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有哪些?

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有哪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藉助語法分析,巧解文言試題

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有哪些?

高考一般不單獨設題直接考查語法分析,但這並不意味着考生就不需要掌握語法分析技能。事實上,近年來高考試卷中的不少文言試題,比如實詞題、虛詞題、翻譯題、斷句題,如果藉助語法分析,解題則會更具理性,更有成效。

一、藉助語法分析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高考考查的文言實詞,相當一部分不在課本範圍之內,很難舉一反三,這就要求考生要學會推斷詞義,而推斷的方法之一,則是藉助語法分析。

例1:自放驢,取樵炊爨樵:打柴 (2000年全國卷第11題C項)

“樵”作爲“取”的對象,處於賓語位置,應該是名詞。由此可推斷,選項釋爲動詞“打柴”有誤。(“樵”的正確解釋是“柴”)

例2:君行壞堰 壞:使……毀壞 (2004年浙江卷第11題B項)

“壞”介於動詞謂語“行”與名詞賓語“堰”之間,系形容詞作定語。由此可推斷,選項釋爲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毀壞”有誤。(“壞”的正確解釋是“毀壞的”)

例3:庭除甚蕪除:廢棄(2005年浙江卷第11題B項)

“除”與“庭”一樣,處於主語位置,應該是名詞。由此可推斷,選項釋爲動詞“廢棄”有誤。(“除”的正確解釋是“臺階”)

例4:多辯,常以談笑諷諫辯:辯駁(2005年全國卷Ⅱ第8題A項)

“辯”用於動詞謂語“多”(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富有”)之後,作賓語,應該是名詞。由此可推斷,選項釋爲動詞“辯駁”有誤。(“辯”的正確解釋是“辯才”)

二、藉助語法分析判斷文言虛詞用法

文言虛詞總是出現在一定的句子結構中,因此,藉助語法分析,弄清其所處的語法位置,則可以確定其詞性,進而判別其作用。

例5: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1998年全國卷第17題)

①俅以倖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①句中“俅”爲主語,“躐躋”(越級升官)爲謂語,介於二者之間的“以倖臣”則爲狀語。其中,“以”爲介詞,“倖臣”爲介詞賓語,該賓語表身份,則該介詞譯爲“憑”。④句中“以刃”置於動詞短語“裂頸斷舌”之前,爲狀語。其中,“以”爲介詞,“刃”爲介詞賓語,該賓語表工具,則該介詞譯爲“用”。可見,①、④句中“以”的詞性相同,意義不同。由此,可排除A、B兩項。②句中“以”介於狀語“全首領”與中心語“沒”之間,③句中“以”介於狀語“扈從(隨從護駕)”與中心語“行”之間,二者均爲連詞(相當於“而”),表修飾與被修飾關係。據此,可排除D,答案非C莫屬。

例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005年湖南卷第12題)

例句:故予之仕,於進不爲喜、退不爲懼者

A.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

B.因取所藏韓氏之文複閱之

C.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爲古文

D.予之始得於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

例句中“之”用於主語“予”與謂語“仕”之間,系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A項中“之”用於動詞謂語“視”之後,系代詞作賓語,譯爲“書”。B項中“之”介於定語“所藏”、“韓氏”與中心語“文”之間,繫結構助詞,譯爲“的”。C項中“之”介於定語“尹師魯”與中心語“徒”之間,繫結構助詞,譯爲“的”。D項中“之”介於主語“予”與謂語“得”(“始”爲狀語)之間,系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由是觀之,本題答案爲D。

三、藉助語法分析突破文言翻譯難點

文言語句翻譯難點(其實也是試題的賦分點)往往落在某些語法現象上,比如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突破這些難點,藉助語法分析則是一條有效途徑。

例7: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2006年福建卷第9題第2小題)

該句難點落在兩個“富”上。這兩個“富”爲形容詞,其後分別帶賓語“之”和“桀”,則活用爲動詞,系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譯爲“使……富有”。突破這一難點,該句可譯爲: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國君的人)卻謀求使國君富有,這是讓像夏桀一樣的暴君富有啊。

例8:飲酒於斯亭而樂之(2004年湖南卷第15題第1小題)

該句翻譯難點有二:一是“於斯亭”,二是“樂”。前者置於動賓短語“飲酒”之後,作補語,系介詞結構後置,譯時需將其調至“飲酒”之前;後者“樂”爲形容詞,其後帶代詞賓語“之”,則活用爲動詞,系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即“以……爲樂”。突破這兩個難點,該句可譯爲:在這個亭子裏喝酒並以此爲樂。

例9:其李將軍之謂也?(2002年全國卷第16題第1小題)

該句翻譯難點,除了文言虛詞“其”作語氣副詞,表測度語氣,譯爲“大概”外,就是文言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句“李將軍之謂”。這裏“之”爲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譯時需將“李將軍”調至“謂”之後。突破這一難點,該句可譯爲: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例10:自縣爲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006年全國卷Ⅰ第11題第1小題)

該句翻譯難點落在“近代未之有”上。這裏“未”爲否定副詞,“之”系代詞作賓語前置,譯時需將“之”移至“有”之後。突破這一難點,該句可譯爲:從縣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長官,近代從未有過這種事。

四、藉助語法分析給文言文斷句

文言語句除了特殊句式,其結構與現代漢語沒有太大區別。其基本結構是:主語+謂語+賓語。有時結構主幹的前或後有附加成分,比如主語前有定語或狀語,謂語前有狀語或後有補語,賓語前有定語。作主語、賓語的一般是代詞、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的一般是動詞、動詞短語或形容詞、形容詞短語,作定語的一般是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作狀語的一般是副詞、形容詞、介詞結構,作補語的一般是副詞(介詞結構作補語系文言特殊句式“倒裝句”——狀語後置句)。藉助語法分析給文言文斷句,至少可考慮:⑴主語前、賓語後需斷;⑵謂語後不帶賓語需斷;⑶補語後需斷;⑷主語與謂語之間一般不能斷;⑸謂語與賓語之間一般不能斷;⑹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一般不能斷。

例1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2005年北京卷第11題)

匡 廬 奇 秀 甲 天 下 山 山 北 峯 曰 香 爐 峯 北 寺 曰 遺 愛 寺 介 峯 寺 間 其 境 勝 絕 又 甲 廬 山

元 和 十 一 年 秋 太 原 人 白 樂 天 見 而 愛 之 若 遠 行 客 過 故 鄉 戀 戀 不 能 去 因 面 峯 腋 寺 作 爲 草 堂

第一段“奇秀”爲形容詞作謂語,其後無賓語,應當斷。“天下山”爲賓語,其後應當斷。“山北峯曰”後的賓語是“香爐峯”,還是“香爐”?這是難點。從“峯北寺”與前文“山北峯”構成隱性的前後相承的關係推斷,“山北峯曰”後的賓語是“香爐”,其後應當斷。“遺愛寺”爲賓語,其後應當斷。“峯寺間”爲介詞結構作補語(其前介詞“於”省略),其後應當斷。“絕”爲補語,其後應當斷。

第二段“元和十一年秋”爲時間狀語,因其較長,其後需斷。“愛之”的“之”爲賓語,其後應當斷。“故鄉”爲賓語,其後應當斷。“去”爲謂語,其後無賓語,應當斷。該題參考答案略。

文言試題是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重頭戲。從高考答題實際情況看,這一塊又是容易得高分的區域。因此,如果能熟練掌握語法分析手段,則一定能爲實現這個理想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