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精華】素材積累作文集錦五篇示例

【精華】素材積累作文集錦五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素材積累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素材積累作文集錦五篇

素材積累作文 篇1

衆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咬筆頭,老師皺眉頭”的現象。爲什麼會這樣呢?

我稍微歸納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就發現最難的莫過於無東西可寫,即“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我們都吃過蜂蜜,也知道它是蜜蜂遍採百花才釀成的,我們要想寫好作文就得象蜜蜂一樣,那就是要先博採百花——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寫作文時纔會做到下筆如有神。那麼,學生的作文素材該如何積累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便可使寫作有水到渠成之效。

一、看

我們常說:“太陽光每天都是新的,意即每天都有新變化”。然而,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生活每天都是相同的。而對於那些善於寫作的同學而言則不盡然,他們對生活中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盡收眼底,他們有意識地打量生活,通過自己眼睛的仔細觀察生活來積累知識,這樣積累得多了,只要一見到作文題目,各種生活場景盡奔筆下,文思泉涌,手到擒來。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訓練自己的眼睛。例如:關注生活環境——天空是不是每天都在變藍?小河裏的水是不是逐日在增強?關注季節變化——花草樹木四時不同,田間道邊隨季節的變化,穿着也在更新;關注周圍人與事——朋友、同學,他們每天也都會有豐富的內容。因此,積累寫作素材的第一步就是睜大我們的眼睛,關注身邊的凡人小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前幾年,一篇學生作文中的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星期上學前,母親都要忙着炒菜,一邊往瓶裏裝,一邊叮囑:“這菜上半瓶可以給別人吃,下半瓶可要自己吃啊!”小作者奇怪地問母親,母親解釋道:“油都流到下半瓶了,菜全都被油泡着,多養人啊!”這一細節,寫出了貧困的農村母親對兒子的一片愛心,非常感人。還有這樣一個細節:是寫小作者有一次到廚房看母親煎魚,看到那隻鯽魚在鍋上拼命地拱着身子,好使肚子不貼着鍋底,母親把它翻了幾次都是這樣,母親奇怪了,把鯽魚拿到案板上,剖開肚子想看看裏面究竟有什麼,剖開一看,呆住了:這是條母魚,肚子裏面全是魚卵!母親哭了,沒有吃那條魚,把它埋了。這一細節,表現了動物界中尚有偉大的母愛,令人類感嘆不已。這些動人的細節是編不出來的,是小作者用眼睛發現、用心靈去感悟的,這樣的生活情景在我們身邊時常發生,可是能寫進作文中去的又有幾人呢?由此可見睜開明亮的眼睛,觀察精彩的生活,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二、思

觀察生活不僅要用眼睛去看,而且要用心去想。生活紛繁複雜,讓我們迷惑不解的事要多進行思考,讓我們喜悅、憤怒、憂傷的情境也要思考,通過思考才能加深對人物事件的認識,發現其中蘊含的哲理所在。前些時我看到一篇習作:秋天,棗子都還沒有紅的時候,總看到自家院子裏的棗樹權梢有一些棗子紅得透亮晶瑩,小作者便嚷着要吃,可姐姐總是說,孩子,別看它多麼紅,它不是熟透的紅,而是這些棗子裏面有蟲子吃心,是壞棗才紅的,可他不信,非讓打下來吃不可,結果,打下後剝了一個又一個,真有小蟲子正在裏面蠕蠕而動。原來這些棗子正如奶奶所說,是被蟲咬心後才變紅的。由此引發了作者深深的思考,看待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被表面現象所矇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纔有致判斷失誤,通過這一件小事,認識了一個道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思考的力量。有了縝密的思考,主題的開掘纔有深度,所以觀察生活不僅要用我們的眼睛,還要帶上敏感多思的心。

三、問

今年暑假,我讀到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父親是個平和慈愛的人,但有一次,小作者做題錯了一個小數點,父親竟大發雷霆。作者認爲父親太小題大做了,爲此,父子倆產生了一些隔閡,後來與她媽媽談及此事,才解開謎團,原來父親大學畢業後在研究所工作,在參與一項研究工作時,因他負責計算的數據點錯了一位小數點而導致實驗失敗,國家遭受了巨大損失,,他也因此被髮配到地方上班。這時,小作者才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培養孩子嚴謹的學風,不讓孩子重蹈覆轍。

這個情節給了我們的寫作以啓發,我們平時看到的、平常的或者反常的現象背後,說不定就有着一個感人的故事,對此要多問一個爲什麼,發掘出平常現象或者反常現象背後的祕密。比如,現在許多家長對子女要求又嚴又高,弄得子女頗多反感,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這樣高標準嚴要求的家長多半是因爲想在子女身上彌補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缺憾,讓子女有一個較爲完美的人生。如果我們能夠與父母溝通一下,就有可能讀懂父輩人生中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痛楚——這樣珍貴的素材是很難用眼睛看到的,也是憑空想象不出來的。因此積累寫作素材不能停留在看、思的層面上,還要問,要多與人交流,發掘表面現象背後的故事,以彌補看和想的侷限,爲我們的作文增添一份厚重的內容。

四、記

常言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看到的,想到的內容都要記下來,這也是作文高手的成功之道。其實留意一下我們自己作文的成功體驗,不少精彩的細節和思考很多來自於自己祕不可宣的日記。記的方法不同,有的用日記、週記的,有的用材料手冊或作文手冊的。我傾向於用日記的方式積累材料,每天一記,可長可短,可嚴謹或隨意,當然留下的都是當天最有意義最精彩的江西,週記因週期礦長,難免要遺忘一些精彩的細節,至於材料手冊與作文手冊,雖然目的明確,但在記錄時有些事件我們可能因暫時沒有發現它的價值而傳誦了,等到有朝一日重新認識這一材料時,當時的情境又成了過眼去煙難以追憶。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應該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我清楚地記得一篇習作中的一件小事:小作者與父親進城賣西瓜,中午酷熱難熬,小作者口渴了,叫嚷着在吃瓜,父親左挑右挑找出一個小瓜,剖開後小作者吃了個精光,忘了給叫賣了半天的父親留下一塊,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父親卻在啃他扔掉在地的瓜皮上殘留的紅瓤,小作者哭了,他幼小的心靈從此懂得了父母掙錢的不易與那樸實感人的父愛。這則材料就出於小作者平時所寫的日記裏。可見,生活中令我們感動的事蹟還是很多的,它需要我們一雙敏銳的眼睛與一雙勤勞的手。

我們常講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內涵就是要看、思、問、記,要做到這四點就必須“勤”,這恰如蜜蜂採花釀蜜的過程。蜜蜂不辭辛勞遍嘗百花才釀出蜜來,我們寫作文也要博採生活之花,才能釀出作文的甘甜之蜜。

素材積累作文 篇2

翻開歷年的中考優秀作文,不難看出考生在選材方面所下的工夫,大家在鮮活、新穎、真實、感人等方面都表現出了獨具匠心。但在日常寫作訓練中,很多同學一提到選材,就會感覺爲難:“作文題目千變萬化,哪有那麼多新鮮、生動的素材?”其實,中考作文素材不能見了題目“臨陣抱佛腳”,必須是在訓練中經過日積月累,在考場上面對題目才能“精挑細選”出最恰當的材料。例如:從小學到初中,我們接受過無數次的考試,今後我們走向生活,步入社會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對人生的挑戰與考驗,一句話,人生無處不考試。請你以“考試”爲題寫一篇作文。面對這一考場作文題目,如果同學們在日常訓練中,寫過《超越自我》,必然會積累一系列有關接受挑戰和考驗的材料;如果寫過《爲自己喝彩》,必然會積累戰勝自我,體驗成功喜悅的若干素材。當有這些素材做鋪墊的時候,審題《考試》,就可以在自己的素材庫中任意調用,自如選擇。

精挑細選作文素材,注重日常積累,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積累材料要熟悉且能打動自己

具有“真情實感”是天津市中考作文的一個傳統性要求。要想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選擇自己熟悉的材料來寫。因爲只有“熟悉”,纔會有切身的體驗,也纔會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生活中寫作素材“百花齊放”,但不熟悉的材料同學們把握起來一定不能得心應手,而只有選擇那些自己熟悉的人、情、事、景、物才能寫出細膩、動人的內心情愫,也只有選擇那些能夠觸及自己靈魂,撥動自己心絃的材料,才能引發讀者也隨之怦然心動。特別提醒注意的是,對於所積累的材料,最好是以“我”爲主人公,這樣纔有助於呼喚出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達到“以我心寫我文”情真意切的寫作效果。

(二)積累材料宜“小”不宜“大”

由於考場作文時間、篇幅都有嚴格限制的特點,日常作文素材積累宜從“小”入手,因爲“小”更容易寫得具體、生動、細膩、感人;而“大”材料就很容易寫成泛泛而談的“介紹性”文章,內容空洞而缺乏重點。特別提醒注意的是,選材切入點“小”並不意味着“立意狹窄”,因此中考作文的素材積累,可以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選擇一個小的切入點,運用“以小見大”的寫法,表現積極向上、活潑健康的主題,從而表現生活,在生活中深入思考,感悟成長的主題深度。例如:寫作《留住那份純真》這篇作文的時候,可以從“歌頌單純而美好的人、景、物、情”這一“大”方面入手,再縮小爲“純真的感情”“純真的想法”等小範圍,進而具體選材爲“純真的友情”“純真的追求”“純真的理解”“純真的心靈”等內容。這樣,自己素材庫中有關“寬容”“真誠”“互助”“樸素”“誠信”等內容就都可以調用出來提供選擇了。

(三)積累材料重“新”忌“舊”

在中考作文素材的準備過程中,同學們要經常對所積累的材料進行“推新替舊”的調整。作文素材,時間越“切近”就越鮮活,記憶也就越清晰深刻,寫起來想說的話自然就很多;相反,時間已經“久遠”的材料,不僅缺乏時代感,而且很容易憑模糊印象出發,敘述起來怎能會熟悉親切,生動形象?

積累新穎素材還可以從“轉換構思角度”入手,使“舊”材料重新穿上“新”外衣,通過新的角度來引申表現新的主題,實現耳目一新的寫作效果。例如:在《第一次嘗試》一文中,有一位同學選擇的材料是“第一次嘗試學習燜米飯的經過”,這屬於學習“做家務”類型裏的素材,學生主題定位在“第一次嘗試燜米飯,成功後媽媽誇獎我學會做家務,可以幫她排憂解難了。”在運用給“舊”材料穿“新”衣的選材原則修改後,這位同學把作文材料修改爲“三次燜飯,第一次水多米少沒成功,第二次米多水少也沒成功,第三次米水比例恰當終於成功。”主題也隨之修定爲“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在作文素材積累過程中,同學們要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對於那些能引發自己感悟的材料一定要仔細挖掘,日積月累,在中考時就一定能擁有新鮮的素材“珍寶”,而下筆如有神。

素材積累作文 篇3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是許多同學寫作的難題。因爲缺乏素材,很多同學的寫作時只能堆砌一些被無數人使用過諸如屈原、陶淵明、愛迪生或者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例,以致千人一面,難得高分;因爲缺乏素材,也有些同學只能不斷絮叨自己兒時的一些小事,以致事例缺乏典型性和說服力而不得高分;因爲缺乏素材,作文中只能將某些陳舊材料拿來擴寫,或者“同構”材料中的事例,以致沒有自己的創作而分數居低不高……

爲什麼產生這些弊病呢?這主要與大家自身的因素有關。客觀上,由於年齡小、生活空間窄,經歷簡單,閱歷不足,自然就沒有生活體驗、生活積累;再加上學習科目多、任務重、壓力大,自主學習的能力尚未形成,只會跟着老師轉,哪個學科佈置的作業多就應付哪科,不可能自覺主動地騰時間去閱讀,素材積累自然偏少。主觀上,由於寫作本身是一個比較艱苦的活動,寫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短時間能見效的,很多人在思想上有着較強的畏難甚至是牴觸情緒,因此也就不願意主動去閱讀,去積累。

作文在整個高考過程中是重中之重,素材又是構築作文大廈的基本建築材料,素材積累的程度如何,直接關係着作文的成功與否。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基礎等級的“內容充實”和發展等級的“豐富”,都與使用的材料種類、數量、是否新穎有着密切的關聯,因此儲備大量的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基本條件。那麼,在平時的複習備考中,考生應該如何進行蒐集、儲備作文素材呢?筆者以爲,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嘗試:

首先是化用教材,活學活用。

中學語文課本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諸多領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其中也包含豐富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這是儲備素材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比如《蘇武傳》中蘇武那堅定的民族氣節、堅貞不移的高尚品格;《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國難當頭顧全大局、毅然出使,智退秦師的作爲;《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胸懷;《離騷》中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等,都可以成爲作文中的素材。

單單語文課本中就有這麼多可供積累和借鑑的資源,更不必說那內容豐富多彩的《紅樓夢》《復活》等七部名著和思想深邃的文化經典《論語》和《孟子》了。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作文資源。

化用教材,活學活用,那麼即使在三點一線單調的學習生活中,你依然可以坐擁素材“金礦”。 這一點,我們從近十幾年來各省的高考優秀作文中不難發現典型的範文。

其次是與時俱進,關注時事。

我們很多同學寫起作文來,喜歡羅列“光榮榜”“古典榜”,舉例要麼太過陳腐;要麼千人一面,百卷相似,都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令閱卷老師感到單調乏味、毫無愉悅感,又怎能獲得高分呢?

古人說,“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現象、新問題出現。與時俱進,關注時事,利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闊視野,開拓素材空間。緊跟歷史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多積累一些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新鮮度的素材,並適時地運用到作文中,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一定能給閱卷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進而爲取得高分贏得先機。近幾年各省高考作文優分卷中,就有許多因爲取材新穎而得到高分的。

近年來還有不少高考作文題是緊扣當年的時事來命題的,例如20xx年新課標卷以中國崛起的報道爲題、重慶卷以袁蘇妹被授予榮譽院士的新聞爲題,這些材料都是高考不久前發生的事,如果你不熟悉這些話題,甚至可能面對題目無從下手呢。因此,要寫好作文,不但平時要關心國家關心社會,即使在臨近考試時也要抽時間瞭解時事,這樣你就能在寫作時擁有了最新的素材,也因爲有了充分的準備而信心加倍。

第三是要揚長避短,獨特出衆。

我們每個人因爲家庭環境、生活經歷、天賦秉性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自己所興趣、愛好的方面,一般來說,就會了解、鑽研比較深入,有關這方面的素材積累起來也就比較輕鬆容易。反之,則可能就會比較困難。揚長避短,作文就會因爲素材獨特出衆而得高分。比如有的同學對娛樂界、演藝圈比較感興趣,他就懂得更多的歌星影星的.事情;有的對足球、籃球、拳擊等體育類項目感興趣,那麼他對球星、拳王個人成功的事例就積累得比較多。如果有個同學對國產汽車的發展尤其是某汽車品牌公司感興趣,他就會積累許多有關這個公司發展進程中的故事。這些材料就可以成爲你的作文與衆不同的可能。就像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他對超級女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對李宇春,他積累了許多關於她成功的故事,以及成功背後的努力事蹟;還有一個對拳擊感興趣,他積累了歷屆拳王的故事,於是每次寫作文的時候,他們總能揚長避短,巧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這些素材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聯繫起來,用這些別人所不熟悉的素材來論證的觀點,結果常常因爲獨特出衆而獲得高分。

第四是要留意生活,聯繫實際。

葉聖 陶老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想要寫好作文,就要到廣闊的生活中去積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一個人的本領再高,如果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也難以寫出好。許多著名作家大多經歷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比如曹雪芹與他的《紅樓夢》,巴金與他的《家》等。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說:“作文要注意聯繫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培養實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風。”作文與生活天然聯繫在一起,作文的源泉來自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生活中處處有作文素材,比如,我們可以從獨特的生活經歷中發掘出蘊含中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可以從獨特的情感體驗中發掘出人性的光輝……走進生活,聯繫實際,在生活中尋找、儲備、積累作文素材,作文就不會是“無米之炊”。

第五是研讀他人作文,巧妙借鑑。

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多讀讀別人的作文。比如每次老師佈置的作文,各班總會有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拿這些同學的作文來讀,因爲是同題,因爲是身邊同學寫的,可學性更強,差距也不會太大。當然,也可以是一些高考優分作文,或者是外地市同級考試中學生的優秀作文。讀的時候,除了可以借鑑人家的篇章結構、語言表達,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鑑人家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你沒積累到的但又比較富於個性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等。因爲同一材料中蘊藏着多種不同的意義,積累了,也就豐富了你的素材庫,日後寫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

在學習中化用所學教材資源,豐富寫作素材;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拓素材空間;揚長避短,在追求個人愛好、興趣的同時,積累素材;走進生活,聯繫實際,在生活中儲備素材;多讀他人優秀作文,在欣賞中借鑑積累。只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做素材積累的有心人,你便可以輕鬆積累素材;在考場上恰當、謹慎選材,大膽表達,你這個“巧婦”又何愁“無米”“爲炊”呢?

素材積累作文 篇4

從大量學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問題是:缺少新鮮的素材。沒有素材就無法寫出質量上乘的文章,也無法更深刻的表現文章的主題。可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因此,作爲剛步入初三的學生,必須學會“找米下鍋”,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那麼,如何在目前的情況積累素材呢?主要方法有三條:

一,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注意觀察和思考。應該來說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每天發生着各種各樣的事,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作爲觀察者應該對這些事、這些人進行近距離的接觸,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這些人的思想狀況;對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斷和評價。這樣在你心中新鮮的事、生動活潑的人就多起來了。

二,利用現在學生中普遍寫隨筆的有效方法,隨時將觀察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在隨筆中反映出你的所見、所聞、所想和所感,從而使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來。同時,在寫隨筆時可以集中一個階段寫同一個主題(或話題),形成一個系列。如“親情繫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煙”……這樣可以在同一主題下積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試中碰到某一類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從自己的素材庫中,提取認爲最新鮮、最能表達該主題的材料來,加以構思寫成文章,這樣在考試中不會出現面對作文題目覺得惘然,陷入無從下筆的窘境。素材的積累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三、可以從大量的閱讀中積累有用的素材。上述講到的在現代文閱讀中需要大量的閱讀,這可以一舉兩得,學生可以從中積累一些自己生活體驗相同的間接的素材,爲自己所用。因此,在現階段中,我們一面進行廣泛的閱讀,一面對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記,這樣可以充實自己的素材庫。到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遊刃有餘,不會爲沒有寫作的素材所困。

素材積累作文 篇5

如若,數到一千

如果我無法找到你,我會站在最顯眼的地方讓你看到。

有一次她等久了朝他發脾氣:“我都數到九百九十九了,你纔來!下次要是讓我數到一千我就再也不理你!”?結果又一次,他被系裏臨時抓去開會,冗長的會議終於完了後他跑去,她居然還在,這次她等的脾氣都沒了,只是委委屈屈地看着他說:“以琛,我都數了好幾個九百九十九了。”?而這七年來,他又多少次數到九百九十九?

不是沒想過放棄,只是始終沒辦法數到一千。

我沒看過這本書,上面的話是偶然從一博友空間看到的,?想把它放到QQ心情上,可系統說字數超過了五十五個字,盯着那個提示許久,然後關了QQ。轉頭看到陽臺外的天,很藍,像高中傍晚放學時,一擡頭就看到的天,記憶中,還有橘黃色,紫色。放學了,我就坐在靠窗的桌上,看着那些或明或淺的色彩,在對面樓高高的牆壁上,緩緩的流淌,一直夜幕深沉……

那時就想,從現在開始數吧,說不定哪個數時,他就走到你的身邊,告訴你,傻瓜,該吃飯了,別發呆了。可每次都是我一人看到夜幕看盡星辰,我不怪他,不怪他從從容容的讓我等這麼多年,然後不知所蹤。我再也不是傻子了,也不再是你們口中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不會再依着你們爲我蒼白的生命着色。

所以,親愛的,我已經不會數數了,因爲,我知道,就算數盡所有的數,假使它有盡頭的話,你也不會再回來,而我,亦不可能回頭。只是深夜驚醒時,才忽然意識到,我遇見過你,我們有過那樣的一段曾經,在那漸逝漸遠的美好年歲裏。

海中一個少女清脆帶笑的聲音彷彿從遙遠的時空傳來。“何以琛,你還不知道我的名字吧!我叫趙默笙,趙就是那個趙,默是沉默的默,笙是一種樂器,我的名字有典故的哦,出自徐志摩的詩……”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假使流年,我也是想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那些無眠之夜,我曾經對自己說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