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通用25篇)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通用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7K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不一樣的想法,這時,就可以把它們都記錄在文章裏。爲了幫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寫作方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經歷和感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通用25篇)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

緊跟笑顏朵朵的步伐,今天,我也帶着咱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快樂的雙龍洞之旅。

一直擔心學生不喜歡這篇課文,(因爲這篇文章的語言較之前面兩篇,意境沒那麼美,語言沒那麼生動。)沒想到的是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奮度遠遠超過了前面幾篇課文。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借鑑了笑顏朵朵老師精心設計和製作的教案和課件,教案成竹在胸,上起來自然也更得心應手了,另一方面是這篇課文的語言平白如話,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吧。

值得一提的是,帶領學生過孔隙時的歷程。我讓學生閉目想象,隨着我生動的語言描述,學生模擬起作者的動作來,表情也隨之緊張起來。隨後,學生爭相暢談過洞時的感受,有的說:“裏面太黑,太恐怖了!”有的說:“孔隙太窄了,我差點被卡住了,不過還好有驚無險!”有的說:“我一動也不敢動,不然就破相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太刺激了!就像參加冒險闖關一樣。”……通過想象,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與作者感同身受,獲得了最爲真實的體驗。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實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沒有遊過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還有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因此,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有一個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卻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這樣才更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像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爲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不太妥當,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那一段文字,然後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處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之外,但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還有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我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了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會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這樣既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一節課上完之後,總會有得有失,但關鍵是我們要及時反思,不斷校正,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3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孔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因爲在我看來,“孔隙”這段內容,條理清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很快從“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勢”、“乘船感覺”這四個方面體會到孔隙“窄小”這一特點。這個環節,力求教學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而“外洞和內洞”的教學,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爲核心。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後的設想沒有時間完成,主要是課堂容量太大,加上學生的自學能力較欠缺,主動參與不夠。看來,在備課的過程中,學生這一塊備得還不夠充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註意。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4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關於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3、活躍思維,調動氣氛。

在體驗內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內洞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5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全文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內容安排渾然一體,敘序有詳有略。課堂,既要生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因此,我在課堂上設計了“旅遊”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

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知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後,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或聯繫生活實際,或聯繫課文內容,或解讀作者心情;最後,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於孔隙的“窄”,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能夠在頭腦中再現,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6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 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在教學時,反覆研讀文本,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幾處感觸頗深。

一、抓主線,散而不亂

這是一篇遊記,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在教學時,讓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瞭解遊覽線路,再讓學生到黑板把自己的發現寫上去羅店——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後整理出遊覽圖,瞭解寫遊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條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在學生朗讀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這是一篇遊記,一定要明白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文章的主線,可以使教學散而不亂。特別是一些長篇幅的課文,更適其法。”抓主線,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讀讀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課文中關於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巖壁。中間不過容許一艘小船進出的距離。由於空間太過狹小,所以帶給我們的感受着實深刻。這裏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進入內洞的敘述。沒有華麗的詞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摹得十分傳神,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學本課時“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首先讓學生充分練讀後,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

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看課件演示容得下兩個人的小船,因爲洞太窄,必須躺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過孔隙的感受,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點。從而文章的這個難點得以突破。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作爲審美的主體,通過感官與心智去感受、去體驗。

“簡單、樸實”一直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走進文本,享受學語文的快樂!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7

說實話,我一直不太喜歡教這篇文章,作爲一名語文老師,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這篇文章我就覺得不怎麼好教,兩條行文線索,課後練習四還要學生劃出作者遊覽路線圖。我自認爲自己不是畫圖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對這篇文章內容不感興趣。

怎麼辦?只能轉變思想,和學生先來一段一段地學習課文,找出關鍵詞,概括段意;找出具體景物 ,並說出其特點;找出過渡句,說出其作用;劃出描寫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這樣,根據作者的遊蹤,板書如下:

遊雙龍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內洞(6、7)—出洞(8)

學生初步瞭解了作者的遊覽順序,並知道了每個具體事物的具體特點,這節課其實就好學多了。因爲學生的空間感和方向感總是很差。

接下來畫圖,由下而上地畫(羅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學生隨聲附和着我的路線圖,他們漸漸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曲線代表溪流,再畫溪流行進圖(內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當圖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嚴肅的神情好像舒展開來。

學習真實一件苦差事,不學還不行。所以,在枯燥之餘,我講起了“環保”。當學生正瞪大眼睛欣賞着一幅幅雙龍洞美輪美奐的圖片時,我說起了霓虹燈對鐘乳石的污染,說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體的溫度以及汽油燈的油煙對鐘乳石的污染,說到了鐘乳石的生長速度以及鐘乳石成長需要的條件。學生睜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說的話,他們很吃驚。

這就是我關注的角度,和課文告訴學生的“美麗”不同。這就是課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親眼看一看,時隔60年,葉聖陶先生筆下的雙龍洞如今是什麼模樣。我只清楚地記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遊鞏義浮戲山雪花洞時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內有石筍和石鐘乳,還有罕見的石花,只是當時剛開發不久的雪花洞人頭攢動,再去是20xx年,20年間,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鐘乳幾乎沒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溪水斷流,鐘乳石已經停止生長,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壞。

我祈禱,金華的雙龍洞美麗依舊。拐回來再說點線面,點是“雙龍洞”,線是“兩條線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課外延伸。

一節課四十分鐘,卻是我語文世界的一項大工程,每一次上課前我都會緊張,哪怕上了這多遍,我也是沒有自信,課前至少一個小時的備課給了我不少信心,但這緊張卻不曾減掉一分。或許就是因爲我是一個冒牌的語文老師,底氣不足的緣故吧。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8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講讀課文,葉聖陶先生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他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

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遊覽路上的見聞,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是個重點句子,考試中出現頻率也是最多。

它難懂的地方在於體會“寬窄緩急”“變換調子”。我先從“變換調子”入手,讓學生說說音樂中的調子有哪些,試着唱出來。再讀這句話,想象溪流的調子會有哪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模擬流水聲。接着問“爲什麼會流水聲會出現不同的調子”,帶着這個問題再讀前面的課文,學生就會聯想到山勢的變化,使溪流出現不同的聲音。這裏我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運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這部分課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我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形式,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

這篇課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這個地方都是個難點,今天這個處理方法讓我感覺是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9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它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路上、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

可根據課前的瞭解,學生對雙龍洞比較陌生,都沒有去過。我就從石鐘乳、石筍圖片入手,引入本課的學習。

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朗讀,再讓學生默讀課文,反覆研讀文本,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遊覽線路,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各個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並用最簡練的語言總結概括出各部分的特點。如外洞:寬敞。孔隙:窄小。內洞:暗、大、奇等特點。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我又出示了幾幅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見過的溶洞景象,並展開聯想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想象像什麼?這樣就調動了孩子們的想象興趣,學習情緒立即高漲。

不足的是,一是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朗讀不夠,沒有給足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二是學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條遊覽路線,但較難發現溪流這條遊覽暗線,後又經過老師的及時點撥學生找到了這條遊覽暗線。進一步啓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0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來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另外,還大膽嘗試了各種教學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觸:

成功之處:

一、對於這篇文章的講解,大膽嘗試、創新。在沒有預習本課之前,我先給學生放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音頻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這段音頻。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到了哪些內容。在聽完第一遍的時候,有十幾位學生談了感受。然後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幾位同學要談感受。此時,學生基本上把本課的重點都說出來了。我很高興,因爲達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發現這種嘗試還是不錯的。先讓學生聽文章,再講,這樣比直接講學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這是一篇遊記,講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這也爲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做準備。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的遊覽路線是什麼?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學生們先自學後小組交流討論作者的遊覽路線。緊接着,我又設計一道題目:“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遊覽圖,注意內洞、外洞、孔隙的畫法”。通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課。另外,學生更容易掌握每個洞的特點。

不足之處:

從本課的學習來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時間還是有點緊。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有點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反覆讀,細細品味他們的特點。這節課,也使我領悟到: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孩子們在語言裏感受想象的美麗,在文字裏享受體驗的樂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樂學習!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葉老以樸實的語言,準確生動的描寫展示了金華雙龍洞的美景。

本以爲設計已經全面,但仍然出現了紕漏。在教學第二課時交流空隙的特點時,有一個學生認爲“空隙很大”。我當時一楞,因爲教學這課已經很多節課,出現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我穩下心思,問他“從哪裏體會出空隙很大?”學生回答:“‘雖說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能容下一條小船,說明空隙很大。”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這個學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課前預習也沒考慮。想到此,我把窗戶拉開一個小縫,問學生:這是不是孔隙?學生回答是。爲什麼說它是孔隙?學生說,因爲窗戶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課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們這個教室裏來,就不能算孔隙,而在雙龍洞中就是。這是因爲洞很大,相對而言,這就是孔隙了。學生這才明白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解決方法也是不合適的。“孔隙”這個詞由兩部分構成。“孔”一般指圓的洞;“隙”指的是縫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舉例是縫隙,倉促之下考慮問題很不得當。

由此可見,每一個小問題都不能忽視啊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2

在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了以往學習遊記文章的方法,先讓學生理清課文的順序,然後抓住重點段進行朗讀學習。這樣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後,很快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地點轉換的順序來寫的。接着,我就順着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逐段學習。在學習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朗讀和理解,例如:“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句話,讓學生想象溪流是隨着山勢而變寬變窄的,溪聲也是隨着溪流的寬、窄變換流水聲的。這樣在邊學邊想中,去理解課文,去跟着作者的順序去遊覽。

在學生對前面課文有了瞭解後,再讓同學們按作者遊覽的順序即由描寫“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來裏課文。教學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遊覽,然後對學生感興趣的孔隙部分進行重點教學,這樣安排,主次分明。教學“孔隙”這段時,讓學生自主探究,邊讀邊做動作,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當時的感覺,從而理解課文。教學“外洞和內洞”時採用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突出精講點撥,以學生爲主,讓學生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得到綜合訓練爲主。這樣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內洞和外洞的特點。

最後,讓學生自由浪讀,結合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游玩的經歷,來結束課文。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和順序充分了解後,再讓學生自由組合,以導遊的身份互相介紹雙龍洞,這樣使學生達到完全掌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回顧本課教學,雖然說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的學習,但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師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加強訓練。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篇遊記,文章結構嚴謹,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內容安排渾然一體,敘序有詳有略。課堂,既要生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因此,我不僅課前讀通、讀懂文本,而且課堂上設計了“旅遊”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的目標。

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知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後,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或聯繫生活實際,或聯繫課文內容,或解讀作者心情;最後,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教學中,我格外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於孔隙的“窄”,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能夠在頭腦中再現,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4

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的時候,我着重關注情境教學這個對自己來說還不是很熟悉的領域。衆所周知,情境導入的方法比較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方式也比較受學生歡迎。可是過去大多情況我只是把這個彩抹亮了開課前的幾分鐘,例如:講故事、 看動畫、聽導遊介紹,有時也把一些情境教學用在拓展活動方面,如扮演小記者辯論賽……

如何讓情境教學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整節課都活躍在老師悉心創造的氛圍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環節莫過於教學設計了,在設計整堂課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礎上老師發揮自己的創作靈感,就如同導演設計一個好的劇本一樣,讓學生像演員一樣在你創造好的劇本中積極主動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時又有自己靈活發揮和再度創造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我看電視的時候發現現在很多綜藝節目很不錯,像各種挑戰啊、奪標啊,我覺得很能吸引人,同時又能夠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所以,《記金華的雙龍洞》節課就被我設計成爲一次奪標旅遊。讓學生在遊玩、探索的過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學習。

在過去課堂駕馭能力不夠的時候,我往往設計好思路讓學生跟着一步一步達到教學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學生稍微哪個步子跨大了一點,都害怕自己慌了陣腳。現在我覺得:既然給了孩子足夠的發揮和創造空間,就要積極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時候老師的基本素質就顯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靈活駕馭,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整堂課成功與否的另一關鍵因素。相反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謬的想法或見解讓大家出乎意料時,老師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靈活以對,這種教育機智更是一大看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一些細小的環節,精心設計我們的課堂語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貼近孩子們與他們取得共鳴,會讓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創設一種沒有學生與老師這種概念的境界。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孩子都是劇本中的一個演員,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罷了,學生是遊客挑戰者,老師是導遊,這樣一來,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合作。

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口語交際、情感體驗、合作探究這一塊着手。例如:調查問卷是教育讓學生做什麼事都得有計劃,即使是遊玩,也要有所收穫。課文的兩條線索,都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路上的美景,則着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伴隨《春之聲》的音樂去感受,對於沒去過的新地方,學生一定是充滿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進去探險。所以放手讓他們進去自己遊玩,大致瞭解雙龍洞的特點(這一段是看錄像,運用多媒體達到直觀形象的效果)如何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引導,於是我採用協助導遊完成繪製雙龍洞地形圖任務:一是打破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能讓他們感覺老是他們在那裏挑戰這個挑戰那個辛苦得很,而導遊也就是老師很逍遙。二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幫助老師,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融洽,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師出示的未命名的鐘乳石圖片,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爲他們感到高興。孔隙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從船小、乘坐方式獨特以及乘船時的感受去體會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去讀、去評、去想象、去感受,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孔隙的特點。

對學生的評價要注意賞識,一個專注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擊掌,都是對學生極大的鼓勵,旅遊結束的“致全體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稱讚他們在這次奪標旅遊活動中表現突出,學會了合作學習,繪製了非常有價值的雙龍洞旅遊線路圖及地形圖,他們已經成爲小旅遊家、小探險家、小繪圖專家、小科學家了。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結束學習。

課堂中重視體現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體現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努力體現新課改的精神。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如果能用兩課時安排進度慢一點,帶着學生細細體會、感悟文章本身語言文字的優美,對於豐富他們的情感、學習寫作都會有更大的幫助。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5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文章。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爲我參加工作時它就有。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基本設計環節是(一)課前三分鐘瞭解作者;(二)讓學生在文中找表明遊覽順序的詞來達到理清課文脈絡的目的;(三)學寫生字“蜿蜒”;(四)學習“孔隙”部分;(五)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觀察中把自己的感覺寫出來。

1、加強重點字指導與理解。《記金華的雙龍洞》雖是四年級下冊的課文,但中年級依然要把識字、寫字作爲重點,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與低年段相比,我的識字教學教的少、扶放多,進一步加強詞語教學的理解、辨析和運用,減少用詞不當的情況出現。教學“蜿蜒”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找出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強調,“蜿”容易加一點,“蜒”裏面“正”最後一筆是豎折,經過強調學生都能正確書寫。然後我出示第四課和《長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結合“蜿蜒的長城”的圖片來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孩子們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了,孩子們在學習第四課時我就教給了他們理清遊覽順序的方法,本以爲會很快找到遊程路線,可事實證明孩子們第二次接觸還不是很熟練的。

3、抓重點段落學習。

作者過孔隙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比較有特點的過程,給每一個進出雙龍洞的遊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葉聖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總結了遊記文體特點後,由整體到局部,讓學生學習最讓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結構段慢慢過渡到自然段,學習段落寫法,做到一課一得。

4、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1)借小船的小體會孔隙的窄小。我通過對比句子讓學生體會、感受小船的小。

(2)學習“月”字旁的字和身體有關。從而掌握識字規律。

(3)品味過孔隙的“感覺”,讓學生抓重點詞語體會作者過孔隙時的真實感受,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感悟

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上,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讓學生的身份轉化爲遊客,以讀代講,真切感受作者過孔隙時的感覺。“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時我有什麼感受?“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通過設境體驗,學生當場感受作者洗練、準確的語言表達及其令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效果。

6、讀寫結合訓練

每屆學生在寫“我的校園”或“我的教室”時,只是對景物進行了細緻地描寫,但寫出來的文章都顯得乾巴巴的。讀了葉聖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們的文章只寫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卻缺乏自己對事物的感覺,也就是沒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爲了讓孩子們的文章更加生動,我爲孩子們提供了一些我們對人的感覺的詞語,孩子們用的還可以。如果時間再充足一些,讓孩子們進行充分地自我感覺,教室裏的事物就會更加地生動。後來我看了孩子們的文章,孩子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感覺融了進來,雖然是初次接觸,能看到孩子們在學習之後的一點點變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一些遺憾,我會繼續在課堂上下功夫,在孩子們的寫作上多琢磨,讓我的學生越來越優秀。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6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時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學生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的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都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直接看圖就知道了。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電教手段,這樣纔會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問題。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象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爲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文章,然後抓住課文中的語言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穫。這也同樣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問題。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成功之外,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做的比較成功之處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回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6、7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有得有失,作爲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通過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在今後的課堂上要有意識地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7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

上伊始,我讓同學們自讀,整體感知,初步瞭解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上,我鼓勵學生採用圖示法理清的思路,聯繫平時的'習作,談談按遊覽順序寫作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談到了寫這類時,得做到遊覽的順序清晰,景點的介紹有詳有略,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等等。再回到,依次尋找相應的方面。當學生把遊覽順序用圖示法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時,一篇的脈絡就明晰了。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在學生欣賞雙龍洞內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在此之前,學生通過朗讀,瞭解到洞內石鐘乳和石筍的特點,因此,我趁熱打鐵,對學生說:“如此神奇的景象,你能用優美的或有趣的語言把它記錄下,把雙龍洞介紹給更多的人嗎?”學生興致高昂,饒有興趣地進行了想象和創作。在這一個寫的訓練中,不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對本的感悟,因爲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內洞的神奇,又感受到當時作者那種驚歎的心情,更把所學過的一些寫作知識運用其中,提高了對語言字的運用能力。

從本的學習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從學生上交的小練筆看,還是存在着一些問題。很多同學不會運用知識,他們的學習狀態仍然停留在本上,不會把從本上學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創作中去。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課文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

課的一開始,一切都按照事先的預設進行着,當講到“外洞”的時候,我本來的設計是讓學生找出描寫外洞的句子,並讓學生讀讀就算過去了。可是句子出示後,學生的朗讀卻不盡如人意,根本沒有讀出外洞“大”的特點,於是,我只好發揮教師的範讀本領(雖然範讀一般),孩子們也許是聽得還算認真吧,竟然很明顯地聽出了句子中的幾處強調的地方,於是,這幾個詞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講到內洞的時候,課的一大半時間已經過了,我知道,內洞也是文章的一個重點,尤其是內洞美麗的自然景觀——洞頂的雙龍、石鐘乳、石筍,我只是很粗略地讓學生看了幾幅圖片,同學們也是看得模模糊糊,也許,到課結束,他們對雙龍洞內的自然景觀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而且也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這句話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感覺講得太粗糙,只是蜻蜓點水而已。

課堂也許沒有完美,當又一次感受生成於課堂的“別樣味道”的時候,我的心中還是有遺憾。教者還需努力,“以不變應萬變”,完善課堂,讓課堂從有效走向高效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9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課文按遊覽的是順序,依次寫了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大,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矮、險;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一是遊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瞭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時,我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教材訓練重點,注重看、聽、說、讀、寫、練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文法。在教法上,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寓教於樂,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在學法上,把讀書訓練爲經,語言文字訓練爲緯,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饒有興趣的說、畫、議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這樣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代替我們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在藝術的薰陶下激學生興趣,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激發的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1、適時引路,引導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着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外洞特點時,我創設情景:老師感覺有點累,你去看看這個外洞怎麼樣?學生通過讀,告訴我一個字“大”!我接着問當學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後通過和我們的教室比較,外洞究竟有多大瞭然於心,最後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

2、創設情境,啓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當我問學生對內洞的什麼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我出示幾幅圖片啓發學生想象:“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踊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後,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3、重視朗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1)讀修辭特點比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對比)“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了額角,擦傷了鼻子。”(誇張)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都可讓學生多讀。

2)讀感情色彩較濃的句子。如,“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裏,自以爲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說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內洞一團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工人提着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等。

3)還可讓學生讀文中的重點段落,如路上、孔隙、內洞等段。指導學生讀上面這些句子、段落時,除範讀外,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想、邊讀邊想。如,讀去雙龍洞路上一段,可讓學生先讀,再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公路是什麼樣子的,山上映山紅、油桐是怎樣生長的,溪水出山是怎樣一種情況,山色怎樣,然後再讀。就這樣反覆讀、反覆想,一直讀到眼前能呈現出畫面爲止。另外,對該讀重音的字句,也應指導。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象橋洞似的”“……自以爲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等。

4、拓展延伸,啓發學生口語交際。

在同學們跟隨導遊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後,我問:“一路遊玩過來,哪幾處見到泉水?”引導學生總結本文的寫作方法。隨後我又說:“我們隨着葉老就是沿着溪流參觀雙龍洞的。雙龍洞遊覽完了,那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我們可以好好地把課文讀一讀,回味一下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並且可以根據課文的描述,展開合理的想象,設計其中一處的解說詞,下節課我們評選出優秀導遊員!這樣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0

本文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因爲是遊記,又恰逢春天旅遊,踏青的好季節,學習葉老先生的遊記寫法,被我作爲本課的訓練重點。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記述順序作爲重點提示學生關注的內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是我引導學生關注的重點,我們隨着葉先生的遊覽順序,一步一趨地前行的同時畫出遊覽的路線圖。

遊覽圖是可以較爲輕鬆地畫出來,但這樣的課堂又難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遊客,和葉先生一起遊覽,但整個遊覽過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學生的熱情和共鳴。二是動作體驗,這點似乎學生很感興趣,或許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在朗讀的過程中加上一些動作。在體驗孔隙的窄、矮、險時,加上動作,想象,體驗後,再朗讀,學生朗讀的興致比較高,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可以看出,他們體會到了孔隙的特點。三是通過和現實場景的比較來感受外洞,內洞的寬大和神奇。和同學們在教室,操場集會作比較,學生的直觀感受較爲鮮明。也是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好方法。通過以上的朗讀和感悟,學生讀得還算不錯。但對於內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過看一些教輔書,提及本文一條“順”的線索,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是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的。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全文脈絡清晰,並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角度及移動的線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說了“逆”的線索學生反而糊塗了,因此,只是抓住“順”的線索進行教學。等複習的時候,有機會提一下,看看學生們的反應情況如何?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1

【課前準備】

我十分重視這次的教學活動,態度是端正的。變壓力爲動力,很早就開始準備:認真備課,認真製作課件;多次修改課件、教案。

【預期的目標】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爲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優化教學進程;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爲主轉變爲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爲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製作的課件,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效果】

1、實現兩個目標:

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蒐集材料的能力,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蒐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對喀斯特地貌的興趣。

2、完成本單元重點訓練目標:

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處:

上課緊張有餘,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2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備課時我力求實現幾個轉變:一是儘量避免陶醉於教師的“講”之中,還“講堂”爲真正的“學堂”。二是由“教內容”向“教方法”轉變,把課堂的着力點放在學習方法、閱讀方法的學習上。三是嘗試版塊設計教學,儘量簡化教學環節,去繁瑣存樸實,達到一課一得。

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導入、學詞、理清遊覽順序、概括景點特點、總結收穫五個環節,其中重點是理清遊覽順序,難點是概括景點特點。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落差不是幾步十幾步之遙。課罷,感覺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幾個大問題:

1、學詞膚淺,不深入。交流預習情況時,學生基本上是圍繞諸如“油桐”的“桐”字的書寫這些非生字打轉轉(這也從側面傳遞出一個信息,學生的現有認知就是停留於此),而有意無意迴避着本課的生字新詞。教師應該及時引導讓學生交流不理解有疑問的生詞,諸如:明豔、十來進、水程等,給以再充足的時間,只有時間充足才能保證交流的深入、有效。

2、質疑問難,少時間。預習檢測時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因時間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進教學。在另一節課上,我讓孩子們提不理解的問題,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有的關注到了作者的表達,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這句話中爲什麼要用映山紅和杜鵑作比。再如,“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爲什麼說是二三丈,還加了語氣詞“吧”。關注詞語意思的則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紅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學貴有疑,有疑問的地方就有思考。這纔是真正的學習,本節課教學教師還是過多的牽着學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學情把握,欠準確。理解本課的重點我採用畫遊覽示意圖的方法,教師先引導找出前三個金華、羅店、入山,再小組合作完成後五個洞口、外洞、空隙、內洞、出洞。可能因爲本課的順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級上冊學過遊記的文章吧,孩子們幾乎全部正確,並且很完整。而相對於難點初步概括出景點特點,給的時間既不充裕教師指導也不夠。這再次給我一個提醒,教師要先知先覺,學情瞭然於胸纔不致於偏離課堂的航標。

一節課,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教師專業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學生知識大廈的重要基石。在課堂的教學中,也只有上好了這一節節課,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擔子。失敗、遺憾並不可怕,因爲轉變需要經歷陣痛。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3

一、教學原設計

這篇課文,我是這樣安排的:分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理清課文中作者的遊蹤,雙龍洞的得名以及飽覽沿途的風光和感覺外洞的大,第二課時就是學習孔隙和內洞。我第二課時原先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採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理解孔隙的特點,學生4人小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採用多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有實物演示的,有當導遊的,有畫畫的等等。接着讓他們繼續合作學習內洞,由於內洞的內容比較簡單,我的設計中也只是讓他們對課文中的字、詞、句進行研究,再通過朗讀以及結合課外的知識來理解,最後讓他們欣賞一下我精心準備的石鐘乳和石筍的幻燈片,這也就足矣。學生的表現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圖,現將內洞的教學片段摘錄如下:(在四年2班上課的情況)

二、教學片段

過渡:通過這種奇特的遊覽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燈片)我們已經到了內洞了,它又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麼方法感受到的呢?

1、快速閱讀6~7自然段。

2、學生交流彙報。

生:我感覺到內洞很黑,我是從文中“ 漆黑一片 , 什麼也看不見”“也只能照見一小塊地方”看出來的。

師板書:黑師:那你能讀讀看,讓我們感覺內洞確實很黑嗎?生讀,讀完評。賽讀。

師:還可從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麼特點?

生:我覺得內洞很寬。我是從最後一段“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看出來的。 讓學生結合讀,讓人感覺確實很大。

板書:寬

生:我覺得內洞很美,有雙龍,石鐘乳和石筍。

師趁機出示石鐘乳和石筍的幻燈片,邊指邊解說:你們看,它僅僅是美嗎?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名目有四十多種,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造型奇特,佈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避水金針”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你們說它還僅僅是美嗎?

生一個個都陶醉在神奇的內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讚歎:哇,好美,太神奇了。

師板書:奇

師:誰能把這幾句讀一讀,讓人感覺內洞原來是這麼美、這麼神奇!

一生讀,讀得很不錯。

師:課前,我發現同學們查到了很多雙龍洞的資料,誰來告訴大家你還知道內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學生補充介紹自己的資料和圖片。

學生找到了很多的資料,有關於石筍、石鐘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詩人、作家到過這裏,還補充石筍、石鐘乳的形狀和命名,還介紹了朝真洞和冰壺洞等等,有一個學生介紹到內洞有2千多平方米,於是,我又趁機讓學生跟書上的十來進房子來比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來跟內洞對比,於是,學生更能感受到內洞原來有40~50間教室那麼大,也都發出讚歎之聲。

小結:

在飄忽不定的燈光下,這麼多顏色各異、形狀變化多端的石鐘乳和石筍,是多麼神奇啊!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想象。

總結:

遊覽了雙龍洞,它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呢?──神奇美麗(師趁機板書)這麼美的雙龍洞,真令人流連忘返啊!擴展延伸到課外你們知道嗎,葉老出洞後,並沒有直接回城,他幹什麼去了呢?原來,葉老遊玩了雙龍洞後,興致正濃,繼續遊玩了上游的冰壺洞。金華有兩個巖洞,一個是雙龍洞,另一個就是冰壺洞,那裏的景緻更迷人(師趁機又讓學生一睹冰壺洞的幻燈片),回去後葉老寫了《記金華的兩個巖洞》,建議同學們上圖書館或書店去閱讀,也可借初中的語文課本來讀一讀。

三、課後教研

由於這節課是作爲觀摩課,上完後,全校的老師及領導都積極參與了評課。肯定了在學習孔隙這一重、難點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有實物展示、角色模擬、作畫等,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幾乎是人人蔘與,既爲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機會,也讓學生在表現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鍛鍊,如鍛鍊膽量,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等。而學習內洞時,雖然也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及探究的學習,但學習的形式就顯得單薄些,而且學生的合作也好象是走過場,有名而無實,教師精心準備的幻燈片也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好象是爲了響應現代化教學而做着好看的。如何讓學生的合作學習確鑿地落實,讓同組的成員一個都不落單,人人都有事做,也人人都能出成績呢?爲了能真正落實合作這一問題,老師們都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的班級試驗,向專家請教,深入瞭解學生等等。於是一種新的教學設想出爐了。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4

一、教學再設計

學習孔隙的教學設計基本一致,在教學內洞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能結合課內外的知識來當導遊,爲了能人人蔘與,我讓導遊自己挑選遊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侷限在4人小組中。爲了讓幻燈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設計讓導遊指着幻燈片來介紹。現將這一教學片段摘錄如下:

二、教學片段

他們先是4人小組合作,其中一人當導遊,一人是提着汽油燈(臨時把礦泉水瓶當汽油燈)的工人,另外2人當遊客。他們上臺後,導遊就帶着遊客逐一介紹。

導遊: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內洞了。這兒很黑。

遊客:我好害怕哦!

導遊:你別怕。來,你過來一點(對提燈的工人說)。

工人:來啦,有我照(罩)着呢!(觀衆笑)

導遊:你們看,有他用汽油燈來照明,也只能照見一小塊地方,可見這有多寬了。你們要跟緊一點。遊客們,你們擡頭看,洞頂蜿蜒着雙龍,一條是黃龍,一條是青龍,你們知道這兒爲什麼叫雙龍洞嗎?就是因爲這兩條龍而得名的。

遊客(搖頭晃腦、也有假裝捋鬍子的):哦,原來如此!(又一陣開心的笑)

導遊:你們再往前看,這兒有很多的石鐘乳和石筍,它們顏色各異,形狀變化萬千,你們看,他們象什麼?

遊客深思,由於書上沒有具體的形狀,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最後老老實實地說:不知道。

導遊: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他們象,象……(搜腸刮肚,也不知該說什麼,最後也老老實實地說)其實我也不知道象什麼……(師生都笑)

遊客們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動物、象器具……

導遊:對對對,你們看,美吧!接下來,我帶你們在洞內走一圈。(一起繞講臺桌走一圈)

導遊:怎樣,是不是覺得內洞很大,它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

遊客(誇張地):哇,那麼大!

導遊:好了,今天我們就參觀到這,歡迎下次來的時候,我還能當你們的導遊。謝謝!

由於他們沒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紹雙龍,指着黑板欣賞虛無的石鐘乳和石筍。顯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學生的單純,實話實說,更爲課堂增添了許多樂趣。爲了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內洞的神奇,我趁機放精美的幻燈片,併爲他們逐一介紹,把他們帶進一個五彩繽紛的水晶龍宮,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內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機提醒他們可以把課外的有關知識了介紹給遊客,還可以引經據典。於是,有更多的小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導遊竟還有了助手,而遊客的隊伍也更爲龐大,已經不是小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導遊的解說詞當然更爲精彩了,甚至把課外的資料也融進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還引用古詩。

例如:導遊在介紹石鐘乳和石筍時,不僅把我爲他們介紹的幾種融進去,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後遊客:“這是不是詩中所寫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遊客中有吟道:“此洞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遊!”

有的豎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橫生!之後讓學生來評評這兩組的表演。有了對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鐵趁熱,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剛纔所見到的景象。發覺讀得極爲不錯。但我發覺,學生對內洞的大其實並沒有真正感受到。於是我先把“十來進房子”寫在黑板上,作爲副板,學生在當導遊是介紹到內洞有2千多平方米,於是,我在這時也把2千多平方米寫在黑板上,導遊介紹完後,再讓他們拿教室50多平方米來比較,於是底下的學生就自己算開了,有的算得快的,馬上就算出:內洞竟有40~50間教室那麼大,有的已經拿學校來比。我也不打斷他們,讓他們獨自去感受。接着朗讀課文寫到內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發出讚歎之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已完全感受到內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討

課一上完,老師們又馬上進行評課。由於有了第一次比較,這一次學生的合作顯得就特別突出,幾乎是人人蔘與,連學習困難生也能上臺,他們甭提有多自豪了,這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所以再次肯定了這堂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成功的。

【兩次教學的比較】

兩次上課,不能不說課堂上始終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爲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孔隙時,採用的學習方法也不可謂不多,學生先自主研究課文,然後小組合作探究出學習方法,再派代表彙報。但是在四年2班教學時,尤其是在學習內洞,學生的這一教學方式的轉變並沒有落到實處,他們的彙報是優生在彙報,而小組中較差的學生則像是旁觀者,這堂課到最後好象是優生表演的舞臺,而其他人則是觀衆。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進行合作的。他們有明確的分工,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進行互補。讓他們進行角色模擬,爲他們創設了一個輕鬆和諧的環境,也緩解了部分學生的憂慮和恐懼。

【兩次教學的反思】

本課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師也都拿來作爲開課的內容,我是一個初生牛犢,也敢班門弄斧,好象有點不自量力。但自以爲魯班門前弄斧,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爲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向學校的許多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他們也都很熱心地爲我出謀劃策,總算有了一個雛型,在四年2班上課時,他們跟老師配合得天衣無縫,課堂的進行都按原設想一步一步地進行着,看到他們所作的課前準備,是多麼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極了,簡單的有紙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隻來,兩頭都繫着繩子,還用彩紙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畫畫的顯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儀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麼的逼真啊!導遊會出現的失誤,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輕鬆自如地處理,甚至還能來點小幽默。內洞的學習也沒有讓我爲難的地方。但是上完後,聽了專家們的點評,才發覺原來自己的課其實也是現在教學中那種流於形式的課,課堂看似轟轟烈烈,而實際只是少數優生表演的舞臺。現在的公開課,很多爲了讓課堂看起來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說“這個問題小組研究研究,討論討論”,其結果只是小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後跟同組的成員“分享”,而其他人則洗耳恭聽,這就是所謂的合作了,根本就沒有體現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達到當然就更不用說了。我想這一定不是提出這一教學方式轉變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爲了真正轉變這一學習方式,我校的全體老師都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教改實驗當中,不斷地實驗,不斷的反思,不斷地交流,不斷地探討,在不斷地尋求中,老師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把這些寶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年輕的一代,讓我們在鍛鍊中成長、成熟。這節課的成功是老師們的心血凝結的,是全體老師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體現在:

1、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教師在小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學習目標制定者、程序設計者、情境創設者,討論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和評價者。

2、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⑴ 課前指導學生作充分地預習,學習收集並初步處理信息。

⑵ 小組活動方式的多樣性,有實物展示,有角色轉換,有作畫等。

⑶ 小組活動的有序性。

⑷ 課件恰到好處地運用,很好地創設了學習的情境。

⑸ 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長,角色轉換,創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環境。

⑹ 組員全員參與,全班參與。

⑺ 學生間互相補充修正。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5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洞口、外洞;再寫孔隙、內洞;最後出洞。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基於學生課前做了預習工作和相關的生字詞練習(包括抄寫生字,辨字組詞,多音字組詞,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一句話。)所以在處理生字詞教學時,我重點以檢查預習情況和重點糾正學生在預習作業中標錯音、寫錯形的生字詞,逐漸放手學生獨立識字。但是對於“蜿蜒”“突兀森鬱”詞義理解的方法沒有做強調,僅僅根據學生課前查閱字典的方法解決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課時隨文解決。

本課有一個重要目標是解決“從課文中獲取遊覽的各個地點,畫出遊覽路線示意圖,從而歸納本文寫作順序。”學生從文中獲取信息時,大多數學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內洞”對於“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較困難,在引導上我還需多下功夫。當學生把整個路線梳理出來後,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遊覽順序介紹的。另外,王老師建議此時講解了寫作順序後,順理成章地解決本文的主要內容,我認爲受益匪淺,這個方法很巧妙。

在導入時,我的步驟比較多,目的是讓學生在開課初就明瞭本文的學習目標,在兩次讀文過程中做到了帶着學習目的讀書,比較有效。

本課時教學中,我有很多遺憾,但也很有收穫。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環節的自然過渡,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爲;嘗試多關注學生的學法引導,多啓發學生思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