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五年級白鷺課文原文及賞析

五年級白鷺課文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白鷺》是近現代詩人、作家郭沫若於1942年10月創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白鷺課文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五年級白鷺課文原文及賞析

五年級第一課白鷺課文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然而白鷺卻因爲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

在清水田裏,時有一隻兩隻白鷺站着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裏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爲白鷺設計的鏡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立於小樹的絕頂,看來像是不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

——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裏的散文詩。

閱讀欣賞

《白鷺》是著名作家和詩人郭沫若的一篇散文,介紹了白鷺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說它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短小精練,語言優美、生動,是一篇適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文質兼美的散文。教學時,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課堂成爲學生與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情境親密接觸的陣地,讓學生成爲美的發現者和創造者。

一、名言導入,古詩引路,激發學生的審美慾望。

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確,美無處不在,大自然中有美的動物、植物,生活中有美的言行、心靈、環境,就連我們的語文課本中也蘊涵着不少美,美的詞句、美的插圖、美的意境、美的情感……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

爲了讓學生成爲美的發現者,懂得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語文課本中的美,發現大自然中的美,我在教學《白鷺》時,首先引用了羅丹的那句名言,讓學生說說對名言的理解,從而懂得生活中有許多的美,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就會發現美無處不在,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慾望。接着,出示了杜甫的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讓學生讀讀詩句,說說發現了什麼美,感悟詩句中的語言美、意境美、色彩美、節奏美。再出示白鷺的圖片進行介紹,讓學生觀察後說說發現了什麼美,從直觀上初步感受白鷺的形象美,然後告訴學生杜牧還專門寫過讚美白鷺的詩,結合出示杜牧的《鷺鷥》:“霜衣雪發青玉嘴,羣捕魚兒溪水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結合古詩的引路,進一步感受了白鷺身上體現出來的美。最後揭示課題,介紹作者郭沫若也曾用優美的文字來讚美白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審美的慾望。

二、初讀感知,自我發現,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習慣。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一篇好的,應主要讓學生去讀懂,去發現的美,能感受其中的美,會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懂得將一些優美的詞句摘錄下來,學會在書上批註自己的閱讀體會,養成良好的閱讀審美習慣,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在教學《白鷺》時,我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自己去讀課文,先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並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自我檢測;再默讀課文,自讀自悟,並儘可能地將中的美尋找出來,如自己認爲寫得好的詞句、段落做上記號,寫上自己喜歡的原因或自己的理解,以便爲交流做準備,同時也要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準備請求同學、老師的幫助;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質疑,通過合作討論解決部分疑問,確定一些重點問題,準備在精讀課文時重點突破,爲教師的指導明確了方向,避免教師教學的盲目性和主觀性,真正體現教師工作的靈活性和服務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和實踐性。

三、再讀感悟,交流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自信心。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也應該以學生爲主體,主要讓學生自己去與文本進行對話,再與老師、同學進行對話。

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要組織好對話活動的過程,保證對話渠道的暢通,及時調控對話中的參與面、對話時間的長短、對話方式的選擇等等。由於學生個體能力、水平的差異,對文本的審美、理解感悟必然會存在着差異,甚至出現偏差,這就要求老師組織並引導學生進行審美交流,相互補充,相互糾正,以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對出現的審美偏差,老師也能及時進行矯正,以便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在教學《白鷺》這一課時,我在讓學生自讀感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審美交流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從課文中發現的美說給同學聽,可以是本身的美,如語言的美,用詞的美,句式的美,情感的美;也可以是從語言文字中體會到的白鷺的美,如外形的美,生活習性中體現出的自然的美,悠閒的美。只要學生能說出美的存在,存在美的理由,老師都可以及時加以鼓勵和肯定,增強學生的審美自信心。老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交流,出示一些圖片、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加深對美的感悟。

學生通過交流讀書收穫,再在交流的基礎上賞讀文本語言,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信心。相信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必然會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會發現身邊存在的各種形式的美,真正成爲美的發現者。四、加強積累,注重表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不應忽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應結合學生的審美交流,加強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工作,讓學生能借用文本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表達,能通過觀察流暢地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讚美審美對象,表達自己的審美情感。另外,對文本中的優美語言應引導學生加強積累和內化,逐步轉化爲自己的語言儲備,以便在需要時能脫口而出。

在教學《白鷺》這一課時,我安排了多次的語言表達訓練,如說說對名言的理解、對古詩的審美感悟、觀察圖片後的審美表達、對文本語言的自我解讀、審美交流以及對審美對象白鷺的個性化讚美等。讓學生或借用文本語言,或利用原有的語言儲備,進行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由於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生動形象,適合學生積累背誦,我在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積累文本語言,熟記於心。在此基礎上,我還要求學生將杜牧的《鷺鷥》這首詩背一背,進一步加深對白鷺的美的認識。“生活中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各種形式的美,讓學生成爲美的發現者,成爲美的鑑賞者,也成爲美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