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司馬懿是哪個朝代

司馬懿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導語: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司馬懿是哪個朝代,歡迎借鑑!

司馬懿是哪個朝代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爲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爲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爲宣皇帝,廟號高祖。

個人貢獻

平定孟達

司馬懿擊吳獲勝後,被任命爲驃騎將軍,受命屯於宛,負責荊州和豫州地區的軍政大事。公元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爲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諸葛亮討厭此人反覆無常,有猶豫之意,在此期間消息被透露出去,於是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爭孟達之戰。但反應最快的卻是司馬懿。從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當時出兵需有朝廷詔書。可是,待朝廷詔書下達後再出兵,孟達及新城必將成爲吳或蜀國的獵物。司馬懿當機立斷,同時採取三個行動,一足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聖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

智抵西蜀

太和五年(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四出祁山北伐曹魏。此時,在西線駐守的重將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較再三,認爲非司馬懿不可收拾。司馬懿受命主持西線軍政大事,進駐漢陽與諸葛亮對峙。兩軍偶有交戰,魏軍得勝,但司馬懿制止魏軍攻擊,力主堅守不戰。他認爲,蜀軍遠道面來,帶糧草必定有限,因而,急於設計決戰。據此,他採取了避其鋒芒,憑險據守,拒絕出戰的策略。兩軍對峙日久,蜀軍糧秣告急,只得罷兵而去。在撤軍中,諸葛亮採用誘敵深入之策,意在殲滅魏軍有生力量,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思慮深沉,動必有計,因此,主張不去追擊。魏將大多對長期的防守戰略不滿,嘲笑他畏蜀軍如虎。司馬懿在勸阻不成的情況下只好任其自便。結果,追擊蜀軍的魏軍中敵埋伏,被敵大敗,大將張郃被亂箭射死。(亦有記載張郃本不願前往,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導致郃戰死)魏軍的失利恰恰證明了司馬懿的料敵準確。蜀軍撤退之後,魏將認爲蜀軍不久即可捲土重來,因此,應立即調運糧草,抓緊備戰。但司馬懿認爲,蜀國兵弱力薄,非三年的積蓄不足以發起大的進攻。所以,他部署駐軍,不必緊張,應繼續實行屯田備邊之策,準備應付三年之後蜀軍的重大進攻。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直到青龍二年(234年),話葛亮才發起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爲了不使當地入遭受更大損失,司馬懿大膽地渡過渭河,背水結陣與蜀軍對峙。針對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困難的弱點,他仍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想通過時間的延續把蜀軍消耗貽盡。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蜀將只好按照諸葛亮死前的部署,緩緩撤軍退回蜀中。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這樣被司馬懿拖垮了。[64]

遠征遼東

青龍五年(237年),魏國領土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朝廷,自立爲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馬懿,令他率兵遠征遼東鏟滅公孫淵。司馬懿領命點兵四萬即刻出發,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又命郡守、典農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見。司馬懿發兵北進,經孤竹(今河北盧龍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遼水。

司馬懿到達遼東之後,命多樹旗幟於遼河南岸,虛張聲勢,造成準備渡河的假象,把敵人的主力吸引過來。而在暗中卻將主力泛舟潛渡,逼近敵營,對敵形成包圍之勢。將士不解司馬懿之用意,他解釋說:“賊堅營高壘,不與我戰,欲老我師,今若攻之,正中其計。古人云,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必救也。賊大部集結在此,則剿穴必虛。我如潛攻襄平,敵人必懷內懼,懼而求戰,戰則必破”。衆將理解了元帥的意圖,隧穿行而過,直逼襄平。敵將卑衍見魏軍突然出現在其後方,果然沉不住氣了,主動向魏軍進攻。司馬懿抓住戰機,縱兵激戰,三戰三捷,大破遼軍。遼軍退守襄平,魏軍乘勢進逼,包圍了敵之巢穴襄平。魏軍攻入襄平,屠滅當地十五歲以上男丁,隨後乘勝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是年底,遼東平定,司馬懿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