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7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心得吧。但是讀書心得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1

最近我閲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回顧十幾年的教學生涯,7年的育兒經驗,感受很深。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中除了有愛心還要有智慧。在愛與學生成長間有一架橋樑叫“智慧”,看了整本書後,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 愛不是遷就,愛需要理智。

“熱愛學生”是我們的師德要求之一,教育需要愛,但光僅僅有愛是不夠的,也就是説教育有愛,但是不等於愛,我們不能過分的迷信“師愛”,不能要求師愛完成本不屬於它的任務,就好像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光用愛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樣。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位老師對學生不寫作業,每天叫過來寫,不批評,學生寫得較好,但還就是慢。像這樣的例子,這個孩子看來屬於“蝸牛族”。如果這位老師具備關於蝸牛族的教育專業知識(蝸牛族的多種成因及治療方法),他就不會迷信關心和愛了。醫生治不好病人,一般不會檢討自己對病人愛得不夠,他一定會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正是教師應該着重學習的科學態度。

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後,結合自己的學生,知道沒有愛是不行的,光有愛是不夠的。當一位教師缺乏教育專業知識,而又不得不面對眼前的教育問題的時候,他用什麼武器來迎戰?除了手中的權利之外,就只有愛了。權利是硬兵器,愛是軟兵器。他手中沒有別的武器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那些神話師愛、高唱師愛頌歌的老師是可以原諒的,他們沒有想害人。師愛是絕對不可否定的,沒有愛,教育就失去了根基。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把愛説得太神了,師愛承受不了如此重擔,該減負了。“愛”與科學並非水火不容。愛是一種情感,情感完全可以從科學角度加以研究和處理。聽説“愛”很神奇,我們就去“愛”;又聽説“賞識”管事,我們就做作地“賞識”學生;我們的同事又常常説“不能給學生好臉”,我們就每天繃着臉給學生看……然,我們只是“學”,最終有沒有形成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我們所謂“愛心教育”常常庸俗化了,不理智,沒有什麼科學思維方式。我們如果自身沒有科學的思維方式,或者把科學的思維方式僅僅侷限於教學及業務工作,那麼,我們對學生無論怎樣愛,你在其中也很難找到科學的影子,教育他們又怎能得法,有效?

二、對任何事情,都採取分析的態度。

要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要改變思維方式,聰明人就是善於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維方式的人。 對任何事情,都採取分析的態度。比如,有人説,“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藉以説明問題學生可能破壞班風;而王老師馬上想到另一個俗語,“火大無濕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風也可以轉變問題生。

王老師沒有大道理,王老師沒有靈丹妙藥,有的是對教育教學規律孜孜以求的責任心和科學精神。《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特別從思維方式角度入手,教我們如何改變“表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單向的,線性的,獨斷的,非討論性”的思維方式,而學會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聯繫中思考,養成刨根問底、假設多種可能性的思考習慣,並“在思考中反駁自己”。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他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主要希望寄託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上。 綜觀自己的教育不足,最典型的毛病是“説教”,迷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王老師認為“嘴利用率過高了”,頭腦就會嚴重開工不足。的確,從教年份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想想以前的學生,一番有理有據的説辭,可以使之感動莫名,一些發自肺腑的關懷,會讓我們銘刻於心。然而“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現在的學生越來越缺少感動能力,越來越缺少對世道艱辛的體驗,對老師的.説教,他們甚至會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性。

別人的方法可信,但那僅僅只適應於他們的學生。很多事還得要我們摸索着去做,需要我們在工作中試着探索更適合教育我們學生的方法。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儘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書心得2

暑假期間,上個學期學校推薦老師參與讀書活動,讓每個老師在讀書中成長,我挑選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不僅,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書內的案例以及王老師對案例點評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那裏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讀後,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夠一個聰明的教師,於是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在這本書中管理壓倒教育,甚至冒充教育,我們對此已司空見慣。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者,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本身的發展,而管理者則不然,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教育者以人為本,管理者以任務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務的工具。教育離不開管理,但是教育科學不是管理科學。教育本是科技含量很高,很需要創造性的一種職業

所以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教師中》説過:“我們要把“教育”的大旗高高舉起來,讓“管理”最多隻作為一面配旗,飄在後面。這不是因為我看不起管理者,只因我是一名教師,我得守住自己的陣地。

其實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就像王老師説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這是《做最好的教師》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

所以以後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覺都那麼累了,可效果卻一般。反思我的工作:為什麼我感覺那麼累,效果卻一般呢?然後我讀了王曉春 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後,我發現我應該改變一下我 的思維方式了。其實我們每天的學習、上課都是在研究,都是在進行着教育實驗。有人説實踐+反思=成長,其實教育是一種行動的藝術,而不是靠嘴巴吃飯的職業,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時常重新認識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向着做一名聰明的教師這個目標前進。

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後發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教師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教會他們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存和求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