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年地理手抄報資料

2016年地理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學習地理能讓我們感受山河的壯麗,自然的魅力,更能豐富我們的見識。以下是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地理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2016年地理手抄報資料

  地球的宇宙環境

宇宙是空間、時間無限的物質世界,目前人類觀測到的宇宙範圍叫做總星系,半徑約150億光年。總星系中約有10億個星系。星系有大有小,小者有幾萬顆恆星,大者有上千億顆恆星。太陽所在的星系叫做銀河系。

宇宙是由各種形態的天體和電磁波等物質組成的,天體常常聚集成一個個天體羣或集團,通稱爲天體系統。天體系統有不同的級別,如地球與繞之運轉的月球、小行星、人造衛星等組成較低級的地-月系統,太陽與繞之運轉的地球及其他行星則組成較高一級的太陽系。

太陽是一顆普通的恆星,是太陽系內唯一發光發熱的最大質量天體,其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對地球和整個太陽系都有着極大影響。行星是環繞恆星運轉而本身不發光的天體。太陽吸引着九大行星(按與太陽由近及遠的距離依次爲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50顆衛星、2000多顆小行星以及600多顆彗星繞其運行(圖21)。

九大行星體積大小相差懸殊,最大的木星比最小的水星大73500倍;與地球相比,水星體積相當於地球的0.056,木星則爲1313.5。按特徵可把九大行星分爲兩類: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物理性質與地球相似,稱爲類地行星,它們體積較小、密度較大、衛星較少,表層爲固體,重元素較多;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物理特徵近似木星,稱爲類木行星,它們體積大、密度小、衛星較多,無固體表面,輕元素(特別是氣體元素)較多。冥王星距太陽最遠,其物理性質尚不甚清楚。太陽系目前以冥王星軌道爲邊界,直徑爲118108km,太陽發出的光需要5.5小時才能穿出太陽系。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其半徑爲1738km,質量爲7.35l022kg,平均密度3.34103kg/m3。分別相當於地球的27.1%、1.2%、60.6%,距地球38.44104km。月球上沒有水,大氣也極稀薄,還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氣密度的10-12,因此沒有生物,也沒有風雲雨雪等天氣現象。在地月系中,像月球如此之大的衛星是絕無僅有的。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是地球,地球運動多方面受着月球的影響,地球上的天文地理現象,如日月食和潮汐,也主要與月球有關。

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地球的運動有多種形式,其中最顯著的是自轉和公轉。地球繞着通過地心的地軸的旋轉稱爲自轉。地球自轉會產生一系列後果。其中最顯著的是天體的週日視運動,其次是與運動相關的一種慣性力,稱爲地轉偏向力或科氏力。一般認爲,地球公轉就是地球環繞太陽的運動。事實上,地球公轉既是地球和太陽環繞日地共同質心的運動,也是地球和月球環繞地月共同質心的運動。地球上的潮汐,主要是在月球和地球的相互公轉過程中發生的,沒有公轉也就無所謂潮汐現象。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與太陽系密切相關,自18世紀以來,先後提出過30多種地球起源的假說。有些假說因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不能圓滿解釋太陽系存在的客觀規律,大都相繼退出歷史舞臺。但有些假說,如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康德的微粒假說、施密特的俘獲假說、霍伊爾的新星雲假說等,對認識天體形成和演化曾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要解決地球起源問題,必須圓滿解釋太陽系所具有的主要特徵,特別是角動量分配不均問題。同時,立論必須建立在太陽僅是宇宙間極其尋常的一顆恆星這樣一個基點上,把地球與整個天體的形成和演化聯繫起來,並充分重視近代天體演化上已被證實的客觀存在的幾個基本事實:(1)萬物源於氫;(2)氣塵瀰漫於星際空間;(3)恆星在不斷形成與消亡之中。現將當前較流行的太陽系和地球的起源假說綜述如下:

大約在50~60億年前,在銀河系所在部位存在一個巨大的氣體塵埃星雲,叫作太陽雲。一開始它就在不穩定地自轉,同時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進行收縮,使大量物質聚集於中心部分(圖24A)。根據旋轉體角動量守恆定律,體積縮小導致自轉速度加快,離心力隨之加大,太陽雲逐漸變扁成圓盤狀。太陽雲在收縮過程中,密度、壓力加大,導致溫度急劇上升,於是產生氫聚變爲氦的核反應。通過向外強烈輻射釋放出巨大能量,於是光芒四射的原始太陽就此產生(圖24B)。原始太陽經過一個不穩定階段,拋射出大量物質。太陽拋出的物質參加到圍繞它旋轉的圓盤中去。在圍繞太陽旋轉的盤狀星雲赤道面上,塵埃物質作爲氣體凝聚的核集結成一個個大小團塊,並沿赤道下沉,形成一圈圈有規律間隔的塵環。環內物質在不均勻引力作用下,大質點吸引小質點,逐漸聚結成爲行星胚胎(圖24C),最終形成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