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愛的另一種真相日誌

愛的另一種真相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愛,是我們如今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無論是狹隘的“我愛你”,還是無私的“愛讓世界更美好”,我們都在不停地重複。總在愛中行走生活的我們,也開始迷糊了雙眼,漸漸地也開始挖掘愛的深意。

愛的另一種真相日誌

然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情況是那麼真實的存在,也許接下來要說的愛,就是另一種你從未了解過的愛的真相。

愛沒有那麼高大上,有時候只是表象

我母親總嫌孩子吃得少,總是皺着眉跟孩子說多吃點,她這可能是爲了補償她心裏“內在的小孩”,就像她跟我說她小時經常捱餓,跟我說那滋味有多難受。

我總是對着孩子笑啊笑,生怕他不開心,我這可能同樣也是爲了補償我心裏“內在的小孩”,因爲我小時的記憶裏只有我父親暴戾的神情,或是那種沒有一絲感情的神情,而我母親的臉上則總是充滿了焦慮或怨恨。

也就是說,我母親希望孩子多吃點,我生怕孩子不開心所以總是對着他笑啊笑,這些可能都只是愛的表象。就像有時我看着孩子無敵可愛萌的笑容,我會在心裏對他說:“只是因爲你笑的樣子,爸爸願意爲你做任何事。哪怕爲你而死,爸爸也願意。”只是隨後我又想,我這其實只是瞬間的感動而已。

我估計很多父親心裏都有過這種瞬間的感動,然後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並因此覺得自己是一個偉大的父親,覺得自己爲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哪怕他遠未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但只因這瞬間的感動,就覺得孩子欠他的永遠都還不完。

僅靠這種心血來潮式的瞬間感動,與因我們大人自己內在的小孩的影響,而給予孩子的愛,是無法讓孩子快快樂樂長大成人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瞬間的感動,不是我們的以爲(他會需要什麼),而是真正的愛和付出。

很多人所謂的愛是藉着“付出”去表達“需求”,所以會通過付出來證明標榜“愛”,並強烈地向對方索取回報。由此形成精神綁架,要求對方滿足自己“被回報”的心理需求。而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付出,這種“反回報”也是一種滿足心理需求(或稱私慾)的表現形式

這種以綁架對方滿足自己私慾的淺層的自我投射和自我滿足,也就不是愛,只是生理衝動和心理缺陷的填充。

這麼理解起來,也許,愛也是超越自私的,或者說,愛讓你把對方納入了自私的範圍,你愛自己,而愛人已經成爲了你認知範圍內的“自己”。

愛也許很簡單的只是爲了快樂

在情天慾海裏,有很多癡男怨女,同樣也有過類似的瞬間的感動,也偶爾覺得自己可以爲對方而死。一旦發覺對方並不買賬,他們會一臉哀怨地對對方說:“對你付出了那麼多,你怎麼捨得我難過?”還有一些更狠的人,他們會選擇用硫酸或菜刀來表達自己的愛。

在我很年輕時,我最嚮往的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只是後來我漸漸發現,很多轟轟烈烈的愛情,很快都輸給了像洗碗這樣的小事。

維持長期的轟轟烈烈需要堅持,可如今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一種毅力。且隨着年齡、心態的變化,再加上體力的有限,人們都會比較更向平淡靠攏。讓熱烈的感情長期的保持着,更趨近於一個神話。

“愛情”和“愛”其實是兩碼事。愛情很多時候只是源於生理衝動,而愛卻是趨近知的極致,是無盡的寬容,是“近乎於濫情的悲憫”。大膽的`猜測,也許,就本質而言,女人都是神經病,男人都是色情狂。所謂愛情,就是神經病和色情狂在一起糾纏肉搏,互相欺騙,互相利用,互相溫暖,互相傷害。

除了上面這種殘酷且盲目的愛情,還有一種徒有虛名的愛情,一種可以被稱爲現代宗教的愛情,一種具有“社會壓迫工具”功能的愛情。這種愛情可以不停刺激年輕人的消費慾,讓年輕人主動選擇統治階層爲他們設計好的程式化生活。

雖然這裏把愛情說得挺讓人失望的,但愛情依舊是人世間最好玩的事。

只是人爲什麼會去愛?

有人說,是爲了讓自己快樂。孔子的學生顏回爲什麼簞食瓢飲在陋巷?耶穌爲什麼心甘情願被釘在十字架上?高僧爲什麼年復一年面壁苦修?往高大上的層面走,就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了理論中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往最普通的說,就是因爲做這些事能讓他們感到快樂。(豆瓣網)

寫在後面的話:

也許我們苦於追求愛的真相,尋找我們爲什麼要去愛的原因,但是儘管有萬千種解釋,然是似乎就是爲了讓自己快樂,我們有需要、有追求、有想法,都是因爲完成了這些,滿足了自己,就能讓自己的身心更加的愉悅。

人都在成長,不斷地成長中,我們不斷地完善自己,讓自己更加的比上一秒的自己好,每個階段的自己都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方式去追求,也以更加複雜,也許逐漸地被簡化,但是似乎最後的最後,我們都要求的是最常提起,也最爲俗套又難以對其否定的——快樂。

當你想不清楚愛爲何物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去愛的時候,那就不要去問爲什麼了,只需要問問自己快樂與否,是快樂的,那麼一切便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