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Lonely planet經典日誌

Lonely planet經典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電腦裏PHOTOSHOP出了問題,以爲無法上傳照片,直到今天和蓉蓉聊天,才督促我上傳了部分埃及的照片。也是因爲懶惰,暑假裏去山西看了雲岡石窟、懸空寺,包括後來去南京總統府,照片都懶的整理,西藏的照片其實當時拍了很多,也只整理了一小部分。

Lonely planet經典日誌

人還是要勤勞,否則易頹廢,倒不是僅僅指傳照片。

去埃及很不盡興,因爲沒有計劃,事先又預定了往返機票,結果除了開羅,其它地方都沒去成,非常遺憾。從開羅回來很是戀戀不捨,埃及行變成了開羅行,還有那麼多神奇的旅程不知又等到何年才能圓夢了,從埃及返回的路上一直念念不忘 盧克索、盧克索、紅海、紅海,亞歷山大亞歷山大。我遺憾出發前沒有好好閱讀這本書——《Lonely planet》之埃及。

在埃及,隨處可見旅行者(特別是徒步旅行者),手中都拿有不同版本的《Lonely planet》。Lonely Planet的指南書不僅介紹那些著名的景點,也鼓勵旅行者去另闢蹊徑並獲得只屬於他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旅行經驗:

“Lonely Planet誕生於一次一見鍾情和一次跨越大陸的旅行。1970年10月,倫敦商學院的在讀MBA託尼·惠勒和初到倫敦的愛爾蘭女子莫琳在倫敦攝政公園的一張長椅上不期而遇,一見鍾情的兩個人在一年後結婚。這時託尼正好畢業,而爲了暫時擺脫將要開始的“朝九晚五”的生活,新婚不久的託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夫婦離開倫敦開始了一次探險之旅。他們穿越歐亞大陸並在一年後抵達澳大利亞。到達澳大利亞之後,惠勒夫婦遇到很多想要自助旅行的人不斷詢問他們關於此次旅程的各種問題,最後他們決定出版一本旅行手冊。

Lonely Planet的故事很是吸引我,我一直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渴望到處走走看看。來到英國,最讓我震撼的是這裏的人的生活態度:寧靜、簡單。大部分人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爲了生活去拼命(類似《飛屋環遊記》開頭主人公一生動人的生活軌跡)。

說真的,看完《蝸居》,我心裏很久覺得難過,蝸居實實在在地說出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無奈。就算是有了一個居,但是80年後的我們正處在一個時代轉變的峯口,不是居的問題,而是不平等,社會競爭的不平等,讓這個時代的我們往往找不準努力方向,迷失了自我。這是生活最大悲哀!

我很羨慕這樣的`生活:可以不爲生存拼命,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哪怕是一個人,背起揹包上路,去世界各地遊走,只爲了心裏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只爲了充實自己的閱歷和生命體驗。

據說英國的小孩都很“笨”,學習非常不用功,四五年級的小孩笨的不會五十以內加減法,更笨的不會十以內加減法,最笨的加號乘號分不清。我不清楚,但是我也聽說這裏的孩子有他們“孩子式的生活”,他們從小就跟隨老師父母去博物館瞭解世界歷史經濟政治,去了解天文地理,他們會在大自然中度過童年、少年、一生。在地鐵上,很多“笨笨”的英國人有閱讀的習慣,他們很少拿着高檔PSP之類玩個不停,很多人都會安安靜靜地閱讀。

生活的狀態應該是自然,慢慢的,我覺得離“自然”已經很遠了,有了“蝸居”的心態,偏離了生活原本的重心,可是,我們生長的經歷、環境難道沒有責任麼?

沒有誰對誰錯。今天好友說“生活本來就好沉重,能簡單的開心也不容易,是一門學問。”我同意生活是一門學問,但我不相信“生活本應該沉重”!生活本不該沉重!是我們的各種條件約束了太多的快樂輕鬆,我們不必每個人都當哲學家,簡簡單單的生活就好,但我們從生下來註定很多東西就不能輕鬆。

再仔細想想,誰都不怨,也不能怨,那就只能怨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