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3W 次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學習5的第二組加減。

根據實物圖講述算式表達的數量關係,並正確使用“一共”和“還剩”。

積極開動腦筋,大聲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教具 4幅實物圖,2幅圖上畫有問號。

  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複習5的組成。

我做的動作和你做的動作合起來要是5,我跺3下腳,你跺2下腳。

學習5的第二組加法。

引導幼兒觀察圖上有什麼?問號表示什麼意思?重點糾正幼兒“一共”和“還剩”的用法,誰會用算式來表示?這個問號到底是幾呢?

學習5的第二組減法。

出示另2幅實物圖和另一幅問號圖。這裏的問號又表示什麼呢?誰會用算式來表示?這個問號是幾呢?

小組活動。

看圖列算式。看看圖上説了一件什麼事?這個問號到底是幾呢?

在表格中為圖形勾畫特徵,將圖形讀出來以後再在適當的地方打勾。

教後感:這節課上下來,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5以內的加法。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大聲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由來:

户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參與實驗並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説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麼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説:“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説:“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説,“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説;“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説:“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説:“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裏是什麼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裏待了一會兒之後又是什麼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後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於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於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後,活動越來越少。由於怕螞蟻死,於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後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後對什麼發生興趣,就對什麼進行探索、實驗,那麼,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瞭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於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裏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並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並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並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後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鵝太太洗澡》大班活動反思

今天,開展了語言活動《鵝太太洗澡》,故事講述了鵝太太洗澡,因為做事丟三落四、做一半,忘一半而引發的一系列有趣又搞笑的情節。活動重點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做事要一件一件的做,做完一件再一件,並對做事的步驟和合理性有了一些瞭解。活動中,孩子們對於幽默滑稽的故事情節很感興趣,鵝太太洗澡的故事引得他們哈哈大笑。從課堂效果來看,一節課下來,很多孩子都能夠單獨地講述了,活動氛圍較好,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較高,但是還是存在着許多的不足:

1.問題的引導性

當我提問孩子“為什麼鴨太太帶着孩子洗完澡回來了,鵝太太還沒有洗澡呢?”因為鵝太太做事記憶不好,總是做一半忘一半,怎樣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得出這個結論呢?我記得孩子們當時是這麼回答的:“因為鵝太太忘記倒水了。”“那鵝太太還忘了什麼呢?”我追問,孩子們把鵝太太忘記的事情説了起來,但卻答得很亂,都沒有答在點子上。現在想來,在孩子們説出了鵝太太洗澡忘記倒水,我及時進行適當的總結“恩,恩鵝太太洗澡忘記倒水了,做事情怎麼樣?”然後再追問孩子鵝太太還忘記了什麼,相信這樣的提問引導會更連貫、更有效,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2.提問結合幼兒的生活

一個語言活動的開展不是為了讓幼兒感受故事有多麼的精彩,它的精髓在於讓幼兒在故事中獲得啟發,並能將經驗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最後我提問“鵝太太這種丟三落四的壞毛病真糟糕,怎麼樣才能讓鵝太太改掉這個壞習慣呢?”這個問題孩子們回答得很精彩,幫鵝太太想出了許多的辦法。在生活中,孩子或多或少的'經常出現一些丟三落四的行為,這時應將鵝太太的故事遷移到幼兒的生活中,讓孩子講講自己的事情,拓展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給予幼兒自由交流時間

活動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不但能使彼此的觀點在互相的碰撞中產生火花,而且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得以提升,為幼兒營造自主説的氛圍,讓幼兒有説話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顯然我做的還不夠。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在活動中如何正確有效地引導還需要我們新教師多多學習,多多磨練!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有趣的遊戲情境中聽懂不同音樂信號並表現相應的動作。

2、樂意與老師同伴參與音樂活動。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

“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可愛的動物明星(米奇)我們和米奇來打個招呼。”“米奇長什麼樣?”(幼兒講述)米奇那麼可愛,讓我們一起來誇誇它。(音樂)(耳朵翹翹,嘴巴笑笑,尾巴搖搖,蹦蹦跳跳,我愛你)

二、出發去米奇妙妙屋,感受音樂的不同

1、“米奇那麼神奇,大家都喜歡,看,我真的把它請來了。”(看視頻)“米奇請我們去哪裏?”想去嗎?想去的站起來,準備好了嗎?一起出發吧!(音樂)

“走了一段路,遇見了誰?”(高飛、米妮)“和它們問早,高飛高飛早上好!”——有節奏的問早

“走了那麼長時間,休息一會兒。”

2、“接下來我們又來到什麼地方?哎,一座高山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怎麼辦?”(爬)

“我們一起來爬過去,聽好爬山的音樂,這個音是越來越高還是越來越低?那我們再用手指來試試。”“爬到山頂了,要下山了,下山時應該怎麼樣?”聽下山的音樂。

:原來音樂還能告訴我們上山和下山。

3、繼續出發

“聽,這是什麼聲音?這個聲音怎麼樣?”(播放重音)“猜猜是誰來了?怎麼辦?”找個地方躲起來。

4、“好了,巨人走了,我們繼續出發啦!我們穿過樹林,勝利啦!”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終於到了米奇妙妙屋。

“看看它們是怎麼歡迎我們的?”

我們一起來給它們打拍子,一、二、三。

三、結束部分

“今天和米奇一起玩遊戲,開心吧,和它再見!”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目標:

1.初步熟悉小學生活。瞭解小學生課間十分鐘的活動內容。

2.嘗試合理安排自己的課間活動,並在與同伴、小學生的互動中大膽表達。

3.嚮往小學生活,渴望成為一名小學生。

準備:

I.參觀小學並與小學生對話.對小學生課間十分鐘的活動有所瞭解。

2.錄像《課間十分鐘》,邀請一位小學一年級學生。

過程:

1.認識小學生,產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1)今天有一位客人要和我們一起活動。你們看,他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是小學生?你們是怎麼看出來的?(教師請出小學生,鼓勵幼兒仔細觀察.並通過小學生的書包、紅領巾等特徵進行判斷。)

(2)請小學生自我介紹,師幼共同歡迎小學生。

2.遷移參觀經驗,理解“下課”的意思。

(1)小學生哥哥在××小學上學。你們還記得去這所小學參觀的事情嗎?那天.你們在小學裏看到了什麼?(師幼共同回憶參觀小學的情形,鼓勵幼兒交流在小學校園內的所見所聞。)

(2)小學生上課的時候和我們一樣嗎?哪兒不一樣呢?(先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講述,再請小學生介紹.幫助幼兒瞭解小學生每天上午要上四節不同的課。每節課都是四十五分鐘,每上完一節課就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這十分鐘就是下課時間。學校裏會有鈴聲或音樂提醒大家上課和下課。)

一3.觀看錄像《課間十分鐘》,瞭解課間十分鐘的作用。

(I)課間十分鐘有什麼用呢?你看到小學生在下課的十分鐘裏會做些什麼事情?(引導幼兒積極回憶,大膽想象,主動表述。)

(2)小學生哥哥給我們帶來了《課間十分鐘》的錄像,我們來看看小學生在課間十分鐘裏都做了些什麼,想想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播放錄像,師幼共同觀看。)

(3)幼兒自由結伴討論、交流小學生在課間十分鐘做些什麼事,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教師鼓勵幼兒有疑問時去問問小學生。初步引導幼兒理解課間十分鐘是小學生入廁、喝水.、換課本和遊戲的時間。

4.實踐活動。學習安排課間十分鐘。

(1)如果你是小學生,你會在課間十分鐘做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試着安排“課間十分鐘”.請小學生哥哥當評委。看看誰安排得合理。

(2)幼兒安排課間十分鐘,請小學生哥哥瞭解幼JL的課間活動內容。

5.交流、討論,知道要合理安排課間十分鐘。

(1)誰願意來介紹自己在課間十分鐘做了些什麼?(請幼兒互相交流,大膽介紹自己課間十分鐘做了哪些事。鼓勵幼兒主動了解同伴對課間十分鐘的安排。)

(2)我們來聽小學生哥哥説説哪些小朋友安排得合理。(小學生説説哪些小朋友安排得合理,讓幼兒知道課間首先要解決入廁和喝水的事、學習上的事,如果有時間再和同伴遊戲。)

評析,賈宗萍

課間十分鐘活動是小學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然而幼兒園的孩子對此卻比較陌生.因此教師在進行幼小銜接教育時有意設計了這一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從幼兒的參觀經驗談起,避免了説教。這樣的討論交流既是參觀活動的延伸,又能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有利於幼兒理解課間十分鐘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錄像短片有重點地引導幼兒觀察小學生課間十分鐘的安排。觀看後.教師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與條件鼓勵幼兒交流討論.再與小學生互動,並及時小結。這樣的設計使幼兒主動地提出“為什麼要有課問十分鐘。怎樣安排課間十分鐘才是合理的”等問題,並積極商討解決的方法,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邀請小學生來“點評”也是本次活動的一個亮點.一年級的小學生能與幼兒平等溝通,孩子們也更樂於接受並模仿,因而活動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