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孔夫子唸書的歇後語

孔夫子唸書的歇後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導語:孔夫子是一位讀書聖人,那麼歇後語孔夫子唸書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孔夫子唸書的歇後語

  歇後語

孔夫子唸書—— 咬文嚼字(比喻過分地斟酌詞句。)

  解釋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歇後語故事

孔子幼年喪父,少年喪母,年輕的孔子只得完全依靠自己獨立謀生。孔子明白,先祖的顯赫,父親的戰功,母親出身曲阜望族,這些固然可以爲自己進入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但是,要在魯國國都立住腳跟,進一步發展,還得靠自己的努力。多虧母親在世時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許多爲人處世的道理,特別是早早懂得了學習對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小小年紀,孔子就已經立下通過發奮學習來改變自己一生的遠大志向了。

對於知識,孔子的態度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纔是一個人真心求知的表現。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魯國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廟,孔子初進太廟時,對太廟中的一切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向別人問這問那,好像有問不完的問題。有人對孔子這種強烈的求知慾不理解,於是就說孔子的閒話:“誰說陬邑大夫的兒子懂得禮呢?他進到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說後,一點也不惱火,他說:“這正是合乎禮的做法呀。”

對生活在孔子時代的人來說,想要參與貴族政治並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學會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要熟悉並能遵循當時流行的禮儀,懂得音樂,掌握射箭技術,會駕馭馬車,會寫字,會計算,這可以說是當時的六門基本功。孔子是非常善於自學和向別人請教的,他應該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這六門基本功的。有一些歷史資料,能進一步說明孔子的勤奮、博學。

魯國東南方有一個小國郯國,是魯國的附庸國,按例是要定期來朝見魯君的。魯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歲時,郯國的當政者郯子又來朝見魯君。宴會上,魯國一個大夫叔孫婼向郯子問起少昊爲什麼以鳥作爲官名的問題,郯子對此作了詳盡的回答。孔子聞聽後馬上就去向郯子請教有關少昊氏時代職官制度的情況,事後他對別人說:“我聽說‘天子那裏沒有管理這類事情的官員,而這類知識卻在四方蠻夷那裏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現在我相信這是真的。”

孔子在他一生的學習經歷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他曾到當時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專程學習周禮和查閱一些古文獻,特別是向一位大學問家老子問禮。老子,姓李名聃,人們敬稱他爲老聃、老子。老子曾擔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禮儀典故,當面向老子請教,這也是孔子夢寐以求的。但是,曲阜到雒邑,遠隔千里,在當時非常落後的交通條件下要完成這樣的旅程無疑是十分艱鉅、辛苦甚至是充滿危險的,加上孔子自身貧困,沒有魯國貴族的支持和資助幾乎是不可能的。幸好當時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師事於孔子,在他的斡旋下,孔子從魯君那裏得到了一輛車、二匹馬和一個跟隨童僕的資助,南宮敬叔自報奮勇地陪同,孔子這才得以成行。據記載,孔子這次雒邑之行的收穫非常大。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東西,如出喪的時候遇到日食怎麼辦,小孩子死了該葬到遠處還是近處,國家有喪事的時候不避戰爭對不對,與敵國交戰時已死國王的牌位該帶還是不該帶等等,老子對這些問題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獲得許多知識。在孔子告別老子準備啓程返回的時候,老子還結合自己的豐富閱歷再三叮嚀孔子一些應該注意的事情。

與老子的這次會面,大概給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懷。回到魯國,他還難以平抑自己激動的心情,見到自己的弟子,孔子還不住地讚美老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可是會飛的還常被人射下來。魚,我知道它會游水,可是會游水的還常被人釣起來。獸,我知道它會走,可是會走的還常落了網。只有一種東西,我們不能控制它,它愛雲裏來就雲裏來,他愛風裏去就風裏去,他愛上天就上天,這就是傳說中的龍。我沒法捉摸老子這個人,老子就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