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集合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9W 次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集合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重點難點

知道各地氣温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瞭解熱帶、温帶、寒帶。

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温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温帶、寒帶。

2.能力目標: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情感目標: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瞭解現在的季節

教師: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季) 氣温怎麼樣?(引導幼兒説出不冷不熱、温暖等詞)我這裏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的人們?

(教師提供三張圖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温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温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現那裏的氣温怎麼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麼季節?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温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麼這個地方這麼熱,這個地方那麼冷,而我們這比較温暖呢?(教師邊説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

3.幼兒自由發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裏?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操作材料已經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後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

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並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範正確的操作,並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温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温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麼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麼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麼辦?(引導幼兒説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師:這三個地方哪個離太陽最近,哪個離太陽最遠,你怎麼知道的?

(引導幼兒用連線的方法,用兩地之間直線的長短比較遠近,知道熱帶離太陽最近,寒帶離太陽最遠。)

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請幼兒説説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操作一遍進行驗證。

五、總結

提升教師出示一張用不同顏色表示這三個温度帶的地球平面圖(紅色表示熱帶、黃色表示温帶、藍色表示寒帶)教師:離太陽近的這一片地方比較熱,所以叫熱帶;離太陽不遠不近的地方比較温暖,所以叫温帶;離太陽遠的地方比較寒冷,所以叫寒帶。我們生活在温帶裏。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將畫有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和各地人們着裝的圖片塑封起來放在科學角中供幼兒匹配。

2.遊戲活動:將各地的服飾投入表演區供幼兒進行角色扮演。

3.家園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閲瞭解不同温度帶人們生活習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每次到户外遊戲,孩子們對吊繩總是百玩不倦,想方設法用吊繩去擊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總是打不到,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經過都想嘗試一下。於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繩子,引導孩子探究繩擺的活動。

我先請孩子隨意擺動繫有瓶子的繩子,來感受繩子擺動的現象,並收集孩子的問題和已有經驗。在孩子們瞭解什麼是擺動後,我們進行了物體擺動條件的探究——物體重量對繩擺的影響。在過程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i種繩擺(沒有水、半瓶水、裝滿水的瓶子),引導孩子通過用繩擺擊打前方固定距離的“怪獸”,發現了i種水瓶擺動結果不同,孩子們能發現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樣,繩子長短不同會怎麼樣呢?”便成為我們此次活動探究的出發點。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觀察繩子擺動的現象,探究長短不同的繩子擺動的距離不同。

2、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對活動中的發現進行描述。

3、對“繩擺”科學現象產生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天花板上垂下的長短不同的彩色繩子、相同的瓶子、被擊打物若干個(相同距離)、記紙若干、幼兒姓名卡。

2、經驗準備:有對物體擺動的經驗。

重點、難點:

瞭解繩子長短不同是影響擺動遠近的重要因素。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繩擺和以往的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繩擺,和昨天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孩子們很快就回答了,這些繩子刷上了漂亮的顏色,繩子有長有短,繩擺下面掛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1:紅色的繩子長,綠色的繩子短。

幼兒2:瓶子是一樣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3:昨天我們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滿瓶水,有的很輕,沒有水。今天都是滿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長短繩子的擺動情況。

(1)引導幼兒操作繩擺。

教師:我們上次是怎麼讓瓶子動起來的?

幼兒:把瓶子拉起來,再鬆手就動起來了。

妞妞上前演示,將瓶子稍稍拉起,再鬆手,瓶子小範圍來回擺動。

周皓辰馬上説:往後推,瓶子就擺動得更遠了。

一帆:繩子拉得越遠,瓶子蕩得越高。

教師:那繩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兒:蕩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樣子)

安全提示:幼兒在繩子擺動的過程中注意擺動方向,幼兒站在一邊進行實驗,另外一邊不要站人,不要從中間穿行。

(2)請幼兒猜想:這些長短不同的繩擺都能打到前面的“怪獸”嗎?

(繩擺前面放有紙盒做的“怪獸”教具)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説“可以”,有的説“不行”。

(3)請幼兒驗證:擺動長短不同的繩擺,來擊打前方距離相等的“怪獸”。提示幼兒站在起始線後,手臂伸直,自然鬆手,讓繩擺自然擺動。

小朋友開始依次用兩種長短的繩擺,擊打前面的“怪獸”。

芳芳用短繩嘗試了三次都沒成功,繩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終夠不到“怪獸”。於是,她又嘗試用旁邊的長繩子,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繩子處,試了兩次,還是夠不到(怪獸)。這時教師問:“芳芳,你剛才用兩根繩擺試了幾次,有什麼發現嗎?”

芳芳:“我用這個繩擺(指着短的繩擺)瓶子怎麼也打不到怪獸。用那根(較長的繩擺)就成功了。”

教師:“為什麼會這樣呢?”

旁邊的幾個小朋友説:“因為這根繩子太短了,那根比較長。”

佳依:“長繩子打得遠,所以就夠得到。”

教師:“請把你們的結果記下來吧。”

(4)及時記:請幼兒把自己的發現記在集體用的大表中,在可以擊中目標的繩擺標記中貼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經驗總結。

(1)幼兒根據記的結果進行統計、分享。

給幼兒充分的發言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實驗過程。

教師:“剛才辰辰第一個打倒。陘獸’,我們先請他來説説。”

辰辰手指長繩:“我是用這個瓶子打倒的。”

教師:“為什麼這個瓶子能打打倒‘怪獸’?”

辰辰:“因為這個水裝滿了,它很重。”

教師指短繩子:“那這個瓶子也是裝滿水的,為什麼它沒有打倒‘怪獸’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為這根繩子長,所以能打倒(怪獸)。那根繩子太短了,所以就夠不着(怪獸)。”

(2)通過記表幫助幼兒小結“今天的新發現——繩子長短影響擺動”。

教師:“繩子的長短不一樣,你們發現擺動有什麼不一樣呢?”

言言:“長繩子擺動得遠,短繩子近。”

辰辰:“短繩子擺得太近了,夠不到‘怪獸’。”

教師:“哦,小朋友發現繩子的長短不同,所以擺動的遠近也不一樣,長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説:“長。”

教師:“短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説:“短。”

4、延伸活動。

提供長短和重量相同的繩擺,請孩子自由探究,看看會有什麼新發現?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最初的“隨意擺弄繩擺”再到了解什麼是“擺動”到後來的瞭解“影響物體擺動的條件”。孩子們積累了許多的知識和經驗。在孩子猜想和驗證、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經驗是解決新問題的基礎。

活動充分調動了每位幼兒的積極性,甚至連平時不愛説話的幼兒也積極參與了活動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活動中的不足:

在結束部分,我感覺應把發言的機會交給幼兒,幫助幼兒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有助於幼兒梳理自己的經驗。

主要內容:

1、活動設計新穎、有創意,在活動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材料準備很細緻,老師將每一條繩子都刷上了顏色,這樣很清楚、直觀發現規律。非常方便幼兒記與表達。

2、和繩子顏色相對應的記紙、幼兒通過粘貼自己的名字進行記,這些都適合中班幼兒,方便他們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記以及在後面的分享活動中清楚、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3、老師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間,大膽地在吊頂上垂下繩擺,創設的學習環境適宜進行小組探究。如果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議最後環節把總結的機會讓給幼兒,可以讓他們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和結論。

綜合評析: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去發現、思考,並及時讓幼兒表達、總結新的發現,在此基礎上捕捉幼兒遇到的困惑和關鍵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幼兒主體地位的發揮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如教師先讓幼兒操作擺弄不同長度的繩擺,然後請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認為是瓶子重量不同導致的,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提示,“兩個瓶子裏的水滿滿的,重量一樣”,最後引導幼兒明白是因為繩子長短不同所致的。

對“繩子”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對關鍵經驗進行詳細梳理和準備,這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必做的經驗準備。從整個過程來看,是師幼相互激發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從小組反思水平看,小組成員能緊緊為同繞教師開展的活動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討,主要針對教師再材料提供、環境創設、記方式等幾個方面如何支持幼兒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研討了活動的優點,同時也為教師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小組反思的內容較細、較全面、表現出了較高的反思水平。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強,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往往在如何整齊合理地擺放物品上能力較弱。為此我設計了本節活動。目的是讓幼兒"在做中學",引導幼兒發現空隙,填補空隙,學習如何合理利用空間。同時能在生活中學會整齊擺放物品,養成良好的習慣,也為入小學做好一定的準備。

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操作,幫助幼兒發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空隙。

2、幼兒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幼兒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瞭解空隙,會充分利用空隙節省空間;

活動難點:利用空隙解決實際問題;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準備:人手核桃、黑豆、小米若干、記錄表,共20份;

2、教師操作材料準備:幻燈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故事引題:師生問好!

小烏鴉想去看媽媽,它準備帶些什麼,讓我們來看看?有核桃、有黑豆、還有一個瓶子,小烏鴉想用這個瓶子把糧食全部裝進去,你們猜,能裝的下嗎?你説能,那你想怎麼裝?哦,你是這樣想的,你説不能,那你想怎樣裝?這麼多的方法,究竟哪一種方法最好呢,那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是有個小小的要求哦,請小朋友先裝完了一樣糧食再裝另一樣,這裏還有一張記錄紙,然後按順序記錄在記錄紙上。核桃用0…讓我們開始動手吧!

二、基本部分1、理解空隙,實踐操作填補空隙,節省空間。

(1)幼兒第一次操作,二樣物品(核桃、黑豆)--哪位小朋友説一説你是怎樣裝的?裝完沒有?沒有裝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全部裝進去呢?你裝完了嗎?呀,你全部裝進去了,你是怎樣裝的?

東西一樣多,可為什麼有的小朋友卻還有糧食留在外面,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糧食都裝進去了呢?這裏面可以是有好辦法的.,讓我們來找一找原因吧!

看起來,我們的瓶子都已經裝滿了,似乎再也裝不下東西了,但大家仔細看一看,瓶子裏還有沒有空着的地方?找找看。這些空着的地方就是空隙。核桃和核桃之間的空隙,可以用什麼來填補呢?

(圖片)我們來看看圖片,核桃的空隙大還是黑豆的空隙大?為什麼?因為核桃更大,所以空隙更大,黑豆更小,所以空隙更小。其實小朋友已經發現了裝糧食的祕密,剛才那個小朋友先裝了大的核桃,再裝小的黑豆就從核桃的空隙中骨碌骨碌鑽過去,糧食就全裝進去了。

2、物品分類教師:"我們一會還要用這些糧食做有趣的遊戲呢,可是這些糧食都混在一起了,請小朋友動動手,動動腦,把食物按照標識進行分離開。然後回到座位上。"3、幼兒第二次操作:三樣物品(核桃、黑豆、小米)--小烏鴉看見小朋友那麼能幹,它又拿出了一些小米,想多送點糧食給媽媽,現在有三種糧食了。想一想剛才裝糧食的祕密,請小朋友把發現的祕密再用一次,三種糧食要全都裝進瓶子裏去。還有一張記錄表,小米可以用……表示,小朋友一定按實驗順序記錄哦!如果還差一點裝不下就請你們想想辦法,好,開始吧!

你裝進去了嗎?(追問:是怎麼裝的?你為什麼這樣裝?)小朋友動手動腦把所有的糧食都裝進去了,小烏鴉説謝謝,就裝起糧食飛走了。

小結:小朋友發現空隙的祕密哦,利用了核桃的大空隙,先讓黑豆鑽過去,最後讓小米鑽過去填補小空隙,這樣就幫烏鴉把所有的糧食全裝進去了!

4、遷移生活經驗。

小朋友今天真能幹,發現了物體與物體之間有空隙,還知道利用空隙來解決問題,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

(1)(圖片)這是冰箱,爸爸媽媽可聰明瞭,利用空隙有序的擺放食物,這樣裝進去了許多的東西。

(2)(圖片)這是小班的小凳子。雖然這些凳子擺得很整齊,還是佔了很大的地方。我們要在教室做遊戲該怎麼辦呢?

(3)(圖片)可以把凳子由下至上依次疊加起來擺放,就空出地方來玩了吧!

三、結束部分遊戲《超市大贏家》

1、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填補空隙的方法利用空間,現在,我就要請小朋友來玩一個《超市大贏家》的競賽遊戲。

(1)小朋友看,在我們的前面就是超市,共有四組物品,每組裏放的商品一樣多,裏面的商品有大的、有小的、有硬的、有軟的,小朋友分成四組,每組5人,遊戲開始,小組長就迅速跑到超市取走物品,拿回來放在你這一組的箱子邊,最後小組成員們團結合作,共同把東西有序整齊的裝進箱子裏,把蓋子扣住。

(2)最先完成的一組就是我們今天的《超市大贏家》!會玩嗎?注意,物品要想好了再放,不然,這個箱子可是裝不進那麼多東西哦!有信心嗎?

(3)恭喜(XXX)隊獲得的勝利,大家為他們喝彩吧。

2、我們回教室給勝利隊發獎勵,其他隊再試一試,讓我們再來一次比賽吧!

活動總結

在科學活動中充分培養了孩子的探究能力,體驗發現的樂趣。讓孩子自己發現空隙,再通過空隙來解決問題,讓孩子始終沉浸在自己的發現中。本次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引領幼兒在探索中建構經驗,在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實踐,較好的突破了重難點,完成了目標。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一、活動題目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力運動會

二、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與實驗,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現象,培養幼兒觀察的敏鋭性。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皮球、橡筋、氣球、彈簧、木塊、鐵片、彈性球、動物標靶、自制彈弓(每人一個)、紙製子彈等。

五、活動過程

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

幼兒自主選擇一個皮球跟着音樂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沒有氣的。

誘導幼兒按一按、捏一捏有氣和沒有氣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氣會彈得高,原來空氣也有彈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彈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彈簧、橡筋、捏一捏氣球、海綿等)。

(2)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有彈性的。如彈簧牀、海棉枕頭、沙發、牀墊、吹氣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隻小球,並用同一隻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繫着中指,然後一隻手拿着球向前投,隨後收回,重複投擲,可投向目標處。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離時放手,讓球反彈回去,超過固定物的高度。

(4)將長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後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讓小球彈上去又拉回來,反覆拍打。

做遊戲。

(1)看誰射中靶。

用力投擲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長,讓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離的動物標靶。

(2)看誰彈得遠。

一手握小彈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紙製子彈拉緊橡筋,然後放手,讓子彈彈出去。拉得越緊,子彈彈得越遠。

在地上按一定距離畫三條線,超過最遠一條線得3分,超過第二條線得2分,超過第一條線得1分。

六、注意事項

1、小彈弓不要對着別人。

2、可分別採用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自由活動的形式。

七、拓展思路

彈簧紙偶:先把一張大的長方形紙捲成筒狀,然後在上面畫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張小紙條來回摺疊,折成彈簧狀,要求折得整齊。然後把紙筒粘在彈簧狀紙條上,用手輕輕一按,它一會兒變矮,一會兒變高。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在探索中感知木耳在水裏泡發後的有趣現象。

2.運用多種方式,體驗木耳的不同變化,感受快樂。

3.願意動手嘗試玩泡發實驗,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幹木耳、水、盆

活動過程:

(一)品嚐木耳菜,感受木耳做菜後軟軟的特性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來品嚐一道好吃的菜。

師:吃好的小朋友快來告訴我有什麼感覺?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呀?(軟軟的-這個詞語真好聽,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香香的---這是你品出來的味道! )

師:看你們吃得香香的,一定很美味,這道菜吃到嘴裏軟軟的,很鮮美。它是用什麼做成的呢?(雞蛋,那黑黑的是什麼呢?)謎底藏在你們的椅子底下,去找一找吧。

(二)觀察幹木耳,瞭解幹木耳的特徵師:黑黑的東西是木耳,我們來看看,這個木耳長什麼樣子呢?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搓一搓,也可以聞一聞,説説你的感覺。(硬硬的---你的感覺和我是一樣的;小小的-----你是看出來的;黑黑的----顏色你也看出來了,有味道---這是木耳特有的香味,我們一起來聞一下!)

師:幹小木耳小小的,硬硬的,我們來學一學他的樣子。

師:咦?幹木耳小小的硬硬的,剛才吃的木耳卻是軟軟的,為什麼不一樣呢?告訴你們一個小祕密,這是生的幹木耳,他還會變魔術呢!

(三)運用多種方式,感知體驗木耳泡發的有趣變化1.實驗操作,感知木耳泡發後的變化師:我們請熱水朋友來幫幫忙,把小木耳輕輕的放進盆子裏,小心熱水燙,讓小木耳泡一會兒。

(1)幼兒操作,感知。

師:老師給小朋友也準備了木耳和水,請你也去試一試,看看木耳會發生什麼變化。

教師巡迴指導幼兒操作和觀察:你可以去看下別的小木耳發生了什麼變化?再去看看你的木耳這時發生哪些變化了?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講解觀察結果,得出乾濕木耳的不同師:你的小木耳在熱水裏發生了什麼變化?你用動作來學一學!我們一起學一下!

師:你用手摸到泡熱水後的木耳有什麼感覺?誰會用動作學軟軟的感覺?

師:小木耳泡了熱水澡以後啊,慢慢變大變軟了,在熱水裏翻個身子。誰會學學它的變化。我們一起來學一下。

小結:原來小小的硬硬的幹木耳泡水後會變大,變得濕濕的、軟軟的,這個現象叫泡發。

2.體驗遊戲"變呀變",感受快樂師:小朋友,你們想做小木耳嗎?我們一起來玩個"變呀變"的遊戲,快乾乾的小木耳快到我身邊來吧!你們泡發出來了以後,我還會炒一盆香香的木耳菜呢。讓我看看哪個小朋友學做幹木耳學得最象,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身體抱得緊緊的真象一顆乾乾硬硬的小木耳。

師:乾乾的小木耳準備洗個熱水澡啦,快跳進水裏,在水裏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慢慢變大啦!這個小朋友把小手小腳都伸展開來好大哦!讓我摸下有沒有泡發開了!老師檢查:真的一個個泡得軟軟的大大的,看來好炒菜了!快讓我撒點佐料,炒一炒!(老師這裏炒一下:這個木耳可真香啊!那裏炒一下:這個木耳一定很好吃……(跟着音樂做小木耳,隨着音樂慢慢變大。教師扮演炒菜者翻炒木耳。)師:一大盆香香的炒木耳做好了,讓我來品嚐一下吧!啊嗚啊嗚,真好吃!遊戲好玩吧!請你們輕輕地回到位置上去。

(四)遷移生活經驗,瞭解其他可以泡發的食物。

1.通過課件,瞭解更多泡發食物。

師:我們的小木耳可真會變魔術,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一下子吃不了,人們就會把他們曬乾,以後要吃的時候就用水把他們泡發開,再做做吃。來看看還有哪些食物也可會玩泡發小魔術的。

2.結束活動,延伸內容師:會玩泡發魔術的東西還真不少呢,我們可以回家問問爸爸媽媽還有哪些食物也會玩這個小魔術的,去告訴更多的好朋友!

活動延伸:

去科學角里繼續尋找泡發的東西,玩體驗遊戲,感覺快樂。

活動反思:

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説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這次活動總的來説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踴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後,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生活用品(木耳)入手;

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願望;

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在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活動的第一環節我把握的不到位,小結和過度的語言沒有説,導致幼兒在後面的環節中,不太會模仿小木耳硬硬小小的特點。而在體驗遊戲中,幼兒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我的服飾和道具上,對我的新角色表示很好奇,沒能投入到體驗遊戲中,可以事先和幼兒熟悉這個遊戲,將體驗融入到娃娃家的遊戲中。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設計思路

放大鏡是生活中常見的用品,是科學探索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鏡”開展一個探索活動,可以“放大”的是什麼呢?這是我在設計之初聚焦的問題。

用放大鏡看物體,除了“放大”還會有什麼奇妙的發現?這個問題能夠萌發幼兒對生活中放大現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導幼兒喜歡探究的最佳途徑。因此,我決定活動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鏡看物體後的奇妙現象”,激活中班幼兒的好奇心、探索心。

從功用來看,“放大鏡”是用來“看”的,所以,我順理成章地將活動目標設計為引導幼兒建構“觀察的經驗”,拓展他們的觀察視角。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想象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視覺效果。

2.嘗試使用放大鏡進行細緻的觀察。

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探究”部分,可以發現探究的目標有三個維度:情感態度——喜歡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關鍵性目標;在探究中,周圍事物和現象是載體目標。本活動的環節設計緊扣這三個維度,用想象激活幼兒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嘗試操作、積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觀察”經驗,伴隨前兩個環節和第三個環節,讓幼兒對周圍事物和對放大鏡等有了新的經驗。應該説,這也是我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一種解讀和表達。

活動準備

1.幼兒有正確使用放大鏡的經驗。

2.每人一份觀察用的圖片。

3.欣賞用的PPT。

活動過程

一、觀察和猜想

關鍵提問:

1.看,想象一下,這像什麼?

它是一種動物所擁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誰擁有的呢?

【設計意圖:先觀察然後想象,想象不僅能夠促進幼兒再次觀察,而且能夠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到放大鏡下物體的奇妙視覺效果。】

總結要素:

*教師肯定幼兒的想象,如: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產生奇妙視覺效果的工具:放大鏡。如:這是高倍放大鏡,它能放大蝴蝶美麗的翅膀,讓人看得更清晰。

關鍵提問:

2.聽,這是誰的聲音?(先放一段鳥鳴聲)

想象一下,小鳥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鏡下會是怎樣的呢?

【設計意圖:設計先聽後想象有兩個作用:其一,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多種感官的運用;其二,幼兒這一次的想象基於上一次奇妙視覺效果,幼兒會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後的效果,對放大鏡放大物體後的現象有更深的印象。】

總結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鏡。如:小鳥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鏡下看上去輕輕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較

關鍵提問:

1.再看看,這像什麼?

【設計意圖:比較,讓觀察更具有目的性。隨着環節的展開,幼兒的觀察從無意觀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觀察前行,當然,比較也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到了放大鏡帶來的奇妙感受。】

輔助猜謎語:不是冰塊,不是寶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螞蟻愛吃,我也喜歡。

2.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白砂糖,比較一下有什麼不同?

總結要素:

*肯定並歸納幼兒在比較中的發現。

*出示放大鏡,簡單介紹:這就是能讓物品看起來變得清晰的放大鏡。使用放大鏡的時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對準物品,調整最佳距離就行了。

【設計意圖:在前面奇妙視覺感受的鋪墊下,出示放大鏡,讓幼兒對使用放大鏡產生期待,並且通過語言幫助幼兒再現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為後續使用做準備。】

3.接下去展示的圖片和我們的身體有關,仔細觀察,再認真找找,它放大了我們身上的哪一部分?(給每位幼兒發一個放大鏡,同時出示兩張圖片)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承上啟下。既延續了上個環節的想象、猜想和比較,又讓幼兒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鏡觀察。】

輔助提問:

*找到了嗎?觀察一下,再比比圖片。

*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幼兒使用放大鏡的方法是否正確,及時指導。

總結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頭的全貌,總結幼兒的發現。如:舌頭上的小泡泡能幫我們分辨酸甜苦辣。

*瞭解和肯定幼兒使用放大鏡後的發現:用了放大鏡,你有什麼發現?(幼兒:看得暈暈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鏡

關鍵提問:

1.請你用放大鏡看一看,圖片上是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嗎?2號的方向是怎麼樣的?4號手裏拿着什麼?(讓幼兒的觀察有非常具體明確的目的,讓幼兒傾聽,嘗試帶着目的去觀察。)

【設計意圖:引導幼兒從無目的觀察到藉助放大鏡,通過傾聽,嘗試帶着目的去觀察,進一步積累有意觀察的經驗。】

2.操作

觀察要素:

*幼兒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鼓勵專注觀察的幼兒。

3.討論:

*誰願意回答第一個問題?請上台。

*2號的方向是怎麼樣的?大家用手勢回答!

*4號手裏拿着什麼?一起回答——放大鏡。

【設計意圖:通過點擊電腦上的放大功能,驗證幼兒的觀察,這也是對幼兒的觀察行為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們,請看——放大鏡放大東西后,也會有醜醜的感覺。這是一個引起世界轟動的科學實驗,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這樣的實驗,當人們對着水,説難聽和兇狠的粗話,在比放大鏡更清晰的顯微鏡下,水分子形成了醜陋的結晶。請看——

【設計意圖:嘗試把科學探究和真善美鏈接,並且拓展放大鏡的另一個種類——顯微鏡。】

當對着水錶達不同的愛和感謝時,水結晶就會顯得美麗異常。

五、結束

孩子們,我們也來做放大鏡,把微笑和友好傳給一個人、兩個人、傳給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愛就會越放越大,世界也會越來越美好。(播放圖片的同時插入音樂)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自制墨跡圖進行創造性想像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

2、利用輔助物在墨跡上進行拼砌,發展編講能力。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教師曾示範製作墨跡圖,以引起幼兒操作和想像的興趣。

2、白紙、顏色水、輔助物、鋪墊的桌布。

活動過程

1、自制墨跡圖,引起幼兒興趣。

(1)回憶墨跡圖製作的方法。

(2)提出製作墨跡圖應注意的事項。

(3)幼兒自制墨跡圖,教師巡迴指導。

2、根據墨跡圖上的墨跡進行想像。

(1)啟發幼兒看一看,説一説自己的墨跡圖像什麼,並説出想像依據。

(2)轉動墨跡圖,變換角度看看它還像什麼?鼓勵幼兒儘量想得和別人不一樣。

(3)教師小結:從不同角度看墨跡圖,它所表現的內容也跟着發生了變化。

3、利用輔助物豐富墨跡圖後進行編講。

(1)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利用輔助物在墨跡圖拼砌,使畫面更完整、更豐富,並提出講述要求,如什麼時候?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或在什麼地方?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等。

(2)請幼兒根據豐富後的墨跡圖進行編講。

4、向同伴或老師講述自己圖畫中的小故事。

將幼兒製作的墨跡圖佈置在語言區中,引導幼兒與同伴的墨跡圖組合在一起,編出一個更好聽的故事。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設計意圖】 綠豆芽在我們家常菜餚中並不陌生,孩子們幾乎都吃過,但對綠豆變成豆芽的生長過程卻知之甚少,我決定讓大班的孩子們來做一次綠豆發芽的小實驗,讓他們多一次新奇的生活體驗。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綠豆發芽的生長過程。

2、培養孩子們探索科學自然現象的濃厚興趣。

3、初步體驗勞動的樂趣和不易,教育幼兒要學會愛惜我們的食物。

【活動準備】 綠豆種子,綠豆芽,自帶的可口可樂或雪碧空瓶子,紙杯,乾淨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雙面膠、中性筆。

【活動流程】 浸泡綠豆—觀察生長過程—實驗總結

一、浸泡綠豆

活動過程

1、認識綠豆種子和綠豆芽。

(1)教師出示綠豆種子和綠豆芽,讓幼兒識別並説出名稱、形狀、顏色。

(2)教師引導幼兒,説説綠豆芽是怎麼長出來的?教師提問:你們吃過綠豆芽嗎?好吃嗎?你知道一顆小小的綠豆是怎樣變成綠豆芽的?教師提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發好多脆脆的綠豆芽讓媽媽炒着給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現欲)

2、讓幼兒把綠豆種子裝入紙杯(綠豆約佔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沒綠豆。

3、在教師輔導下把飲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鑽4個比綠豆小的眼(以保證每天澆的水不積在瓶子裏,積水會讓綠豆爛掉),把瓶口錐形部分剪掉(便於通風和生長)。

4、在雙面膠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貼在瓶子上。

5、把紙杯裏泡好的綠豆放入飲料瓶內,並在綠豆上面蓋上乾淨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濕),開始第一次澆清水,多餘的水會通過瓶底小眼排出。

二、觀察生長過程

活動過程

1、幼兒每天觀察綠豆發芽的情況,並由老師帶領進行兩次澆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澆水,綠豆芽一個星期即可長成食用)。

2、引導幼兒觀察生長情況。教師提問舉例:今天你看到了什麼?和昨天比有什麼變化?回答:綠豆皮裂開了,有個白色小芽鑽出來了!………白白的身子上還有兩片小葉子………

三、實驗總結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知曉綠豆種子發芽也像小朋友一樣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實驗總結:空氣和水是綠豆種子發芽不可缺少的條件。

3、讓幼兒體驗收穫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勞動的。

4、實驗總結:我們所吃的食物是來之不易的,要學會珍惜。

【活動延伸】

1、讓幼兒將發好的綠豆芽帶回家,讓媽媽給全家炒一盤香噴噴的綠豆芽菜,

2、當一回小老師,把發綠豆芽全過程教給爸爸媽媽,讓他們也學會在家裏發不同種類的豆芽菜。

3、讓幼兒家長給教師手寫一封短信,介紹一下綠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課”的全過程,發表一下感想,然後教師在全班一一念出。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正值寒冷的冬季,空氣乾燥,經過物體間的摩擦會產生有趣的靜電現象。例如有個小朋友在關燈後脱毛衣,聽到了噼裏啪啦的聲音,問老師為什麼;有女孩子老師給小朋友梳頭時,看到好多頭髮站了起來。生活中的這些靜電現象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因此,本次活動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設計了這次探索靜電現象的科學活動。幫助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實驗探究來解決發現的問題。

活動目標

1、願意主動參與探究,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2、瞭解摩擦產生“靜電”,嘗試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3、能動手動腦大膽進行實驗探究,並交流實驗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幼兒嘗試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活動難點: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並交流實驗探究過程及結果。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理解摩擦的含義;有觀察到過身邊的“靜電現象”。

物質材料準備:記錄表,大小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鉛筆,水彩筆,吸管,塑料玩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魔法小視頻激發幼兒興趣

牙籤為什麼會隨着吸管動起來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實驗,幼兒初步感知靜電的產生

1、設置情境:小小魔術--吸管吸紙屑

(1)剛才楊老師是怎麼把紙屑吸起來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還可以在哪裏摩擦吸起小紙屑呢?引發幼兒猜想。

2、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一次實驗並做記錄。

3、小組展示實驗結果。

4、小結:原來在有毛的如毛髮,毛衣或絨布上摩擦容易產生靜電,然後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紙屑啦!

(二)第二次實驗,探索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靜電現象。

1、出示材料,提問:除了吸管外,這些材料都能通過摩擦產生靜電嗎?

2、幼兒第二次實驗,並做記錄。

3、交流、分享實驗結果

4、小結:經過摩擦後,有的物體容易產生靜電,有的不容易產生靜電。

三、結束部分

觀看PPT,瞭解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

四、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幼兒利用活動區的材料進行靜電實驗。

家園共育: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資料,瞭解靜電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自我評價】

在乾燥的秋天,小朋友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擊了一下,還有脱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還伴有亮光。小朋友們對這些現象都充滿了好奇心,很有興趣隨老師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動中,我首先以魔術視頻導入,用吸管摩擦後將牙籤控制的左右轉。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繼而歡呼起來,一個個躍躍欲試。所以接下來我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嘗試,用小棒棒去吸小紙屑。通過與自己身體或衣服摩擦產生靜電,大部分幼兒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讓幼兒繼續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紙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電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電物品。最後我還讓幼兒瞭解電對人類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靜電。

通過此次科學活動的展開,讓我認識到科學活動要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要多引導幼兒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

【存在問題】

本次活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活動中,有兩次幼兒進行實驗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過讓幼兒邊做實驗邊填記錄表來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但對孩子們記錄的結果沒有充分地進行探討。

【課堂重建】

科學探究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科學活動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總結交流。在本次活動中,在驗證猜想的環節沒有給與孩子們充分討論自己實驗驗結果的機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注意以幼兒為主題教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鼓勵幼兒進行大膽的科學實驗探究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設計意圖:

晨晨小朋友帶回來一把與眾不同的“油紙傘”。它掛在教室裏特別好看,孩子們問:“這是一把什麼傘啊?”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設計了這一活動。引導幼兒瞭解不同傘的製作及特徵,開拓他們的知識面。

適用對象:

中班幼兒

活動建議:

鼓勵家長多收集一些油紙傘讓孩子欣賞。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知道油紙傘與一般用的傘不同之處。

2、知道油紙傘是一種傳統藝術的繼承。

3、萌發愛科學愛自然的情感。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不同的油紙傘。

2、有關油紙傘製作的CD碟

3、把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貼在牆上,供幼兒觀察和欣賞。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油紙傘及一般的傘,讓幼兒自由觀察及討論這兩把傘的不同之處。

2、教師小結幼兒討論的結果。

3、讓幼兒觀看油紙傘的工藝製作CD碟,讓幼兒帶者問題來觀看。

4、引導幼兒互相交流所看到的,説説油紙傘與一般傘的不同,有什麼特徵?

5、自畫一幅美麗的油紙傘圖案。

活動評價:

幼兒對油紙傘美麗的圖案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知道油紙傘主要是用棉紙來繪畫的,它是一種手工製作過程,而一般的傘是機械製作過程。萌發了愛自然的情感和敢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説、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設計意圖:

感知5以內的數量是小班幼兒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要"利用生活和遊戲中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概念"。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創設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包餃子"情境,支持與引導幼兒在遊戲中進一步感知5以內的數量。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出若干開放性的問題,將以"點數"為核心的多種數學內容藴含其中,形成一個充滿挑戰的數學學習環境,激發幼兒積極嘗試,主動獲取數學經驗。

操作卡片設計簡單、巧妙,由於餃子的數量、擺放位置和拍攝角度不斷改變,卡片上呈現了整齊、散亂、遮擋、干擾、環繞等不同擺放形式的餃子,不但加大了點數難度,而且增加了點數的樂趣。

由於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昕限,整個操作過程需要幼兒克服動作、時間、材料等多種因素的干擾,認真專注地完成操作任務,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並給幼兒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

目標:

1.能不受餃子擺放形式(整齊、散亂、遮擋、干擾、環繞等)的影響,正確感知5以內的餃子數量。

2.嘗試不受干擾,準確地完成"按數量包餃子"的任務。

3.喜歡參與活動,體驗數數的樂趣。

準備:

1.幼兒有用彩泥包餃子的經驗。

2.用彩泥包好的餃子1盤。

3.每張桌子上放3個自制的娃娃,每個娃娃的身邊分別擺放着3、4、5的點卡。

4.實物投影儀,電視機。

5.操作材料:不同擺放形式的餃子實物圖片(如圖)每人4張,小盤和彩泥球各若干(數量要充足,夠每人包4盤餃子)。

過程:

一、進入遊戲情境,回憶前期經驗

1.引發幼兒興趣。

師:娃娃家的娃娃們想吃餃子了。今天,我們就來給娃娃包餃子。

師(出示一盤"餃子"):瞧!這是什麼?你會包餃子嗎?

2.師幼共同玩手指遊戲"包餃子"(附後)。

二、排除餃子擺放形式的影響,正確感知5以內的餃子數量

1.幫助幼兒熟悉操作材料,初步瞭解操作要求。

師:這裏都有什麼?(卡片、盤子和彩泥。)要讓我們做什麼?(包餃子。)包幾個?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小結):對,這些材料是包餃子用的,卡片上有幾個餃子,我們就要包幾個餃子。

2.引導幼兒觀察卡片上餃子的擺放形式,學習正確點數5以內的餃子數量。

師:桌子上有一些卡片,每一張卡片上的餃子都不一樣,快去數一數。

(幼兒練習點數,教師觀察指導,針對幼兒的點數情況,選取"遮擋"和"干擾"擺放形式的餃子卡片各一張。)

3.引導幼兒對"遮擋"和"干擾"擺放形式卡片上的餃子進行點數。

師(出示"干擾"卡片):這張卡片上有幾個餃子?還有什麼?它是餃子嗎?能不能數?

師(出示"遮擋"卡片):這張卡片上有幾個餃子?這個餃子只露出了半個要算進去嗎?我們在數餃子的時候可不能把它漏掉了。

三、學習按照數量要求包餃子,並按數量分類擺放

1.引導幼兒觀察娃娃身邊的點卡,瞭解每個娃娃要吃幾個餃子。

師:娃娃們都餓了,看看他們都要吃幾個餃子?你是怎麼知道的?

2.教師講解包餃子的操作要求。

(1)教師示範包4個餃子:先點數卡片上的餃子,將卡片插在盤沿上,再包出相應數量的餃子放在盤中,最後進行點數檢查。

(2)師:我的餃子包好了,應該送給哪個娃娃吃?送餃子的時候要大聲説:"娃娃,請你吃4個餃子。"誰來幫我送?

(3)請一名幼兒送餃子,鼓勵全體幼兒學説:"娃娃,請你吃4個餃子。"

3.幼兒操作活動:給娃娃包餃子並按數量分類擺放餃子。

教師觀察指導,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講述:"卡片上有×個餃子,我包了×個餃子,盤子裏的餃子和卡片上的餃子一樣多。"同時,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根據卡片上餃子的數量包"餃子",提醒幼兒包完一盤"餃子"後再次選擇卡片進行操作。

4.展示分享。

(1)師幼共同做手指放鬆遊戲,吸引幼兒圍坐在教師跟前。

(2)教師根據幼兒的操作結果,提前選取兩、三盤餃子引導幼兒進行展示分享,對正確的操作給予肯定,對錯誤的操作進行糾正。

師:你們真能幹,給娃娃包了這麼多餃子。這一盤有幾個餃子?為什麼要包×個餃子?

師:這一盤"餃子"和卡片上的餃子不一樣,怎麼辦?

四、結束活動

鼓勵還想操作的幼兒繼續操作,提醒不想繼續操作的幼兒將餃子卡片按照數量放到相應的點卡盒裏,活動自然結束。

延伸活動:

將材料投放到娃娃家或娃娃餐廳供幼兒繼續遊戲,可根據幼兒的能力適當增加卡片上餃子的數量。

附手指遊戲:包餃子

"咕嚕""咕嚕"擀擀皮兒,(左手手心向上,右手在左手手心上做擀麪杖滾動的動作)

"嘩嘩""嘩嘩"和和餡兒,(伸出右手的食指在左手手心上做攪拌狀)

"嘿喲""嘿喲"捏捏邊兒,(左手五指聚攏,右手在左手手指上做捏餃子動作,最後捂住左手手指停住)

噝--(做聞餃子動作)

咂一咂一咂一咂一(做流口水動作)

香噴噴的餃子給誰吃?(教師大聲問)給我吃!(幼兒大聲回答)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氣與燃燒的關係,知道蠟燭燃燒、熄滅的原因。

2.觀察、思考用玻璃杯熄滅蠟燭的現象,探究讓蠟燭熄滅的方法。

3.對蠟燭燃燒、熄滅的現象感興趣,知道使用蠟燭時要注意什麼。

活動重點:

在操作中理解空氣與燃燒的關係,知道蠟燭燃燒、熄滅的原因。

知道蠟燭熄滅的時間長短與空氣的多少有關係。

活動準備:

蠟燭若干、小盤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瞭解蠟燭的用途

1.出示圖片引出蠟燭

提問:小明的書包裏都會有什麼?每次必須帶的是什麼?

小結:小明每次都會帶很多東西幫助他完成探險活動,但是每次必須帶的是蠟燭。

2.結合幼兒已有經驗瞭解蠟燭的用途提問:你們都見過它嗎?在什麼時候會用到它呢?

小結:在生活很多地方都會見到我,我會給大家帶來快樂和光明。

3.啟發幼兒思考,小明探險為什麼要帶着蠟燭。

提問:小明為什麼每次山洞探險的時候都要帶着蠟燭?

小結:有的朋友説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覺得可以用來嚇唬野生動物,蠟燭更大的作用是什麼呢?讓我們跟着蠟燭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過實驗,探索讓蠟燭熄滅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氣與燃燒的關係。

(一)操作一:蠟燭燃燒與空氣有關係1.引導幼兒初步猜想熄滅蠟燭的方法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熄滅燃燒的蠟燭?

小結:我們可以用吹、扇、和水等這麼多的方法讓燃燒的蠟燭熄滅。

2.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想用瓶子將蠟燭熄滅的方法提問:這是什麼?用瓶子可以怎樣熄滅燃燒的蠟燭呢?

小結:小朋友説可以用瓶子底部壓蠟燭、用瓶子邊緣撥動蠟燭、用扣的方法熄滅蠟燭。

提問:扣住蠟燭,蠟燭真的能熄滅嗎?

3.幼兒分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猜想的方法實驗要求:(1)玻璃瓶要輕輕的扣住蠟燭,扣住後手不能在碰蠟燭;

(2)認真觀察火焰的變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體和衣服上;

(4)音樂結束,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實驗結果。

4.分享交流

提問:蠟燭是怎樣熄滅的?它的火焰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將蠟燭扣住就會熄滅?

小結:在燃燒的蠟燭上扣上玻璃瓶,蠟燭就會慢慢的熄滅。這是因為蠟燭燃燒需要空氣,燃燒的蠟燭把瓶子裏的空氣用完了,它也就熄滅啦!

5.利用實驗結果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問:為什麼小明每次都要帶蠟燭?

小結:原來小明帶蠟燭是為了看看山洞裏有沒有空氣,沒有空氣就不能往裏走了。

(二)操作二:蠟燭燃燒時間長短與瓶子大小有關係。

1.引導幼兒進一步猜想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瓶子大小的關係提問:將兩個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時扣住燃燒的蠟燭,你覺得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2.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驗證猜想。

實驗要求:

(1)玻璃瓶要輕輕的同時扣住燃燒的蠟燭;

(2)認真觀察兩個瓶子裏火焰的變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體和衣服上:

(4)音樂結束,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實驗結果。

3.分享交流

提問:兩個瓶子同時扣住蠟燭上,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蠟燭熄滅的時間會不一樣呢?

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小瓶中的蠟燭先熄滅。這是因為大瓶裏面的空氣多,蠟燭燃燒的時間就比較長,小瓶裏面的空氣少,蠟燭燃燒的時間就短,所以先熄滅。

三、探索讓蠟燭繼續燃燒的方法,進一步感受蠟燭燃燒離不開空氣

1.引導幼兒進行探究遊戲“拯救火焰”

提問:小蠟燭跟我們玩遊戲玩的真開心,它説我被瓶子扣住了,當我快要熄滅的時候誰來救救我,讓我繼續燃燒,不要熄滅。我們可以怎樣幫助蠟燭讓它繼續燃燒呢?

小結:讓空氣流進玻璃杯內,蠟燭就會進行燃燒下去,有了空氣蠟燭才能燃燒,就像我們人的生存離不開空氣一樣。

四、活動延伸

今天和蠟燭玩遊戲開不開心?可是,小蠟燭又給我們出難題啦!讓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到科學探索區找找答案吧!

課後反思

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增強,也有了一定的探險意識,雖然他們在家裏很少能接觸到火,但是他們對火的燃燒卻充滿好奇,為什麼會產生燃燒,孩子們經常這樣問。活動中我通過三個實驗幫助幼兒發現燃燒的祕密。第一個實驗讓幼兒知道燃燒與空氣有關係;第二個實驗幼兒發現燃燒時間的長短與空氣的多少有關係;第三個實驗再次驗證燃燒與空氣有關係。通過這三個實驗幼兒對於打開了瞭解燃燒奧祕的大門,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實現幼兒的主動學習。活動中發現一些亮點,也存在一些不足:

優點:

1.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對於幼兒來説在動手操作中和遊戲中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活動中教師創設了與小蠟燭做遊戲的遊戲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進而通過動手操作尋找問題答案,幼兒興趣濃厚,促進了幼兒的自主發展。

2.關注幼兒的學習品質。在活動中注重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活動中一個個小實驗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對於教師的提問能主動思考,動手操作尋找問題答案,積極主動的完成各項任務。

3.注重有效的師幼互動。活動中設計了許多引發幼兒探究的問題,當幼兒出現不同答案時,教師敢於追問,請幼兒説出自己的理由,促進幼兒積極思考,增強了幼兒自信心,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實現了有效互動。如提問大瓶子裏的蠟燭先熄滅還是小瓶子裏的蠟燭先熄滅,説出你的理由。

不足:

語言不夠嚴謹、簡潔。每次幼兒回答完問題後,老師總是將答案進行補充,而且話特別繁瑣,不能有效引導幼兒將想法完整表述,教師小結也不夠簡潔。如教師提問,瓶子扣住蠟燭,蠟燭為什麼會熄滅。幼兒回答,因為沒有空氣。教師迴應,哦,原來蠟燭的燃燒與空氣有關係,瓶子裏的空氣讓蠟燭都燃燒的沒有了,所以蠟燭就熄滅了。語言繁瑣,不嚴謹。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幼兒認識芋艿,瞭解芋艿

2、培養幼兒勞動的能力,學習刮芋艿的技能

3、幼兒體驗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成果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識瞭解芋艿

2、難點:體驗勞動的艱辛

三、教學準備:實物芋艿芋艿生活過程的圖片刮芋艿的工具小布袋一隻

四、流程:激起興趣、觀察芋艿、認識芋艿、參加勞動、享受勞動成果、延伸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出示小布袋(引起幼兒的興趣),請幼兒猜一猜小布袋裏有什麼

1、請個別幼兒猜或者上來摸一摸小布袋了到底是什麼東西。

2、把布袋裏的芋艿倒入小籃子裏,讓幼兒明白小布袋裏的東西原來是芋艿。

(二)告訴幼兒芋艿的名字,yu(第四聲)nai(第三聲)(觀察芋艿)

a、老師:今天芋艿説要和我們做朋友,小朋友高興不高興。請幼兒到後面的桌子上觀察芋艿,教師提醒幼兒摸摸、搓搓、抱抱、看看芋艿。

b、組織幼兒坐到前面的小椅子上。

(三)認識芋艿

1、老師:剛才小朋友都與芋艿做了好朋友是不是?現在老師要問問你們了:

a、你們看見的芋艿是什麼形狀的,(老師出示一個芋艿)象什麼呀?

b、芋艿是什麼顏色的?(深咖啡色的)肉是什麼顏色的?

c、摸上去的感覺怎麼樣?(毛毛糙糙的)

d、毛毛糙糙的是芋艿的什麼?

芋艿的皮是怎麼刮下來的?需要什麼工具?(分別出示幼兒所講的工具)老師可以出示幼兒想不到的硬幣、調匙等(碎碗片、瓶蓋子)

2、小朋友知道芋艿是怎麼長出來的嗎?老師講一個“芋艿的”給你們聽好嗎?老師講述,並根據情節分別出示圖片。(芋艿生長過程的圖片)

3、芋艿的用途,作用

老師:農民伯伯為什麼要種芋艿?

讓幼兒瞭解,芋艿除了吃以外還可以做玩具,葉柄當飼料。(分別出示芋艿做的玩具)

(四)幼兒參加勞動,體驗勞動的艱辛

1、老師:今天,廚房裏的阿姨買了許多芋艿,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忙刮一下皮,你們願意嗎?

2、幼兒參加刮芋艿勞動,提醒幼兒注意安全、衞生。

3、請個別幼兒把刮好的芋艿送到廚房

4、幼兒討論勞動的感受,累不累,小手癢不癢。

教育幼兒要珍惜勞動成果,平時多幫父母參加勞動,不隨便消費飯菜等。

(五)享受勞動成果

讓幼兒品嚐煮芋艿

(六)延伸部分

教幼兒做芋艿玩具。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認識標記“↑”、“↓”,能根據沉浮標記簡單分類。

2.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獲得物體沉浮的經驗。

3.進一步促進幼兒觀察能力的發展,並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多尋找不同的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1.各類時令水果若干(蘋果、梨、獼猴桃、提子等)分放在兩隻籮筐內。

2.“↑”與“↓”的標記各一,沉浮兄弟表情貼飾各一,盛水容器若干。

[活動過程]

1.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小客人。老師準備了許多水果來招待這兩位小客人。你們看,都有些什麼水果?”

教師介紹活動中要用的水果,幼兒指認水果。

2.師:“今天要來的兩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來,專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們看他吃多了浮在水面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翹了。弟弟叫沉下去,專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們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

師:“如果沉浮兄弟吃錯了水果,他們就要拉肚子,今天我們來幫他們把水果分出來,看看哪些水果是浮在上面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

教師分別出示‘↑’和‘↓’的標記。

3.師:“小朋友,你們先來猜一猜,這些水果放在水裏,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暱?”幼兒自由討論後回答。

請幼兒討論哪些是沉、浮的水果,教師給予補充。

4.師:“剛才小朋友們都説了很多水果,現在我們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裏是沉下去的,或是浮起來的。現在就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樣水果,放到水裏去試一試,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裏到底是沉還是浮。”

請幼兒分別在兩隻籮筐裏選擇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沉浮。

5.幼兒自己動手實驗,並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告訴小朋友聽。教師幫助幼兒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自己實驗的結果。

教師巡迴指導幼兒實驗。

6.師:“現在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幼l:“我拿的是蘋果,我發現蘋果是浮起來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發現提子是沉下去的。”……

7.鞏固沉浮兄弟的特徵,進一步認識標記“↑”和↓”。

8.師:“小朋友們真棒,幫助沉浮兄弟找到了他們愛吃的水果,現在我們一起來將這些水果按照‘浮上來↑’和‘沉下去↓’分開放在兩隻籮筐裏好嗎?”(請幼兒根據剛才的實驗結果分放。)

教師將標記“浮上來↑”和“沉下去↓”分別貼在兩隻籮筐上。

9.師:“沉浮兄弟為了感謝我們,把這些水果送給了我們,我們一起來嚐嚐這些好吃的水果吧!”請幼兒自己選擇一樣水果,並與他人互換品嚐,體驗分享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體驗輕重,對稱,支點移動等因素與物體保持平衡的關係。

2.積極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發現,並能記錄結果。

3.能舉出兩個以上生活中運用平衡原理的例子。

活動準備

畫筆 剪刀 鉛筆 橡皮泥 卡紙 別針

活動過程

1.蝴蝶玩偶引出主題,激發孩子們積極探索興趣

小蝴蝶飛累了,落在花枝上休息一會,可是它怎樣才能站穩呢?快幫小蝴蝶想想在花枝上平穩站住的辦法吧!

①用剪刀剪出造型不同的蝴蝶;用橡皮泥把鉛筆固定住。筆尖朝上。

②嘗試將蝴蝶平穩的立在筆尖上,用筆在支點上做出記號。

③在蝴蝶身上的不同部位夾上別針,看看支點改變了嗎?

你的小蝴蝶落穩了嗎?將你找到的支點畫下來,並將小蝴蝶粘貼在花園裏。

2.通過自制小天平,加深體驗輕重,對稱,支點移動等因素與物體保持平衡的關係

a.粗細均勻的長棍,紙杯做小桶,線繩沙子。

b.自制的小天平歪了,怎麼辦呢?請給另一邊煩人紙杯中倒入沙子直到平衡。

科學樂園

當天平左右兩邊的物體的重量相等時,兩個托盤距支點的距離也相等,當重量不等時,距支點的距離則不等。小朋友們。你發現了平衡的祕密了嗎?你還知道哪些物品也用到了這些原理呢?與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