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陳鶴琴經典格言

陳鶴琴經典格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陳鶴琴著名教育家,我國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的奠基人。下面是關於陳鶴琴經典格言的內容,歡迎閱讀!

陳鶴琴經典格言

陳鶴琴經典格言

●教育目標首先要解決“做怎樣的人”的問題。通過教育,培養出的人應該具有“協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務他人的精神。應有健康的體格,養成衛生的習慣,並有相當的運動技能。應有研究的態度,充分的知識,表意的潛力。應能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養成歡天喜地的快樂精神,消泯懼怕情緒。——陳鶴琴

●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爲中心組織課程。學前兒童周圍的環境不外乎兩個方面:大自然和大社會。自然環境包括動物、植物和各種自然現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揚花、柳絮,夏天的雷鳴電閃、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陳鶴琴

●兒童健康是幼稚園課程第一重要的。強國需先強種,強種先要強身,強身先要重視年幼兒童的身體健康。身體強健的`兒童,性格活潑,反映敏捷,做事容易。爲了兒童的現在和將來,幼稚園的教育應注意兒童的健康。——陳鶴琴

●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陳鶴琴

●何爲整個教學法”?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因爲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整個的”,學前兒童的發展也是整個的,外界環境的作用也是以整體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的,所以爲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繫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陳鶴琴

●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陳鶴琴

●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陳鶴琴

●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陳鶴琴

拓展:陳鶴琴教子方法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嘔心瀝血地探求兒童的習慣、語言、情緒、心理,用慈母般的愛心去精心撫育兒童 。他試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承認。

把兒子當活教材

1920年陳鶴琴首先以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一鳴爲對象,開始他的研究工作。陳老師當時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爲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特意請假在家,將一鳴每天從早到晚的活動都做了攝影,並給一鳴嘗甜的、酸的、苦的東西,以觀察其表情變化。他還把一鳴抱到課堂去給學生當活教材。

一鳴自幼喜歡畫畫,有時邊畫邊說。他就把一鳴作畫的日期、年齡及對畫的解釋都記下來,並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連續花了808天的工夫,具體剖析了孩子的身體、動作、心理、性格和言語等各方面的發展規律。經過3年的觀察和實驗,寫成了《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兩本著作。

激勵更易糾錯

陳鶴琴認爲,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很容易,受責罵而改過卻比較難。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聽鼓勵的話。有一天,陳鶴琴看見一鳴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裹着身體玩。他考慮: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奪去呢,還是用別的東西去替代?他仔細一想,還是用積極的暗示去指導爲好。於是他就對一鳴說:“這是很髒的東西,我想你一定不會喜歡的,你是要一塊乾淨的,對吧?你應當跑到房裏去向媽媽要一塊乾淨的,是嗎?”一鳴聽見爸爸鼓勵他,就很高興地跑到房裏換了一塊清潔的毯子。

巧對“爲什麼”孩子

陳鶴琴反對謝絕小孩問難,也不讚賞有問必答,他提倡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引導探索的教育方法。陳鶴琴舉例說:有一天,一個5歲的兒童同他父親到郊外散步。他遠遠地看見一個小孩在那裏放風箏,就問他父親:“那個小孩在那邊做什麼?”他父親回答:“你要去看看嗎?”說着就與他一同前往。到了,父親對他說:“呀!那個在空中的東西多好看。你看那個小孩手裏拿着什麼東西,要走近看一看嗎?”他好奇地去了,回來對父親說:“是線。”

於是,父親領他到街上去買了紙、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個風箏給他。第二天,還陪他到郊外放了風箏。陳鶴琴說,這種利用問難加以引導的方法,比“有問必答”養成兒童的依賴性來得好,它能使兒童得到許多快樂和許多有用的經驗。我們應當利用兒童的問難,來施行我們的理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