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積累之戰國策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積累之戰國策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7W 次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積累之戰國策

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衞合為一、中山一 12國策,共33篇。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周貞定王十六年,下迄秦二世元年。以策士的遊説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

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趙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説是歷史,還不如説是故事。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説,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説: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説,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説秦王併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説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秦。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讚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説教更富於真實性。

總結: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