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哪裏有初三下冊第11課《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

哪裏有初三下冊第11課《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我的叔叔于勒

哪裏有初三下冊第11課《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

莫泊桑

教學目標

1.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及曲折的故事情節

3.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很高興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學習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二、板書課題:《我的叔叔于勒》。

提問:作者是誰?哪個國家? 莫泊桑,法國。

補充:莫泊桑是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和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並稱爲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父。

三、預習的基礎上理清故事情節

1、把自己預習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用簡潔的語言重組一下,向同學再簡單介紹一下故事情節。稍稍準備一下。

2、明確人物:菲力普夫婦,于勒(貫穿全文,線索人物),我和兩個姐姐,二姐夫。

3、我們瞭解了故事情節,我們可以看到隨着于勒貧富的變化,菲力普夫婦的言行、神態等也隨之發生變化,就像前一課《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一樣,好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菲力普夫婦是怎麼大起大落的對待于勒呢?

思考: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圈畫出描寫菲力普夫婦的語句(特別是在遇到于勒前後的不同變化),並思考你所找的內容是什麼人物描寫,揭示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自私,冷酷,貪婪,庸俗,愛慕虛榮)

4、用一個字來概括菲力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板書:恨、盼、贊、見、躲)

5、那麼是不是菲力普他們一家所有讓你都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于勒的呢?有沒有和他們不一樣的呢?依據是什麼呢?

明確:文中的“我”,是故事的敘述者。我有同情心,善良單純,對父母六親不認表現出了困惑、苦悶及不滿,與父母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四、揭示主題

小說通過對比的手法對菲力普夫婦進行了如此細緻入微的刻畫,作者正是要藉此來揭示全文的主題?請思考一下!

明確:揭露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係。

五、課堂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都應該能認識到:其實人物的言行、神態是最最能夠刻畫人物形象的,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就把這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次模仿性的寫作訓練: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表情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左右字來完成。

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菲力普夫婦

莫泊桑 窮 恨

富 盼、贊 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

窮 見、躲

勢利自私冷酷貪婪庸俗愛慕虛榮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個性化的描寫,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說明:

世界短篇小說的領域裏,多種題材、風格的名篇交相輝映,各顯異趣。在《外國短篇選讀》這個單元裏,有清純文風的契訶夫、自然文風的莫泊桑及幽默文風的歐·亨利。引導學生閱讀不同國家、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幫助他們從具體的語言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助於他們瞭解當時各國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各階層人民生活的狀況。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莫泊桑這兩篇小說的一大特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通過菲力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對比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騎馬》一文也是通過埃克托爾騎馬前後的表現來反映當時沒落貴族的心態。對八年級的學生而言,如果讓他們在主動、獨立自主的閱讀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益於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探求精神。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從而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感受對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難點: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主題的。

說明:

從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來看,大多數學生對小說都懷有較濃厚的興趣,他們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及人物的命運,這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閱讀小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小說中的字詞、句段,大部分學生不會有太大的難度,而對小說中運用典範的語言來表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豐富逼真的生活內容的解讀比較薄弱,所以需要老師重點引導及指導。教學的重點設計爲藉助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比較分析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小說表現的主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1、老師講故事:《咬過的漢堡包》:一個雨天的早晨,一位年輕婦女與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走進一家快餐店。他們坐下點餐時,又進來一個人,背微駝,穿一件破爛的上衣。他緩慢地走向一張狼藉的桌子,慢慢地檢查每個盒子,尋找殘羹剩飯。當他拿起一塊法式炸土豆條放到嘴邊時,男孩對母親竊竊私語道:“媽,那人吃別人的東西!”“他餓了,又沒有錢。”母親低聲回答。“我們能給他買一隻漢堡包嗎?”“我想他只吃別人不要的東西。”當女服務員遞給母子倆兩袋外賣食品時,男孩(老師停頓,請學生續講故事)突然從他的袋裏拿出一隻漢堡包,咬了一口,然後跑到那人坐的地方,把它放在桌上。那人很驚訝,感激地看着男孩轉身離去。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莫泊桑的兩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騎馬》。

3、請學生閱讀《書海領航》,簡介莫泊桑。1、學生聽故事,用簡潔的語言來續講故事。

2、學生簡單談聽後的感受。

3、學生閱讀《書海領航》,對信息進行適當地篩選,簡介莫泊桑。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爲新知的學習構築合適的背景和準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閱讀《書海領航》,簡介莫泊桑,意在培養學生收集、篩選、組織信息的能力;爲後面學習莫泊桑的小說作鋪墊。

初讀小說

整體感知1、請學生自由速讀小說《我的叔叔于勒》,要求:藉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2、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老師隨機板書)

3、請學生簡單說說自己讀後的感受。1、學生自由速讀《我的叔叔于勒》,圈出生字新詞,並藉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概述小說情節的各部分內容。

3、學生評價並修正。

4、交流各自讀後的感受。梳理小說的情節,交流初讀後的感受,有助於學生整體感知,更深入地探究文本。

學習起步階段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拉近距離,爲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再讀小說

比較品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說內容:

1、小說中的人物是怎麼評價于勒的(包括怎麼稱呼他,怎麼說他的)?(根據學生的交流討論,老師適當板書)

2、請學生把找出的評價進行分類(標準是哪些話是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說的,並說說是什麼情況,他們對於勒又採取了什麼態度。)

要求:請按時間順序說。@;QSD*

3、歸類以後,你們有什麼發現?

(老師隨機點撥)

4、請學生再作第二次分類(標準:找出的這些評價分別是誰說的。)

5、歸類以後,你們又有什麼發現?1、學生帶着問題再讀小說,圈劃出相關信息。

2、交流討論

3、學生按照時間順序,爲找出的評價分類。

4、學生大膽交流自己的見解。

5、學生進行第二次分類。

6、學生大膽交流自己的發現。讓學生找出小說中的人物對於勒的評價,並運用不同的標準對這些評價進行分類,在分類及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感受對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瞭解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主題的。

學生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產生的感悟,必然會各有不同,帶有濃重的個性化的傾向,設置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自主發現與交流。發現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與信心,分享能提高學習的成效。

三讀小說

拓展品讀1、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我們運用了比較的方法,體會了對比手法塑造人物、表現主題的作用。我們接着再讀一篇莫泊桑的小說《騎馬》。

2、請學生品讀小說《騎馬》,找出小說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3、從埃克托爾騎馬前後的表現,你能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從他的身上,你能知道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小組合作探究,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4、讀完這篇小說後,你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悟嗎?1、學生品讀小說《騎馬》。

2、圈劃出小說中運用了對比手法的句段。

3、交流討論。

4、運用比較的方法,小組合作探究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5、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6、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個人的感悟。溫故而知新。引導學生聯繫已感受到的對比手法在小說中的作用,品讀《騎馬》。

通過品讀,讓學生自己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在讀讀、議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知識、規律轉化成自己的技能。

課後作業

學習反饋1、詞語積累

2、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任選一個情節,爲《我的叔叔于勒》續寫一個片段,力求通過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方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

A、于勒沒有窮困潦倒,而是衣錦還鄉,我們在棧橋邊等到了他……

B、在船上,我們全家沒能避開于勒……

C、菲力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

3、(學有餘力的學生選作):

運用對比手法寫人,在文學作品中很普遍。無論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對比,還是不同人物的間的對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作品主題的有效手法之一。同學們如果在平時作文中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技巧,將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請以“他(她)變了”爲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學生按照要求,自主選擇,完成作業。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多方面的學習潛能。

爲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逐步掌握語言運用的方法和規律,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向課外延伸,把小說的語言情境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聯繫起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增強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思路點撥】

《我的叔叔于勒》以一個單純天真的孩子的目光和思想活動來展示自然而逼真的情節、刻畫出傳神的.人物形象;《騎馬》藉助了生動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可以採用個人朗讀爲主、分角色朗讀爲輔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從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

此外,還可以從小說的題目入手:《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爲《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力普夫婦》?爲什麼??藉此幫助學生理解“我”對於勒的感情區別於“我”的父母對於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力普夫婦及於勒在小說中的作用,從而達到體會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的目的;《騎馬》可否改爲《意外》或《出遊》或《格里伯蘭一家》?爲什麼?藉此來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主人公“埃克托爾”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既自卑又高傲,嚮往過去的貴族生活,卻無法擺脫眼前的窮困,所以偶然得到一筆意外收入,便想炫耀——騎馬外出郊遊,以至於騎馬撞人,負擔肇事的後果,使貧困的家庭走向破產的邊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情節來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小說的主旨。

【練習舉隅】

1、這兩篇小說藉助了個性化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你認爲哪些描寫最精彩?試找出二三例,作簡要的分析。

2、如果你是菲力普夫婦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對待于勒?請用300字左右的文字談談你的理由。

3、小說《騎馬》中的景物描寫非常有特點,例如對香榭麗舍大街的描寫,你能結合語言環境,說說它在文中的作用嗎?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煅煉學生口述能力,培養學生語感

過程與方法:小組學習、自主閱讀

情感、態度、價值觀: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題,啓發與鼓勵學生髮現獨特的見解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錢與親情的關係,啓發與鼓勵學生自我表達。

教學設計

一、導入:首先談話導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整體感知

1、瞭解預習情況,理清人物關係(課件出示)

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各自口述撰寫的于勒這個人物的小傳

于勒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少年浪蕩,中年得意,老年淪落,你能給這個人物寫一個名片嗎?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國別: ( 法國)

生活年代:( 19世紀後期 )

主要事蹟:少年浪蕩,中年得意,老年淪落

獲得榮譽: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 這個傢伙

這個小子,這個賊,這個流氓

2、學生自由結合文本,瞭解于勒的際遇。

3、圍繞于勒的個人際遇 ,對他個人的稱呼,或者評價是怎樣的,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來嗎?

4、結合對於勒這個人物的平價,讓學生圍繞于勒地評價展開對課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畫圈點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設問:人們對待于勒的態度有什麼樣的不同?

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從文章中找出向對應的語句,加強師生的對話。

三,賞析人物的描寫

分組討論揣摩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緊緊結合語言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抓住神態描寫,分組討論,具體分析。

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着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

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

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着嗓子說

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着------

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學生根據討論,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 並分析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神態。

四:拓展延伸

1、教師小結:古往今來,人們對金錢物慾的渴望,往往會超越真理、良知的防線,我國古代蘇秦也有這樣一段富有戲劇性的際遇。(補充蘇秦的事例)

2、 課內小練習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___;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_____;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____;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____;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獻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實學;錢可以買到武器,但買不到和平;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志氣。

3、下面幾則關於金錢的名言,或許讓我們理智的看待金錢,千萬不能淪爲金錢的奴隸。

1.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無間起來,迫使互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馬克思)

2.金錢是一個無底的大海,榮譽,良心,和真理都可以滅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樣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四:課外作業設計

假如時過境遷,于勒又發達了,他給菲利普夫婦又來信了,請你以“于勒叔叔又來信了 ”爲題目,寫一篇小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