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小院經典日誌

小院經典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每次回鄉下老家都要路過一座小橋,很普通的混凝土橋。橋下的小河只有很少的水,清清亮亮的,一會兒匯成一綹,一會兒又鋪展開來,勉強遮住了河牀。河水緩緩地流着,不聲不響,生怕打擾別人,也生怕別人打擾。靠近岸邊則滿是雜草,亂則亂矣,倒也生機盎然。河岸上立着些柳樹,三三兩兩,稀稀落落。看慣了城市裏齊整如儀仗的行道樹,這些柳樹算是另一番景緻了。橋的一頭有個小院子。說是院子,連圍牆也沒有,平房兩間,坐北朝南。房前一株大樹,白楊樹,高大挺拔,樹下的空地平整乾淨。臨近路邊,搭着一個木棚子,夏天的時候,上邊爬滿了葫蘆藤,密密麻麻地遮住了太陽。棚子裏簡易的木架上擺着一些瓶裝水、香菸、毛巾等日用品,這些都是爲那些有不時之需的路人準備的。院子後邊是一片菜地,常會有西紅柿、黃瓜、豆角、茄子等等,一派興旺,煞是熱鬧。

小院經典日誌

院子的主人是老兩口,都已經七十多歲了,只是看起來不像。人有些清瘦,但氣色很好。起初是因爲喜歡這裏的環境,每次路過,只要時間允許,我都會停下來和他們閒聊幾句,買瓶水喝,其實我並不渴。老太太對人很和善,頭髮總是梳得整整齊齊,說話的時候總是面帶笑容。也許是這個原因吧,她的眼角有很深的魚尾紋。老先生也總是面帶慈祥,短短的頭髮,短短的髭鬚,都已經花白了。眼睛大而有神,一點都不渾濁,眼神裏似乎還透着幾分天真。嘴脣微厚且輪廓清晰,耳垂明顯比一般人大。人說這樣的人有福,也許是真的吧!看得出來,兩位老人感情很好,舉手投足很有默契,也能感覺到他們很享受自己的小日子。

經常路過,漸漸地,我和兩位老人成了“朋友”。後來,我瞭解到老先生原本是個十足的苦命人。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因病先後離開了人世。此後,他一直隨叔叔生活。到了十多歲,災難又一次降臨,叔叔在一次戰亂中被奪去了生命。他是跟隨逃難的人羣輾轉來到了這裏的,這期間,吃過多少什麼樣的苦都已經無法言說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活下來。在這裏他遇到了平生最大的貴人,一家算是大戶的人家收留了他,總算是有口飯吃了。他也很懂得感恩,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自己的恩人。長大了,這戶人家又幫他張羅着成了家,於是,他就算是在這裏紮下了根。現在,兒女們都早已經成家了,孫子和外孫也已經長大了。他們不想給子女添麻煩,就住到了自家的這一小塊菜地旁邊。兩個人的生活很簡單,除了侍弄菜地,就是打掃衛生和一日三餐。陪伴他們的還有一臺小電視和一個書本大小的收音機。隔三差五,兒女們就會過來探望,幫忙做一些家務,洗洗涮涮,縫縫補補,或者是送些吃的過來。菜地裏的菜吃不完,兩個人也會騎着小三輪車到附近的集市上換點兒零花錢。

老先生有個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麪條。一年到頭,幾乎每天必吃。他從來不去買現成的掛麪,都是自己動手。和麪、擀麪、煮麪,他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辦法。尤其是擀麪,更是與衆不同,左手摁住擀麪杖一頭,右手推動另一頭,擀麪杖呈扇形前後滾動,轉瞬間,面劑子就變成了又大又圓的麪皮,厚薄均勻。切面也是一絕,下刀穩而準,寬窄粗細,保證均勻一致。麪條彈性十足,一提起來就如絲般顫動。我說:“你這手擀麪算得上是門兒手藝了。”老太太接過話頭說:“還不都是饞的?嫌人家做的不好吃。”老先生憨憨地笑了。

喜歡的是麪條,至於配什麼菜就沒那麼多講究了。自家菜地有啥就吃啥,西紅柿、黃瓜、豆角、茄子,都行。冬天最常吃的是白菜。老先生能吃辣,白菜切成細絲,蓋到煮好的麪條上,切碎的紅辣椒加熱油炸一下,趁着熱勁兒猛地潑到白菜絲上,“呲”的一聲,一股香辣的味道瞬間爆滿小屋,想想都咽口水。老先生還有一個奇怪的喜好,就是吃“酸”麪條。夏天的時候,麪條很容易因變餿而產生酸味,這酸味正是老先生的最愛。他會先把麪條加熱,然後就着生蒜瓣一起吃。呼嚕一口麪條,咔嚓一口大蒜,在這“呼嚕”和“咔嚓”的'交替聲中,老先生獲得了滿滿的幸福感,用他的話說叫做“麪條熱三遍,給個縣長也不換。”

毫無疑問,老先生是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可是,他依然能坦然面對着自己的生活和眼前的這個世界。他每天要做的只是種菜、掃地、吃麪條,除此之外,就是在院子裏聽聽戲,看看路上匆匆忙忙、東來西往的人和車,像是在看一場實景演出,彷彿這世上的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日子過得平平靜靜,天然恬淡。

後來的一天,我忽然發現小院不在了!房子不在了,大樹也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的帆布帳篷。路邊停放的工程機械“告訴”我:這裏要修路了。不知道兩位老人搬到了哪裏,他們是不是還依舊過着“自適其適,自得其得”的日子。希望他們的日子也能像這條路一樣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