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初三上冊《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人教版初三上冊《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9W 次

  人教版初三上冊《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一

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抒發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具有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在今天的教學中,讓老師和家長都很棘手的問題是中學生中的“早戀”現象。有人云:這不是“早戀”,而是“早熟”,或者“交往過密”。其實,這一現象説到底,就是由於中學生生理的成熟而對異性未知領域產生的好奇心,進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現象,發展成為所謂的“愛情”。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用生動曲折的童話講述了這人類最崇高的情感“愛情”中所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所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不能把它簡單的等同於性愛和繁衍後代。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童話故事中,講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當上帝教給了他們如何築造窩棚的方法,又把鏟子給了男人、穀粒給了女人之後並且説:“生活下去,繁衍後代吧。”一年之後,上帝看的是“田地裏是一片成熟的穀物”、“熟睡的嬰兒”,而此刻的上帝感到迷惑、驚慌。五十年後的同一天上帝再次光臨人類時,窩棚變成木造房屋,荒地變成果園,地裏一片金黃的麥穗,兒女們在收割,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上帝從老頭、老太婆的眼睛中看到了無以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而且有一種新的東西“忠誠”。又過三年之後,上帝來到人間看到老頭坐在土丘上,雙眼充滿憂鬱悲傷,這是對去世的老婆的“心靈的追念”。然而在更遠處則是金色的田野,火紅的曙光,許多的青年男女構成一幅更為廣闊燦爛的愛情的生活畫面,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衷敗的紐帶。在西方人看來創了一切的“上帝”面對人類愛情的偉大力量時,也只能“怒不可遏”最後是不可理解,帶着深深的沉思離去,而人卻成了大地的“上帝”。

人教版初三上冊《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人教版初三上冊《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二

《致女兒的信》一文,系蘇聯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所作,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中。在這封信中,作者面對十四歲女兒提出的“什麼是愛情”的問題,講了一個寓意深刻的童話故事,其主旨是:真正的愛情、高尚的愛情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 “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文學作品和大眾文化(影視、歌曲、雜誌)對愛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們對愛情的好奇與遐想,甚至有些學生已經初涉“愛河”,為他們心中所謂的“愛情”或多或少付出了代價。“什麼是愛情?”如若再在課堂上、學校教育中諱莫如深,那與其説是保守落後,還不如説是冥頑不化。“如何向初中生進行愛情教育”,這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上好涉及愛情主題的課文,讓學生在享受美麗的文字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是在盡職盡責做份內的事。基於此,我打算和學生坦然地面對愛情這一話題,就像面對友誼、親情、環保那樣。

與眾多的教參所設計的教法一樣,我在引導學生“品讀鑑賞童話故事,深入探討愛情真諦”時,由上帝三次來人間所見,歸結出:真正的愛情具有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必然伴隨着忠誠;必然是心靈的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由此,自然生出了“愛情美麗説”、“愛情忠誠説”、“愛情心契説”。這三“説”是由神話內容而來的,上帝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學生圈畫要點,便得出此“説”。

至此,我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由文本整體感知“愛情是什麼,什麼是愛情”的問題,而是深入文本,回探“何以見得”的問題。面對一羣在愛情上未曾真正啟蒙的學生,不必期望他們能有什麼體驗來與作者、老師進行心靈的對話,只能期望能從文本中找出隻言片語,來充實這所謂的“三説”,由此,我設計了“結合自己的理解,用文中相關的語言信息補充句子”的練習。師生配合着口述,完成得較好的如:

愛情很美麗,這種美勝過天空和太陽,大地和麥田──勝過上帝所創造的一切。

愛情伴隨着忠誠,這忠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五十年的歲月,讓你們的青春和力量化為烏有,不變的是彼此透過心靈之窗的那份情意。

愛情必會擁有心靈的契合,這契合最終會是一種超越生死界限的心靈的追念,即使有陰陽之隔,阻隔的是你們曾經相依相隨的形影,阻隔不了的是您對她的無盡的充滿憂傷的追念。

接下來,我讓學生聲情並茂地齊誦末尾兩段:“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同樣,從人本身説,只有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 學生的朗讀整齊有力,就文本討論“什麼是愛情”的目標基本完成。

然而,我的心老是不踏實,似有所失,憑着教學多年的敏感,我自覺得淡漠了“上帝三次來人間的所見”,那可是三幅凸現主題,充滿生機的畫面呀。對,讓學生來一遍重點選讀,也許會有意外的效果。

於是,我讓學生潛心默讀,發揮想像;自己也低聲揣摩,入得詩情畫意,直至口角生香,方喜有所悟,立即點撥:這三個畫面的描寫,是在必要的重複中變化與遞進着的,學生便舉例,如“窩棚”變成“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果園”,“成熟的穀物”變成了“一片金黃的麥穗”,“一個嬰兒”變成了“幾個兒子、女兒”“孫子們”,最終變成“火紅的曙光下,金黃色的麥穗中站着許多青年男女”。這樣,學生在聲情並茂地朗讀後得出:真正的愛情有着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而他們共同的創造與收穫,便是對這種美和力量的又一項重要的詮釋。於是,我們在“愛情美麗説、忠誠説、心契説”後,又補上了一個“愛情收穫説”。最後,還是結合故事的首尾段,對愛情做了一個充實的總結:

真正的愛情有着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它伴隨着忠誠,實現着心靈的契合,擁有豐厚的收穫和美好的結晶,能促進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只有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善待愛情,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

我的“愛情收穫説”,不僅充實了文中所直白的愛情觀,其探討過程,促進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我的“愛情收穫説”在“資料銜接、拓展延伸”一環時,得到了鞏固與充實。學生收集的名言中就有:

愛情的意義就在於幫助對方提高,同時也提高自己。惟有那因為愛而變得思想明澈,雙手矯健的人才算愛着(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真正的愛情能鼓舞人,喚醒他內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潛藏着的才能(意:薄迦丘)。

學生收集的相關的名人愛情故事有: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曹雪芹夫婦的,周恩來夫婦的,居里夫婦的等。

我的“愛情收穫説”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生成了有意義的問題:一、老師,你説真正的愛情會帶來美好的收穫,是不是沒有收穫的便不是擁有真正的`愛情?諸如梁祝、焦劉、寶黛式的愛情,別説收穫,最後雙雙連青春都斷送了,怎麼理解?討論的過程便是真正的自主學習,學生長了見識,重温了“聯繫社會環境探討人物形象及命運”的方法,最後達成共識:(一)藝術高於現實,藝術也恰是現實的反映。(二)那些無果的愛情,是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不惜生命反對封建禮教,誓死捍衞愛情、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説,也促進了人類自身解放事業的發展;他們沒能共同創業,甚至沒有傳宗接代,但他們真心的愛過,泣着血與淚,終用青春做賭注,來殉一世的盟約。你能説他們不曾擁有真正的愛情麼?二、同學們,愛情是僅次於母愛的一種偉大、高貴的情感,自古以來差不多應是文學的第一母題,你能舉出幾句吟詠愛情的古詩詞名句嗎?學生當堂擬出的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我的“愛情收穫説”在學生的日記中有理性的反應:有幾個學生以此去衡量父母的愛情婚姻是否成功並不再片面地下結論,還有幾個學生以此向正在戀愛的哥姐進忠言;還有不少人在讀書日記中仿擬出“愛情曲折説”、“愛情付出説”、“愛情道德説”、“愛情責任説”、“愛情事業説”等。

綜上所述,我的“愛情收穫説”雖只是教學一個環節中的一次“旁逸斜出”,卻也結出了一串小葡萄;正掂量着這葡萄的酸甜能否讓人稱心,卻也聽見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安慰:“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人教版初三上冊《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三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師生關係、朋友同學關係,培養中學生健康的愛情觀,僅有十四歲的女兒能夠大膽地向父親提出什麼是“愛情”,同時得到父親慈母般的回答,這本身就體現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女兒平等和諧的父子關係,藴含着父親平時對孩子循循善誘的教誨,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飽嘗親情的關愛。我們許多家長老師與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溝,以嚴父、嚴師的姿態對待孩子,讓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象這樣的孩子有心理話,他能和你講嗎?他有許多的祕密能去告訴你嗎?因此這樣學生他只能在同齡人中去尋找傾訴的對象,於是久之便成知己,他們相互的不足又不能相互發現,有的簡直是“臭味相投”、“一見鍾情”難以割捨,就這樣造成中學生“早戀”現象。此時如能遇長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直面“愛情”和孩子坦誠交流,指導孩子正確對待“早戀”,處理好自己生理和心理成熟關係,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能讓中學生克服“早戀”,踏實學習,揚起青春的風帆,在實現人生遠大理想的航線上,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人教版初三上冊《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四

教完這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信,忍不住有許多想説的話。 一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暢談愛情這個話題。

中學生的早戀似乎是個敏感的話題,家長老師們總是談之色變,對於孩子或是學生們更是堅決壓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暢談這個話題了,因為這是課文呀!我們要學習它,分析它,就要結合我們的生活,説出我們的心裏話,再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不必有什麼遮掩和躲閃,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在課堂上,在老師面前,臉不紅心不跳的大説特説了。

  二釋放的快樂和輕鬆。

學習這一課,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説説你所知道的愛情名言。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課堂也異常的活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身無綵鳳又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學生張口就來,其敏捷的程度,讓我始料不及,其一吐為快的輕鬆,讓我暗自慶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及時啊!在以往,這些個詩句,他們總是“欲説還羞”,但今天卻是自信從容,更少不了幾分表達的輕鬆和愉悦。

  三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其實,對於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着對愛情的嚮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裏看花,不如幫他們撥雲見日,這樣更有利於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於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四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並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踴躍,甚至連最不愛説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聖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嚐它的甜美。姚雲霄認為,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於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聖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願望之一吧!

  五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説教。

對於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説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願,更是學者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