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中秋節歇後語及節日習俗

中秋節歇後語及節日習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歇後語都不陌生吧,歇後語是漢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滄桑的沉澱、淬鍊、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你知道經典的歇後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歇後語及節日習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秋節歇後語及節日習俗

中秋節歇後語:

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樓臺先得月

中秋的天氣——不冷不熱

中秋過了閏八月——團圓過了又團圓

中秋節的月亮——光明正大

中秋節賞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月餅——節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氣

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共團圓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了

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 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男不拜月 女不祭竈(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

(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孃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 六月割禾有錢收

七月燒紙盂蘭節 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 八月十五食餐飽。

(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 冬至節,教學的

(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 (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 摘柚抱瓜不算偷

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爲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中秋節的由來: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爲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爲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爲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習俗

傳統活動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爲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爲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爲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爲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爲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爲號。類似於峯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習俗中,有中秋節吃柚子,送千層底鞋的風俗。過去,每當中秋節,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孃家。除了是與家人團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

因爲在中秋節過後,馬上就要到重陽節,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願老人身體健康。每年的中秋佳節,除了要吃月餅外,還習慣吃柚子,柚子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

湖口:全家團圓做餈粑

每逢中秋佳節,湖口縣家家戶戶都會忙着“做粑”慶祝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製作餈粑。湖口粑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麻餈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個品種。

在這些粑食品種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等文飾,以示喜慶和吉祥。“做粑”也象徵着一種團圓,每逢“做粑”時,都是一大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互相分工協作,其樂融融。

瓷都:行幫規矩要加餐

除了燒太平窯,景德鎮還有不少獨有的中秋習俗,這些習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業有關。相傳,坯房在中秋節休息一天,老闆按8至10人一桌供應豬肉4斤和鮮蛋,黃花,木耳,粉絲,鹹魚,芋頭,青菜等十種菜餚,另加40個銅錢作酒錢,每人一隻生糖酥,一隻扁麻酥。

加餐的規格叫十碗菜,晚上賞月的茶點裏還要有花生,瓜子和梨,這些都是行幫定下的規矩,不能破壞。此外,中秋節時吃鹼水粑也是當地必不可少的項目。

寧都:火龍虎月下進村

隨着“火龍虎進村,生子生孫,火龍虎進屋,發財做屋……”一串串清純的童音在村中響起,這是中秋寧都縣南雲村的一道獨特景觀。中秋當晚,盧氏七房各出7名壯漢,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選用長約米的毛竹,從尾部往下層層紮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澆注過植物油的紙卷。夜幕降臨後,各房人馬舉着49根竹篙彙集盧氏家廟前,依次點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條條長長的火龍,煞是壯觀。

尋烏:擡故事喜慶豐收

擡故事是尋烏縣民間節慶的重要民俗活動,以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來展示一般選擇8歲以下的小孩進行人物造型和化妝,並站在特製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

故事棚多爲方形木架,用彩布裝飾起來,由青壯年輪流擡着巡村遊樂,長達三四個小時。“擡故事”是古代尋烏人慶祝豐收的一種形式,藉此來表達他們的喜悅心情。

上饒:“菩薩出門行香”

與別的地方習俗不一樣的是,每到中秋節前後,上饒縣,玉山縣,廣豐縣的一些鄉村平常供在廟裏的菩薩都要出來行香,這也是一年之中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紅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節的晚上,每家每戶都要供奉月餅,水果。對祖先進行祭祀。

婺源:龍燈越長越興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節,有擺龍燈的傳統習俗。擺龍燈也叫“迎龍燈”。只是當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謂“龍燈”是由於幹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後的幹稻草綁接成龍的形狀,在稻草上插滿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時,由村民用捆子插入稻草中並點燃上面的香,高舉着來回遊走於各村莊之間,形成了一條火龍,“擺龍燈”因此而得名。

吉安:中秋夜燒塔

中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地區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爲壯觀。

資溪:畲族鄉親唱山歌

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畲族村是一個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風俗濃厚。畲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唱歌,每逢節日便以歌助興,以歌抒情,中秋節也不例外。

到了中秋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個山頭,然後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種,即獨唱對歌,齊唱。畲族歌手們隨興而唱,即景編詞,使新月畲族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風情村”。

宜春:香菸嫋嫋跳儺舞

宜春儺舞祭月源遠流長,每逢中秋佳節,宜春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祭月活動,場面恢弘,香菸嫋嫋,爆竹聲聲。跳儺舞者頭戴面具,身着古裝,持各種兵器,手舞足蹈,其表現手法嚴肅而詼諧,它既是人們以娛樂形式向儺神祈求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的一種祈禱方式,也是民間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娛樂活動。儺舞共有大小面具24具,面具爲樟木雕成,形色酷似京劇臉譜,體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與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