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5年中秋節的手抄報 內容

2015年中秋節的手抄報 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中秋節的手抄報辦報內容:“中秋團圓”能否繼續成爲中華文化傳承的經濟載體

2015年中秋節的手抄報 內容

中國的傳統曆法,不僅僅準確的記載了二十四節萬物生態的規律,還同時將中國經濟和文化糅合在一起,中國各個節日,幾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中秋節正逢一年勞作后豐收喜慶,在這個節日中,農民、工匠要交換各種生產資料,城市市民也要尋求商機引導消費,文人墨客要在這些節日裏雲遊採風,抒發情懷,國家則利用節日舉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動,教化民衆,展示國家盛世。然而,這一古老的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傳統,在百年的革命文化與階級文化的紛爭中,早已潰不成軍。

在中國歷史上,每逢中秋佳節的到來,歷代墨客騷人都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和美好傳奇故事說。他們不是在幫帝王渲染生硬的倫理道德教條,而是在表達一個民族靈魂深處跳動的音節。北宋蘇軾爲我們留下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流露出小小月餅,“餡”內的情與思。在市場大潮中,國人面對金碧輝煌的萬元或幾十萬的月餅,說不出心寒,到不出的失落,至於那月餅“餡”內的洋酒、茶葉、打火機、工藝品、西洋參,金磚等“中秋月賄”文化,真得令古人汗顏,令百姓驚愕。

中秋節的手抄報

面對市場文化蠶食,有一種把中秋節庸俗化的市場取向,正在傳統文化的迷失與市場文化混亂中長大蔓延。他們把浸透着千年血緣相思的文化品牌,包裝爲散發着腐味的“月賄”,用“文化”鋪墊權力與市場媾和的“團圓”之路。韓國人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也曾把傳統節日異化爲討好上級、攀龍附鳳的練兵場,然而我們至今還在別人早已唾棄的原點上,咀嚼、品味着“銅鏽”的甘甜與幽香。

韓國中秋節叫“秋夕”,在這一傳統節日裏韓國市民有5天休息時間,“秋夕”在韓國是文化的氣息非常濃厚,節日商品淋琅滿目,商場促銷價到好處、家人團圓、朋友聚會、交通擁堵,是韓國沉浸在濃郁的“秋夕”氣氛之中,讓韓國民衆都有種想家的衝動,由於韓國將近1/4的人口居住在漢城,因此,每到中秋節,韓國人爭先恐後地返回家鄉,就會出現“民族大移動”。

韓國人在學習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上孜孜不倦,在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上也十分固執。最令我們敬佩的是,韓國人執着地把傳統文化轉化爲現代的經濟形式,把生活中的韓國“儒家文化”演繹出具有普世意義的文化劇作,在填補了儒家文化圈億萬民衆精神空缺之後,引發了中國人對這個“彈丸”小國文化“入侵”的憤慨和恐慌,人們在指責韓國人不知天高地厚,自言“儒家文化”的傳承人和儒家文化經濟的載體的同時,也不得不掩面自慚,因爲在我們砸爛孔家店的殘磚爛瓦之中,韓國人竟然創造出震驚世界的、儒家文化的經濟奇蹟。

對於文化的態度,近現代的中國思想者和統治者好像沒有太多的區分,他們對文化都有一種極爲強烈功利主義傾向。這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革命文化與階級文化是極具破壞力極端的功利性文化,它不僅割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還改變中華民族溫和、善良、寬厚的秉性,養成了大國的孤獨傲慢、民族的狹隘視野、階級的敵視心態、小民的自私猜疑等心態,蛻變爲現代世界的民族異類,至今仍然遊離於世界文化潮流之外,孤獨地尋覓着現代東方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