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濃情佳節淡幽思日誌

濃情佳節淡幽思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時光悠悠,歲月匆匆。一年的光陰不知不覺中又匆匆溜過,來年的春風正悄悄地走近。臘月二十八,天空中灰暗迷濛,山川只是一片朦朧的青黛,輕輕飄舞的雪花,裝點着我回家的路,我們全家回到了我的故鄉——三峯,和母親及趕回家的衆姊妹各家一起團圓,歡度春節。

濃情佳節淡幽思日誌

車在家中的坪裏停下,母親和二姐在喇叭聲中,打開了溫馨而愜意的家門,撲面而來的是久別的記憶,母盼兒歸的期待。母親拄着柺杖步履蹣跚地從房中走出(去年她老人家摔了一跤,斷了腿骨,做完手術還在恢復中,我在醫院陪護了近一個月),年近八旬的母親早已滿頭白髮,清瘦的臉上卻依然精神矍鑠,見到兒孫的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尾箱中卸下我精心準備、豐富多樣的年貨,也卸下了我一年的企盼,一年的收穫,更多則是一年的思念。那皚皚輕舞的雪花,好象也正在熱情地歡迎我這歸家的遊子。

次日就是大年,今年是二十九過大年。天空也較昨天清朗了許多,雪下了一夜,地上白茫茫的一片,空氣中霧氣較重。遠處新建的高層樓羣,如海市蜃樓般地隱隱約約,只能看見樓羣朦朧的倩影。整個上午,我都在廚房忙碌,準備年飯。經過我緊張而又精心的烹飪,煎炒燜燉蒸炸熘,手法不同,口味各異,琳琅滿目,花樣繁多的菜餚,擺了滿滿兩桌。擺好祭品,上完香,嗑了頭,燒過錢包包,點燃禮花鞭炮,全家兩桌人就其樂融融地舉杯暢飲,閒話家常。孫子輩的小孩子在房中快樂地歡跑,四代人一起在這年節的氛圍中陶醉,美味佳餚中凝聚着喜悅祥和。吃菜喝酒,加之空調的作用,人人的臉上都是紅光滿面,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不時中,傳來陣陣禮花的爆裂聲,鞭炮的炸響聲,遠近人家也正陸續開年飯過年了。這是故鄉年的聲音,年的味道。

中午多喝兩了兩杯,加之忙於年飯,人真是有點累,睡了一覺。等到睜開眼睛,天色已呈灰暗,已是下午五點。不覺一驚,我還沒有去上墳“送亮”,再遲就看不見路了。趕忙起牀,穿戴整齊。帶上小燈籠、鞭炮,一個人急匆匆地朝墳山走去。

“送亮”是我們三峯的方言,指每年除夕之夜的傍晚,由家中男子到墳山去爲自家的過世長輩,在墳上點上一盞燈,給在陰間的長者送去光明。不能讓魂靈在悽風苦雨,暗淡無光中過年。過年要亮堂堂地過,也是表達對長者的祭奠。放一掛鞭炮,嗑三個頭,叩三次首,作三個揖,口中念念有辭,致以節日的.問候,以示緬懷之情。到了初一(春節),全家再來上墳拜年。過去,經濟沒有開放之前,是用煤油注入小瓶中,放一根燈芯點燃燈火,放在墳上,再罩以留有小孔隙透氣的大玻璃瓶,以防風吹雨淋,使燈不滅,墳山中到處都是這樣的小燈。現在經濟發展了,這送亮的小燈籠也越做越精美,行成了一個小小的產業鏈。

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由於墳山的路不好走,我快速地趕到墳山。我家的祖墳,齊齊整整,光潔如新,沒有半點雜草雜樹,想必是我的二姐夫提前來墳塋修整過。我這個在外工作的人,真是沒有時間回來修整墳塋,歉疚之意油然而生。給我的父親和爺爺奶奶送上小燈籠,放過鞭炮,行過禮,才慢慢地走下墳山來。墳山中雖說不上燈火通明,卻也是零零總總,燈籠不斷。儘管天色已暗,鞭炮聲卻還是此起彼伏。莫道我來遲,更有遲來人。蒼茫的暮色中,還有手提燈籠鞭炮,行色匆匆的“送亮”之人。碰上久未見面的同學、鄉親,我忙不迭地上前敬菸,問好。一句通用的問候就是“來送亮啊!”,儘管明知故問,象是廢話,其中卻飽含着濃濃的鄉情。

走在下山的路上,路邊還不時地現出些墳塋來。看到墳上的燈籠,絲毫沒有恐懼之感,那一塊塊的墓碑,彷彿就是一個個曾經熟悉的長者,佇足於路邊,在注視着我。山風吹過,草木搖動,那迎風招展的小燈籠,也象在向我打着招呼。

這使我想起《聊齋》中的書生,身無縛雞之力,夜遇古塋,而敢借宿。甚或遇上狐仙,亦敢與之敘情。人啊,只要胸懷坦蕩,心中無鬼,何懼魑魅魍魎前來作祟,就是身處墳塋又何懼之有。大抵怕鬼之人,都是因心存恐懼,多行不義才遇墳心慌。世上本沒有鬼的,如果有的話,歷史的更迭中不知有多少的冤魂屈鬼,戰亂、災難加上自然死亡至於今,可能鬼比人還多。而家鄉的墳塋之地,在我看來有的只是親切和熟悉的溫馨。在外工作因年節而回鄉的子弟,上墳山看望仙逝的長輩,這正是孝道的體現。古人講究的治國齊家平天下,孝治天下,正是儒家的精髓之一。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試想一個不愛自己的父母,不敬自己祖輩的人,何以去愛別人,何以去愛自己的祖國。三峯古樸的民風中,至孝之情是最爲重要的。如果有誰不孝敬父母,一旦傳揚開來,本地就可謂無此人立足之地。

一路的思考,一路的感悟,走到家門之時,天已經暗黑下來。我連忙跑入廚房去準備晚餐的菜品。母親跟進廚房,問我去了那裏。我高興地說,去墳上送亮了唄,明天全家再去墳上拜年。看着母親滿意的笑容,我知道她老人家開心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