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於哪個朝代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於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話叫女子無才便是德,它是來自於哪個朝代的呢,我們來看看下文。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於哪個朝代

  答案:清朝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爲未確。”明末·陳繼儒之語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爲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爲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詞語解釋

讀音

女子無才便是德:nǚ zǐ wú cái biàn shì dé

出處

清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爲未確。”

釋義

道德規範認爲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示例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七章:“一位女士說女子也應該讀書,痛闢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謬論。”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名言之緣起,按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之研究,應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語。主要皆認爲是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爲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爲愈也。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國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爲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恐“纔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解析

其上聯爲男子有德便是才,下聯爲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義的老話!這句老話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準和雙重道德標準。

更緊要的是,這還是一種封建統治的手段: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繫起來,以“德”爲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中國女性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的狀態。無論是未婚女子還是出嫁婦人,大都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與它涵義相近似的說法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爲梟爲鴟”(梟、鴟都是極兇猛的飛禽,喻狠毒)、“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皆出於西周的《詩經·瞻卯》。可見,那時候人們認爲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

爲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還與儒學結合大力推進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爲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難以駕馭,還會變得“**”,繼而發生種種“不貞”之事。歷史上,此類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傳說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複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將對封建倫常的反叛付諸行動等等。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爲了將女性塑造爲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