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73W 次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一定的經驗,並且能夠説出一些簡單的形狀名稱,《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3~4歲幼兒能注意物體較明顯的形狀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為此,我設計了一節始終通過在情景中游戲的辦法讓幼兒鞏固對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的認識。

活動目標

鞏固對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的認識。

活動重難點

根據物體的形狀特徵,進行簡單的分類。

活動方法

以遊戲為主、結合操作性、講解演示法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情景導入,介紹三個圖形寶寶。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三個圖形寶寶。

a.第一個圖形寶寶説,我像奧利奧餅乾,我還像呼啦圈,你們知道是什麼圖形寶寶?

b.第二個寶寶説,我像電視機,我像教室的門,你們猜一猜是什麼圖形寶寶?

C.第三個寶寶説,我有三條邊,還有三個尖尖的教,你們猜一下是什麼圖形寶寶?你能把它請出來嗎?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操作,對三種圖形加深認識。

1.三個圖形寶寶要帶我們去圖形王國探險,我們一切去圖形王國看一下,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

2.他們來到了一個泡泡橋,看看泡泡橋上的泡泡怎麼樣了?白色透明的泡泡怎麼了?泡泡飛走了,誰能來幫幫忙,把泡泡找回來?

3.泡泡找出來了,圖形寶寶走出了泡泡橋,來到了一條森林小路。小路上面有一個個長方形的洞洞,圖形寶寶不能走過去。這時候怎麼辦?用長方形的石頭給補上。

4.三個圖形寶寶走過森林小路,最後會來到哪裏呢?來到了森林,森林裏的小樹在和小朋友們捉迷藏,躲起來。你看下聽們在哪裏?

(二)第二次操作,找出不同物品有不同的形狀。

1.他們走過了泡泡橋,走過了森林小路,走過了森林,來到了一座城堡。

2.我們數一二三,把城堡打開好不?裏面有好多好多的禮物,都有什麼?他們都是什麼形狀的?

3.引導幼兒找出各種物品的形狀。

(三)第三次操作,做圖形統計表,不同形狀的物品歸類總結。

三、結束部分

三個圖形寶寶帶着禮物回家,圖形王國探險結束。

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形狀,一起去找找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目標:

1、初步瞭解風,體驗與風遊戲的樂趣。

2、運用圖像表徵的手段表達對風的認識。

準備:

彩筆、紙(大小不同)事先了解幼兒對風的認識程度

過程

一、風在哪裏

1、帶領幼兒默默、抓抓,體會風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引導幼兒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風。

如:風能看見,但抓不到;風吹過來,我們感到很舒服等。

2、帶領幼兒到户外尋找風。看看哪些物體被吹動了,那些沒有。

3、有風時,自己是怎麼知道的?(運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膚,感覺風的存在)

二、畫風

1、欣賞詩歌《風來過了》,知道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我們可以從其他事物的變化上發現風的存在。

2、組織幼兒討論怎樣畫風。

3、在小組桃林的基礎上,幼兒分組畫風。

4、回憶風對物體的影響,如街上的報紙飛舞,行人的帽子吹落,樹葉飄落下來,等等。

5、引導幼兒互相欣賞作品,説説自己從哪些地方看出畫的是一個有風的日子。

你沒見過風

我也沒見過風

你聽樹葉沙沙沙

那是風兒和樹在談話

你沒見過風

我也沒見過風

你看樹葉在點頭

那是風兒在樹林裏走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材料與環境創設

材料:各種會沉浮的玩具,杯子,瓶子,勺,叉,各色顏料等物品。

環境創設:請家長與幼兒一同探討有關“水”的話題,豐富對水的認識。

活動流程

談話——操作感知——講述討論

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談話“水真有用”。

教師與幼兒一同討論水的用處及怎樣節約用水,讓幼兒知道:水真有用,沒有水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

第二環節:操作感知“水真好玩”。

給幼兒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分散自由操作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幼兒自由操作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水會流動的特性,二是讓幼兒觀察水的顏色變化,三是讓幼兒感知是的浮沉。所以在自由操作,自由

探索的活動中,讓幼兒減少探索的直覺行動性,增強探索的預見性,有助於讓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逐步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

第三環節:講述討論(7分鐘)

這一環節是組織幼兒進行有秩序的集體活動,是在第一環節自由玩水的基礎上,讓幼兒説説你在玩水的過程中用了哪些東西,是怎樣玩的,你發現了什麼?

幼兒講述後,教師作簡單的小結。

第四環節:遊戲:“吹泡泡”。

這個環節屬於延伸活動,教師在水裏加上洗潔精和肥皂粉,帶領幼兒一同吹泡泡。

設計思路

幼兒對水的喜愛似乎是一種天性,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總愛在水裏玩耍、嘻鬧,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約,無法盡興地去玩水。因此,我們經常發現在洗手時幼兒們經常把衣服袖子弄濕,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長的時間。為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的興趣,使他們對水有更多的瞭解,因此設計了“大家一起來玩水”這一活動。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於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因此,整個活動以幼兒操作擺弄為主,同時由於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很難自覺發現水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動中要藉助某些材料設法使水的這些特性顯露出來,使幼兒親眼目睹這一現象,這樣幼兒才容易理解。

目標

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在遊戲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處,知道節約用水,體驗玩水的快樂。

2、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玩水活動中充分感受水的一些基本特性,這方面是注重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構建知識;難點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方面注重幼兒語言表達方面的培養。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無處不在,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但對於中班幼兒的孩子,空氣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孩子通過小實驗和遊戲,調動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空氣的祕密,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2.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積極探究空氣的祕密。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的的特性,即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裝有適量水的透明方形魚缸5個,沙子、粉筆、塑料瓶、方糖、蓮藕適量。

(2)使用過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圖、記號筆若干。

(4)教學ppt。

2.經驗準備

幼兒對教室的平面圖已經有充分地認識。

活動過程

一、以小實驗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今天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師準備的材料裏,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吧!

2.介紹材料,講解操作方法。

(1)介紹小實驗材料。【課件顯示5種實驗材料圖片】

教師:我們的材料有沙子、粉筆、方糖、塑料瓶和蓮藕。

(2)講解實驗操作方法。【課件出現透明魚缸圖片】

教師:請你選擇一種操作材料,放到水裏,看看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情。

3.幼兒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4.實驗結束,請幼兒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

5.教師小結:從實驗材料裏冒出來大大小小的氣泡就是空氣。【課件出現透明魚缸中冒氣泡的圖片】

二、探究空氣在哪裏

1.教師:我們的身邊有空氣嗎?我們能捉住它嗎?

請個別幼兒嘗試用透明塑料袋裝空氣後,教師示範並將袋口放入裝有水的透明魚缸中,請幼兒觀察是否有氣泡冒出。

2.遊戲:捉空氣

(1)教師:除了我們的身邊有空氣,我們的教室裏會有空氣嗎?請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 (2)幼兒在教室活動區內自由遊戲。

3.集體分享:你捉住空氣了嗎?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圖】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記號筆在教室平面圖上做相應的標記。

4.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氣,空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三、探究空氣的性質

1.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

教師:既然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小朋友睜大眼睛看一看,空氣是什麼顏色的?用鼻子聞一聞,空氣是什麼氣味?用舌頭嘗一嘗,空氣是什麼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氣嗎?

2.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到、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氣體。

四、感知空氣的本領

1.教師:你見過的、玩過的什麼玩具裏有空氣?【課件顯示球、游泳圈、充氣堡壘圖片】 2.和空氣做遊戲

教師:一位聰明的哥哥還想到了一個和空氣做遊戲的的新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播放遊戲玩法視頻】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知道泡泡的形狀與吹泡泡的工具是無關的,打破圓形——圓形,三角形——三角形的匹配的思維定勢。

喜歡參與遊戲,體驗。

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在户外活動中孩子已經玩過街上買來的泡泡的遊戲,知道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材料準備:

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泡泡水。

環境創設:一張大張的紙上貼一個三角形的圖形和一個圓形的圖形,每個幼兒一張卡片。

活動過程:

一、猜想、記錄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

1、前幾天小朋友都玩了吹泡泡的遊戲,而且你們還發現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形的,今天老師帶來了不同的吹泡泡工具,你們看看它是什麼形狀?跟你們玩的吹泡泡的工具一樣嗎?

2、教師提問: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幼兒猜想,有的説是三角形的、有的説是圓形的)

3、幼兒進行猜想記錄。

如果你認為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三角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貼在三角形的圖形下面,是圓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貼在圓形的圖形下面。

二、幼兒吹泡泡,驗證自己的猜想。

1幼兒自己選擇教師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開始吹泡泡。

2分享交流:

(1)你們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

(2)到底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老師再吹吹,小朋友看看到底是什麼形狀。教師又用三角形的工具吹泡泡讓幼兒觀察,再次驗證三角形工具吹出來的泡泡也是圓形的。

三、幼兒調整事先的猜想記錄。

四、小結:不管是圓形還是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泡泡都是圓形的,那麼還有什麼可以用來吹泡泡,吹出來的泡泡又是什麼形狀,回家以後小朋友可以去找找,以後我們再來試。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目的:

1.感知蠟燭燃燒的現象,初步懂得空氣與燃燒的關係。

2.培養探索興趣和觀察力。

準備:

1.打火機、蠟燭、盤子人手一份。

2.幼兒兩人一桌,每桌放有一隻大玻璃杯和一隻小玻璃杯。

過程:

一、點蠟燭

1.引導幼兒討論晚上停電時,我們可以用哪些辦法照明?

2.請幼兒使用桌上的材料(蠟燭、打火機、玻璃杯、盤子),想辦法讓蠟燭燃燒,並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勵幼兒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時肯定幼兒的探索行為。如:有的幼兒把杯子倒扣在盤子上,再將蠟燭固定在杯底上(如圖①),有的幼兒用杯子罩住蠟燭(如圖②),有的幼兒把蠟燭放在杯子裏(如圖③④)。

4.啟發幼兒按圖②方法操作,説説蠟燭有什麼變化。(蠟燭熄滅了。)

5.啟發幼兒討論:為什麼蓋上杯子,蠟燭會熄滅呢?

6.讓幼兒帶着疑問再次操作,説説自己的新發現,如蠟燭燃燒時,杯子會發熱、會變黑,火焰熄滅時有一股煙味,杯子裏會有小水珠等。

二、誰的蠟燭先熄滅

1.讓同桌的兩人點燃兩支相同的蠟燭,同時蓋上杯子(一大一小),説説自己的發現。

2.提問:誰的蠟燭先熄滅?為什麼小杯子裏的蠟燭先熄滅,大杯子裏的蠟燭後熄滅?

3.引導幼兒再次用實驗驗證哪隻杯子裏的蠟燭先熄滅,説説其中的原因。(小杯子裏的空氣少,蠟燭燃燒時間短,先熄滅;大杯子裏的空氣多,蠟燭燃燒時間長,後熄滅。)

三、怎樣使杯子裏的蠟燭繼續燃燒

1.啟發幼兒思考:用什麼辦法可以使杯子裏的蠟燭一直燃燒?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

3.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種方法,請幼兒介紹並演示,如蠟燭快要熄滅時揭開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4.引導幼兒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燒與空氣的關係。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設計思路:區域工作時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紙杯吸引,他們把紙杯變成機器人,又把紙杯變成很多東西,我看到孩子們對紙杯變化那麼感興趣。所以設計這節活動,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探索紙杯的變化。

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探索用各種方式或使用各種輔助材料是紙杯變化。

2、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

1、用紙杯接一杯水喝,問:我剛才幹什麼了?用什麼喝的水?

2、紙杯除了喝水還能幹什麼呢?

3、幼兒操作,教師引導。

4、評析。

5、教師總結:“生活中有很多可變的東西,只要我們愛動腦子,一定會讓更多可變得垃圾變得有用。

中班科學活動——會“走”的盒子

一、活動題目

會“走”的盒子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製作會“走”的盒子,懂得廢舊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兒通過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彈性,學會簡單製作玩具的技能。

3、幼兒通過實驗記錄,加深對實驗過程的理解,養成關心科學、好奇、好問,樂於

嘗試的好習慣。

三、適用對象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紙盒、繩子、曲別針、錄音機、酸奶盒。

五、活動過程

引入:幼兒模仿各種小動物隨意地走入教室。教師提問小動物是怎樣走路的。幼兒討論各種各樣動物行走的樣子。

教師出示一個會“走”的紙盒,提問:這個紙盒怎麼會自己“走”呢?看一看,紙盒裏有什麼祕密?

(1)紙盒裏有橡筋。

(2)紙盒裏還有橡皮泥和曲別針。

做會“走”的紙盒。

選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間,捏成一個小圓球,圓球表面要光滑。將帶有橡皮泥的橡筋兩端,分別穿入紙杯口兩邊的小孔裏,分別用曲別針固定橡筋。用手轉動橡皮泥將橡筋擰緊,放在地上,紙盒就會“走”起來了。

想一想,説一説。

(1)橡筋擰緊了,一鬆紙盒就走了。

(2)橡筋有彈性。

(3)像我的彈弓一樣,一拉就將橡皮泥彈走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小流星

設計意圖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們會看見許多行星。在他們的眼裏,星星是有生命的,因為他們發現星星總在不斷地眨眼睛。他們偶爾也會發現一顆流星從天邊劃過,留下長長的一道印痕。這些星星想幹什麼呢?此活動旨在讓孩子們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們的想象空間。

活動目標

1、 瞭解有關流星、隕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內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動準備

1、 觀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隕石的圖片。

3、 故事掛圖、配樂故事。

過程建議

1、 回憶對夜空及流星的觀察,説説自己對夜空的想象。

2、 聽配樂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 看圖聽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為什麼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雲姐姐為什麼不讓他去?小星星是怎樣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

4、 聽故事,學習故事中的詞、句。

月亮婆婆説,地球是個怎樣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樣説的?

小星星對白雲姐姐説了什麼?白雲姐姐又是怎麼説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繪畫:小流星和他的朋友們。

2、 繪畫:神祕的夜空。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每次到户外遊戲,孩子們對吊繩總是百玩不倦,想方設法用吊繩去擊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總是打不到,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經過都想嘗試一下。於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繩子,引導孩子探究繩擺的活動。

我先請孩子隨意擺動繫有瓶子的繩子,來感受繩子擺動的現象,並收集孩子的問題和已有經驗。在孩子們瞭解什麼是擺動後,我們進行了物體擺動條件的探究——物體重量對繩擺的影響。在過程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i種繩擺(沒有水、半瓶水、裝滿水的瓶子),引導孩子通過用繩擺擊打前方固定距離的“怪獸”,發現了i種水瓶擺動結果不同,孩子們能發現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樣,繩子長短不同會怎麼樣呢?”便成為我們此次活動探究的出發點。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觀察繩子擺動的現象,探究長短不同的繩子擺動的距離不同。

2、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對活動中的發現進行描述。

3、對“繩擺”科學現象產生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天花板上垂下的長短不同的彩色繩子、相同的瓶子、被擊打物若干個(相同距離)、記紙若干、幼兒姓名卡。

2、經驗準備:有對物體擺動的經驗。

重點、難點:

瞭解繩子長短不同是影響擺動遠近的重要因素。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繩擺和以往的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繩擺,和昨天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孩子們很快就回答了,這些繩子刷上了漂亮的顏色,繩子有長有短,繩擺下面掛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1:紅色的繩子長,綠色的繩子短。

幼兒2:瓶子是一樣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3:昨天我們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滿瓶水,有的很輕,沒有水。今天都是滿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長短繩子的擺動情況。

(1)引導幼兒操作繩擺。

教師:我們上次是怎麼讓瓶子動起來的?

幼兒:把瓶子拉起來,再鬆手就動起來了。

妞妞上前演示,將瓶子稍稍拉起,再鬆手,瓶子小範圍來回擺動。

周皓辰馬上説:往後推,瓶子就擺動得更遠了。

一帆:繩子拉得越遠,瓶子蕩得越高。

教師:那繩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兒:蕩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樣子)

安全提示:幼兒在繩子擺動的過程中注意擺動方向,幼兒站在一邊進行實驗,另外一邊不要站人,不要從中間穿行。

(2)請幼兒猜想:這些長短不同的繩擺都能打到前面的“怪獸”嗎?

(繩擺前面放有紙盒做的“怪獸”教具)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説“可以”,有的説“不行”。

(3)請幼兒驗證:擺動長短不同的繩擺,來擊打前方距離相等的“怪獸”。提示幼兒站在起始線後,手臂伸直,自然鬆手,讓繩擺自然擺動。

小朋友開始依次用兩種長短的繩擺,擊打前面的“怪獸”。

芳芳用短繩嘗試了三次都沒成功,繩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終夠不到“怪獸”。於是,她又嘗試用旁邊的長繩子,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繩子處,試了兩次,還是夠不到(怪獸)。這時教師問:“芳芳,你剛才用兩根繩擺試了幾次,有什麼發現嗎?”

芳芳:“我用這個繩擺(指着短的繩擺)瓶子怎麼也打不到怪獸。用那根(較長的繩擺)就成功了。”

教師:“為什麼會這樣呢?”

旁邊的幾個小朋友説:“因為這根繩子太短了,那根比較長。”

佳依:“長繩子打得遠,所以就夠得到。”

教師:“請把你們的結果記下來吧。”

(4)及時記:請幼兒把自己的發現記在集體用的大表中,在可以擊中目標的繩擺標記中貼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經驗總結。

(1)幼兒根據記的結果進行統計、分享。

給幼兒充分的發言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實驗過程。

教師:“剛才辰辰第一個打倒。陘獸’,我們先請他來説説。”

辰辰手指長繩:“我是用這個瓶子打倒的。”

教師:“為什麼這個瓶子能打打倒‘怪獸’?”

辰辰:“因為這個水裝滿了,它很重。”

教師指短繩子:“那這個瓶子也是裝滿水的,為什麼它沒有打倒‘怪獸’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為這根繩子長,所以能打倒(怪獸)。那根繩子太短了,所以就夠不着(怪獸)。”

(2)通過記表幫助幼兒小結“今天的新發現——繩子長短影響擺動”。

教師:“繩子的長短不一樣,你們發現擺動有什麼不一樣呢?”

言言:“長繩子擺動得遠,短繩子近。”

辰辰:“短繩子擺得太近了,夠不到‘怪獸’。”

教師:“哦,小朋友發現繩子的長短不同,所以擺動的遠近也不一樣,長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説:“長。”

教師:“短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説:“短。”

4、延伸活動。

提供長短和重量相同的繩擺,請孩子自由探究,看看會有什麼新發現?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最初的“隨意擺弄繩擺”再到了解什麼是“擺動”到後來的瞭解“影響物體擺動的條件”。孩子們積累了許多的知識和經驗。在孩子猜想和驗證、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經驗是解決新問題的基礎。

活動充分調動了每位幼兒的積極性,甚至連平時不愛説話的幼兒也積極參與了活動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活動中的不足:

在結束部分,我感覺應把發言的機會交給幼兒,幫助幼兒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有助於幼兒梳理自己的經驗。

主要內容:

1、活動設計新穎、有創意,在活動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材料準備很細緻,老師將每一條繩子都刷上了顏色,這樣很清楚、直觀發現規律。非常方便幼兒記與表達。

2、和繩子顏色相對應的記紙、幼兒通過粘貼自己的名字進行記,這些都適合中班幼兒,方便他們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記以及在後面的分享活動中清楚、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3、老師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間,大膽地在吊頂上垂下繩擺,創設的學習環境適宜進行小組探究。如果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議最後環節把總結的機會讓給幼兒,可以讓他們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和結論。

綜合評析: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去發現、思考,並及時讓幼兒表達、總結新的發現,在此基礎上捕捉幼兒遇到的困惑和關鍵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幼兒主體地位的發揮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如教師先讓幼兒操作擺弄不同長度的繩擺,然後請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認為是瓶子重量不同導致的,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提示,“兩個瓶子裏的水滿滿的,重量一樣”,最後引導幼兒明白是因為繩子長短不同所致的。

對“繩子”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對關鍵經驗進行詳細梳理和準備,這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必做的經驗準備。從整個過程來看,是師幼相互激發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從小組反思水平看,小組成員能緊緊為同繞教師開展的活動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討,主要針對教師再材料提供、環境創設、記方式等幾個方面如何支持幼兒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研討了活動的優點,同時也為教師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小組反思的內容較細、較全面、表現出了較高的反思水平。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説説,初步瞭解熱帶魚花紋美麗的簡單原因及幾種海洋生物保護自己的本領,對科學探索產生濃厚的興趣。

2、培養幼兒觀察、想象的能力,並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3、初步知道保護自己的重要性,激發幼兒關心自己、關心同伴的願望。

材料準備:電腦一台、有關知識的VCD碟片(參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動過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護色。

1、熱帶魚的保護色。

(1)、看有關熱帶魚的VCD片。

(2)、討論:熱帶魚為什麼有這麼漂亮的顏色?鼓勵幼兒尋找、探究答案。

(3)、看VCD瞭解答案。

2、侏儒海馬的保護色。通過看圖片,幼兒發現它的顏色與生活環境的相關聯繫。

3、鰈魚保護自己的本領。

4、變幻極大師:章魚的奇特本領。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護本領。

1、鰻魚的自我保護意識。

2、成羣的小海龜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沒有特殊本領的魚是如何逃避敵人的攻擊。

三、討論:小朋友如何保護自己,發現幼兒園裏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説説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裏玩時有什麼潛在的危險。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律。

2、激發幼兒對物體排列規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麼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啟發幼兒用符號記錄規律。

師:“我們發現了這麼多規律,怎麼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律,並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律事物及規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迴規律、四季的輪迴規律等)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裏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裏面是什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裏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為什麼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説説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為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為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説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説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台”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説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為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為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為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説説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為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説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為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為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為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中班科學教案:會變的顏色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麼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麼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後告訴老師!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麼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裏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②誰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③總結:我們現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後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出示大的示範調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並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麼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麼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説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並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説一説,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範。

5、引導幼兒發現並記錄

①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調色卡,還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後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選材操作並記錄)

②變出了什麼?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③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遊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説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麼顏色了呢?(邊説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陳皆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啟發、探索。

(1)為什麼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範並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後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麼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製作望遠鏡,教師巡迴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製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捲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後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瞭解望遠鏡的作用並享受自己動手製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設計意圖:

幼兒園改造線路留下的零散的廢舊電線引發了孩子們極大的玩的樂趣:有的將電線彎一彎當“蛇”來嚇唬同伴;有的繞成圈當手鐲;有的當髮箍戴在頭上、、、孩子們被電線這一獨特、新穎的特殊材料所深深吸引。

依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一指導思想,我捕捉孩子們的興趣與需要,精心設計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意在幫助孩子們在有目的地玩的過程中構建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知識經驗,同時在嘗試藉助物體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探索活動中獲得關於事物間關係的認識。

活動目的:

1、感知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特點。

2、嘗試藉助輔助材料讓自己創意的電線作品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想象、樂於探索的精神,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橡皮泥、積木、積塑、牙膏盒、易拉罐、夾子、筆、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説一説,激發學習興趣。

師:(出示電線)這是什麼?你在哪兒見過它?

幼:電線,我在電視機(電腦、手機充電器、電話、三用機……)的後面見過電線。

小結:電線是電器的親密朋友,它會導電,有了它,可以使電燈發亮,使電器正常工作。

——幼兒對在哪兒見過電線有親身感受,他們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眼睛還在教室周圍四處尋找,有效激發幼兒關注身邊事物的興趣。

二、變一變,引導創造想象。

1、師:今天,老師要用這廢舊的電線來變魔術,瞧!我讓電線彎彎腰,變成了什麼?

幼:變成了彩虹(拱橋、眉毛、山洞、頭箍)

師:換個方向看,象什麼?

幼:象微笑的嘴巴、象一片西瓜、象小船、、、

師:再換個方向看,還象什麼?

幼:象天上的月亮。

——在引導幼兒想象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物體方向,儘可能地進行多方位啟發,提高幼兒想象的空間。

2、師:你們也想變魔術嗎?在椅子底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電線,小心取出來,想一想自己要變什麼,再動手試一試吧!

3、幼兒自由彎曲電線變造型,教師觀察指導。

4、和同伴交流:你把電線變成了什麼?

幼:我變的是氣球,也很象撈魚的勺子。

(眼鏡、蝸牛、氣球、耳機、煙斗)

——教師前一環節的引導有效推進了孩子們對電線造型的興趣與思考,他們能對自己變出的造型進行大膽想象與表達)

小結: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三、試一試,鼓勵探索發現。

1、師:把你變的電線造型放在地上試試,它可以站起來嗎?(不能),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讓它站起來?

2、幼兒自由猜想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方法。

幼1:把它靠在椅子腿上,就站起來。

幼2:把它插在鞋子裏也可以站起來了。

——教師簡短、有效的提問關係到孩子思維活動的質量,推進了孩子的活動。

3、師:老師在你們身後的桌子上準備了許多的材料,你可以帶上自己的電線造型去試試,怎樣讓這些材料幫助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實驗成功了,就把這個方法畫在紙張上。想出的辦法越多越好。

4、幼兒嘗試操作,並記錄。

——讓幼兒藉助自己常見的物體幫助電線造型站起來,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心,同時,豐富的材料既滿足了孩子們探索要求,又能進行多方位組合,孩子們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積極探索,獲取經驗。

四、評一評,構建知識經驗。

(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

1、師:説説看,你用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我把它靠在積木上,讓它站起來。

幼:我用橡皮泥粘住,讓它站起來。

師:你願意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辦法告訴大家嗎?

幼:我把它插在牙膏盒裏,讓它站起來。

——教師通過讓孩子介紹自己認為最棒的經驗,既給予了多數幼兒表達的機會,又能讓介紹的辦法不重複,充分發揮了經驗分享的功效,促進每位幼兒得到發展。

小結:看來你們真有辦法,運用插、靠、粘、掛的辦法讓自己的電線造型站都起來了,真了不起。

五、玩一玩,提升探索難度。

1、師:瞧!我也變了一副眼鏡,還能自己立起來呢!你們也能想出辦法,不用別的材料幫忙,讓電線造型自己站起來嗎?

2、幼兒再次嘗試不借助材料,讓電線造型站起來。

師:如果你試成果了,就把它擺到老師的跟前來。

3、交流:這些能自己站起的電線造型身上都藏着一個祕密,知道是什麼嗎?

幼:他們的下面有底座。

幼;它們有彎彎的支撐點。

——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充滿期待,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充滿激情和樂趣,大部分幼兒能在玩弄電線的過程中,摸索出讓電線造型自己站立起來的方法。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許多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回家後,你們還可以繼續和電線交朋友,變一變,試一試、還有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感知海綿的輕軟、能變形、吸水的特性。

2、樂意參加探索活動,願意大膽猜想並實驗。

活動準備

1、海綿、紐紐棒若干,海綿做成的毛毛蟲一隻。

2、活中的海綿製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海綿寶寶,引起探究興趣。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朋友,看看是誰?(海綿寶寶)

二、玩海綿,感知海綿的特性。

1、和海綿寶寶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綿的輕、軟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玩海綿)

(1)幼兒自由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2)集體交流。

師:剛才你用什麼方法和海綿玩的?你玩的時候有什麼發現?

3、第二次探索。(海綿變形)

(1)幼兒自由探索。

(2)集體交流。

師:你把海綿變成了什麼?用什麼方法變的?

:我們能把海綿變成各種形狀,但只要一鬆手,它就又變回原來的樣子,真神奇。

4、變毛毛蟲。

(1)出示海綿變的毛毛蟲(輔助材料:紐紐棒),引起幼兒興趣。

(2)幼兒動手操作,把海綿變成毛毛蟲。

(3)和毛毛蟲玩一玩。

三、參觀海綿展覽館,瞭解海綿在生活中的用處。

教學反思

一、從興趣出發,聯繫生活進行選材。

海綿在我們生活中是常見、常用的材料,孩子們對此既熟悉又陌生,雖常見常用,但是對於海綿的特性卻不瞭解,因此,本次活動我們選擇了“海綿”作為活動題材。活動一開始以動畫片《海綿寶寶》中“海綿寶寶”作為導入,帶領孩子們走進海綿世界。由於這個動畫片是幼兒感興趣的,它的出現使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進入下一環節。

二、以“幼兒探索操作”貫穿始終。

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自己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孩子們與海綿寶寶“玩一玩”、“變一變”,讓他們用完整的簡單句表述自己的發現,符合《綱要》中指出的“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同時,我還為幼兒觀察、操作的機會,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探索並發現海綿的特性。

三、結合並運用於實際生活。

活動的最後環節,通過參觀“海綿展覽館”,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將知識真正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瞭解網絡的幾種常見功能,感受網絡信息的豐富多彩。

2、嘗試瀏覽幼兒園的網站,上網查閲自己感興趣的資料。

3、喜歡網絡溝通與交流,感受網絡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活動準備:

1、請一位家長給班級發一封電子郵件;提前請家長幫助幼兒上網查閲幼兒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將查閲的資料帶到幼兒園。

2、能夠上網的電腦 1 台。

活動建議

1、請幼兒閲讀電子郵件,瞭解網絡的方便快捷。

(1)和幼兒一起接收閲讀電子郵件。提問:我們是怎樣收到爸爸、媽媽的來信的?收到爸爸、媽媽的來信時你的心情怎樣?

(2)師幼討論,引導幼兒初步瞭解網絡傳遞的便捷。提問:電子郵件和通過郵局郵寄過來的信有什麼不一樣?哪種收到的更快?

2、引導幼兒瞭解網絡的多種功能,感受網絡的豐富多彩。

(1)引導幼兒瞭解網絡功能。提問:網絡還可以幫我們做些什麼事情?

(2)師幼共同上網瀏覽音樂、看照片、看動畫片等,瞭解網絡的豐富多彩和方便快捷。

3、指導幼兒初步學習如何上網查閲資料,感受網絡的豐富和便捷。

(1)教師引導幼兒使用網絡查找資料,幼兒初步學習使用網絡的方法。提問: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2)師幼交流:如何使用網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4、引導幼兒瀏覽幼兒園的網站,進一步瞭解網絡在生活中的應用。

(1)引導幼兒觀察、瞭解本園網站首頁。

提問:這是我們幼兒園的網站,你在上面看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班級展示板塊。

提問:這裏面有很多照片,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班的照片在哪裏?照片中的我們在做什麼?

(3)引導幼兒觀察家園論壇 板塊:有很多人訪問過幼兒園的網站,特別是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我們一起看看爸爸、媽媽都留過什麼言吧。

引導幼兒在網站上説説心裏話。

提問:你想説些什麼?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設計思路: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幼兒隨着年齡增長,是非辨別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電視中也時常有社會公益廣告宣傳,他們有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美好願望。通過這次活動,讓他們在討論交流後,知道人類願意生活在美好的綠色環境中,對於髒、亂、差要積極想法整治,並將自己喜歡居住在美麗家園的心願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初步培養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要求:

1、通過活動,鼓勵幼兒創造畫出美麗的家園,培養幼兒運用色彩表現美的能力。

2、知道地球是人類生活居住的地方,初步培養幼兒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活動重點、難點:

大膽運用繪畫手法和協調的色彩表現人們喜歡居住的環境。

活動準備:

地球儀,有關地球的錄象;範例,繪畫用品。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感知、交流------體驗表現------延伸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出主題。

1、出示地球儀,問:“這是什麼?是誰的家?”

2、:這是地球,是人類、動植物的家。

二、感知地球環境,交流環保經驗。

觀看兩段錄象(美好家園和髒、亂、差的環境),組織討論:

1、剛才你看到了什麼?你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為什麼?

:我們喜歡生活在花園般的地方,那兒空氣清新,既乾淨又美麗。

2、你不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為什麼?

:我們不喜歡生活在又亂又髒的地方,那兒沒有小鳥,沒有花、草、樹木。

3、怎麼樣將它變得既乾淨又美麗呢?

:廢氣、廢水不可亂排放,不亂扔垃圾,多植樹綠化,交通工具使用無污染的能源等。

4、:地球只有1個,我們人類只有保護好地球,才能生活在空氣清新、乾淨、美麗的家園,人類和動植物才能快快樂樂。

三、體驗美麗的家園,表現美好的願望。

1、你想象中的美麗家園是怎樣的?(幼兒介紹)

2、教師示範講解:綠色的大地、樹林;蘭色的天空、海洋。綠、蘭表示清潔、乾淨;紅、黃、橙表示美麗、幸福。

3、幼兒繪畫:教師啟發幼兒大膽想象創作,並用色彩來表現。

四、延伸活動

1、幼兒作品、創作繪畫、色彩表現。

2、延伸活動:我們一起努力將地球建設得更加美麗。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探索正確打開各種包裝袋的方法,能發現和識別一些標記。

2、能積極地進行觀察、探索和交流,樂意自己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各種食品、乾淨的毛巾、食品盤、兩張食品袋標記放大圖、圍裙、音樂磁帶、數碼相機、電腦、裝有食品的小簍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情導入:出示圍裙師:這是什麼?這上面有什麼?(熊媽媽的圍裙)教師繫上圍裙,問:現在我是誰?你們呢?

二、 認識各種食品。

師:今天媽媽買了很多好吃的東西,你們想吃嗎?你們聽一聽、猜一猜,口袋裏是什麼東西?媽媽把它變出來!(從圍裙的口袋裏拿出食品)瞧,這是什麼?媽媽的口袋裏面還有好東西,請一個寶寶把它拿出來,看看是什麼?幼兒一一食品。

師:媽媽不幫忙,你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吃到口袋裏的東西?

三、 探索打開食品袋的方法。(放背景音樂)1、教師引導:寶寶在打開口袋前,請先用桌上的小毛巾把小毛巾把小手檫乾淨,吃完食品的空氣袋放在盤子裏,不能亂扔。—音樂起。

2、幼兒在盤子裏挑選喜歡的食品,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打開。

教師觀察指導:給力氣小的打開方法,並用照片記錄幼兒的行為存入電腦。

四、集體討論;怎樣打開食品包裝。

師:媽媽覺得很奇怪,我的寶寶是用什麼好辦法打開口袋吃到好東西的呢?

哪個寶寶來告訴大家,你吃了什麼好東西?你是怎麼打開?…教師結合電腦播放才幼兒打開包裝袋的各種表現。

當幼兒已經找到正確方法時:

1、你從哪裏打開的?請指出來(幼兒演示方法)2、教師出示放大的食品包裝袋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這裏有什麼?(一個小口子或有很有的小牙齒)這個辦法真好,一下子就撕開了袋子。

當幼兒沒找到正確的方法時:

教師根據電腦照片中幼兒用嘴咬的情況,以一個小口袋的口吻問幼兒:我身上有一個標記,如果寶寶們能找出來,也能很方便的把我打開,找一找,誰找到了,就來試一試。

五、再次探索和品嚐。

師:你們還想不想品嚐其他的好東西?寶寶們可以再選擇一樣你喜歡的東西,找找上面有沒有標記,用你的好辦法把它打開,吃完的垃圾放在盤子裏,用毛巾擦嘴和手。

教師發放小蔞子,提醒他們用學到的好辦法打開包裝。

六、結束活動師:我的寶寶真能幹,今天學到了一個新本領,知道打開口袋的新辦法,真棒!現在你們聽,我的口袋裏還有沒有好東西?我想把它解下來,誰來幫助我?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發現撲克牌的多種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讓撲克牌站立,感受撲克牌短邊對摺和長邊對摺穩固性的不同。

2.能積極、主動表述自己的探索發現,拓展思維,提高動手、判斷和分析能力。

3.願意參與探索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悦,萌發對生活中常見事物的探索意識。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撲克牌(包括長邊、短邊對摺的牌,用於比大小的10以內的牌)、簍子、盤子各若干,與撲克牌有關的變魔術視頻,鈴鼓,自制的皇冠等。

2.經驗準備:幼兒玩過手指遊戲“開門”,有搭積木、摺紙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動內容

教師雙手合攏(一張撲克牌藏於手掌心),邊念兒歌邊依次打開五個手指。

兒歌內容:一門開開進不來,二門開開進不來,三門開開進不來,四門開開進不來,五門開開我進來。

指導語:打開我的五指門,裏面藏着什麼?

二、比一比,瞭解撲克牌的外部特徵

指導語:仔細看看你的牌,和別人的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教師邊給每位幼兒發一張牌邊提問,引導幼兒發現撲克牌上的花紋、圖案、數字各不相同。

指導語:撲克牌可以怎麼玩呢?一起和石老師玩個“比大小”的遊戲吧。

如教師説“比、比、比大小,我是紅心4,誰的牌比我大,請你趕快舉起來”,幼兒根據教師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斷,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舉起來。

三、試一試,讓撲克牌站起來

指導語:小朋友們猜一猜,撲克牌可以站起來嗎?我們讓它站在小椅子上試試吧。

幼兒嘗試,教師觀察,及時肯定幼兒的方法,並鼓勵他們在集體面前表述,如“讓撲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導語:怎樣才能讓撲克牌自己站起來呢?

幼兒再次探索,教師引導他們用摺疊的方法嘗試,重點介紹“短邊對摺"和“長邊對摺”。

四、搭一搭,感知長邊、短邊對摺穩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長邊、短邊對摺的撲克牌,探索高樓怎樣搭。

指導語:老師這兒有什麼?它們能站起來嗎?那可以用它們搭高樓嗎?誰來試試?

請兩名幼兒分別用長邊、短邊對摺過的兩種牌搭高樓,發現“很難疊高”後,教師出示未折過的撲克牌,鼓勵幼兒繼續探索。

小結:搭高樓時動作要輕,一層樓上平放一張撲克牌,再搭第二層,用這種方法搭高樓就容易多了。

2.嘗試用長邊、短邊對摺過的撲克牌分別搭兩座四層小樓,比比哪種樓房比較穩固並説説原因。

3.搭高樓比賽,比比誰搭的樓房又高又穩。

指導語:我們發現短邊對摺的撲克牌搭的樓房比較穩,那現在就用它來進行搭高樓比賽,同等時間內誰搭的樓房層數最多最穩固,誰就是我們班的搭樓高手。

幼兒比賽,教師提醒幼兒動作要輕。搭得最高最穩的幼兒,教師獎勵他一頂皇冠。

五、賞一賞,感受撲克牌玩法的多樣性

1.“刮牌”表演。

指導語:石老師這兒還有許多撲克牌,我不僅能讓它們都站立起來,還能讓它們聽口令走路呢。

2.欣賞變魔術視頻,結束活動。

指導語:撲克牌還是魔術師的最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魔術師是怎樣用撲克牌變魔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