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關聯理論歇後語日語翻譯大綱

關聯理論歇後語日語翻譯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關聯理論下歇後語的日語翻譯

關聯理論歇後語日語翻譯

一、關聯理論與翻譯

關聯理論是1986年Sperber和dash;—白費蠟、大姑娘上轎——明裏哭暗裏笑等等。恰當地運用歇後語可使語言生動活潑、富含韻味,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如《駱駝祥子》中的很多歇後語都起到了這種作用,在寫虎妞到曹先生家去找祥子,見面第一句話就說:“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啊!”這句歇後語恰當地表達了虎妞對祥子不露臉的不滿和怨恨,調侃的口吻使得語言幽默風趣,同時有助讀者更爲清晰地理解老舍筆下的那個社會,更爲深刻地理解祥子的悲劇命運。

正是由於歇後語負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徵和色彩,包含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很難被外國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在涉及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譯中,有些文化需要譯出,否則會導致目標語讀者的理解障礙,而另外一些文化則無需翻譯,目標語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邏輯推理充分理解譯文所要傳達的源語意圖。如何有效地處理含有文化因子的翻譯,就要求譯者以關聯理論爲指導,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尋求最佳關聯並恰當表現,以較好地達到翻譯目的。漢日兩門語言雖其相似性較多,但詞彙、語音和句法等語言特徵的差異性也給歇後語的日語翻譯帶來不小影響。從關聯理論角度來看,翻譯就是一系列複雜的認知推理過程,在此過程中,譯者需要以最佳關聯爲指導,對語境進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靈活運用多種翻譯策略,力求找到最佳關聯,創造出合適的語境效果,從而使目標語讀者達到最大關聯和最好的閱讀效果。

三、實例分析

歇後語翻譯重在準確傳達其作者的意圖以實現其交際功能並恰當譯出其風格,運用關聯理論指導歇後語翻譯能從根本上抓住其翻譯的本質,本文擬運用關聯理論,通過對立間祥介和中山高志的譯著《駱駝祥子》中先後出現的幾句歇後語翻譯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討歇後語日譯策略及其語用效果。

1.“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啊”她的嗓門很高,和平日在車廠與車伕們吵嘴時一樣。

B:「いい気なもんだね。’肉包子’(肉まん)を犬にぶっつけたように、まるで帰ってこないじゃないかね」聲の調子は非常に高く、日頃車場で車伕らとわめき合うときと変わりなかったが…(中山高志,P129)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意爲得到好處後有去無回,此處爲虎妞責備祥子嚐到甜頭後就消失之意。立間詳介只翻譯了後半部分的有去無回,目的語讀者難以體會嚐到甜頭這層含義,而中山高志則採用了直譯,將原文意思準確翻譯出來,讓目的語讀者直接感知源語語言特色並完成從源語作者到目的語讀者的跨文化交際目的,實現源語和目的語間的最佳關聯。

2.有急等用錢的,有願意借出去的,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

A:急場の金に困っている人があればこそ、こちらも貸してやるのであって、周瑜が黃蓋を打擲したようなもの(苦肉の策。『三國志』の故事)、武士は相身互いじゃないか、と。(立間祥介,P119)

B:大急ぎに金がいる人があり、また貸してやろうという人があれば、周瑜が黃蓋を打って大 芝居をやったのと同じことで、渡りに船じゃないか。(中山高志,P116)

“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出自《三國演義》,沒有閱讀過《三國演義》的日本讀者很難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此歇後語的真正含義。立間詳介和中山高志都將歇後語的前半部分直譯了出來,而對歇後語的後半部分採用了不同的翻譯方式,立間詳介意譯爲「武士は相身互い」,同時爲了不造成文化喪失,又採用文內加註的方式進行了信息彌補,如此一來目的語讀者通過閱讀譯文便可瞭解周瑜打黃蓋這一典故的文化內涵;而中山高志則套用了日語固有慣用語「渡りに船」,用日本原有文化形象直接替代源語中難以理解的特有文化,目的語讀者的潛在語境得到激發,把歇後語的前後兩部分聯繫起來,也能得到與源語作者意圖相等同的語境效果,但卻容易造成信息缺失,如該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等等。

3.看祥子沒動靜,高媽真想俏皮他一頓,可是一想他的正直勁兒,又不大好意思了:“你真行。‘小衚衕趕豬——直來直去’,也好。”

A:祥子がなにも言わないので、高馬は皮肉のひとつも言ってやろうかと思ったが、一途な彼の性格を思うと、それもかわいそうに思った。「偉いよ、あんたは。ばか正直にやる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てみるのも、またいいだろうさ。」(立間祥介,P124)

B:祥子がてこでこも動かないのを見て、高馬は本気でちょっとからかってみってやろうと思ったが、彼の真正直さを考えてこれもすまぬことだと思い直した。「お前は本當にえらいよ。石部金吉式も結構だ。」(中山高志,P121)

“小衚衕趕豬——直來直去”意指人的性格直率、沒有城府。立間祥介將“小衚衕趕豬——直來直去”翻譯爲「ばか正直にやる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てみる」,採用意譯方式,雖然能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卻也喪失了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及語言風格。中山高志將原文譯爲「石部金吉式」,石部金吉式是日本人所熟知的'人物,性格直來直去、不會靈活變通。這無論從涵義還是語言形式都與原文較爲貼切,可視爲實現了最佳關聯。

4.“他必審問我,我給他個徐庶入曹營——一語不發’。”

A:そうすりゃ、相手はだれだってことになるけどあたしは知らぬ存ぜぬでおしとおす。(立間祥介,P139)

B:爺さんきっと根掘り葉掘り聞き出そうとするに決まっている。あたしは徐庶が曹操の所に連れてこられたときのように一言も言わない。(中山高志,P135)

《三國演義》三十六回中出場的徐庶是蜀國劉備的參謀。因其母親被魏國曹操所挾持做了人質,他入了曹營,但身在曹營心在漢,從沒爲曹操獻過計策。立間祥介使用意譯法,略過謎面,只翻譯了歇後語後面的謎底部分。中山高志則採用了直譯法,按原樣翻譯並在譯文後面對該歷史故事做了加註說明,這樣不僅有助於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同時還保存了原文特有的文化及語言風格特徵。

綜上不難發現,在將漢語歇後語翻譯成日語時運用關聯理論可以很好地突出其語用效果。但由於不同語言本身風格不同,即便是中日兩國語言及文化存在如此錯綜複雜的影響滲透關係,在翻譯中“得其意忘其形”也在所難免。歇後語本身的獨特形式很難得以保留,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像在漢語中那樣只講上半句,下半句無需說明。故歇後語的日譯採取何種方式取決於它本身的特點以及譯者對目的語讀者文化視域的把握,對那些比喻生動形象而又淺顯易懂的,應儘量保留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可採取直譯,讓目的語讀者接受一定異域文化以利於文化傳輸;對於目的語讀者較難理解的歇後語,又可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套譯,方便讀者理解,但須注意文化缺失的恰當彌補。總之翻譯時雖無固定標準或模式可套,但儘量做到保留原文風格的同時也適當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程度,必要時利用多種方式進行文化缺損彌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