950-1952):土地改革

新中國建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鞏固政權之後,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的建設。

【講授】新課學習

(多媒體展示資料:建國初期嚴峻的經濟形勢)

教師提問:説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國民黨留給我們一個爛攤子,工農業生產遭到破壞,物資緊缺,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

教師: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簡表説明了什麼問題?

(閲讀分析圖表內容,並得出結論)

學生: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

產各項指標均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

教師:圖表説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學生:我國工業水平仍然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遠不如印度。

過渡: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必須發展工業。請同學們總結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背景。

學生:(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2)我國工業水平很低,工業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

教師:請同學們觀看視頻,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目的,基本任務?

學生:時間:1953-1957年。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設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教師:“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為什麼優先發展重工業?結合所示材料進行分析。

(多媒體顯示材料)

(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補充:説到底,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由於當時險惡的國際環境造成

的。我國必須加強國防,以抵禦外來侵略,這樣就必須發展重工業。當然,

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不是孤立地發展重工業,必須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因此,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我們也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請同學們閲讀課文歸納,一五計劃期間取得了那些成就?

教師:引導學生看圖,結合教材總結一五建設的成就。

學生:1、工業: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2、1956年底,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個第一個製造機牀的工廠——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

2、1957年,長江大橋建成投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加強了祖國內地和西藏的聯繫,也便利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3、工業基地: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工業基地、西北和華北新工業基地形成。

教師:你怎麼看待第一個五年計劃所取得的成就?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看問題既要歷史的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現在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

教師: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請同學們思考一五計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

1、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一五計劃符合我國的國情

2、廣大人民辛勤的勞動

3、蘇聯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教師:思考一五計劃的意義。

課後小結

總結: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過渡: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建設也在加緊進行。

觀看視頻:思考1954年憲法的時間,會議,地點,內容,性質。

教師:為什麼説這部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教師指導學生看書,得出結論:這部憲法充分徵求了廣大人民的意見)

課後習題

1.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的時間是:()

A.1949—1954年

B.1950—1955年

C.1952—1957年

D.1953—1957年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不包括:()

A.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B.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C.南京長江大橋

D.瀋陽第一機牀廠

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

A.中國共產黨

B.工人階級

C.農民階級

D.人民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5

一、 課程標準

1、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瞭解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3、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和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瞭解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

3、瞭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國有企業的改革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調查、收集這一時期的資料,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讀圖、識圖的能力

2、通過收集資料,着重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整理,獲取信息的能力,辨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好處,從而進一步確立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體會我國在全面地創造性地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同樣經歷了艱辛探索;

三、重點與難點重點:

1、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難點:

1、初步認識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 理解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四、課前準備

教師:

1、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佈置學生課前調查自家近二十年來擁有家用電器情況的變化;

學生:

1、課前預習,查閲相關資料、圖片;

2、以組為單位,彙總好調查數據;

3、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活動法、啟發引導法;

學生學法:

1、調查、收集、整理資料;

2、學會利用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歷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12月18日)請每組派代表上台彙報社會調查的數據資料。想一想:

1、從彙報數據中你感覺到什麼樣的變化?

2、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三、國有企業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個方面進行

1992年起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説一説中國最早四個經濟特區的名稱;

2、閲讀對外開放示意圖,找出下列地區的地理位置:深圳、海南、廣州、上海

3、請根據對外開放示意圖説説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6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説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説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説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説]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

(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

(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到2001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到2002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獲得以下基礎知識: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後,美、蘇對中國的外交態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

通過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利用教材所給的四幅圖説明新中國積極主動的外交態度,獨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來作為新中國外交家的風範和貢獻。培養學生的讀圖、解圖能力。

通過對建國初期中國面臨的形勢和萬隆會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新中國在國際上自主形象的確立,是經過了與國際帝國主義的干涉和破壞進行堅決鬥爭的結果,表現了中國共產黨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氣度。

通過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形成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的'過程和新中國對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成立,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鬥爭的結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國,在世界上儘快樹立自主形象和確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處外交原則,首先取得了印度、緬甸的認同,隨後獲得更多國家的共識,成為國際外交基本準則。

本課難點是,建國初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所揭示的國際關係的本質。初中學生還沒有接觸世界史,同時對社會性質的差異、矛盾認識有限,所以很難認識到國際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以及美國霸權的本質。所以在教與學中存在一定難度。

教學工具

圖片

教學過程

【導入】:

圖片:舊中國的外交狀況: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

【出示課題】

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課題釋義】

和平:反對戰爭,非暴力。

獨立自主:“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鄧小平。

【探究過程】

一、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至今。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至今。

[教學方法]生閲讀課文,找出屬於政策的關鍵詞。師提問開始時間,提示這兩個政策一直到今天都在發揮作用。建國初期:1949年——1955年。

二、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國第一年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與運用

3、勝利參加萬隆會議。

[教學方法]生閲讀課文,找出屬於成就的關鍵詞。學生記憶,師提問。

三、面臨困難

美國態度:敵視中國

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孤立;表現:封鎖禁運。

中美關係:敵對。

[教學方法]生閲讀課文,師提問,生述關鍵詞。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8

課程標準:

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知道1954年頒佈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知道1954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並頒佈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培養其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培養其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中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的習慣,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結合教師提供的影像資料、史料和圖片,訓練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導入

小助教複習舊知。

提問: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是報刊上經常出現的一個詞。你知道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簡略補充有關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知識。

講一講: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有哪些?為什麼要完成這幾項任務?

讀圖分析:結合《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示意圖》,説一説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歷史統計:“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下表是幾項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請算一算1957年比1952年增長多少,按百分比填入表內

項目 1952 1957 增長百分比

鋼(萬噸)

原煤(萬噸)

糧食(萬噸)

棉花(萬噸)

動手找資料:

課文列出了我國國產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產生以及建成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等資料。請查找資料,説出我國第一套國產6000千瓦發電機組、第一輛國產拖拉機、第一塊國產手錶產生的時間和它們的生產企業名稱。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議一議:

為什麼説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課外上網:

你能通過強大的網上搜索功能查找到我國多次制訂憲法的歷史過程嗎?如果還未掌握這方面的技巧,可向同學和老師請教。然後,設法找到1993年和1999年兩次憲法“修正案”的內容,看看在哪些方面作了重要的修改?

課前採訪:

讓學生當小記者對當地的人民代表進行採訪,瞭解什麼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是怎樣產生的?他能行使怎樣的職權?

小作業:

編制一張《“一五”計劃主要成就表》。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掌握先烈英雄業績,體會志願軍被譽為“最可愛的人”,他們身上所藴含的優秀品質,增強學英雄的信念,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知識與能力

1.瞭解美國侵略朝鮮,美國對中國人民的挑釁,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的史實,討論分析“志願軍出兵朝鮮的原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明確出兵是為了保家衞國,支援朝鮮,性質是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

2.掌握戰鬥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的事蹟,能生動講述,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體會認同他們的優秀品質。

三、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增強感性認識。

2、通過分組討論和圖文轉換活動,提高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興趣;通過發言,加強知識的理解和交流。

3、通過朗誦經典作品,講故事,學唱歌曲,進行情景體驗,加深對過去的理解。

4、通過閲讀課本,地圖,網上查詢,獲取有效信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思考歷史問題。

教學對象分析

瞭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態度,原有基礎和存在問題,才可能進行鍼對性教學。本課教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表現欲,期待教師、同伴的讚許和認可。他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漸增強。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生活經歷,實踐經驗,其思維方式,思維角度不夠全面。這就要求教師能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掌握豐富的課程資源,巧妙設計問題,多角度引導探究。此外,隨着八年級課業的增多,升學壓力的增大,許多學生對歷史課學習主動性下降,已經不能主動去閲讀相關書籍,蒐集有用的資料。基於此,在教學中,利用POWERPOINT平台製作多媒體課件,提供豐富詳實的資料;教師適時點撥、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認識歷史問題。

教學媒體設計

1.電教媒體的選擇

依據事實性教學原則,情景性教學原則,探究性教學原則,選擇計算機教學媒體。用POWERPOINT自制幻燈片13張,選擇文字,地圖,影視片斷等,形成完整課件。

2.電教媒體的應用

在《最可愛的人》課件中,充分調動視聽等感官的感受,可以在課堂45分鐘,提供給學生大容量的知識信息,還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於啟迪思維,促使學生樂學,主動學。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課件演示]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節選,背景音樂。

[提問]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體會,告訴人們誰是“最可愛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麼回事?志願軍為什麼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課件演示]出示課題及背景音樂。

[學習新課]

[課件演示]資料片《百年中國──抗美援朝戰爭》

[討論]中朝兩國脣齒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請求,毛澤東閉門思索三天三夜。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不出兵可能會有哪幾種結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會有哪幾種結果,利弊如何?

[教師歸納小結]美國出兵侵略朝鮮,同為社會主義國家,脣齒相依,我們不能坐視弱小的鄰國受強國的欺凌;美國侵略軍直接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課件演示]《中國人民志願軍1-3次戰役示意圖》

[活動]同桌兩人一組,對照地圖,指出鴨綠江,三八線,志願軍入朝路線,三次戰役進攻方向,講述抗美援朝經過。

[課件演示]《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圖、停戰的相關文字資料

[討論]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國人怎麼看待這場戰爭的結果?

2、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課件演示]邱少雲、黃繼光的圖片,電影《英雄兒女》片段

[活動]英雄讚歌

①説説最可愛的人,生動講述你所瞭解的英雄故事。

②探討志願軍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為什麼會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讚歌》

課堂小結

[活動]個人分別做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前後四人一組交流完善

八年級歷史下冊課件教案 篇10

一、課程標準內容

瞭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蒐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於本單元第二課。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創造性開闢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養成一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然性的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為國家公園?榮家又為何受到毛主席的讚歎?答案就在我們今天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帝國主義夾着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麼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農業合作化

史料1土改後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户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户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户。

——《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後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去以及台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總數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計算當時3億農民,要分7億畝土地和297萬頭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畝?多少人可分得一頭耕畜?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進行改造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交流。分享討論成果。

學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禦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土改完成後,農民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自然災害等困難;更別説承擔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那麼。如何對農業進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況下,用什麼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但國家的幫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困難。那麼靠什麼辦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辦法:一種是舊的辦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民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僱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氾濫發展。這就是讓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氾濫發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幫助來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發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學生: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為了推動農業合作化採取了什麼原則和方法?

學生:通過典型示範逐步推廣,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教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毛澤東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户參加了合作社,並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毛澤東的計劃早三年。農業合作化完成。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學生: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發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佔全部手工業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佔合作組織成員總數的76.7%;產值74.64億元,佔手工業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教師: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向學生説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改造的結果如何?

學生: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教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麼具體情況如何呢?

史料6據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情況是好的,是向着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當然肯定成績並不是抹殺缺點,是會有缺點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牴觸的。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教師:為什麼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討論後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牴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採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鬥爭。

教師:閲讀書本25-26頁,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公私合營

教師:什麼是“公私合營”?

學生討論後,教師講解。

教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

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學生:和平贖買政策。

教師:國家為什麼採取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於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於實現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教師: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學生:説説身邊瞭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教師:到1956年底,我國的三大改造基本結束。農民手中的生產資料變為集體的生產資料,所以我國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麼?

學生: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三大改造後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那麼三大改造有什麼作用(意義)?

學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俗話説“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那麼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麼缺點?

史料7毛澤東的報道一直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迅速盲目發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户,達到全國農户總數的96.3%……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總户數的99%、私營商業户總數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佔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就是説,原來預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説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於《炎黃春秋》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教師:三大改造後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於整個三大改造來説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