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作文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元宵節的習俗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作文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過年的最後一天,正月十五鬧花燈,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以吃元宵、逛花市、賞花燈、觀禮花、猜燈謎,舞龍舞獅,來寄託對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們一家剛吃完團圓飯,爸就說帶我去看花燈,我非常的高興。傍晚,一輪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幾顆星星頑皮的向我眨眼睛。銀白色的月兒隨我一起逛花燈。我們一家隨着熱鬧的人羣來到花市。我認識的“小魚兒”被爸爸頂在脖子上,她手裏拿着熒光棒,頭上帶着紅牛角,穿着紅色的外套。臉上帶着開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處都張燈結綵,各式各樣的電子花燈,簡直叫人目不暇接,隨着一陣陣鑼鼓喧聲,兩條蛟龍,在人羣中間交叉飛舞。

這時,幾聲巨響,美麗的禮花接二連三地在空中開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滿天的星辰,還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賞花燈的人們臉上都洋溢着滿足,幸福,愜意的神情離開了。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佳節之際,處處洋溢着喜慶的氣氛。你瞧,什麼猜燈謎、什麼放煙火呀……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動都有,現在我就帶你去看看煙火晚會吧!

穿過熙熙攘攘的小道,便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邊,我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人越來越多,最後擠擠挨挨,人羣從西望不見頭,從北望不見尾,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有的坐在石椅上,有的彎腰,有的前俯後仰,有的踮着腳尖望着。有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有眉清目繡的青年人,有四五歲的小孩。

過了許久,只聽嘣的一聲,天空中出現奇花異卉,激動人心的煙火晚會開始了!人們頓時雅雀無聲。接着,天空出現了萬紫千紅、爭先恐後、由黃變紫、由紅變藍、由藍變白,美極了!花花綠綠,大大小小的煙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彷彿魚兒們也在它們的家園裏放煙花呢!天空中的奇花有的綠草如茵,有的`桃紅李白。婀娜多姿,美不勝收,彷彿清香撲鼻,馨香陣陣。

“轟”的一聲,空中炸開一朵朵“蝴蝶蘭”,逼真極了。過了一會兒,只見蘭花變成了一盞盞紅燈籠,緩緩而下,直入水面。一條條白蛇直衝天,“S”走法引人看。湖邊射出一條條小船,亭亭玉立在湖面,彷彿一艘艘戰艦向我們開來,莊嚴肅穆。頓時天空出現了“流星雨”,白花花的“流星雨”把夜晚照成了白天,離我二公里遠的房屋都顯而易見,它密如蛛網,好象世界末日,羣星們撞向地球。接着地上又衝出一條條五顏六色的線,還發出“噼裏啪啦”的響聲,好似放鞭炮,霎時,大地都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忽然,湖邊出現了一條晶瑩剔透的瀑布,那瀑布與衆不同,它是又無數個小白點凝聚而成的,逼真無比,那瀑布滾滾而下,還冒出一縷縷清煙,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萊仙島。

最後,天空中又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繁花,響聲震耳欲聾,驚心動魄。

今天的晚會結束了,一次又一次的煙火晚會一次比一次的精彩,讓我看到了祖國的科技繁榮、發達

  元宵節的習俗

一.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二.明帝點燈敬佛: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三.起源火把節:

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的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爲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爲漢文帝。因爲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爲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糉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爲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