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自然之道》是人教課標本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在南太平洋的一個海島上旅遊時,看到一隻想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食肉鳥叼啄,於是焦急萬分,迫使隨同嚮導施以援手,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我們爲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美餐。我們爲此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

印象中,我是帶第三批學生學《自然之道》了。按理說,該老馬識途、輕車熟路的。但是,這些天帶學生讀《論語》,對“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的名言又反芻了一番:“有知識、有創新”是孔子提出的一條爲師的標準,今年我教《自然之道》,還能“老調重彈”嗎?

“老調”,乃大部分語文老師所沿用的“調”,乃照搬教參的“調”。具體到《自然之道》一課,就是“先入爲主,引誘爲輔”:教師腦海裏已經認定向導知道“幼龜離巢進入大海時會先派‘偵查兵’探路”這一自然之道,再引導學生認同並討論:既然他知道,爲什麼還要救幼龜?翻看第八冊《教師教學用書》,裏面就寫着這樣的建議:嚮導的態度、做法也是一個激活學生思維發表個性化感受的引發點,可以引起課堂的爭辯:嚮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爲什麼不制止,反而抱起那隻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

不過,不彈“老調”,先該怎樣改弦易張呢?我想,乾脆簡單點,把課堂完全還給學生,傾聽他們讀文後的真實想法。

所以,完成課文的初讀、生字識記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等任務之後,我請學生快速默讀一遍文章,再互相交流體會。

很快,有孩子發言時提到對“小泡泡”的理解。我相機板書“嚮導”二字,讓他們把目光聚集過來。接着,拋出一個開放性的探究問題:嚮導到底知不知道“幼龜離巢進入大海時會先派‘偵查兵’探路”這一自然之道?沒想到,學生暢所欲言,一下子說了四種意見:1、嚮導深知幼龜是偵察兵,救它會引發更大的災難。無奈遊客催促,被迫出手相救。2、嚮導雖然是生物學家,但並不知道加拉巴哥島綠龜的祕密,所以一同前往觀察。3、嚮導應該知道一點。他可能隱約覺得大自然的生物都有生存之道,食肉鳥啄幼龜是自然規律,貿然出手可能不好。4、嚮導深知幼龜是偵察兵,但遊客們很焦急、很頑固,不聽嚮導的。爲了教育遊客,他決定給他們一個深刻的教訓。

說實話,一些孩子從未這樣欲罷不能,表現出如此豐富多彩的自我見解。所以,我及時誇獎學生,說他們比我所聽過的《自然之道》公開課上表現出色的學生還要棒!

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以後,我再引導他們聚焦:想清楚,你支持或反對哪種猜想?再回到課文,細緻閱讀,畫出相關“證據”。

不出所料,大多數同學細讀文本後,首先否定了第2種想法。證據就是描寫嚮導態度的兩個重要詞彙:“若無其事”和“極不情願”。沒想到的是,幾個孩子認爲第1種觀點也經不起推敲:遊客催促,嚮導長了嘴巴呀,爲什麼不馬上說明不能救啊?!嗯,這真是合乎情理的推測。更有意思的是,預想中的爭辯發生在第3、4種觀點的支持者身上。

支持觀點4的學生(恰好是性格比較急躁的幾個頑皮男生)覺得,嚮導有“若無其事”地暗示過遊客,但那些遊客聽不懂,所以必須讓不聽勸告的人好好看看,違背自然之道的下場。在殘酷現實面前,纔可以轉變某些人的固執。觀點3的支持者則從文中找到了很有利的證據:“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如果嚮導決定拿更多綠龜的生命去教育遊客,爲什麼還會“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幾十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文章最後嚮導是後悔地悲嘆“我們……”,而不是說教式的 “你們……”

試想,如果沒有把課堂真實的思考空間和自由表達的權利充分還給學生,能閃現出那麼多可貴的思維火花嗎?能產生那麼多你來我往、有理有據的激烈交鋒嗎?

真實課堂的驚喜,還在延續。

當我請學生交流自己通過各種途徑所得知的人們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或違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時,張祺同學談到一個她認爲人們違背自然之道的小事例,很有趣:一些小貓、小狗被主人穿上鮮豔華麗的衣服,不好。小動物的毛就是天然的衣服,人類卻要多此一舉,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它們,它們內心一定不喜歡這樣。聽到這裏,調皮的陳源廣趁機假扮小狗喊:“我不想穿衣服!”引得全班鬨堂大笑。不知怎的,我靈感頓生,找到了這些天苦尋不着的“鑰匙”:“太好啦!上星期我動員大家參與全國小學生‘新思路’作文大賽,雖然也給你們專門做了《觀察想象》的寫作指導,卻發現交上來的文章要麼拿舊作充數,要麼還是打不開思路,平淡無奇。想想看,張祺說的不就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嗎?如果融進她剛纔的感悟,配以好的形式,比如寫成童話《我不想穿衣服》,該是多麼的生動、新穎啊……”

教學之道貴在“真”。有了“真”的前提,教師才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呵護他們的個性,孕育他們的靈性。持之以恆的真實課堂,也一定會出現創新的曙光。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難度較大。本單元的一個訓練重點就是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這篇課文又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因此,方法的傳授顯得尤爲重要。第一課時,讓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耗時較多。學生抓不住重點,語言表達比較囉嗦,於是引導他們先說清楚人物、地點、幹什麼,接着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怎麼做的,最終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這樣一步步的去說,雖然花費了較多時間,但是讓大部分學生都掌了哪些是該說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在接下來的幾課中,繼續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果然增強了不少。所以說該落實的訓練一定要紮實去做。

這一課的學習繼續採用了,自主探究,質疑解惑的方法。在質疑環節學生的求知慾較強,大都能圍繞主題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在解疑環節反覆強調學生要讀文,在細讀之後大都能從課本中找到答案,以促進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其中有一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思維的角度也十分新,即“嚮導是一名生物學家,肯定知道去救那隻離巢的幼龜會發生什麼後果,他爲什麼不提前告知我們,就可以避免後來的災難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嚮導太不負責任,不事先向我們講明情況”,有的說:“嚮導在我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聲中,已經被吵蒙了,聲音已經被淹沒了”,還有的說:“當時的情況根本由不得嚮導分辨,即使說了我們也不相信,會以爲他找藉口不願救”。我爲學生們思維火花的碰撞而感到喜悅。是啊!如果嚮導也如學生一般執着,告訴我們“自然之道”的常識,或許會避免幼龜們的不幸。

在爭辨中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有了更深該的理解——我們人類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遵循動植物本身的生長、生存的特性,不能自以爲事,不能越俎代庖。否則必將受到懲罰。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本學期的教研課已經落下帷幕,回想自己從選課、備課、磨課到最終上課展示的過程,組內老師不管是教師課堂評價語還是教學環節、板書設計等多方面,都給予我悉心的指導與幫助,使我深地感受到團隊的溫暖與力量。

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我們團隊力圖合理利用教材和層層深入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誦讀、思考、體驗中學會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爲了突出重點,充分展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從根本上擺脫冗長的情節分析和煩瑣的提問應答。我採用了直接導入的方法,並請學生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並隨機板書,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初步瞭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感悟語言文字

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認識與體察過程。

課文中嚮導的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我先從引導學生品讀小幼龜偵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態、動作入手,使學生感受到小幼龜的機警與謹慎;進而引導學生理解遊客焦急急切的合理與嚮導的“若無其事”的反常,通過理解詞意“若無其事”,創設情境,使學生聯繫生活,結合語境再次體會嚮導“若無其事”的正常,從而初步感受嚮導所說的:“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番話的意思。當課文學習到後面的內容,即嚮導和作者以及同伴們奮力拯救幼龜後,帶着震驚與深深地自責再回讀嚮導說的話,相信此時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培養想象能力

文本有限而想象無限,許多文本會留下較多的空白,給讀者以儘可能多的想象空間。在閱讀教學中,藉助“文本”的“留白”而展開想象的超文本閱讀爲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教學課文的第5—8自然段時,我採用以讀帶講、讀中想象、感悟的方式,體會文中的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默讀,並試着用文中的語句概括這幾段的主要內容;接着引導學生邊讀邊感受、邊讀邊想象,成功地對文本進行補充,使得羣鳥叼食龜羣的畫面在學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後通過小練筆選擇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讓學生感受到違背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是無法彌補的。從這些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發現,課文的空白處成了學生馳騁想象的空間;而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更深刻地認識。

在這節課中,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導學生朗讀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語句地方比較倉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昇華部分,學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機智靈活地處理課堂教學環節,致使文章表達方法及推薦好書環節沒有進行;再次,在課上,自己還太過“強勢”,總想牽着學生說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給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時間過少,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落實得不到位。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節課,就要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設計進行“精雕細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鍛鍊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自然之道》是一篇說明文,課文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應遵循自然規律,避免好心辦壞事。這是一個令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因爲小海龜離巢進入大海正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識。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種以成人化的辯證思維來詮釋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思維、通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

今天是馮雪同學講的《自然之道》的第一課時,現將其反思如下:

優點:

1.以講述一個小故事引出課題,新穎、有吸引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對生字詞的講解,精細、入微、全面、到位,使學生對於這課的字詞有了一個基本的掌握。

3.在鼓勵和表揚學生方面做得很好,讓學生對於學習、對於自己有了相當大的信心。

4.微笑授課,有親和力。

不足:

1.在學習生字詞時,建議學生互讀,糾正錯誤讀音,這樣在互動中學習,效果更好,映像更深刻。

2.板書沒有寫課題,與字詞混在一起,有些混亂。

3.對學生的回答反饋較少較單一,只簡單的給予“好”、“很好”之類的評價語,學生不能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自我反思、促進學習。並且,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做的較少。

4.小事故:課前未發《同步學習》。

5.忽視幾位學生的關門行爲,影響課堂秩序。

6.讓學生做《同步學習》的時間過長,建議放在課後學生自主完成更好。

希望以後注意這些細節,完美地展示課堂教學。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成功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同時,我抓住學生喜歡展示、樂於表演的特點,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二、遺憾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精心爲學生搭建的可供學生主動進取、全面發展的平臺。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說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麼,這個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這是我在這節課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佔着不小的比例。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板書與教學脫節。總是講過之後,纔想起要板書,和教學內容嚴重脫節,這也暴露了自己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時的教學中自己懶散慣了,以至連板書也跟不上了。另外,板書的字跡潦草,也暴露了自己書寫粉筆字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點丟醜的感覺,以後要在這方面加強練習。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6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我”和幾個旅伴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於好心幫助了一隻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1、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以“我”及同伴的心情爲線索,讓學生帶着一顆心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

2、讓學生讀在臉上,體現學生的個性。朗讀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爲目的一種閱讀方式。閱讀教學課中的活動首當其衝的應該是朗讀。對於小學生來說,更能表達內心感受和情感的恐怕莫過於出聲的感情朗讀了。搖頭晃腦的讀,抑揚頓挫的讀,咬文嚼字的讀,甚至帶有表演和誇張的讀,無一不是展示學生獨特體會的亮點。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要重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語氣及方法來讀,通過個性朗讀,張揚學生的個性。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如果把“我”和同伴的心情的變化板書到黑板上,引導學生弄清我們的心情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就能使學生更深刻地到違反自然規律辦事就會得到與自己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於好心幫助了一隻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瞭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

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一部分學生以原告——綠色海龜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團,並說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學生以旅行團成員身份爲自己申辯;一名學生以審判長身份結案。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學生們敢於大膽發言,課堂上出現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爲嚮導做的對,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說嚮導做的不對,不能以犧牲幾十只幼龜的生命爲代價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爲嚮導的做法既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在審判長定案的環節,我還爲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麼辦,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審判長竟然當機立斷宣判:旅行團成員由於違背了自然規律使海龜家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但由於他們也是出於好心,所以旅行團成員要向海龜家族公開道歉。真是思維敏捷,表達清楚呀,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遺憾之處,如:課文內涵突出不夠,挖掘不廣泛。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強調不夠,沒有突出違反自然規律就會事與願違的理念,另外,由於教師本人理解的膚淺,再加上課堂機智欠缺,所以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辦壞事”的這個層面,對於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中能夠引出的“弱肉強食、生態平衡、適者生存”等觀點沒能即使引導,實際上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更新觀念,以學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維,備課時考慮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篇三:《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抓住重點詞語.感情朗讀、換位思考.悟中想象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文本的角色內心,與角色同憂、同喜、同悲、同樂。例如:在故事高潮時,幼龜們得到錯誤信息,於是成羣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我先引導學生從“成羣”“爭先恐後”“魚貫而出”等詞語體會幼龜之多,爬行速度之快,且有秩序之後,再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巢中的幼龜,你是怎麼想的?學生也是爭先恐後.魚貫而出。“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 。

一堂課下來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缺失,我覺得以下兩點是做得不夠的:

一是板書與教學脫節。總是講過之後,纔想起要板書,和教學內容嚴重脫節,這也暴露了自己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時的教學中自己懶散慣了,以至連板書也跟不上了,以後要在這方面加強練習。

二是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信心,激勵起學生的求知慾。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睏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審視一下,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白於心而未能成於行。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矯正自己,不斷充實自己。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節課,就是不斷地對自己教學進行“精雕細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鍛鍊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高。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小宋講授的課文是《自然之道》。這篇課文的生字詞較多,每一個詞語都是值得認真推敲的,這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生動,描述精彩的精美範文。因此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生字詞的掌握、人物情感變化的把握以及語言的形象表達上。在第二課時的講授中,以嚮導的情感態度變化爲線索把握課文的主旨,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對這節課的點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小宋對於課程的邏輯順序把握的比較嚴密。兩個課時下來,課程進行的比較順利,整堂課的銜接比較自然,沒有刻意的爲了講課而講課,而是將課程需要講述的內容自然而然的傳授給學生。這讓我的課堂看起來比較完整。

其次,對於學生的回答能夠進行及時的反饋,對積極地做法做出積極迴應,以此來對該行爲進行正強化,這不僅能夠使動作的發出者得到行爲強化,也可以讓其他同學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強化。也許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能給學生帶來一種無形的激勵作用。對於不良行爲,不給予理睬,使這種行爲逐漸退化,直至行爲消失爲止。

第三,小宋對於課程的重難點把握準確。將教學重點放在生字詞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變化之上,立足於教學重點,使學生們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體會遵循自然之道的必要性。教學的難點也正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往往很難把握描寫人物情感變化的技巧,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找出嚮導情感態度的詞語的方式,讓他們體會語言的魅力。

存在的問題:

1,在第一課時的講授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把握的不準確。朗讀的過程要大體經過三個階段:由“讀正確”到“讀流利”,最後纔是“讀出感情”。而實習生在進行指導的時候,這個順序往往把握的不正確,一開始對於學生的要求過高。而且一開始所進行的齊讀課文,效果不是很明顯,齊讀並不適用於大篇幅的朗讀。

2,在學生進行寫字的過程中,沒有很及時的提醒他們注意坐姿。坐姿的養成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不斷的進行提醒,久而久之纔會養成習慣,其次,握筆的姿勢也是需要長久進行培養的。

3,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第二課時的上課過程中,沒有注意到與學生們交流的語言問題。沒能用到一些活潑、具有激情的言語來對他們進行激勵。反而聲音聽起來有點無精打采,甚至有時候態度有些兇。並且,臉上的微笑也消失不見了,日後上課無論什麼原因,笑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此次上課小宋實行了獎勵的制度。第一次使用效果明顯,大家積極回答問題,認真聽課,課堂的氣氛一片活躍。課程進行的十分順利,但是,第二節課,獎勵制度產生的問題也逐漸體現出來了。由於同學們對禮物的嚮往,大家都忙於舉手,反而不認真聽其他同學發言了,課堂的秩序顯得有些混亂。獎勵制度的存在雖然能夠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但是反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這需要我進一步地改善獎勵制度的運行方法,努力使其優點擴大,不利因素儘量減少。讓獎勵制度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教學了《自然之道》第二課時,我的思緒就像課上學生回答問題一樣,漫天飛揚。特執筆記錄如下:

我對自己以下兩點很滿意:

一、走進角色,我是“我”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

在故事發展到了高潮,幼龜們得到了錯誤信息,於是成羣成羣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我強調了“成羣成羣”說明好多幼龜;“爭先恐後”又說明幼龜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魚貫而出”說明幼龜又非常的有秩序。於是,我說:“這麼多幼龜爭搶着爬向大海,他們心裏是怎樣想的?”理解了上述詞語之後,再來回答題,學生也是爭先恐後、魚貫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夥伴們,趁着現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機不可失,是不可再來”

“哈哈……”雖然一陣鬨笑,但我心裏卻很欣慰,我覺得學生們已經走進了角色,彷彿已經看到了當時幼龜的那種急於尋找安全的行動場面。

“天啊!”我聽見背後有人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在這一段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段的情感基調,追問:“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辦了一件什麼事?”學生異口同聲道:“愚蠢。”此時,“他們心情怎樣?”

生:傷心、悲傷、自責……

“他們的內心會有怎樣的語言?”

生:“天啊,看我們幹了一件多糊塗的事兒。”

“哎,我們幫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當初!”

我覺得學生已經深深地走進了作者的內心,充分體會到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進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讀中體會,悟中想象

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場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們忙碌着救幼龜。”

“我看到他們一個個氣喘吁吁的.,也顧不上休息。”

“我看到藍藍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鳥瘋狂的啄食;沙灘上遍地爬滿了小幼龜,他們無奈的等待着命運的挑戰;還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滿地的殘骸。”

“我看到沙灘上一片狼藉。”

……

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我仍在思索,思緒依舊飛揚,能上一節讓學生明白,打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幻想,走進每一個故事,把自己變成其中的主人公,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本課內容淺顯易懂,琅琅上口,學生喜歡讀樂於說,尤其是課文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了童真,童趣,好多句段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品讀文本時,在我拋出“快樂的足球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時,同學們情緒高漲,都爭先發言,有的說這場足球賽好玩,有的說這場足球賽有意思,有的說這場足球賽處處流露着開心、快樂。結合具體語段來談時,也是有好多同學補充,朗讀,同時課堂上還穿插着歡笑,那時情景現在還在我腦海中縈繞。課堂氣氛濃厚,個個聽得認真,讀得投入,談得透徹。不用維持紀律,個個專心;不用啓發發言,個個躍躍欲試,真如出閘的洪水,有剎不住閘的氣勢。越是表揚前面的,後面的同學越好好表現。所以整堂課在學生此起彼伏的發言中愉快的結束了,很輕鬆。

分析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課文內容學生易學易懂,學生感興趣,這是文本的優點。

本課一課時完成,引入過程由“誰喜歡踢足球?你喜歡佩服的球星是誰?”開始,引起學生興趣,再加入一些自己知道的球星,如:羅納爾多、勞爾、……及一些足球知識,與同學們建立了共同語,趁熱打鐵學文,學生激情未過讀文、談感受時,特別有話可說,特別有發言的衝動,再加上教師及時地評價、激勵,使學生一直處於高溫狀態,效果較好。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敘事散文,講述了幾位遊客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由於不瞭解自然規律,好心救了一隻幼龜,卻造成龜羣被肉食鳥大量獵殺的故事。本文篇幅較長,既描寫了人物,又描寫了動物,接近口語化的語言質樸而流暢,平實的敘事中不乏曲折,並且蘊含着耐人回味的哲理,是一篇值得反覆揣摩研讀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像這樣篇幅很長,內涵又很豐富的文章該採用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既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涵,又教給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目的呢?我在這課的教學中做了不少探索。

一、深入研讀文本,抽絲剝繭定內容

有人說“教什麼比怎麼教重要得多”,孫紹振教授也認爲“教學內容決定教學策略”。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這篇教材的核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啓示”,因此幫助學生理解課題“自然之道”的含義,引導學生讀懂文本所要揭示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對於這一點,相信大多數教師都能關注得到。然而,如果僅僅只關注這一點,那麼語文課就難免走上只注重內容分析的老路。薛法根老師說“要爲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我明白還必須要挖掘文本中蘊含的“語文核心價值”。

反覆研讀文本後,我發現本文和其他寫啓示類文章有所不同,並沒有直接的段落來闡述啓示,而是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自然地流露情感,表明態度,讀者需仔細品味語言後方能領悟作者用心。再聯繫到學生在寫啓示類習作中常常用“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這樣公式化結尾的現狀,因此我決定將“領悟本文獨特的表達方式”作爲核心的教學內容,力求學生“文意兼得”。

二、緊扣“自然之道”,層層推進解題意

解決了“教什麼”的問題後,接下來就要考慮“怎麼教”了。研讀文本,經過一番取捨、提煉、整合之後,我秉承“叩其一點,聯結全篇”的“長文短教”理念,將教學思路定爲:緊扣課題,以嚮導的語言爲切入點,幫助學生梳理文本,探尋“自然之道”的含義。

“自然之道”的含義是本課的重點、難點,仔細揣摩,我們甚至還能感受到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爲幫助學生理解,我設計了三個層次:一抓嚮導的語言,聯繫上文,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揣摩,獲得感性認識——自然之道就是嘲鶇捕食幼龜這樣的自然現象;二扣嚮導的語言,聯繫下文,在具體事件中再次感悟——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已經形成的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盲目的干涉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惡果;三用補充課題的形式,提升學生對“自然之道”的感悟——我們應當瞭解自然,尊重自然。這樣就化難爲易,讓“不可說”變得“有可說”了。

對於“自然之道”的解讀,我的觀點讓我們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風之感。在這樣的解讀下,纔有了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實施策略。而原本難以理解的課題“自然之道”,其潛藏的深厚含義就這樣一步步呈現在學生面前,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可見,文本細讀是教師至關重要的備課環節,只有正確深入地解讀文本,纔會有讓人擊節讚歎的教學設計。

三、牢抓關鍵詞句,步步爲營學方法

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的過程中,我也沒有忘記應當時時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而落實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就是牢牢地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句。例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嘲鶇捕食幼龜的語句,感受作者筆下的動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情感傾向;引導學生找出遊客感到懊悔自責的句子,從字裏行間揣摩作者對事件的看法;採用更換課題、補充結尾等形式讓學生比較、感悟文本在結構、語言上的妙處。總之,就是始終運用“抓住關鍵詞句,揣摩人物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縱觀整堂課,我的教學手段非常簡單,就是用“讀思結合”這種最基本、最自然的方式幫助學生感悟語言的魅力。支玉恆老師說“要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而我這堂課恰恰就是以語文學習的“自然之法”,探尋語言魅力的“自然之道”啊!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自然之道》中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成功之處: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爲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小綠龜的命運牽動着“我和同伴”及“嚮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採取了聯繫上下文、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展到震驚與後悔;“嚮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展到發出十分難過的悲嘆。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自然之道》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

由於公開課是在本課教學之後上的,如果還按閱讀課來上,學生一定覺得沒有新意,也失去了上課的意義。任何時候給學生上課,都不可以抱着表演或是應付的態度,而必須讓孩子有所收穫。因此我的課一改再改,最終呈現的是一節以文帶文的習作課。

課前的備課深受何捷老師《自然之道》的啓發和影響,對於細節的描寫幾乎完全按照何老師的思路進行設計。先抓了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兩個直接傳授道的段落,進行了人物語言的對話感悟細節描寫的魅力。再回歸到5到7自然段,抓具體的關鍵詞句進行體會感悟,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激發孩子的情思,感受細節描寫的魅力。

有改變的地方是,我的目標設計只有一個:領悟文章寫法上的特點,學習如何在敘述故事中揭示道理。這樣一來,我對如何講道理做了細緻的思考。除了細節描寫外,我還考慮到故事性對於講道理的重要,和道理如何蘊含在文中等。

在理清了如何講道理後,我還進行了同類文章的延伸閱讀。我選擇了《醜陋的容器》這篇含有明顯的道理的文章,讓孩子根據課堂上的所學,來延伸閱讀,內化講道理的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板書設計:我將故事視之爲骨架,將細節描寫視之爲血肉,孩子自然的感覺到蘊含其中的道理便是文章的靈魂。這樣一來清楚明瞭,課的重點就很突出了。

改進之處:

1.一堂好課的設計是需要做足課前準備的,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鑽研的,甚至需要閱讀大量的相關讀物來拓寬自己的思路,讓課堂顯得更加飽滿,給學生的足夠簡潔易懂,卻又終生難忘。我當然做得不足了,可是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纔有了完整的思路的,雖然提前也進行了鑽研,但是對於課的設計沒有完全融入內心,在衆目睽睽之下心裏發慌就說了上句接不了下句了。

2.感覺學生接受的不是很好,可能整個思路理清了,但是運用起來怎麼樣,不得而知。細節的描寫,包括把故事寫的清晰流暢等,哪裏是一句話可以明白的,需要長期的訓練,需要大量閱讀的積澱,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和功底。那麼我的課設計的是不是還是過於籠統,一課一得,我真的不敢確定今天的課堂孩子是否有所得,得的是皮毛還是更多?心裏並不踏實。

3.接下來還要繼續研究這樣的課型,將閱讀課變成習作實踐課,不僅僅挖掘課文的思想性,更要關注文章的文學性,要不斷地細讀文本,發覺可以利用的文本資源,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運用,讓孩子有更大的收穫。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收穫的不僅僅是一節課的優缺點,而是對於今後如何上課的思考。我會再接再厲,在不斷的研究與學習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