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熔爐》觀後感(通用5篇)

《熔爐》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09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熔爐》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熔爐》觀後感(通用5篇)

《熔爐》觀後感 篇1

社會,可以解釋為共同生活的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社會關係聯合起來的集合。就如同本片的片名一樣,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熔爐,每個人都身在其中,互相關聯着,影響着,這其中夾雜着各種黑暗醜陋與罪惡,同樣也會有光明美麗和正義。而反映社會現象的電影,更像是默默的觀察與記錄者,無需表態,但是公道自在人心。這類影片如同一劑麻醉劑,讓生病的社會之痛稍微緩解,雖然無法治癒社會之病,但是它存在的價值必不可少。

韓國很多反映社會現實的片子。而社會現實往往沒有happy ending,經過藝術加工的電影並沒有讓人有一絲安慰,反而讓人陷入了一種無助無奈的情感中。

《熔爐》亦是如此。基於真實社會事件改編,不需要看完,我們也能猜到結局。法律在某些時候只是位高權重者的武器,而弱小的平民百姓只能認命。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片中把上帝掛嘴巴的衣冠禽獸最終逍遙法外,也可以看到無奈的申訴者和那幾個被的孩子尷尬的結局。公平永遠只是相對的概念,即使在威嚴的法律面前,也會出現不公平的情況。畢竟雙方所處的地位和境遇本來就不是平等的,比如片中勢單力薄為被的孩子伸張正義的美術老師,他需要面對的是位高權重影響大人脈廣的禽獸校長,他一貧如洗,而對方家財萬貫,即使證據確鑿,對方也能搬弄是非,洗清罪名。

《熔爐》如同”斷箭“一樣,我的評價是雖然談不上是好看的電影,但是絕對是好電影。它的好在於對現實社會現象的關注,在不破壞事件本身大的框架和內容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平鋪直敍的表現方式,沒有過多的枝末細節和複雜的劇情,更沒有刻意的加入創作者自己的主觀意識,讓觀眾更加關注事件本身,雖然藝術性和可看性稍微弱了點,但是它的社會價值與意義卻是無法忽視的。

這類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往往都有個無奈的結局,雖然大家無奈接受這樣的結局,但是其實大家心中都希冀着另一個結局,希望不管世事如何變遷,而罪惡卻永遠不會熔化在社會的大熔爐中。

《熔爐》觀後感 篇2

本來是想要看完前一半就睡覺的,但是看了前半個小時後無法控制的看完了後半段到了凌晨兩點。之前其實看過《素媛》,感覺很氣憤很憤怒,但是卻沒有這部《熔爐》來的更加讓人感覺無力,黑暗。黑暗的社會,醜陋的校長警長審判長等等等等無一不在彰顯着這個社會的醜陋和骯髒。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往往是要比最好的編劇編出來的劇本更加具有戲劇性誇張性。

不得不説,《熔爐》這部電影是成功的,但是並不是説這部電影帶來了多少經濟效益商業效益。而是這部電影本身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也就是韓國跟中國的區別之處,中國從來不會正視自己本身的問題,很多文革時期特別鍼砭時弊的老電影都被禁,不讓年輕人看,不讓年輕人知道那些錯誤的歷史,這個本身就是個問題關鍵所在。

其實在中國的農村,這樣的問題出現的肯定不是少數,正視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熔爐》最後有句話:我們想要做的,並不是要改變世界,而是讓這個世界不要改變我們。黑暗是巨大的,光明是渺小的,但是就算死有絲微的光明存在,就值得人們不顧一切地前進。黑夜再漫長,總會亮天。

《熔爐》觀後感 篇3

雖然早已對《熔爐》這部電影的劇情有了大致的瞭解,也從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曉一些評價,更看過一兩篇影評。然而,真實的用自己的眼睛、心靈去看這部電影之後,目前的狀態和聾啞人別無二致——所有的吶喊都匯聚在胸口、張大嘴巴卻永遠無法呼喊出心中的聲音。此時的心境沒有鬱悶,沒有哀傷,沒有憤恨,而是極度的無力。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聲音,僅僅用這無聲來對抗四周的死寂——那能夠吞噬掉一切聲音的黑暗。

對於這部電影,令大家深刻的就應是那樣一句台詞“我們努力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讓世界不要改變我們。”這句話出自年輕的人權組織成員之口,表面看上去十分勵志,也值得稱頌。然而,她終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應對現實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擇。相對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負家庭職責的男教師卻更讓我關注。在他的世界中,現實的拉力和誘惑是更大的,他能夠體會到更多的關於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所要付出的艱辛。影片似乎也是出於這種思考,所以讓這句話並沒有從他的口中説出來。相反,他一向以一個類似沉默者的形象出此刻電影中。他的默默和堅強是無聲的,也是沉重的。因為他的肩膀上左邊是正義良知,右邊是世事艱辛。這兩者在他身上加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擇才會如此有張力。

雖然我也是個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還好,算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猶如人權組織成員一樣,能夠因為微薄的薪水為自己的理想為自己所喜歡的事業義無反顧。然而,人到中年卻陷入事業和家庭雙重職責的男教師的生活又是怎樣的?我想更多的人是能夠理解他的:深處困境,這份工作對他來説能夠説是彌足珍貴的。加之女兒與母親的職責,他對於事業和金錢的依靠性會更大。故而,他所面臨的世界是更為困難和黑暗的。當他應對這個事件的時候,也曾猶豫,也曾隱忍,更曾自私的思考過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他的搖擺不定時十分人性化也是十分具有合理性的。在生活的重擔面前,他的選取太少。縱然如此,他卻無法容忍自己對此不聞不問,更無法寬宥自己的私心。所以,他選取了另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同樣的一件事,關係到他的兩種“職責”——一種是作為一名老師,或者説一個人應有的正義感的職責,即道德層面理想追求;一種是作為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養家的職責,即現實生活的無奈。無論他如何去做,都會辜負其中一項職責。電影幾次在他選取的時候都加大了這兩種職責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壓力的夾縫中艱難前行。我能夠想象他抉擇的時候是多麼的困難,卻永遠無法身臨其境的去體會他當時的情緒。或許,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釋重負,但另一半又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影片中以弱勢羣體對抗強勢羣體,以“個人”對抗“羣眾”,以不健全對抗健全……這些統統是外在的“殼”,撥開來,裏面的“肉”但是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利,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不變的主題。它深深藏在每個人的DNA中,隨着我們一代代傳承下來,而人類的發展也是因為利益最大化的趨勢在不停地前進着。在本片中,之所以無法撼動這樣一個大家明知是錯的羣體,原因在於他們構成了利益共同體。小到學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檢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層的領導羣體。談官官相衞的話似乎僅僅是權利使然,但是利並不僅僅僅是官場的問題,幾乎每一個個人都能夠從一個事件中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當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只要是在這個利益團體中的人就能夠成為幫兇,猶如那些簽署了妥協協議的家長們。即使不是助紂為虐也能夠成為鐵板上的一顆螺絲。當一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能夠透過這樣的.利益集團獲得好處,那麼剩下的人便只能成為他們砧板上的魚肉。在他們看來,這些人居然要衝破這樣的防線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是多麼的滑稽與可笑。在掌握着話語權、審判權、執法權的羣體面前,那些為了正義、公道而奮戰的人看上去的確不自量力。他們的力量便是這不斷加温的熔爐,他們在不停地軟化其他人,盡力拉攏他

人成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這爐子才會越燒越旺。

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結尾並沒有一個光明的結局,讓我感到殘缺的欣慰。欣慰是因為這才是現實,如果全面勝訴、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那麼我是不會相信的。作為一個有着必須社會閲歷和認知的人來説,我不相信這樣的理想局面會出此刻此刻。而殘缺,是作為理想化的我來説,從心理上是期望這樣一羣人得到他們應有的懲罰。但是,現實終究是現實,而今,這部電影能夠拍攝、能夠上映、能夠走進千家萬户引起大眾的關注和共鳴,已然是不錯的成績。

在這個大大的熔爐之中,或許你、我以及你我身邊更多的人並不甘願被高温所融化,並不單單向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滅了良知。那麼,如果你要做熔爐中的這樣一塊時刻持續自我的一塊鋼材,你不僅僅時時刻刻銘記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續心中永遠擁有一塊淨土。我不敢保證自己在何時何地可能就被這個大大的熔爐融掉了,但我期望自己的堅持與努力能夠繼續下去,直到無能為力為止。

因為我明白,在世界面前,一個人要做到多努力才會不被改變。又或許,我根本不明白一個人要多努力,才能夠不被世界改變。

《熔爐》觀後感 篇4

本來按照我的習慣,看完的電影寫下的觀後感只會在電腦上寫,一般不放在網上,但是這部電影例外,我希望能通過我小小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部電影,知道這個故事。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努力的結果都不如想象中那麼圓滿,甚至太過讓人失望,但是,小小的力量也是力量,小小的努力也是努力,小小的愛心也能温暖人心。就像電影中最後的一句台詞:“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電影講的是一個很離奇的事件,一所聾啞殘疾兒童學校,披着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長、老師卻有好幾人都對學校中的多位學生施行侵犯,證據確鑿,受侵犯的學生也勇敢走出來,為自己進行辯護。可是,最終的現實還是非常殘酷,儘管有兩個大人懷着善良的心始終在幫助這幾名聾啞兒童,可是校長強大的社會關係讓他最終只是受到了十分輕微的懲罰,用錢就擺平了所有的麻煩。

直到最後一刻,我都希望像往常一樣,看到正義被伸張,好人戰勝壞人,可是沒有,一直到結束,都滿含着無奈和壓抑。我從憤慨到同情,最後歸於平靜。雖然我早就知道,這社會的陰暗面不是我一個人想改變就能改變得了,即便是在電影裏,也實在很難想出幫助弱者度過難關的辦法,沒有超人,不能隨心所欲懲惡揚善,所謂法律也在很多時候被那些有權勢的人利用了。這就是現實,殘酷但是真實。

我知道在我們這些資源緊張,競爭激烈的社會裏,生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説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這世界有很多好人,可是壞人也不少,“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使得壞人生活下去更輕鬆,好人的空間則越來越小。但是,固執的我還是不願意放棄,努力掙扎着,為自己的理想擠出空間,也與更多像我一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就算最終什麼也改變不了,我也不想讓這社會的陰暗面改變自己。

《熔爐》觀後感 篇5

終於鼓起勇氣將《熔爐》看完了,從它上映的時候開始,我就對電影和小説的名字過分的好奇。明明是集世間最慘痛、最無奈、最悲憤的故事於一體的,可為什麼用一個表達不是很明確的題目呢?為了滿足自己那該死的好奇心,就各種百度,又去知乎上豆瓣上找尋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麼樣的回答都有,只有當我親自讀完了小説,看完了電影,才明白是因為太過傷痛,覺得世間所有詞語都難形容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又必須有個題目,才取得這個模糊籠統的詞。我的理解是這個事件雖然發生在一個地方,但它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縮影,就像熔爐一樣,你的本質是什麼,在經過這個烤煉的過程才會暴露的那麼徹底。

這是一個改變了韓國法律的故事,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首爾的一位老師通過走後門的關係進入了市裏的一所聾啞學校,時間久了自然的就知道了學校對孩子們做的事情,他向他的律師朋友透露過之後,兩人決定要揭露真相,結果老師就被殺害了。悲痛之餘,律師更加堅定了要為孩子們討公道的決心,他一直在上訴,可是幾年時間過去了不僅沒有成功,自己反而是重病在身。後來他遇到一位醫生,醫生決定幫他,兩人又開始了上訴之路。最後是成功了,可是由於公訴時間已過,沒有能夠懲罰得了他們,所以三個受害者中的男孩子為了報仇與老師同歸於盡,卧軌自殺。

之後,律師重病加上無盡的打擊,最終去世了。醫生還在堅持,可是因為孩子們的撫養權不在他的手裏,最終兩個孩子還是被帶到了聾啞學校。醫生受不了自責,最終自殺,死後留給大家的是長達三萬字的事件經過,所以這才收到了社會的關注。後來,韓國的一位作家親自去到學校找到了兩位受害者,並詢問了詳細經過,決定將故事改編成小説在網上連載。當時還在服兵役的演員孔侑看到了這本小説,決定要拍成電影,電影上映之後,收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後來迫於民眾壓力,修改了相關法律,社會稱它為“熔爐法”。

影片的悲痛無疑貫穿全部,讓我深深覺得平凡人與當權者的較量就是雞蛋碰石頭,但同時它還傳達給我們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會有影片最後的那個情節。

女主問:“經歷這件事情前和後有什麼不一樣”,受害者回答:“這件事讓我們知道了,其實我們跟其他孩子一樣,有人不喜歡我們,但是也有人努力保護我們,給我們温暖!”説實話,看到這裏我覺得女孩兒是勇敢的,如此沉重的事情發生,她看到了世界的冷漠,但是她卻選擇珍惜那些她曾經獲得過的温暖,並且懷着這些温暖勇敢的活下去。

同時也更有感覺,對於聽不到説不出的孩子而言,我們本應該要讓他們的眼睛裏裝滿美好,要讓他們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幸福。但是作為師者,作為長輩,卻將世間最骯髒的東西帶給他們並以此來傷害他們,這中間體現出來的慾望、利益和自私的人性讓人噤若寒蟬。

除了感歎世間事的無限可能,我又重新思考是什麼原因讓校長和老師做出這樣的事呢?如果真的像電影裏演的那樣,那很可能是他們也是有心理疾病的,並且比孩子們的缺陷更加嚴重。他們只能通過一些看似很刺激的事情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説到底還是生活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這就得從觀念的教育抓起,從小的家庭教育和老師的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僅僅是學習,還有人生。

原句:我們一路奮戰,並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如果你我都沒有因為世界改變,或許就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但是人最難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反倒説我只是跟別人一樣做不到罷了,久而久之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圈,被這個圈子套住的人不計其數,卻依然“前赴後繼”。

一直喜歡冬天,但是今天才知道原因,冬天的到來就是為了讓我們在寒冷中感受那一絲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