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籬笆那邊》教學設計

《籬笆那邊》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自讀導言]

《籬笆那邊》教學設計

理解本詩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體內容及詩歌蘊含的深刻寓意

擴展閱讀:賞析芒克的詩《陽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詩中蘊含的深刻寓意。

[解說]

這是一首蘊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詩,理解詩歌的寓意是學習本詩的重點,也是難點。.

[自讀程序]

總體把握,理清思路

討論:這首詩是從哪幾個層面上來闡述哲理的。

明確:兩個。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顧忌,另一個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會爬過籬笆去摘草莓。

研讀全詩,討論以下問題:

詩中的草莓指代什麼。

明確:草莓指代世間美好的事物。思考這一問題應從草莓的特點入手。草莓色澤鮮豔,圓潤可愛,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們都喜愛的一種水果。

2.“我”想不想爬過籬笆?爲什麼?

明確:想。因爲那兒“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過?爲什麼?

明確:能。因爲“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

那麼,“我”願不願爬過?爲什麼?

明確:不願。因爲“髒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

5.討論:上帝又指代什麼?

明確:上帝號令一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權威的代表,又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種種清規戒律。思考這一問題應從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過”、“能爬過”卻又因爲怕髒了圍裙捱上帝的罵而不願爬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明確:“想爬過”“能爬過”,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願望和能力,而怕髒了圍裙捱罵則說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有種種顧慮,擔心會遭受責備。歸根到底,這一切是“上帝”的行爲約束、思想禁錮造成的。

聯繫實際示例:

孩子本是純真無邪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其中蘊藏着多少創造的萌芽啊。但我們現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許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規的行爲,用很多清規戒律來束縛他們的思想,壓制他們的個性,從而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解說]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並非唯一的標準的答案。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討論,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應加以肯定,答案不強求一致。

詩人爲什麼說“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會爬過去“?

明確:孩子是純真無邪的,孩子對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嚮往與追求。“上帝”如果拋開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拋開了一切清規戒律,恢復其純真無邪的本性,他一定也會爬過去追求世間美好的事物。

作者安排“上帝”這個形象有什麼深刻的寓意?

明確: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權威的代表,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是別人思想的禁錮者;其實“上帝”又何嘗不是被禁錮者呢?只要他願意並且有決心拋開一切束縛,重新撿拾起純真,他也會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東西。

[解說]這一層次的理解是這首詩的深刻之處,學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錮者這一點,教者要作適當的提示。

小結:集哲學和文學於一身,融理性和感情爲一體,這是哲理詩的顯著特點。而哲理詩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訓示式的說教,而在於悟性的啓迪,學習時應由詩的表層意象入手,展開聯想,逐層深入,最終觸及主旨,才能理解詩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詩總會給讀者留下思索的空間,留下某種不確定性,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自己的理解來拓展詩歌的藝術空間。

[擴展閱讀]

欣賞芒克的詩《陽光中的向日葵》。從詩中的形象描繪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內容及詩中蘊含的深刻寓意。

明確:向日葵指代的是自我意識覺醒後與命運不屈抗爭的人們。第一詩節側重描繪向日葵抗爭的神態。第二詩節着力揭示了向日葵抗爭的意義或價值,向日葵一旦與它所依附的太陽抗爭,則會改變其被支配的命運。第三詩節揭示了向日葵與命運抗爭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向日葵的抗爭是帶血的抗爭,是以自己的整個生命與命運的抗爭,慘烈而悲壯。

這是一株不甘臣服的向日葵,儘管它曾經憑藉太陽的能量,獲得了自己依附的價值,但它最終要以頑強的抗爭精神擺脫太陽對它的壓制,從而獲得自己獨立的存在價值。這一形象喻示着人們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一向承受着歷史慘重摺磨的人最終會以抗爭的方式去肯定自我的存在價值。

這首詩的寓意是,要獲得獨立的自我價值,必須與命運抗爭,哪怕付出慘重的代價。

[附錄]

陽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嗎

你看到陽光中的向日葵了嗎

你看它,它沒有低下頭

而是把頭轉向身後

就好象是爲了一口咬斷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牽在太陽手中的繩索

你看到它了嗎

你看到那顆昂着頭

怒視着太陽的向日葵了嗎

它的頭幾乎已把太陽遮住

它的頭即使是在太陽被遮住的時候

也依然在閃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會發現

它腳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會捏出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