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生物教學設計彙編15篇

生物教學設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教學設計彙編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遺傳現象。

2、知道遺傳是生物的普遍現象。

3、能對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徵進行比較,並能說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作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重點

瞭解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作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

學生材料:與家人的照片、記錄單。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發學生探究遺傳現象的興趣。

(交流展示,情景導入)

1、教師通過諺語俗語引入新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下烏鴉一般黑;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學生知道的也可以發言。學生思考這些諺語俗語是從哪裏來的呢?人們是通過什麼來總結出這些諺語俗語的呢?——引出課題(生物的遺傳現象)。

2、做遊戲,找出三對家長的孩子或根據孩子找家長。(利用ppt打出來)

通過觀察三個孩子和家長的外貌尋找相似點,從而確定三個孩子的家長,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可以不給孩子以標準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點教師就可以給予肯定。

(目標驅動,互動探究)

3、讓學生根據剛剛找家長的規律來找自己同學的家長。

把班級分成八個小組,每位同學都從家裏帶來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後每組的照片裝在一個信封裏,教師把小組的信封打亂再發下去,讓學生組內討論交流找家長。

彙報: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組交流所得出的結論,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學的家長,並說出自己的依據。(這裏可能會有很多同學找錯,這個沒有關係,可以充分讓學生去互動,最終確定結果,充分體現了開放的課堂。)

二、認識人類的遺傳現象。

(同學們根據孩子和家長有許多相似的特徵找出他們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徵呢?)再研究一對父子。

1、研究陳強、馬季父子的照片。

(這是我國著名的喜劇演員陳佩斯和他的父親陳強的照片,大家仔細找找,他們哪些地方相似。)

眼睛

眉毛

耳朵

臉型

嘴巴

頭髮

其他

不像

2、關於頭髮,同學們討論和爭執的非常劇烈,陳強我們看的出來他患有脫髮,這裏要補充的,陳佩斯原來頭髮也是一樣的`,也患有脫髮,頭上的頭髮不多,爲了演出的方便把其他的頭髮也剃了,所以你們再想想他們的頭髮是否是相似的。

3、除了長相和疾病以外,孩子與父母還有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特徵呢?我們再來看一看另外一對父子。

4、(課件出示馬季父子的全身照)

(圖1馬季)(圖2馬東)

5、讓學生找出他們的身材很像,都有微微發福的體型。(教師點撥,提煉建模)

6、孩子和父母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徵,你們都知道這種顯現叫什麼嗎?(遺傳)

7、讓孩子用一句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什麼叫做遺傳?

(可以多請幾個孩子回答,老師做總結)

8、教師總結:子女和父母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徵,這種現象叫做遺傳。

(校正反饋,內化提升)

9、陳強父子有遺傳,馬季父子有遺傳,你們和父母之間有遺傳嗎?

10、看樣子我們中國人都有遺傳現象,那外國人呢?(出示布什父子的照片)

(圖片1:老布什)(圖片2:小布什)

11、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中國人有遺傳現象,外國人也有遺傳現象,看來遺傳是人類的普遍現象。

三、引導學生得出遺傳是生物的普遍現象。

1、出示動物一家讓學生尋找遺傳特徵。

(分別出示動物小狗、企鵝、豹子、馬、長頸鹿五家的家庭照片,讓學生尋找遺傳的現象,主要通過觀察他們的毛皮的顏色、花紋、形態等尋找遺傳的現象)

2、教師總結:生物都有遺傳,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後代的生物都有遺傳。

3、假如給同學們一小塊種滿豌豆的菜地,現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沒有遺傳現象,你會從哪些方面研究?

4、教師用電腦出示一塊豌豆地和幾幅豌豆圖片讓學生觀察並思考要是讓自己去尋找遺傳的現象,那麼自己會從哪幾個方面下手。

5、老師出示遺傳學家孟德爾的研究項目

(種子的形狀、種子的顏色、種皮的顏色、豆英形狀、豆英顏色、花的位置、莖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小貓與貓媽媽的圖片)這裏有兩隻小貓,請你仔細觀察小貓的顏色和花紋,推測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推測並說明自己的理由。

3、觀看小貓找爸爸動畫。

板書設計

1、生物的遺傳現象

植物

動物子女與父母或多或少相似的特徵遺傳

人類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教學難點: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一課

1、引言

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

①可從全世界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入手;

③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

④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還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發現所列舉的幾個着名實驗爲切入點進入光合作用的學習,其中較易作爲切入點的實驗有:德國科學家薩克斯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學生在初中就做過);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教師應特別重視光合作用發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因爲通過分析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學生可以不僅瞭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蹤技術在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從中也可以深切體會到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特別是物理、化學技術的使用對生物學起到的推動作用,因此有人說“技術是人類延長了的手臂”。

2、葉綠體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圖或掛圖顯示出葉綠體結構模式圖,提問複習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教師應適時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葉綠體中進行一是由於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這些酶分佈在葉綠體的基質中和片層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層的薄膜上,有吸收轉化光能的色素,這樣就引出了葉綠體上的光合色素這一教學內容。

(1)學生做《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可作爲探究實驗,也可作爲驗證實驗,但實驗過程都應讓學生自己看書總結,之後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想要做好《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生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實驗是高中生物學實驗難度較大的一個,涉及的藥品多,實驗原理複雜,實驗操作也較煩瑣,而且實驗現象也不是很明顯。如何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實驗呢?下面就這個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做一些說明。

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關鍵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因爲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這種有機溶劑作爲提取液,因爲丙酮易揮發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過程要速度要快,同時提取液要用膠塞塞好,以防止其揮發;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極大的特點,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時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爲葉綠素容易破壞,因此需要保護,而碳酸鈣的作用是防止葉綠素被破壞;把綠葉剪碎的目的也是爲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佈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裏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緻觀察並描述水滴裏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裏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髮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祕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製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

(2)學生彙報:觀察燒杯裏的水,你觀察到水裏有什麼?這些結果你是用什麼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裏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麼才能知道這杯水裏有沒有我們剛纔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藉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取)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着眼睛) 物鏡(對着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2)教師講解並示範使用方法。強調

①反光鏡不能直接對着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②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④輕拿輕放。

三、組織學生藉助顯微鏡觀察水滴裏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裏到底會有什麼?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②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彙報交流:你觀察到什麼?是什麼樣子的?

(彙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並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裏的微生物

①小組製作小組採集水樣觀察玻片

②自主觀察

③彙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採集的水樣中有什麼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纔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並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②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麼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佈。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爲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通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爲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爲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纔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爲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爲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爲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着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爲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爲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徵與生活環境。

2、瞭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對圖片的觀看、實物的觀察,培養和訓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發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美好願望。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觀察課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們的形態生活環境。

2、列舉周圍見到的`植物

3、拓展反思:觀看碟片:恐龍生活的年代。恐龍時代的森林中的樹木與現在森林中的樹木基本一樣嗎?它們現在還存在嗎?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掌握藻類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徵

1、自學教材P78-79,結合彩圖及課件,思考教材P79的討論題

2、小組討論,交流“觀察與思考”中討論題。

3、結合課件及彩圖,歸納藻類植物主要特徵。

4、拓展反思:“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指的是哪類植物?

學習任務二:掌握苔蘚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徵

1、自學教材P80-81,結合彩圖及課件,思考教材P81討論題。

2、小組討論,交流“觀察與思考”中討論題

3、結合課件及彩圖歸納苔蘚植物主要特徵。

4、拓展反思:爲何根據苔蘚植物分辨方向和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學習任務三:掌握蕨類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徵

1、自學教材P81-82,歸納蕨類植物基本特徵

2、展示自學成果小組代表複述蕨類植物基本特徵

3、拓展反思:腎蕨爲何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長勢越來越差?

三、系統總結

四、診斷評價

1、與苔蘚植物相比,蕨類植物事應陸地生活的能力較強,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B、有莖、葉分化,能密集生長

C、根、莖、葉具有疏輸導組織D、葉片下面能產生大量孢子

2、紫菜是一種含有碘的藻類植物,生活環境是()

A、陸地B、森林C、江河D、海洋

3、將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種植以下四種植物的密集環境中,那種植物最先死亡()

A、藻類植物B、苔蘚植物C、蕨類植物D、種子植物

4、在樹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樹幹的一面長滿了苔蘚,而對面沒有。據此可判斷生長苔蘚的一面是()

A、南B、北C、東D、西

5、在潮溼的樹林裏發現一株植物,有根、有莖、有葉,葉背面有小隆起,這一植物屬於()

A、蕨類植物B、藻類植物C、種子植物D、苔蘚植物

6、燃燒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類植物遺體埋在地下形成()

A、蕨類植物B、苔蘚植物C、藻類植物D、松柏類植物

7、“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飛的《滿江紅》。生長在水田、池塘中的滿江紅屬於植物,是一種優良的

8、腎蕨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結果腎蕨長勢越來越差,分析這種情況的原因?

9、某地區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發電廠,長時間後,生長在該地的鱗葉蘚和尖葉提燈蘚將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爲什麼?

(五)課後反思(略)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在瞭解遺傳現象的基礎上,瞭解生物變異的現象及其普遍性。

2.通過對具體變異現象的分析,瞭解變異的類型以及不同類型的變異產生的原因,使學生對遺傳物質在生物的遺傳、變異中的作用有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同時,通過遺傳與變異的相互關係進行辯證觀點的教育。

3.瞭解變異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實踐意義。

重點、難點分析

1.遺傳的變異的原因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在“生物的遺傳”一節中,教材花了相當的篇幅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爲什麼會遺傳,決定遺傳的物質到底是什麼。所以,學生初步瞭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體在性狀遺傳中所起的作用。遺傳物質不僅與遺傳有關,同樣是生物變異的物質基礎,這一點應在本節教學中幫助學生認識到。遺傳物質的穩定性、連續性決定了生物的遺傳,而遺傳物質的可變性又使生物可以發生變異,而且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生物性狀的改變是可以傳遞給後代的。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實際例證向學生介紹環境因素對遺傳物質變化的影響,爲以後《生物的進化》和《生物與環境》兩章的學習打下基礎。

2.變異在農業中的應用是本小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很難接觸選種、育種工作,所以,對這方面的知識不易理解。教材介紹了有關選育種的三種途徑,人工選種、雜交育種以及輻射育種(人工誘變育種)。建議授課教師多舉例,特別是可能涉及到學生身邊生活的例證,從感性知識開始,去理解有關的育種選種知識和意義,並且瞭解不同育種、選種方法的特點。

此外,隨着生物技術的發展,利用基因工程培養新品種已經應用於農業育種工作,學生可能從各種媒體的介紹中接受過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夠理解。若有時間,教師也可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做些介紹,引起學生對科學新技術的興趣。

3.關於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的兩個實例。遺傳的變異的選用的例子是色盲遺傳。色盲遺傳爲伴性遺傳,教材中未涉及這一方面的內容,學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爲以人的上眼瞼單雙眼皮爲例進行分析比較合適。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

關於變異種類牛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視頻資源。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討論過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這節課我們首先從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開始我們新的問題的研究。

有一對夫婦,他們有兩個孩子。爸爸、媽媽的上眼瞼是雙眼皮。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爲雙眼皮,另一個孩子爲單眼皮。即雙眼皮的孩子繼承了父母雙親的性狀,這種現象叫做遺傳。另一個孩子的上眼瞼與雙親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遺傳?若是遺傳,爲什麼與父母的性狀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麼?

與遺傳現象伴隨存在的另一種生命現象就是變異。

二、課題:

第二節生物的變異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麼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爲變異。或生物在生殖過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爲遺傳。但是生物的後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後代在繼承親代特徵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爲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範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並沒有變爲其他生物。

提出問題:爲什麼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境的影響: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纔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於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裏,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於環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穫後分別種到田裏,它們的後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麼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後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後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爲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後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爲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爲什麼?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若環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後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製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爲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麼影響?

(三)變異對生物個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採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爲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爲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麼影響?

——前者有利於生存,後者不利於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爲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四)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境複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複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爲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下一章將繼續學習。

(五)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於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並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生產中。如春秋時代的《楚辭》中記載“馬母驢父,生子曰贏”,意思就是馬和驢的後代——騾子表現出極大的優勢。

人類在農業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3)爲培養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並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後進行選擇,選出有利於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來改變生物的基因從而改變生物的性狀創造新的生物。如將決定人的生長激素的基因、決定人的胰島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腸桿菌的細胞內,讓大腸桿菌發生變異,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長激素或者胰島素,造福於人類。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討論了什麼是變異,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產生的變異選育適合人類需要的新品種。科學的發展可以造福於人類,但若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也會帶來災難。所以,我們在創造新的生物品種和物種時必須慎重。

生物教學設計7

I、教學設計示例

一、第一章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l 致同學們

l 第一單元第一章認識生物

指導思想——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樹立整體性的生物學觀點

1、說出生物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通過觀察與交流活動,識別生物與非生物,列舉生物具有的特徵。

3、在教師指導下,嘗試調查身邊的生物,並完成調查報告。

4、初步形成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認識 “人與生物圈的關係 ”的觀點。

教學策略——主動參與、調查研究、合作學習

1、注意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影響。

2、利用調查表指導學生的調查活動。

3、使用小組活動評價表,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第一課時致同學們

關鍵: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瞭解當今生物科學研究與發展的社會價值及發展前景,對學生進行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教育。認識到具有生物科學素養是作爲一名公民必不可少的。 方案一

1.創設情景,閱讀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2.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

注意事項: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討論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並進行適當的啓發和總結。 方案二

1、閱讀與思考:拿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先讀一

讀這篇文字優美、內容豐富的文章。

2、觀察活動:教師上課前準備一些反應當代最新生物成就和主要問題的錄像,如雜交水稻、克隆羊、轉基因食品、人類基因組計劃、沙塵暴等,供學生觀看。

3、討論與交流:針對閱讀和錄象談談自已對“生物學研究、發展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認識。

第二課時第一章 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關鍵:通過觀察、對比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麼是生物。

方式一:

活動1.我們知道多少種生物?

要求:讓同學按照一定的次序,每人說出一種生物的名稱,最好不要重複。

記錄:看看在一定時間內能說出多少種生物。

活動2. 我們所說的'“生物”有什麼特徵?

要求:可以觀察對比書上的彩圖,並與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記錄:什麼生物。

方式二:討論與交流

教師準備一些較難區別的生物和非生物圖片,如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一棵冬季落葉的大樹,一棵已枯死的大樹;課後第一題中彈鋼琴的機器人以及正在生長的鐘乳石的圖片展示給學生,

讓學生討論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說出自已的理由。

第三課時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關鍵:通過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認識一些常見的生物,並觀察它們生活的環境;學習調查的一般方法。

準備:知道校園植物、動物的分佈、名稱,繪製校園植物分佈圖;根據對學生的初步瞭解完成分組,將各組調查範圍標在校園植物分佈圖上。

調查的基本步驟

明確目的要求

落實調查步驟

強調評價辦法及標準

學生進行調查並完成調查報告

交流、展示調查報告

二、第二章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指導思想——重視知識、訓練方法、提高能力、培養情感

1、通過本章學習能夠對生物圈、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生活對生物圈的影響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能夠主動學習。

3、在閱讀、觀察、分析資料、實驗探究、測量等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使每位學生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4、創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增強責任感和創新意識。

教學策略——主動參與、倡導探究、合作學習

1、創設問題情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的教學策略

2、思維訓練——改善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教學策略。(培養探究能力的核心)

3、小組合作學習——強調以經驗爲基礎進行學習的自主性,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的關係的教學策略。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第二章 第一節生物圈

關鍵: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的生存條件,資料分析活動的效果。

準備:學生參與調查校園生物的情況以及調查報告的撰寫,有關生物圈的知識,豐富的圖片等。

導入:在評價學生認識生物的特徵、參與調查身邊生物活動的情況後,利用問題“我們生活在哪兒?除了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生物外,生物還能在哪兒生活?”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將生物生活的範圍擴大到生物圈,強調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讓學生注意到人在生物圈這個“家”中的重要作用。

問題設計

在地球上,哪兒有生物生存?哪些地方生物不能生存?——解決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的範圍。

爲什麼在其它星球(月球)上沒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什麼?——解決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

地球形成時,就存在生物圈嗎?生物圈是如何滿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的?——激

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故事引入:尋找另一個人類生存的家園

一天,我看到這樣的新聞:有些河流由於被一種比病毒還小的生物所污染,使大量淡水生物死亡;人類過多地向大氣中排放工業廢氣,導致空氣質量越來越差;人們大量砍伐樹木,使得沙塵暴一次比一次大,一年比一年多。

我看了這些新聞報道心裏很着急。我想變成一架航天飛機,幫助人類找一個新的家園。果然,我變成了一架用鈦合金做的航天飛機。“我要飛進宇宙”,只聽見“嗖”的一聲,眼前馬上出現了一片星空。由於能源有限,所以我只能在太陽系內飛行。

這個小學生能不能找到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爲什麼?

第二、三課時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關鍵: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1、探究的過程 2、通過實驗完成探究 3、觀察記錄並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

準備:組織學生採集用於探究實驗的小動物;瞭解學生在採集中發現、提出的問題; 教師要採集足夠學生使用的小動物以及實驗用品;教師提前進行實驗,熟悉實驗的每個過程以及容易出現的問題。

導入:“生物在生物圈中分佈如此的廣泛,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它們有着適宜於自身生存的環境條件,這些條件對生物到底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介紹採集小動物的經歷,以及發現的問題。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裏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爲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爲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爲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爲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爲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學設想

筆者以爲,學習自然科學小記文,重在積累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理念和精神。托馬斯。劉易斯《作爲生物的社會》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必修⑤的第14課《作爲生物的社會》選自美國生物學家、醫學家的科學散文着作《細胞生命的禮讚》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閱讀此文,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啓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於通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繫,瞭解人類唯有尊重生物,借鑑生物社會羣體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禮讚》的內容,掌握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的區別和聯繫,從中歸納出主旨。(依據單元提示的知識要求及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依據自然科學論文的文體特點,學習其說明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尊重生物,熱愛生物的情感。(依據單元目標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信息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單元目標中,教材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筆者即據此設計重難點)。

四、教學方法:

自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在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課前準備(預習要求)

1、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決生字讀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內容,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結合所學生物知識,蒐集一些羣體生活的動物的資料,說說它們的社會行爲有哪些特徵。

六、教學思路:

(一)導入:

請問同學們,你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父母。)你們和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組成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單位叫什麼?(家。)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家,每個家庭成員有分工,有合作:父親工作、母親做家務,孩子讀書……共同組建起一個家庭,這是我們人類社會進行小家庭生活時的一個慣有模式,我們人類都有家,那麼生物社會有沒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們之間又有哪些社會行爲,進行了哪些分工協作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通過《作爲生物的社會》的學習,走進生物社會,瞭解一些小動物家庭的分工和社會行爲。

(引導學生走進人類社會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個世界——————生物社會,激發學生思索人與生物的聯繫,喚起學生對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換位思考

1、提問: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裏,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裏,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組合作探究

假設你們是一羣螞蟻、一羣蜜蜂、一羣鯡魚或粘菌細胞,爲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讀課文,試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複述你們的生活。(將學生分爲四組:螞蟻組、蜜蜂組、鯡魚組和粘菌細胞組,各組分別思考自己應當進行的社會行爲,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後,從文中歸納出答案)

各小組選出幾位代表回答,教師總結答案: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着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信息。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羣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課內帶動課外。

請學生補充一些其它營羣體生活的生物的社會活動及其特徵。如:狒羣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級秩序,首領具有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權利,可以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同時負起指揮和保衛狒羣的義務。

大雁在集體出動進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並通過不同的鳴叫聲發出信號;

看守羊羣時只需看好威猛的羊頭,羊隊會自動追隨首領而不會丟失;

雞的首領是一隻漂亮的大公雞……

(四)探究主旨

提問:這些生動的事例說明作者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

提問: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明確: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爲,它們進行羣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啓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提問:既然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對待生物社會呢?

明確:二者是互相比照,並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對生物行爲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爲了證明其它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爲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聰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使人類的行爲方式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是需要聯合,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生物教學設計10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我想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我今天的說課,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學,它是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單元,我們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而這個生機勃勃的生物圈主導者是:生物。把“認識生物”作爲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徵”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學的第一單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節,可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生物學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因爲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並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才能爲以後生物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教材內容的按排也獨具特色,首先,通過簡單明瞭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點,符合初一新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徵都配有學生耳熟能詳的相關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參分析,以及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辯認具體事例,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同時提高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的各種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

作爲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說教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察法,同桌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教學法。在這些教學法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與同學一起共同理解了什麼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也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

三、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多媒體課件呈現《超震撼----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導致了自己生存家園的毀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體課件呈現本校園景色,老師敘說,我們美麗的校園,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怎樣來區分生物圈中生物與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生物的特徵。

設計意圖:對剛入學的.初一新生來說,把自己校園當成情景引入課堂,使他們感到非常的親切,同時讓同學們感知到,生物學離我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裏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事物說起,學生容易從腦海中提出生活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校園的生物有:人、樹、鳥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塊等,並根據這些豐富的表像推導總結得出:像人、鳥、樹這樣有生命的物體就是生物。並且這些問題是在與同桌討論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解決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結論: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三)生物特徵的學習

1、創設情境,激起疑問

通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教室裏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以教室裏的學生和課桌爲例)

設計意圖:學生和課桌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學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學生是生物,課桌是非生物。但是讓他們找出區別,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人會動而桌子不會動。爲此我又列出一組圖片讓學生分析。所以此環節把學生帶入疑惑之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過渡語:你若要準確地判斷桌子是不是生物?還得進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明瞭的過渡語,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徵這知識點的學習。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點

學生根據老師以及學生自己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生物實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圖,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討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爲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學過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等基本特徵,不知不覺地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像,獲取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爲進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打下伏筆。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1)假如某地區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個患者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該怎樣對該患者進行診斷?

(2)在東南亞某地區,突然發現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懷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