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一支蒼涼的秋歌閱讀題

一支蒼涼的秋歌閱讀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草原,一支蒼涼的秋歌

一支蒼涼的秋歌閱讀題

秦維憲

①太陽剛升起,我便驅車從呼和浩特向希拉穆仁大草原進發。車出市區不久,即進入連綿起伏的大青山,望着窗外楓紅谷黃的秋色,我的思緒陷入少時讀過的描寫蒙古大草原的小說情景中:綠瑩瑩的草原無邊無際,清風拂過,端的是“風吹草低見牛羊”;草甸子上野花盛開,羣馬馳騁;紅日西沉,蒙古包外響起悠揚的馬頭琴……

②兩個小時後,希拉穆仁大草原到了。希拉穆仁在蒙語裏是指水草豐茂之意,自古以來這兒環境優美,人傑地靈。清朝乾隆皇帝北巡到此,驚歎世上居然有如此美麗的草原,草原上竟有如此清澈的河流,遂下旨在這裏建一大召(指寺廟),作爲滿、蒙、漢等民族融洽的象徵。這座古寺現保存完好。然而,草原風光卻與當年大相徑庭。

③我因有過川北大草原和雲南香格里拉草原之旅,所以格外留意內蒙古大草原有何特色。進入我視野的草原顯得十分蒼涼,不要說文藝作品中寫到的那種齊腰深的草了,即使所剩無多的小草,恰似北方田野裏稀稀拉拉的麥茬;更有一片片裸露的沙土,旅人騎馬、騎駱駝兜圈之際,後面揚起一溜塵土;草原上風大,我們的頭髮、鼻孔裏吹入點點沙粒;哪怕我望盡地平線,也不曾看到一幅牛羊滿坡的畫卷,河流早已成了涓涓小溪……

④面對已顯沙化的大草原,心想這也許是秋天的蕭條所致,因爲秋天的'歌總是充溢着自然界的蒼涼,充溢着人生的悲涼。由此追溯斑斕的歷史長河,中華文明是由黃河文明、長江文明、草原文明這三大文明圈不斷融合、不斷髮展而來的;與漢唐絲綢之路、宋元海上絲綢之路比肩的草原絲綢之路上轍痕猶在,似乎尚有駝鈴聲聲;長空忽然一陣鷹鳴,頗像成吉思汗的蒙族鐵騎,縱橫歐亞大陸,將旌旗插向大漠深處,一路留下鏗鏘的足音……難道建立過輝煌的草原將要變成茫茫的戈壁灘?

⑤懷着諸多疑問,我請教了當地的老牧民。他們坦言,草原急劇沙化是近幾十年的事,希拉穆仁大草原在20世紀70年代仍然是水草豐茂,風光無限,如今的景象與國人過度開發草原有關。我聞言不禁聯想到當下國家對生態文明的關注。所謂生態,就是生物在某一種環境下生存與發展的狀態。按照西方生態美學的觀點,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竊以爲生物有三個層次的生命:第一層次爲植物,第二層次爲動物,第三層次——也即最高層次爲人,這三者之間的生物鏈是不能破壞的,如破壞了第一層次,必然危及第二、第三層次。好在國家已經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併科學地制定了治理草原的方案,前景還是光明的。

(選自《新民晚報》,有刪節)

8.“風吹草低見牛羊”出自哪首詩?請寫出全詩。

9.爲什麼說草原是“一支蒼涼的秋歌”?請結合文意加以解釋。

10.第①段寫想象中的蒙古大草原美景,有什麼作用?

11.賞析文中畫線句子,說說它的含意和特點

12.本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