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閱讀語文古文有什麼方法嗎?

閱讀語文古文有什麼方法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如果你在高三或初三,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課本里的文言文讀透,搞清楚每一個字的意思(至少是課本註釋中的意思),那麼考試大概沒問題。如果你還有充分的時間,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多看。找本有註釋或翻譯的古文觀止,開頭可以先看一些比較近代的文章,先秦文章可能會比較難懂。如果還覺得難,看看三國演義之類的明清小說。三言二拍,聊齋都很不錯,文章都不長,而且很有趣,看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閱讀語文古文有什麼方法嗎?

成語聯繫在一起、一般成語裏的那個字意和古文裏是一樣的

簡單:你要多讀一些文言文,我決不是信口胡說。你讀多了,對文言文自心領神會,不過你若水平達不到那麼高,還是讀一些帶一點字詞註釋的爲好。說點實際的,考試的時候,多答一點,不要只打一個詞,與他相關的近義詞都可以答,直譯爲主意譯爲輔,你若水平達不到,還是不要意譯,不然就成了畫蛇添足,反要失分。這就是我的經驗了,我課內外文言文扣分極少,還主要是我讀得比別人多很多,你要多讀。

詳細:

一、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文言文閱讀解題,最容易患的弊病有兩點,一是先看考題,先入爲主;二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文言文閱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必定的獨立性和完全性。按照認知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緻,由簡略到複雜的過程。應考時,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題的設置,在不受任何外來影響的前提下,對材料進行整體感知,把握其要點。

若是以議論爲主的文章,就得弄明確談論的話題、作者的觀點、選用的材料、論證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記敘爲主的文章,就得明確所寫何人,人物之間的關係,重要人物及其性情特點;所寫何事,事件的起因、經過、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題,通讀材料後就能明確,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寫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總敘之後具體寫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計退兇奴,飲食與士共之,引刀自剄,天下皆爲盡哀;突出表現了李將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廉明自律、愛兵如子、勇於承擔過錯的性情特色;作者對其大加讚美和推崇。從整體上把握這些內容,既克服了先入爲主、不及其餘的弊病,又利於局部剖析,提高解題的精確率。

二、閱讀選項,題中取巧

通讀材料以後,對內容雖有整體感知,但必然留下許多疑點和難點。這時,不要去鑽牛角尖,最奇妙的辦法,就是閱讀考題,從選項中獲取信息,解決疑難。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爲了體現“簡易”二字,降低解題難度,命題者在設置題干時,一般叫考生選出不精確的一項;在設置選項時,常常把深難的材料設成精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閱讀材料去理解,精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00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11題,就說明了“省”、“審”、“樵”、“信”;12題說明了“故”、“每”、“因”、“及”;13題說明了“大人清白”、“名譽著聞”、“其都督”;14題翻譯了“食畢,復隨旅進道”,“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這麼多信息,且80%以上是精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選出精確的一項,這樣的試題也能給我們以解讀的.啓發。如2002年高考全國語文卷11題選出對實詞“竟死”、“將兵”、“波折”、“結髮”的說明精確的一項。也就是說,這四個實詞的說明80%以上是過錯的,逼着我們尋找新的信息源。這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儘量列出每個實詞的義項,再結合語境體悟語義。如A項,“竟死”的意義除選項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們還可以列出“畢竟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項,“結髮”的意義除選項中的“剛成年的時候”,還有“結婚”、“扎頭髮”等。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較、推斷、選擇的根據,就能更精確的解答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