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二年級猴年手抄報:年糕的由來

2016二年級猴年手抄報:年糕的由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紫燕剪出春風枝,金猴捧得元寶來。四季輪迴,草木榮枯,如今又是一年春意濃,又是一年春節至。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春節手抄報資料。希望喜歡^^

2016二年級猴年手抄報:年糕的由來

  年糕的由來

東埠頭年糕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在春秋末年,吳國名將伍子胥把守蘇州,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難,百姓斷糧,你們可到城牆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蘇州城被越國兵馬包圍,城中斷糧,餓死不少人。這時候,有的士兵想起了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牆,挖了三尺多,果然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纔不致餓死。蘇州城內的饑民也去挖城牆,大家也都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饑民中有一個姓年的商人,他是慈溪東埠頭人,也挖到兩塊城磚,他吃了一塊,還有一塊便當作寶貝似的藏起來,晚上墊着當枕頭。不久蘇州被越兵攻下了,這個商人便帶着城牆回到東埠頭。原來,當年,伍子胥看到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腐敗透頂,料想必定亡國,於是在修築城牆時作好了屯糧防飢的準備。他貯藏在城牆下的城磚都是蒸熟的糯米粉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硬,長年不變質。嚴某爲了紀念伍子胥救命之恩,也學着磨粉,蒸粉舂制年糕,由於糯米不多,便用晚米代替,沒想到用晚米制的年糕比糯米粉質更好,於是用晚米做糕上市,頗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年某有三個兒子,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不久分居慈城,鳴鶴,僅留小兒子在身邊,但是他們都不忘祖訓,每年年底都磨粉蒸粉舂年糕。這樣慢慢推廣開來,東埠頭、慈城、鳴鶴就出產年糕了。後來,經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做年糕的晚米也先浸幾天,燥磨改成水磨,手工改爲機制,於是年糕的質量越來越好了,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年糕寓有“年年高”之意,所以人們在歲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來年勝過今年的彩頭。

  年糕的做法及種類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爲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爲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麪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爲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爲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爲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爲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