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中秋節 手抄報的內容

中秋節 手抄報的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中秋節的手抄報辦報內容

中秋節 手抄報的內容

中秋儘管有賞月、吃月餅、觀潮、燃燈、玩兔兒爺等等習俗,但最主要的活動也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幾乎家家戶戶在中秋都會沿襲這兩個習俗。古代有一個叫袁景瀾的詩人,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詠月餅詩》:“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從如何製作月餅以及親友們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娓娓道來,甚是詳盡。

現代人們對月餅熱情及追捧,可以說是比古人要高千百倍,幾十萬的月餅年年有,今年還出了個買月餅送房子的消息,月餅究竟是什麼時候成爲中秋節的專有食物的呢?

月餅始於古代麪食,又叫“宮餅”、“月團”、“胡餅”、“小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其製作增添了輔料,於是這時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到唐代時,民間已有專門從事餅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只是那是還不叫“月餅”,據說,“月餅”之所以叫“月餅”是源於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民間傳說僅是傳說而已,“月餅”這一名稱有正式記載的是明代的《宛署雜記•民風》一書,書中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中秋節的手抄報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學家週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但那時月餅都沒有成爲中秋特定的食品。相傳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也流傳起來。

當然,其可信度並不高,上文說了“月餅”的名稱明代時纔有明確記載,即使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那麼元代的那種餅肯定也不叫“月餅”,而另有別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從元明代之後,月餅開始盛行起來,明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工藝越來越趨於完善,品種也不斷增加,已很常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的,又是一年中秋,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已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不論如何,但願人和美、家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