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第一課時優秀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第一課時優秀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第一課時優秀教學反思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而爲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