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舊唐書 > 《舊唐書》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舊唐書》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8W 次

  ◎職官一

《舊唐書》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高祖發跡太原,官名稱位,皆依隋舊。及登極之初,未遑改作,隨時署置,務從省便。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尚書、門下、中書、祕書、殿中、內侍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祿、衞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為九寺;次將作監;次國子學;次天策上將府;次左右衞、左右驍衞、左右領軍、左右武候、左右監門、左右屯、左右領,為十四衞府。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府、門下典書兩坊。次內坊;次家令、率更、僕三寺;次左右衞率府、左右宗衞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監門率府、左右內率府,為十率府。王公以下置府佐國官。公主置邑司已下。併為京職事官。州縣、鎮戍、嶽瀆、關津為外職事官。又以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特進、(正二品。)左光祿大夫、(從一品。)右光祿大夫、(正二品。)散騎常侍、(從三品。)太中大夫、(正四品。)通直散騎常侍、(正四品。)中大夫、(從四品上。)員外散騎常侍、(從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散騎侍郎(正五品下。)通直散騎侍郎、(從五品上。)員外散騎侍郎、(從五品下。)朝議郎、承議郎、(正六品。)通議郎、通直郎、(從六品。)朝請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義郎、(從七品。)給事郎、徵事郎、(正八品。)承奉郎、承務郎、(從八品。)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將仕郎,(從九品。)併為文散官。

輔國、(正二品。)鎮軍(從二品。)二大將軍,冠軍、(正三品。)雲麾、(從三品。)忠武、壯武、宣威、明威、信遠、遊騎、遊擊(自正四品上到從五品下。)十將軍,為散號將軍,以加武士之無職事者。改上開府儀同三司為上輕車都尉,開府儀同三司為輕車都尉,儀同三司為騎都尉,秦王、齊王下統軍為護軍,副統軍為副護軍,上大都督為驍騎尉,大都督為飛騎尉,帥都督為雲騎尉,都督為武騎尉,車騎將軍為遊騎將軍,親衞驃騎將軍為親衞中郎將,其勛衞驃騎准此。親衞車騎將軍為親衞郎將,其勛衞翊衞車騎並准此。監門府郎將為監門中郎將,領左右郎將,准此。諸軍驃騎將軍為統軍,其秦王、齊王下領三衞及庫直、驅咥直、車騎並准此。諸軍車騎將軍為別將。其散官文騎尉為承議郎,屯騎尉為通直郎,雲騎尉為登仕郎,羽騎尉為將仕郎。武德九年,罷天策上將府。

貞觀元年,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分將作為少府監,通將作為三監。八年七月,始以雲麾將軍為從三品階。九月,以統軍正四品下,別將正五品上。十一年,改令置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其三公已下,六省、一台、九寺、三監、十二衞、東宮諸司,並從舊定。又改以光祿大夫為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為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三品,正議大夫為正四品上,通議大夫為正四品下,太中大夫為從四品上,中大夫為從四品下,中散大夫為正五品上,朝議大夫為正五品下,朝請大夫為從五品上,朝散大夫為從五品下。其六品下,唯改通議郎為奉議郎,自餘依舊。更置驃騎大將軍為從一品武散官;輔國、鎮軍二大將軍為從二品武散官。冠軍將軍加大字。及雲麾已下,遊擊已上,改為五品已上武散官。又置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節、御武、仁勇、陪戎八校尉副尉,(自正六品至從九品,上階為校尉,下為副尉。)為六品已下武散官。

凡九品已上職事,皆帶散位,謂之本品。職事則隨才錄用,或從閒入劇,或去高就卑,遷從出入,參差不定。散位則一切以門蔭結品,然後勞考進敍。《武德令》,職事高者解散官,欠一階不到為"兼"。職事卑者,不解散官。《貞觀令》,以職事高者為"守",職事卑者為"行",仍各帶散位。其欠一階,依舊為"兼",與當階者,皆解散官。永徽已來,欠一階者,或為兼,或帶散官,或為守,參而用之。其兩職事者亦為"兼",頗相錯亂。(其欠一階之"兼",古念反。其職事之兼,古恬反。字同音異耳。)咸亨二年,始一切為"守"。

自高宗之後,官名品秩,屢有改易。今錄永泰二年官品。其改易品秩者,注於官品之下。若改官名及職員有加減者,則各附之於本職雲。

唐初因隋號,武德三年三月,改納言為侍中,內史令為中書令,給事郎為給事中,內書省為中書省。貞觀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書為户部尚書。七月,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改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顯慶元年,改户部尚書為度支尚書,侍郎為度支侍郎。又置驃騎大將軍員,從一品。龍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改尚書省為中颱,僕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左右司郎中為丞務,吏部為司列,主爵為司封,考功為司績,禮部為司禮,祠部為司禋,膳部為司膳,主客為司蕃,户部為司元,度支為司度,倉部為司倉,金部為司珍,兵部為司戎,職方為司域,駕部為司輿,庫部為司庫,刑部為司刑,都官為司僕,比部為司計,工部為司平,屯田為司田,虞部為司虞,水部為司川,餘司依舊。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郎中為大夫。中書門下為東西台。侍中為左相,黃門侍郎為東台侍郎,給事中為東台舍人,散騎常侍為左右侍極,諫議大夫為正諫大夫。中書令為右相,侍郎為西台侍郎,舍人為西台舍人。祕書省為蘭台,監為太史,少監為侍郎,丞為大夫。著作郎為司文郎中,太史令為祕閣郎中。御史台為憲台,御史大夫為大司憲,御史中丞為司憲大夫。殿中省為中御府,丞為大夫。尚食為奉膳,尚藥為奉醫,尚衣為奉冕,尚舍為奉扆,尚乘為奉駕,尚輦為奉御,併為大夫。內侍省為內侍監。太常為奉常,光祿為司宰,衞尉為司衞,宗正為司宗,太僕為司馭,大理為詳刑,正為大夫。鴻臚為司文,司農為司稼,太府為外府,卿併為正卿。少府監為內府監。將作監為繕工監,大匠為大監,少匠為少監。國子監為司成館,國子祭酒為大司成,司業為少司成,博士為宣業。都水為司津監。左、右衞府、左、右驍衞府、左、右武衞府,併除"府"字。左、右屯衞府為左右威衞,左、右領軍衞為左右戎衞,武候為金吾衞,千牛為奉宸衞,屯營為羽林軍。詹事為端尹府,門下、典書為左右春坊,左右庶子為左右中護。中允為左贊善大夫,洗馬為司經大夫,中舍人為右贊善大夫。家令寺為宮府寺,率更寺為司更寺,僕寺為馭僕寺,長官併為大夫。左、右衞率府為典戎衞,左、右宗衞率府為司御衞,左右虞候率府為清道衞,監門率府為崇掖衞,內率府為奉裕衞。七日,又制廢尚書令,改起居郎為左史,起居舍人為右史,著作佐郎為司文郎,太史丞為祕閣郎,左右千牛為奉宸,司議郎為左司議郎,太子舍人為右司議郎。典膳、藥藏、內直監、宮門大夫,並改為郎。太子千牛為奉裕。

總章二年置司列、司戎少常伯各兩員。咸亨元年十二月詔:"龍朔二年新改尚書省百司及僕射已下官名,並依舊。其東宮十率府,有異上台諸衞,各宜依舊為率府。其左司議郎除"左"字。其左、右金吾、左、右威衞,依新改"。永淳元年七月,置州別駕。

光宅元年九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僕射為文昌左、右相。吏部為天官,户部為地官,禮部為春官,兵部為夏官,刑部為秋官,工部為冬官。門下省為鸞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內史。太常為司禮,鴻臚為司賓,宗正為司屬,光祿為司膳,太府為司府,太僕為司僕,衞尉為司衞,大理為司刑。司農依舊。左、右驍衞為左右威衞,左、右武衞為左、右鷹揚衞,左、右威衞為左右豹衞,左、右領軍衞為左右玉鈴衞。左、右金吾衞依舊。御史台改為左肅政台,專知京百官及監諸軍旅,並承詔出使。更置右肅政台,專知諸州案察。

垂拱元年二月,改黃門侍郎為鸞台侍郎,文昌都省為都台,主爵為司封,祕書省為麟台,內侍省為司宮台,少府監為尚方監。其左、右尚方兩署除"方"字。將作監為營繕監,國子監為成均監,都水監為水衡監。其詹事府為宮尹府,詹事為太尹,少詹事為少尹。左、右內率府為左右奉裕率府,千牛為左右奉裕,左、右監門率府為左右控鶴禁率府,諸衞鎧曹改為胄曹,司膳寺餚藏署改為珍羞署。十月,增置天官侍郎二員。又置左、右補闕、拾遣各二員。三年,加秋官侍郎一員。

永昌元年,置左、右司員外郎各一員。天授二年,增置左、右補闕、拾遣各三員,通滿五員。長壽二年,增夏官侍郎三員。大足元年,加營繕少匠一員,左右羽林衞各增置將軍一員。洛、雍、並、荊、揚、益六州,置左、右司馬各一員。長安三年,增置司勛員外郎一員,地官依舊置侍郎一員,洛、並及三大都督府司馬宜依舊置一員。神龍元年二月,台閣官名,並依永淳已前故事。廢左、右司員外郎。左右千牛衞各置大將軍一員。東都置太廟官吏,增置太常、大理少卿各一員。二年,又置員外官凡二千餘人。超授閹官七品已上員外者,又千餘人。十二月,復置左右司員外郎各一員。景雲二年,復置太子左、右諭德、太子左、右贊善大夫各兩員。雍、洛及大都督府長史加為三品階,別駕致敬,依前。太極元年,光祿、大理、鴻臚、太府、衞尉、宗正,各增置少卿一員。祕書少監、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左右台中丞,各增置一員。雍、洛二州及益、並、荊、揚四大都督府,各增置司馬一員,分為左、右司馬。

開元元年十二月,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錄事參軍為司錄參軍,餘司改司為曹。五年九月,紫微省依舊為中書省,黃門省為門下省,黃門監為侍中。二十四年九月,改主爵為司封。天寶元年二月,侍中改為左相,中書令改為右相,左、右丞相依舊為僕射,黃門侍郎為門下侍郎。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十一載正月,改吏部為文部,兵部為武部,刑部為憲部。其行內諸司有部者並改。改駕部為司駕,改庫部為司庫,金部為司金,倉部為司儲,比部為司計,祠部為司禋,膳部為司膳,虞部為司虞,水部為司水。將作大匠為監,少匠為少監。至德二載十二月敕:"近日所改百司額及郡名並官名,一切依故事。"於是侍中、中書令、兵吏部等並仍舊。罷郡為州,復以太守為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