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通用8篇)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通用8篇)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1

小說採用日記體的形式,深刻地描繪了“五四”時期是一個青年女性——莎菲追求愛情的心理。小說大膽而細膩地揭示出莎菲矛盾的內心。她不甘沉淪、墮落卻又找不到出路,因患病想着“死了也活該”,這樣便可減輕朋友的負擔。莎菲一開始總是呆呆的坐着,等時間的過去,傻傻地一次又一次煨着不定是要吃的牛奶,只是爲了在颳風天免除煩惱。從中可以看出她的百無聊賴、空虛與無奈,讓人看到一個卑微、痛苦,沒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或許這也是“五四”退潮期青年知識女性彷徨無主形象的真實寫照。

莎菲渴望着愛情,一直在追求着愛情。她對自己所渴求的愛情也是有一定的要求與認知。她走上社會後,發現並不能尋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她的好朋友毓芳與雲霖對她很好,對她百般照顧,但只能在生活上關照卻不能理解她,她的精神世界是極度空虛的,她想要尋找一個靈魂上的伴侶,但是她身邊的異性朋友很讓她失望。葦弟雖然與其他讓她心煩的人不同,當她“一聽到那特有的急遽的皮鞋聲從走廊的那端傳來時,我的心似乎便從一種窒息中透出一口氣來感到舒適”,但當葦弟的愛意被莎菲捕捉到時,她又有些不高興,她埋怨:爲什麼他不可以再多的懂得我些呢?莎菲總願意有那麼一個人能瞭解得她清清楚楚的,她渴求的是真真正正的超越肉體的交流,如若做不到心靈上的交流,那麼那些愛,於她是一文不值的。葦弟善良單純,老實溫存,又值得信賴,無奈他不瞭解莎菲內心的掙扎,不瞭解她的痛苦,她真正渴求的溫暖,也無法激起莎菲的激情,他只會流眼淚,聽不到莎菲心中叛逆的絕叫。莎菲與凌吉士的愛情是建立在她還沒發現凌吉士的醜惡嘴臉之前,但她的厭惡卻又言行不一,她還是願意和凌吉士發生身體接觸,甚至幾回不見凌吉士還感覺少些什麼,這樣的矛盾心理一直纏着莎菲,所以她想逃避這種生活。

莎菲是叛逆的,她是矛盾的,文中多次提到她氣得只想哭,但她卻縱聲地笑。她會偷偷丟下自己所請的客,悄悄回來,只因一個不速之客損害了她的自尊心;當她對葦弟說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話後,她又會後悔,又會反省,又會害怕,認爲自己是有罪過的,是不配承受別人的真摯的愛的女人;她因自己的肺病而對社會、生活失去希望,不再希望有人對她付出感情,但她卻夢想可以使她沒有什麼遺憾在她死的時候的一些事情:睡在一間極精緻的臥房的睡榻上,姐姐們跪在榻前的熊皮氈子上爲自己祈禱,父親悄悄地朝着窗外嘆息,朋友們忠實的眼淚……她又如此迫切的需要人間的情感,想要從中獲得一種被關懷的滿足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莎菲的叛逆源於一種孤獨,是一種對無望人生的無謂掙扎。她是一個不同於封建社會女性的社會女性,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適應舊的社會。

莎菲“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她的人生,她的愛情,都很悲哀,不禁讓人唏噓。她追求的是一種建立在高尚的情趣和共同理想之上兩情相悅充滿現代色彩的愛情,但在這個時代中,她註定得不到,但她仍追求過,瘋狂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逆的絕叫者。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2

最近讀了《莎非女士的日記》,莎菲女士的日記裏記述了莎菲對凌吉工的愛的糾結與痛苦。明知凌吉士的卑劣靈魂卻還是因爲愛而忍不住想念期待,莎菲糾結於理性的愛情觀一不能愛上渣男和不受控制的愛意一忍不住的想念與期待他的到來。想引起凌專土的注意但又怕自己表現出愛意後被凌吉士拋棄。畢竟他的外貌足夠俊俏,他的優秀又那麼吸引人。

理性的莎菲爲了阻止、切斷自己對凌吉土的愛意選擇逃避到西山但又悲哀地發現自己選擇離開也不過是爲了引起他的注意,又會擔心自己再也見不到心怡的他。

實際上,讀這本書時我覺得莎菲女士對吉凌仕的態度,追愛的過程中掙扎態度與現在的女性都很像。實際上作者描寫出了所有女生追愛時的心理不論古今,女生的心思也不過都是這樣。喜歡一個人但卻又會擔心她是否值得囑託自己的一生。特別是在遇到優秀的人時更加會多慮。而之所以說莎菲像現代女性是因爲在她那個年代敢於打破封建道德觀倒追男生實屬不易。

而她追愛心歷路程更是看的我揪心。愛上有家室的渣男和你搞曖昧卻不給你承諾。讓你在想要放棄時卻又突然出現讓好不容易平靜的心底又波瀾起伏。一句“我有承諾過喜歡你麼”便將苦苦掙扎於愛情裏的莎菲打回現實。

我同情莎菲的遭遇,但又因爲只是個旁觀者而忍不住從道德的制高點去責怪她,怪她作,怪她愛錯人。可是有時候感情好像真的不受自己控制呢。這麼想來我好像只能希望天下所有女子都能愛而有所得,你愛之人亦對你有情。希望每個女生都擁有一份美滿的愛情,在愛情裏不那麼卑微。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3

很喜歡《莎菲女士的日記》,雖然幾個朋友都覺得它又枯燥又糾結,神經兮兮。而我卻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還是另一個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記》中,作者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心高氣傲、而又希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依靠自身去獲得完美愛情的理想主義者——莎菲,這是一個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轟轟烈烈的愛情,卻不願意在衆人面前表現出來。她把最內心的情感包紮起來,讓亦真亦幻的痛苦與快樂、落寞與激情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擁抱這個世界,卻又躊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愛,卻又不願妥協。一本日記,記錄了她所有的心事,將這個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無遺。

莎菲是個五四時期知識女性的代表。個性張揚的典型,形象出衆。而我彷彿也進入了那個世界,充滿了渴望,強烈的壓抑感充斥着空氣,等待下一秒的爆發。可事實是我在下一個世紀,無法輪迴。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尋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許是虛構的人物。全篇採用日記體裁,描寫了主人公莎菲在養病期間的內心獨白,和以女性的視角看得的人間百態。主人公是莎菲,圍繞在莎菲身邊的每一個角色都襯托出其的抑鬱,糾結的形象。

憂與愛交錯的重現,交雜着內心的求知慾。在一個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有些先進思想的.文人總喜歡安靜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熱鬧中昇華。莎菲的體弱多病更讓她覺得性情煩躁,即使有葦弟,有朋友的時時家訪,也覺得事事不順。孤僻的悶常常籠罩在心頭,現實生活與內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性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頭,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個真誠的女人,她愛她的朋友毓芳和雲霖,也在乎童年時關係最好的朋友,以至於每每見到與其極其相似的劍如,她也會那麼介意當初爲何不迴應她寄出的八封長信。她氣得只想哭卻縱聲而笑,她痛恨過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無賴行爲。她是一個愛面子的女人。面對葦弟的求愛,她從不欺騙和玩弄他,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她毅然地拒絕了葦弟,卻又總是將葦弟弄哭自己卻很得意。

莎菲是一個內斂的女人,她嚮往愛情卻又膽怯退縮,她在日記中寫到:“我要着那樣東西,還不願去取得,我務必想方設計地讓他自己送來。”她是個聰明的女人,懂得矜持卻又會取巧,以至於終究等來愛人的真心表白。可卻因爲她內心的高尚,她鄙棄凌吉士內心的世俗,單單只是一副好皮囊也不能使她失去本有的純潔與真實,她終究還是推開了他。

分析莎菲的形象,一個對愛情具有憧憬般的妙齡女子。在文章一開始就顯示的十分突出,“但我卻寧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滿足,只是新的,無論好壞,似乎都隔得我太遠。”無論是住店的旅客的喚叫,還是電話旁的喧鬧對語,加之語言的渲染,寫出了她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蔑視周圍的低俗,痛恨落後的低潮。又極力追求新的事物。在給劍如寫了八封信都杳無音訊之後就像遭到了不可原諒的待遇,就不理會劍如,尷尬的碰面場面卻故作陌生,最終內心的蠱惑受不住虛情假意的掩飾,獨自離開。可見莎菲的孤獨與任性。

本想以勝利者的姿態獲得愛情的莎菲,其實在推脫和阻撓中,早就失去了自我,那麼波瀾的內心,那樣起伏着的對愛情的渴望,和對情愛的唾棄。莎菲的遭遇顯示人性的莫測,塑造性格的典型性。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子總是不盲目的,憂心忡忡的表現更加覺得自己覺得這個世界的灰色。她激起我內心的波瀾,讓我自覺能感到,我便是莎菲,雖然我身體健康,但我同她一樣內心矛盾。

莎菲的日記讓我們初次看到了女性隱蔽的情愛觀,也反映出現代背井離鄉、來到都市闖蕩的女性內心的苦悶、矛盾,精神的孤獨和迷惘。莎菲的心路歷程激盪而熱烈,狂熱而赤誠,但是到最後,卻只留給讀者一個不可知的結局,莎菲的未來會怎樣還待我們自己去實現。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4

一個人最大的成就,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一個人的一生要沒有遺憾的話,無疑是語盡心中話,記下情中情。在我看來,莎菲女士就是這樣的,她是成功的,她值得敬重。對她,我不會憐憫同情,因爲她,不需要。從她內心的獨白,便明白她是早已看透了看中看,情中情,愛中愛的。

一個偉大的女士,在生命的最後,在病痛的折磨下,能動筆寫下她的所想所思,和我們分享她的痛苦,理解對生活、對愛、對人與人的感悟,是何等的勇氣。

我一直喜歡簡簡單單的生活,清清白白做人,嚮往着那個與我清清楚楚的他,能夠理解我,甚至於包容我的幼稚與無理。我亦明白,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尋自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易,找一個真真愛惜自己的人很難。但我不願改變,我依然堅持追求純粹。

我欣賞莎菲女士的善良,她說她揮霍了她的生命,但所幸,她浪費的也僅僅只是自己的而已。她並沒有把她的痛苦,她的糾結強加在別人的頭上,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會如此!

我亦佩服她面對死亡的那份坦然與安靜。尋一方安靜之所,一處美麗風景,在無人認識的地方,浪費生命的餘利“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我看到的不是可憐,而是一份不想擾亂她人,靜靜離開的坦然。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5

翻看莎菲女士的日記,我總有種窺視的感覺,好像是在偷窺一位女士的複雜心思。

十二月二十四至三月二十八日,一段不長的時間,卻讓我看到了一位女士的內心。

她美嗎?或許不是。她值得讚揚嗎?似乎作者也並沒有給我任何答覆。但我能夠確定,莎菲女士是心靈上負着時代苦悶的創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

莎菲是個複雜的女性,起碼她令我捉摸不透。也許這就是女性的心思。她受不了孤獨,在受肺病打擾時,無聊讓她無法獨自在房間忍受一分一秒,所以她纏着葦弟,陪她消磨時光。儘管她心裏樂意有人陪伴,但她總是口是心非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可是話一說出她又懊惱。她的朋友我看到的並不多,毓芳應該是她親密的朋友,或許她並沒有完全將這種友誼看得深重,但當毓芳和雲霖悉心照料莎菲時,她又感受到了朋友的深情。

而莎菲的愛情,朦朧又迷茫。她迷戀那個南洋人凌吉士,可當她聽到他渾噩的生活,看到他醜陋的內心時,她又矛盾了。她熱心地想擁吻他,而當他對她施吻時,她的內心又一陣噁心。她一次次的盼望他的到來,可她在他面前又冷淡起來。這種矛盾的心裏更極力的表現了莎菲複雜的性格。所以我說捉摸不透。

莎菲是叛逆的的女性。是的,她有着一種叛逆女性的倔強,她是背叛封建禮教又懲罰市儈魂惡的叛逆女性。

莎菲女士一見到有着丰儀的南洋公子凌吉士便傾倒,便想投入他的懷抱,甚至還想到搬到離他近的地方去住,期許能與他有過多的交集。這時的莎菲女士似乎失去了理智,只是一味的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勇敢的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我們看到的莎菲是勇敢的,儘管被現實欺瞞,沒有看清真實面目,可是她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大膽。而當她發現凌吉士的靈魂充滿着銅臭,他所要的生活萎糜又讓人鄙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市儈嘴臉,她便毅然決然地踢開了凌吉士。這也是莎菲最了不起的地方。不被感情矇蔽,有自己的主張,對於那些不能接受的事物她可以對此厭惡反叛。所以她是叛逆的,而這種叛逆是骨子裏與生具來,無比強大無法憾動。

總而言之,她的骨子裏是獨特的氣息,不得不承認莎菲是一位滿懷個性主義,對舊禮教進行無情的批判的叛逆者。她熱愛着而又蔑視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愛者,然而在遊戲式的戀愛過程中,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學生富於誘惑性的紅脣以後,她就一腳踢開了她的不值得戀愛的卑瑣的青年。

她或許對愛並沒有透徹的瞭解和認識,僅憑自己的感覺去追尋,可是在最後她能夠斬斷一段被自己看不起的感情。應該說她是女性的表率。不屈服於自己的感性,對於那些唾棄的卑微的低賤的感情能放棄,而不是委曲求全。我喜歡這樣的莎菲,離開這裏,也許孤獨,可她仍然有自己的堅持,沒有因此改變自己。

我想,那踏往西山的莎菲女士一定有最美的背影。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6

著名文學評論家茅盾曾對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有過這樣一段著名的論斷:莎菲女士是心靈上負着時代苦悶的創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在這裏我暫且不探討莎菲女士是否受到社會時代的影響,我想,讀過莎菲內心的表白,“叛逆”可以說淋漓盡致地概括了她的性格特點之一。

丁玲以日記這一文本形式給我們展示了一位女士的心理髮展歷程,整個故事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按照時間敘說,情感真摯可觸,給我以形式上的新鮮感,另外也滿足了我窺探人物內心深處面貌的卑劣的好奇心。如莎菲女士所說:“希求人瞭解,而以想方設計用文字來反覆說明的日記給人看,已夠是多麼可傷心的事!”但恰是這樣,即使我無法把握亦主人公亦作者的靈魂深處的語言,但是可以從中體會到主人公的苦悶和對待情感的獨特看法。

也許是多日來的疾病,加之因人的心情來評價的灰沉沉的天氣,使得莎菲日漸消沉和消極。但是我更相信是“社會”因素的影響,莎菲知道,社會是不會准許任她去滿足自己的衝動和慾望,所以她一直忍耐、剋制情感,甚至於拒絕外界的打擾和關愛,而這似乎暗示了當時大革命的失敗給人帶來情感上的打擊和失望。

其實,莎菲並非無情,且對凌吉士一見鍾情,正像不同的女生對高貴與端莊的靈魂都有着同樣的趨向性,以致莎後來對凌一直念念不忘。在後來的接觸中,莎對凌的感覺有自己的一絲影子,與凌的交流中發現“他不好意思”,在她進行審美觀照中,她將自己的意識和感情以至於整個自己全移入其中,換而言之,她在凌中看到自己的相似性,兩者統一,從而產生美感的享受和精神的滿足。這一點與立普說的“移情”有幾分相似。然而,莎似乎與生俱來的複雜的情感裏滲透着自尊和理智的血液,正因爲這種強烈的情緒,當她發現凌思想之簡單、靈魂之拙劣時痛苦萬分,當靈與肉相分離時,她也只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罷。在《簡愛》中,對愛情保持忠誠的信念和原則的簡對主人羅切斯特產生纏綿不斷的依戀但不得不離去,而羅已有未離婚的妻子,此後簡深知“一種從內心蔑視自己的痛苦就會主宰”她自己,便毅然離開桑菲爾德。憑藉理智清醒的認識,即使經過內心千萬般痛苦的掙扎,簡也不能逾越內心過不去的坎。當一件事情與自己的初衷相違背,不必勉強和屈從,理智和原則是選擇的前提,在愛情上也如此,假如莎和簡都逆其道而行,結果與之大相徑庭。

回想看過的人和事,我想慢慢回味莎菲女士內心世界的告白。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7

莎菲,一個需要拯救的靈魂。

《莎菲女士的日記》這篇日記體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外獨自闖當,生活上和情感上產生的一些糾紛。獨特的故事圍繞此展開。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一個新時代女性,但她的內心又充滿了矛盾、鬱悶和糾結。

“太陽照到紙窗上時,我在煨第三次的牛奶。昨天煨了四次。次數雖煨得多,卻不定是要吃,這只不過是一個人在颳風天爲免除煩惱的養氣法子。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點時間,但有時卻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氣,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沒玩它,不過在沒想出別的法子時,又不能不借重它來象一個老年人耐心着消磨時間。”預示着莎菲和別人不同,莎菲,真是很奇怪。

莎菲是乘着個性解放的走出家門的知識女性,走上社會後,她發現並不能尋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關照卻不能理解她。異性的朋友又令她失望,葦弟這個大男孩只會每日將淚水撒在她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蓋的是庸俗齷齪的靈魂。這一切在發生在一個封建傳統意識的人身上似乎沒有什麼,但莎菲卻是一個不同於封建社會女性的現代女性,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適應舊的社會。

孟悅和戴錦華的《浮出歷史地表》對《莎菲女士的日記》作出過如下判斷:莎菲對凌吉士的慾望本身已是異化的。漂亮的身材,鮮紅嫩膩凹下去的嘴角、柔發、騎士般的風度舉止,傳奇中的理想情人。這一切能夠使莎菲迷戀的東西,都是按男性都市生活色相市場上的標準塑成的。也就是說,莎菲的慾望與其說是她一己的,不如說是男性中心的都市生活意識形態所製造並施予所有女人的。因此,莎菲的矛盾並不是思想中“愛情”和“慾望”的矛盾,而是兩種“自我”之間的矛盾。

莎菲的日記裏有這樣一段話:“他單獨在我面前時,我覷着那臉龐,聆着那音樂般的聲音,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爲什麼不撲過去吻他的嘴脣,他的眉梢,他的……無論什麼地方?真的,有時話都到口邊了:‘我的王!准許我親一下吧!’但又受理智,不,我就從沒有過理智,是受另一種自尊的情感所裁製而又咽住了。唉!無論他的思想怎樣壞,他使我如此癲狂的動情,是曾有過而無疑,那我爲什麼不承認我是愛上了他咧?並且,我敢斷定,假使他能把我緊緊的擁抱着,讓我吻遍他全身,然後他把我丟下海去,丟下火去,我都會快樂的閉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愛情的死的來到。唉!我竟愛他了,我要他給我一個好好的死就夠了……”這突出的表現了莎菲“愛情”和“慾望”的矛盾。

從莎菲想通過“死亡”來解脫她的困境,但糾纏着她的幽靈卻在現實中維持着她的生命、她的行爲,甚至她的日記。如果說五四新文化思想中自由民主、個性解放的理性到了莎菲的時候已經成了資本主義實質吸納的一部分,那麼,如何爲以“個性解放”爲代表的“新思想”招魂,或者,這從根本上是否可能,就成了一個必須思考的嚴肅問題。這個問題真的是那個時代才能回答。

“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憐你,莎菲!”這是丁玲日記體小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莎菲女士日記的最後一段話。這是莎菲的自述。可憐的莎菲,需要的拯救,得來自那個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讀後感8

人的生命選擇和生命歷程只有一種,生活在矛盾中,注入過多的慾望,卻又糾結於現實,讓自己不斷地淪陷,這種情感的最終歸屬大多也只能是絕望。

丁玲把這篇小說以日記這種體裁形式展現給讀者,用大膽的筆觸刻畫一個女性的情感和心理,一個女性面對各種思潮的苦悶和絕望的情緒也都隨之得以傾泄出來。莎菲女士是一個在自己的慾望中不斷掙扎的人,她的生活與思想都異常矛盾,她渴望按照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去獲得和擁有,卻在現實的苦海中無法自拔,深陷其中以後又只能選擇默然南下,不留蹤跡地離去。

莎菲的骨子裏有着對完美愛情的渴求,她刁蠻任性,卻也善良果敢。面對葦弟對自己敞露的愛意,她明白自己和葦弟之間始終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她無法接受葦弟對自己的愛意,甚至在她眼裏,葦弟只不過是一個怯懦的男子,與她理念裏的完美愛情並不相符。但很多話無從出口,她依然戲弄葦弟,有時候把葦弟弄哭,自己卻沒有絲毫的罪過感,反而獨自一人得意,或許站在愛情的角度上,葦弟倒也是一個悲劇的人兒。

凌吉士的出現,讓莎菲這個矛盾的女子動了心。她說,“那高個兒可真漂亮,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男人的美,從來我還沒有留心到。”多麼直白的表達!莎菲就是個這麼奇怪的女子,內心早已無聲地悸動,卻在自己所謂的理想中苦苦掙扎。這個來自新加坡的南洋華僑,紅嘴脣,高個子,帥帥的,以一種捉不到的風儀煽動她的心,這大概便是一見傾心。爲了能夠更多地接近這個帥帥的南洋華僑,莎菲搬了家,儘管房屋很潮溼,居住的環境會令人感到陰森和恐懼,也會讓本來已經患上肺病的她感到壓抑,她卻覺得住得很滿足。可後面的日子,她感覺到本來外表完美的男人,內心卻有着一顆卑劣的靈魂,成了一個十分不堪的人物。凌吉士對莎菲表白,她覺得噁心,認爲他不深刻,沒有內涵,可是想到他那十分完美的容顏,她又十分飢渴,渴望和這樣一個貌美男子撕心裂肺地愛一場。莎菲女士,和她以爲她無可救藥愛上的這個南洋華僑,終究還是在她徒勞地掙扎中,沒有句點地終結了!

雖然只是每日這樣寥寥數語的記錄,卻真實地刻畫出一個內心波瀾的女子。莎菲對南洋華僑的熱情,對葦弟追求的不屑,終究清算起來,也該歸於她內心缺失的安全感。沒有決絕的姿態,糾結於自己想象出來的矛盾中,對愛情有着特別強烈的渴望,卻又唾棄庸俗的情愛,鬱郁地自感彷徨。

莎菲最後只能選擇逃離這個讓她感到矛盾與掙扎的地方,去到一個無人認識的她地方,浪費生命的剩餘,狂笑地憐惜自己:“悄悄地活下來,悄悄地死去,可憐你,莎菲!”這是她逃離的心聲,無聲地述說着自己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