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人生》讀後感13篇

《人生》讀後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讀後感13篇

《人生》讀後感 篇1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歷練成一種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蘊,他經常從細微之處入手,以獨特的視角評析、判斷現實生活細節中的是與非,其所用之筆是如此的輕快準確,如此的駕輕就熟。恰到好處、實事求是的判斷使他能以一個普通人難以覺察到的角度去審視現實中的細部,使人們通過他的智慧之筆發現生活之美,觸摸鮮活的靈魂。身爲智者的季先生在當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況下,敢爲天下先,於默默無聞中,用如椽之筆爲人們開啓了一扇扇智慧之窗,從中透出的使人駐足觀望、凝神思考的聖潔之光,毫無折射地射入人們的心田。

書中《賦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讓我感動的文章。我沒有想到的是作爲如此成功的學術大師,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他在書中寫到“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整篇文章縈繞着一種淡淡的哀愁、鄉愁。他用平鋪直敘的筆調通過描寫童年家鄉清貧的生活,寫出了回憶思念母親的真情,雖然沒有對母親大喜大悲進行詳細的描述,但那種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蝕到我的內心,看了讓我心碎落淚。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處說的態度。這本冊子談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談過,但沒有一本書談得這麼簡單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講出來的,是真正的談出來的,就像你的爺爺在和你聊天一樣,沒有故作高深,沒有冠冕堂皇,沒有自以爲是。師者之風,循循善誘。

《人生》讀後感 篇2

一本書看完了,就有想寫點什麼的衝動,覺得應該從中找到一些能讓自己受用的東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有時就在想,也讀了些許書,而有的到頭來只記得隻言片語,甚至有的一點也記不起了,那這樣有用嗎?我能肯定是有的,因爲正是在這個忘記的過程中在不斷找尋自己心靈的平衡點,明白生活的'意義與樂趣。

人生是什麼?我想這個是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敢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爲人生是一個變化莫測的萬花筒,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問一問自己:你爲什麼活着?活着難道就是爲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爲了忍饑受餓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就會讓我的頭腦清醒點了,也減少了一些糊塗。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活這一生。其實有時我也不明白人要活着,但當我和家人,朋友,愛人在一起時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當我爲自己的未來努力學習,努力生活時的愉悅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讓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因爲自己的存在而感覺更加快樂、幸福;能讓自己因爲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進的方向,能讓自己感覺到生活的能量與快樂。

《人生》讀後感 篇3

看完了《人生海海》,總是不經意會想到去年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啊,一年過去了),其實前者給我感覺雖然好,但閱讀過程裏還是會有莫名的被作者不斷點明中心的感覺,一種類似“強調人生海海”的意味,本身小說故事及人物浮沉已經足夠說明了,但字句中有意無意會出現旁白一樣的點題,莫名覺得缺憾。

那不勒斯四部曲裏面呢,即便口吻同樣是“我”,那不勒斯里的女性的“我”情緒的動靜比海海里的“我”看似更波動,更狹逼一些,但整部看完,其實是平靜的`。它和時代一同沉浮,也和會成爲歷史的必然沉浸下來,它裏面的人和事被歷史沖刷完的塵土一樣,落在某處了,讀完若有所失的,又是必然的。

《海海》讀完是拉扯不掉的一種愁苦感,一方面是我生理本能抗拒的時代背景,一方面也是我對人生愁苦感的體會,覺得唉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但又想撇開不要。

一晚突然想起有個那不勒斯的讀者曾回覆我說:“好書很多,時間有限,沒必要浪費在這本上。”

好壞怎麼判別啊,就是先滿足了各樣的好奇心先嘛

《人生》讀後感 篇4

可能有劇透?

只能說如果沒看過《十角館》我會更喜歡《無人生還》的……顯然綾辻行人是受到《無人生還》的影響,“懲治”法律無法懲治的犯人、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島別墅、混跡於被害者之中的兇手、無法破解的懸案最後靠兇手的漂流瓶揭示。難道是因爲《十角館》是我看的第一篇敘述性詭計,所以有了雛鳥情節?扯遠了……

其實揭示誰是兇手前,我就覺得法官的'死有問題啦(馬後炮這麼慌亂、這麼短暫的時間內,要讓一個人安靜地躺在椅子上,擺放整齊,顯然太不科學了。還有一開始留聲機播放每個人的罪行,後來都有敘述他們如何犯罪。法官那個說得很輕描淡寫,如果是故意判死刑,總應該有個理由(類似麥克阿瑟將軍),但並沒有。呃,前警長那個我也沒看懂。

還剩六個人和五個人時,每個人都有一段沒署名的獨白。看完再回過頭看這幾段,還是沒完全沒辨出誰是誰

我居然在這樣一本書裏看出了菲利普·隆巴爾德和布洛爾的JQ,真是沒救了……幹♂掉你二十次哦~一對白癡哦~有空再寫吧……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如果我們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麼教育將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樑曉聲的教子方法,使我們不僅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國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人生》讀後感 篇5

不同的時間段裏,訴說情緒、分享情感的人是不同的,時間分配上也是不同的。少時受委屈會跟父母訴說,總會圍繞在父母身邊;學生時期,和不同階段的朋友有着各自的記憶;等有了男女朋友或是組建了家庭,重心就又有了不同。保留着一些舊東西,看到就會記起過去,回憶裏的人和事,總能夠在心底蕩起層層漣漪。在留言板中寫過:“曾經共處一室,是熟悉的眼前人;現在或以後各奔天涯,是陌生的好朋友。依稀記得你我的過去經歷,卻不清楚你當前的境況。不知當初的我在你心中留下怎樣的印象,如今的`我在你腦海裏又是怎樣的模樣?”時間真是改變了好多!活好當下,加油,努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人作伴,四處看看,令人豔羨。看他人怎樣生活,閱他鄉的風土人情,觀壯麗景觀,度過一段灑脫而簡單時間。出去玩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閒暇的週末,是待在屋裏看一本書觀一部電影,還是在廣場放風箏去河邊釣魚,便是不同的選擇,由此及彼,能否去轉轉,也需要魄力。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一生太長,能夠找到三觀相合的人,是一件幸運而必要的事情。

《人生》讀後感 篇6

人生道路漫長,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再大的困境,都有解決之道。

打破人生困境的最好方法是讓自己足夠強大,你終將抵達光明之地。

——艾力

認識艾力,我是因爲看了航子推薦的《奇葩說》。搞笑幽默是這個網劇的重點!裏面的艾力讓我覺得很不合羣,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因爲裏面的馬薇薇,竇驍,姜思達等等,都是屬於腦洞大開,說話幅度特別大的,而艾力在裏面就是一個不一樣的存在,呆萌呆萌,說出來的話,正派,完全就是耿直boy!

不過我覺得他表現的很陽光,與竇驍、姜思達不同的完全不同的感覺,非常符合正統的男子氣概,當然這個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本來一檔優秀的節目就是要有不一樣思想層面的人物存在,這樣子,纔會多姿多彩!

看了艾力的這本書後,我覺得艾力很優秀,不是因爲很有成就,當然我覺得你還會有更多乃至更大的成功。感動我的,是他的自律,非常的自律。四年多的時間,每晚即使晚睡,早晨一定起來早讀打卡,自律才能成功,或者說他一定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這本書介紹了一些學習以及艾力的心路歷程,我覺得都可以借鑑下,還是蠻不錯的。

其實看了一些書,發現很多人或事,都是很奇妙的,艾力,大冰,俞敏洪等人,我都很喜歡,然後他們都是一個圈子的。也許真的有規律!萬物有靈!

《人生》讀後感 篇7

沒有歐維好看,後半部分比較無聊,有點看不下去,結局在情理之中但卻又在意料之外,這種意料之外倒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布里特去巴黎前面早已有了鋪墊,一開始我想的也是她會去敲斯文的門,但是沒想到的是幾個小孩最終讓她選擇了她想走但不敢走的路。走出舒適圈,重新開始,看似容易,但是真正要去做,太難了。

期待《清單人生》拍成電影!

我喜歡列清單又不喜歡列清單,高興於做完了清單裏列的事會有成就感,可是往往人生哪會什麼都是安排好的呢?俗話說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總會有一堆意外出現,導致清單裏的事呢,堆了又堆,到最後焦慮的還是自己!不過可怕的不是沒時間去做,最可怕的是明明能擠出時間但是卻給自己找沒時間的藉口說服自己做不了……焦慮!

人生的.樂趣本來就少得可憐。無論是誰都很少有機會留在原地,拒絕在時間的長河中隨波逐流,在快樂的漩渦中永遠沉溺下去;也無法毫無保留地愛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充滿激情。在我們小的時候,如果條件適合,可能有幾次機會能夠做到上面這些。長大後,就是漫長的、大氣都不敢喘的卑微生活。謹慎自持讓我們不再爲了純粹的快樂大聲歡呼,即便笑得出來,也總有一絲羞恥感揮之不去。還記得成年後的你痛痛快快地笑過幾次嗎?一一《清單人生》

《人生》讀後感 篇8

《教育與人生》中用了比較小的一篇幅說道“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這看似一句連“外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我卻思考了很久——因爲它“實在,樸實”!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離這一句話的要求還有多遠?

通常說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爲貴。個人認爲,老師其實是“語言器官”比較發達的'高級動物,“言教”可謂是時刻都在進行的,經常嘴巴一張就會停不下來,反正我是這樣的人,所以講的話多了,難免重複的也多,但是又並不是每句話都是重點,學生很多時候就搞不清楚我的要求了。拿最近的課本劇排練來說,學生甲飾演后羿,其中有一段情景是后羿登上崑崙山頂拉弓射下九個太陽,排練時我是用我的嘴巴把情景描繪了不知道多少遍,我讓學生自己先理解后羿這一人物,依照人物特點想像他登山的步伐該怎樣?拉弓時的表情又該怎樣等等。可是任憑我描述學生的表演還是不盡人意,結果我實在不滿意,一着急自己上去演了,學生也緊接着模仿了起來,效果好極了,其實當時我是“愣”了,進步太快了,後來我反思後,明白了其中收效快的原因了,那就是“身教”!

《教育與人生》一書我還需要時間仔細揣摩,葉老的超凡智慧和偉大的教育思想不是我短短一個月看完他的一本書就可以學習好的,我還需要不斷的充電,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各方面,也讓我將來的“教育人生”盛開出一朵美麗燦爛的小花!

《人生》讀後感 篇9

我必須承認,我比較反叛,別人誇讚的,我一定質疑,並刻意地排斥,不願去接觸,一直到慢慢地瞭解爲止,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讀後感。這其中,有傳言不實的原因,也有自己性格的因素。

對於巴菲特,對於他“股神”的稱號,我是不以爲然的。很多人寧可死也不願意思考,這件事,讓我對一切的追捧和崇拜嗤之以鼻。隨着對金融的興趣增加,我開始閱讀很多書籍,慢慢地發現巴菲特此人,並不像傳言之中的那麼淺薄,於是我開始看他的這本傳記。

看到頁碼數和開頭的囉嗦的西方文體,第一次嘗試,沒超過50頁就放下了,我討厭西方人寫的`東西,跟夢話一樣毫無邊際。第二次是這一次,讀完了,受教不少,但對西方文體仍然痛恨,讓我受教的是巴菲特其人的經歷。

巴菲特出生於30年代,經歷了兩次大的經濟蕭條,一是70年代,二是正在繼續的08年開始的風暴。他的性格方面我不感興趣也不想評價,我欣賞的是他對於投資理念的把持,只做自己看懂了的投資,寧可錯過無數爆發的機會,也要嚴格控制風險,即使經歷低谷,無論別人如何張狂,仍堅持自己的路。他撥開迷霧,牢牢地抓住了經濟的本質,而不像大衆那樣,被浮華的表象忽悠瘸了。

書太長,非常希望能有本精簡版,這樣我會多讀幾遍。也建議朋友們讀上一遍,他人生的經歷,確實可以作爲你我的參考。

《人生》讀後感 篇10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篇故事,那篇故事的語言迴腸蕩氣,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那篇故事中的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對衣衫襤褸的父子站在路邊,父親架着雙柺吹笛子,兒子吊着繃帶吹簫。旁邊放着一塊寫着黑字的白布,白布上寫着:因家鄉發生水災,上有老母多年臥病在牀,下有子女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在家,今路過貴地,請各位好心人多多幫助。行人紛紛駐足觀望。有的'人扔了一元硬幣,有的人悄悄說肯定是一對騙子,世風日下,這樣的人見多了。在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個失去雙腿的老人坐在簡單的木輪椅上說快板,訴說自己艱辛的人生,旁邊圍了一羣人。同樣,有人用行動表示愛心,也有人漠然視之。一個少年扶着一位拄柺杖的人擠了進來,正是剛剛賣唱的父子。那位父親從自己的口袋裏摸出一張10元的紙幣,畢恭畢敬地放在老人前面的鐵罐裏,然後悄無聲息的走了。

看完那一篇故事後,我深受感動,那對父子因爲家裏窮所以要賣唱,乞求好心人的幫助,儘管不是很多人幫助他們,但是,他們看見別人有困難時,獻出自己的愛心,用行動幫助了別人。我被那對父子深深地感動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花往往開在無人知曉的地方,華麗的外表固然能包裹我們的心靈,但小小的善行更能讓我們的心靈開花。讓我們用行動表示我們的愛心,伸出雙手去幫助更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人生》讀後感 篇11

讀了《理想點亮人生》這本書後,我對書中提到的“要理想,不要空想”這個觀點深有感觸。理想是一種對未來和美好前景的嚮往與憧憬,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點綴,人生,就是立足現實、不斷追求各種理想的歷程。但是,理想不是沒有根據、不切實際的空想。

理想,是一種有計劃性行動的一種思想觀念。空想也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想象,但它是缺乏客觀依據的,是一種脫離現實的主觀臆想。有的`人小時候就有遠大的“抱負”,但他們僅僅把這些想法放在心裏,存在頭腦中,卻不去努力實現這種“抱負”,那麼,原初的理想就會變成空想。半途而廢的人,即使有理想,但理想不固定,只有意志堅定的人,纔不只是想想,而是堅持不懈,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有的人突發奇想地產生了一個美妙的想法,卻能不斷地爲之努力,甚至永不放棄,那麼它也有可能成爲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是最需要理想的時代。作爲一個現代中國人,我感到幸福,在非洲,還有多少難民忍受着飢餓,在中東,還有多少人在飽受戰火的煎熬。

努力吧,我的夥伴們,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吧!

《人生》讀後感 篇12

我,是一個平平凡凡的小女孩,但對人生有着與衆不同的看法。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人生觀吧!我常常覺得人生是一唱戲,戲唱完了也就散了,很無聊。有時又覺得人生是做遊戲,是那樣的快樂、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意義。我常常會一個人坐在書房裏,望着窗外的藍天,然後就會想:爲什麼會有人,有動物,有宇宙,有地球?要是什麼都沒有那該多好啊!這樣就不會去爲了人生而傷腦筋了。畢竟人生會遇到許多的挫折,許多的煩惱,許多的悲傷;然而又會遇到許多的快樂,許多的奇蹟……唉,真複雜!我常常會擔心別人的學習超過我,把我想要的東西搶去(當然,不是你所得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會是你的了,不應該去強求)。但我總是會有奮發圖強的`精神,想着去超過別人,然後自信的對自己說:“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什麼也難不倒你!”嘿嘿,這就是我的人生觀,奇怪吧?說真的,連我自己也覺得很奇怪。不過,我依然會對人生充滿着自信,我依然會笑看人生。注:我沒有想不開的意思,只是對人生的一個看法而已。

《人生》讀後感 篇13

戰爭和性是很暴露人性的事情,以它們來詮釋人性的作品有很多,這也是很多作家樂於挑戰的事,麥家這部作品同樣以性爲突破口,講述了那個瘋狂年代的人性的荒唐與光輝。在作者逐層揭開上校褲襠之謎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上校的褲襠可以讓他放浪形骸,也可以讓他狹隘自卑。他的醫術和褲襠可以讓他在軍隊左右逢源,可也正是這褲襠的絕活讓上校遭受刺字之辱,最後逼得他竭嘶底裏,終於瘋掉了,真不知道到底是性控制了人,還是人掌握了性。

雖然全書都在圍繞這個刺字之謎在講述,但我想作品的重心還是在講這幾個刺字對於上校以及周圍人命運的改變以及人性的暴露。上校本人雖然風流倜儻,但卻是個於國於人都有一番忠誠和熱心的漢子,但自從被刺字之後心中從此埋下了屈辱的.種子,這讓他羞於接受愛人勇敢的求愛,讓他把刺探他祕密的小瞎子弄成殘廢,最終也讓他在審判大會上衝向人羣,被活活逼瘋。爺爺看似個明白人,喜歡講大道理,卻是個爲所謂的名譽和麪子活着的人,因爲他的揭發而讓全家陡遭厄運、家破人亡。

想必作家麥家也對上校充滿了同情,上校的瘋實際上對他是一種救贖,他迎來了可以與自己同死的愛人,褲襠裏的恥辱記憶已然忘卻。報紙上說,生活不是你活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那麼對於上校來說,生活一定沒有那麼多屈辱和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