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家鄉的雲與浪日誌

家鄉的雲與浪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好久都未曾見得這般美的雨!佇立窗前,凝眸而觀,落下的雨宛如遙遠碧空飄下來的少女三千青絲,隨風舞動,幽幽芬芳,隱隱約約好似處在美夢一般,它朦朧地籠着一大片深綠小山。這些山連綿起伏,延綿不絕,未有窮盡的樣子,但視線之內,卻不能及遠且也不算太近,雨紛紛,密密麻麻恰給了這些山一絲神祕,好似藏了許多美妙的東西。青山,密雨真是美不勝收,這樣的好看就算是一人獨賞也可以心醉神迷。

家鄉的雲與浪日誌

然而在羣山之間有些許條顯然刺眼的白色影帶,像是搶佔人們領土的兇狠毒蟒。不過是毒蟒也好啊,因爲人類的力量無比強大,特別是當今了,扔幾顆利害些的武器,連地球母親也吃不消,還怕它幾隻微不足道的小蟲嗎?就算不用武器,人們也是充滿智慧的,頂多人們合起力來,發揚團結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大費周折的把它趕走便是,這樣一來人們即是把可惡的蟒給趕走了,又體會到團結合作上下一心的樂趣,真是好處多又多,快樂亦無窮。偏偏它不是長逾十丈的惡蟒,而是人們煞費苦心修建起來的堅硬的水泥路。如此以來便不是人們團結了,而是紛紛爲之恆遠的氣勢所傾倒,競相折腰於其通達,人們總說快樂難尋,卻不知自己正一邊殘害快樂,一邊又自覺不能與之相隔,這樣的矛盾是否有些可笑?無怪它,只管拙眼不能明辨是非,卻還在爲迷途轉圈圈。那些形似惡蟒,卻爲大道的路太過顯眼了,就算是密集下落的雨滴也不能將其模糊。它們有什麼用,無非是讓些善良的人去向他方罷了。

我覺得這個世界最好聽的聲音莫過於雨聲了,它不像各式樂器有着具有規律和節奏的華麗變幻,也沒有黃鸝鳥歌唱聲那樣的清脆悅耳,更沒有荊棘鳥那種用生命歌唱的那份悲壯與感動。可是它的旋律依然動人,就像是一個充滿正義的君子在的吶喊,要把一切難聽的聲音都掩蓋,我們聽它的聲音就該知道,它的氣概是敢於洗滌一切骯髒東西的。所以它的低鳴便是那擁有純潔美好心靈的人傾訴深心處的可以帶給人們真實幸福的願望。

追憶似流雲,飄散卻又不盡。小時候家人都未外出,種着承包制的土地,國家真是好政策啊。祖國發展強大了,緩慢地惠及至農(城鄉差距太大所以說緩慢,國家其實也是在採取辦法的),先是減少稅收,後乾脆就不收了,再後來不但不交稅還要補貼一些。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廣大的農民也正自慶幸生在了這樣一個好時代。

記得當初聽到不交農稅的消息時大人們可樂壞了,人手少向國家繳納400斤糧食啊,日子又可以過得更好了。(是不是400斤忘了,就當是個假設吧。)可是孩子們卻就有點不高興了,爲什麼呢?每次收稅的時候公社就會派下拖拉機來託運。孩子們看見拖拉機在鄉村的泥巴路上緩慢行駛時,大大小小的孩子們便乘着司機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地蜂涌而至,孩子們拗拖拉機的技術還真是好,不一會,一排小孩全部扒在拖拉機車尾上了,小孩子們覺得當雙腳離地的時候,失去自身的重量,像羽隨風飄舞,更似自由飛翔的鳥,不正是那些年夢寐以求的感覺,乘風欲奔,嚮往的樂園在何方?在腳下,正在這飛舞氣流之中,這便是美妙時光的真諦吧?時光飛逝,一轉身,眼觀周遭世界,恍如隔世的遷變,真讓得人悲痛不已,憶如雲,消散卻美好不盡永存心間。這時就算司機懷着不滿和擔心衝着我們大吼大叫我們也全不理會,假裝離去,稍後再上,當真是童趣無限。當然有時我們也會光明正大的跟着大人爬上車坐在高高糧食堆上直接行到公社的糧站去,那當真是神氣十足,無比幸福啊,這大概是童年心性的使然吧。

那麼大人們的快樂、趣味又在哪裏呢?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沒有電視機,連最低級的黑白電視機也沒有。但是那個時候,公社每天都組織在每個村輪流播放電影,當時不管是大人孩子都會行夜路去看電影。有的時候那個村離家遠有一二十里路也會打着火把照去不誤。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但是父親常常和我說起,有一次父親給我說去看電影時的心情,他告訴我臨近過年去看電影“想着又有肉吃,晚上又有電影看心裏非常高興。”父親總是很懷念那樣的日子,他說那時候放電影前都會用大音響放歌,放的都是那個年代的經典歌曲像《牧羊曲》之類的,隔好幾裏遠都能聽到,那是最好聽的了。我雖然沒有過那樣的經歷但是我卻從父親的話語中聽得出,全公社的人匯聚在一起看同一個電影的那種歡快是無與倫比的。而現在的人每家都有了電視,而且是先進的大屏幕彩色電視,真是時代在飛速的改變啊。但是而今觀看電視的`人的心情卻是孤單的、淒涼的絕不可與往昔同日而語。

農村的日子有時候很忙、很辛苦,但是那種生活卻有種別樣的甜蜜,是他處永所不能替代的。農村忙的時候人們心思大都在播種、澆水、施肥、除蟲草、收割、曬乾各種農作物上。農民把二十節氣倒背如流,踏實勞作。但是有一個例外,田地裏的活不管怎麼忙,老天爺只要一下雨,所有人都會停止工作回到自己的窩裏感受家的甜蜜。印象中的雨就像是一把傘,害怕淋溼家人和自己的人們總是在傘下相互依偎生怕把誰淋溼了。因此雨就代表着不離不棄的歡聚。

後來鄉路改修,原先的泥巴路都成了堅硬的可以通向他方的水泥路。無害軀體卻挫人心。既然修了路,也有了車,人們也都紛紛走遠--上海,北京。一路相隔五千裏,人在我心終成影。他日再見君面容,淚訴我魂已伶仃。

想一想大人們爲什麼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呢?無非是想讓自己一家的生活過得更好一些,或者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生活便是如此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就正如我們在得到彩色電視機的時候就失去了鄰里相聚的喜悅。

人們在外漂泊就好像是飄蕩的浪花。飄飄蕩蕩在博海,一去三十載不見何處歸啊。有時真的不願去想這種飄蕩的日子究竟何時是一個頭,但是現實的生活就是如斯殘酷,怎麼可以不去想呢!思考自己的人生,要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快樂的生活還需要多少年的努力?十年還是二十年?只是佳夢得來且不易,心顏不復是往年。

在家鄉有房屋、有菜園,還有親戚,可是誰人願把前途拋,守望窮鄉爲聚歡。

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縱得金屋錢萬貫,浪蕩在海心盼安。得失之患總不清,煙雨相依方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