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2009屆上海語文高考閔行區二模考試卷?

求2009屆上海語文高考閔行區二模考試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2009屆上海語文高考閔行區二模考試卷
閱  讀(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6題。(16分)
   ①春分過後是清明。這是小時候從父親口中聽到的一句話。現在想來,它既是一句話,又是一個哲理。只有太陽直射到黃經,纔有晝夜等長,陰陽平衡。而只有晝夜等長,陰陽平衡,纔有“清明”。創設了清明這個節日的,無疑是一個大智者。
   ②“山水”同在爲“清”,“日月”同在爲“明”,一個“同”字,道盡了天地祕密,也道盡了文化的祕密,特別是中國文化的祕密。無水之山少了情韻,無山之水少了風骨;無日之月少了熱烈,無月之日少了溫柔;水因山不□,山因水不□;日因月不□,月因日不□。這一切,都在一種“大同”之中實現了。這便是“清明”。
   ③清明看上去是季節,其實是人格。沒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殘缺的人格,沒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樣是殘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說到底則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載。齊生死便是由此而來。
   ④對於中國人來說,從來就沒有生,也從來沒有死,因爲中國人有懷念,真誠又深沉的懷念。而懷念來自人格,人格來自奉獻,奉獻來自覺悟,覺悟來自天地精神,來自“清明”。而要參透這個“清明”,則需要晝夜等長、萬物復甦相佐。惟有此時,人們才能生死並參。而只有生死並參,人們才能留意生死之間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讓靈魂春色永駐。
   ⑤清明處心積慮,她讓我們看破:死是一個假象。就像春分過後,楊柳依然,所謂春來草自青。或者說,只要我們在“清明”之中,“死”就成爲楊柳,就會成爲春色,就會成爲鞦韆,就會成爲風箏,就會成爲踏青途中的歡聲笑語。爲此,清明前後,栽瓜點豆。這時候的瓜和豆睡醒了,開始了它們新一輪的生命旅程,帶着山水之清氣和潮溼,帶着日月之光輝和溫暖,帶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囑,開始它們的旅行,走進農曆,走進它們的緣分,走進它們的因果。
   ⑥而充盈在天地間的靈魂又何嘗不是如此。大家把郊遊認爲是在掃墓之後乘機呼吸新鮮空氣,鍛鍊身體,顯然表面化了。真正郊遊的意義在《莊子》中。莊子認爲,人不必執着於生,因爲生若是一次遠遊,那麼死就等同於歸。莊子說得好啊:天地賦予形體讓我承受,賦予生命讓我勞累,賦予衰老讓我安逸,賦予死亡讓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樂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樂事了。這是一種“歸”。面對人們對“死”的看不開,莊子又說:麗姬是艾的女兒,許配給晉王時,哭得死去活來,對未來的陌生環境充滿着不確定感。嫁過去住進王宮,每晚與晉王纏綿牀第,享受美食,就對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宮中如此舒服,還哭個什麼勁呢?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對死亡恐懼不安,是否到頭來也會笑自己對世界的依戀不捨很幼稚呢?視生若死,視死如生。這是莊子的安詳和智慧。
   ⑦孔子說得更徹底:朝聞道,夕死可矣。清明講的就是這個“道”。在楊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舊墓,在新墳,在山麓,在河濱,如果我們沒有看到這個“道”,我們已和“清明”擦肩而過。中國的節日,大凡都是誘發你對道的感悟,誘發你對山水精神的感悟,對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樂悟慈,借死之苦悟悲;從而珍惜青春,珍惜年華,珍惜生命,珍惜因緣,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⑧中國的節日,大凡和祭有關。以祭悟道,這是中國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卻是暗藏的狂歡。哀以樂感,樂以哀感,一體兩面,這便是中國人的大幽默、大安詳。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在陰陽兩界展開。把追思和狂歡均勻地撒在四季,讓歲月芬芳,讓大地馥郁,讓靈魂清明,中國文化的大戲就這樣一代代演了下來,一如長河。
   ⑨這時的“上河”已不單單是清明的“上河”了。如果說上巳節是中國的情人節,那麼清明節無疑是中國的感恩節。有意思的是,她倆居然比肩接踵,讓人不由讚歎中國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後院。前院求生,後院念死;環繞着前院後院的,是青青楊柳和無盡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會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鑑死知生。這兩個節日的奇妙聯袂,真是讓人叫絕。幽會之後是求子,求子之後是祭祖,生死相續,以生觀死,以死鑑生,一箇中國人特有的“產業鏈”就這樣形成了。它同時叮囑我們,子不必求,因爲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爲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⑩清明不僅是節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黃子孫的人格。出遊是愜意的,愜意可以讓人流連忘返,但天黑下來了,所有的愜意都成了歸意。路上行人慾斷魂,正是因爲我們在路上。出遊的目的是讓你體會那個“歸”。    選自2009年4月3日《光明日報》
1.(2分)第②段方框處依次填入的一組字詞,正確的是…………………………………(    )
 A.枯濁晦烈    B.濁枯烈晦
 C.晦枯烈濁    D.烈晦濁枯
2.(2分)第④段加點詞“生死並參”,在文中的意思是                                
                                                                             。
3.(2分)第⑥、⑦兩段引用莊子與孔子的話,主要是爲了說明                          
                                                                             。
4.(2分)下列有關本文的一些解說,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常識的一項是………………(    )
 A.“春分”、“清明”以及後文提及的”上巳”,同屬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
 B.從構造上看,“清”、“明”兩字都是合體字,“清”爲會意字,“明”爲象形字。
 C.作爲傳統節日,清明習俗十分豐富,有掃墓、祭祖、踏青、盪鞦韆、放風箏等。
 D.“齊生死”是儒家核心思想,“齊”意味着“等同”,倡導”視死如歸”的精神。
5.(4分)文末說“清明不僅是節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黃子孫的人格”。綜觀全文,這裏所說的“人格”,主要的內涵是:
(1)                                                                                                                                                         。
(2)                                                                                                                                                         。
6.(4分)我們曾學習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請回憶課文內容,並聯系本文的觀點,簡要談談你對“歸”一詞的理解。
                                                                                                                                                                                                                                           。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7—12題o(23分)
聽梆聲的地方

求2009屆上海語文高考閔行區二模考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