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13篇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13篇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是一節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剪紙,教學難度適中,主要讓學生了解剪紙這門傳統的技藝,掌握簡單的剪紙技巧,通過欣賞優秀的剪紙作品讓學生感受古今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培養民族自豪感。同時,讓同學親自動手,嘗試剪紙,激發學生對剪紙的興趣。課堂上,結合學生的興趣、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現狀和他們創作情緒,我爲他們提供了蝴蝶、小魚等學生喜聞樂見素材,供學生創作。

本節課的設計亮點是:在教學中,我以“引、學、做、評、賞”爲活動主線,通過欣賞激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培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在學習探究剪紙作品的製作過程,培養學生感知事物、自主探究的能力。並在小組合作研究中提高觀察能力、協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創意剪紙活動則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剪紙製作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在評價和欣賞環節,我採用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的個人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成爲學生學會實踐、學會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整個活動設計思路清晰,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反思這次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後我會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與學生一起對這一活動主題進行再研究,創造出更多創意作品。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2

“語文綜合性學習”通過一個個項目來展開,側重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語文素養,而不是通過獲取最後的結論來掌握語文知識。因此在評價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時,應把着力點放在過程上。

一看項目確立和內容設計是否具有學習價值和可探索性。

二看其資源利用是否具有最優性,如“關於爬山虎腳的研究”,可供選擇的資料很多,介紹爬山虎生長特點的,介紹爬山虎觀賞價值的,等等,學生是否能選出最優的資料進行參考,也應作爲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的一個指標。

三看學習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即看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策略是否科學,如學生研究瀑布詩,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現代詩的《瀑布》對比起來分析,就應該充分肯定。

四看學生學習實踐是否具有全員參與性和全程體驗性,即看是否人人蔘與到語文學習中,個個都經歷了實踐、領悟、探索和創新的全過程。

五看學習結果是否具有深刻性和廣闊性,也就是說,學生所提出的見解有沒有一定的深度,看問題是否全面,是否有獨到之處,所形成的'學習成果怎樣。

六看學生提出的見解是否符合人類的基本道義和規範,如果所說的內容有違人類的基本道義,思想不健康,應予以正確引導。

七看學習效率是否高,可從綜合性學習的時間,所花的精力去分析。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3

本次“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活動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工具性的特點。學生以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方式蒐集信息,整理資料,實地採訪,進行思考與探究,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培養了語文交際能力。同時,通過生動豐富的資料,使學生更深刻、更理性的認識了母愛,並以實際行動回報母愛。然而,活動中也反映了一些問題。一是單親孩子和留守孩子問題。他們缺少對人間溫情的深刻體驗,因而在活動中不是太積極,雖將他們特意分成一組,但效果還是不太好。教師在生活中學習中應多給他們以關懷與鼓勵。

二是農村學生能接觸到的文化資源貧乏,蒐集資料工作難度大。一些學生家庭條件較好,父母有一定文化、一定修養還可以爲孩子提供一些支持;而據學生反映,大多數家長文化條件有限,對提供一些文化方面的'資料無能爲力,對於學生的採訪也表現的不夠熱心。然而,許多學生還是克服了困難,基本上完成了小組分給的任務。雖然艱難,但鍛鍊了學生,增長了才幹。針對這一類情況,我們應該多開展這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實踐活動,從而爲學生的發展和終身的學習打下基礎。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4

一、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綜合性學習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且操作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老師們在畏難心理的導控下比較不願選擇這種課題。其實探究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獵奇則是學生的天性。老師們只要能提出對學生構成困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且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和慾望。並且在探究合作中,老師和學生加強交流,學生和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體驗獲取知識後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又會進一步激勵學生去獲取更多更深的知識,引發更強的求知慾望,如此循環不已,自我激勵,學生就有了永不衰竭的學習動力。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真正投入進去的話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二、主題閱讀活動的開展值得肯定和推廣。本次探究的.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學生每個月的主題閱讀活動。因爲學生的世界很小,因爲他們涉世未深,學生的世界很大,因爲他們將面臨整個世界。所以主題閱讀的開展有利於學生豐富人生閱歷,拓寬知識面和眼界。但是,真正要把這種活動更有效的開展下去,還需要老師們的努力。老師除了給學生確立主題外,還應該組織學生閱讀交流,討論總結,並指導學生寫閱讀體會。且一定要貫徹始終,這一點非常重要。更重要的一點是初一年學生就應該開展閱讀活動,這樣更加能立竿見影。

三、應更加註意培養學生的情商。語文的三維目標中有一點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課是非常注重情感體驗的,但要在課堂上真正引導學生感悟,又是語文課的一大誤區。因爲很多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沒有真正落實這一點,沒能適時適地的加以引導,讓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感悟和表達交流。所以學生比較缺乏多樣的情感體驗。本次教學過程當中,老師爲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在這一環節的設置上也沒有騰出多一點的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暢談中去深入領悟“親情”,這是不足的。

總之,綜合性學習這種探究課程最能體現集體的協作精神,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這一次的展示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它不但是學生集體合作的展示,也是我們語文組共同智慧的結晶,雖然這節課還存在諸多不足,但這節課的課前課後最值的收藏的是一中合作、互助、支持和關懷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我們最應該傳承的。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5

1、學生往往不重視綜合性學習。考試幾乎不考。"考什麼學什麼"的思想,在學生心目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上課紙上談兵,學生動不起來、走不出去,學生沒幹勁、不感興趣,這樣以來,綜合性學習就形同虛設,即使學了,也只是擺擺花架子。

2、教師對綜合性學生的研究和學習不夠深入,對其內涵理解不夠透徹,即使指導,也是缺乏協調與配合,往往單槍匹馬,沒有形成有效合力,其次是教師的工作量大,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其次是缺乏課時上的保證。綜合性學習的順利完成,僅僅課堂45分鐘是不行的,需要課外時間的'補充。

3、綜合性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如信息技術設備、圖書資料、良好的人文環境,還有走出校門開展活動所需要的經費等嚴重困擾着農村學校。不要說綜合性學習必須的信息技術設備、常用的圖書資料,就連最基本的教學設施都難以保證,又怎麼可能提供條件開展綜合性學習呢。

4、目前,大多數教師屬於“知識傳授型”,一旦離開教科書,便變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力不從心。可以說,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主導性未能真正發揮出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6

小學生活令人難忘,六年來,學生從天真爛漫的幼兒成長爲身心健壯的少年,這既是學生自己努力的結果,也浸透着學校、老師的心血。這六年是學生在人生道路上開始起步而永遠難忘的歲月。在即將畢業的時候,以“難忘小學生活”爲主題開展一系列綜合性活動,把師生情、同學情以及對母校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並且永久珍藏,成爲美好的回憶,是師生共同的需求。

我根據教材上的活動建議和班級實際情況,開展了爲期半個月的綜合實踐活動,同學們共同製作了兩本“班級紀念冊”,紀念冊裏融“集體榮譽”“同學情深”“師恩難忘”“我愛我家”四個欄目,在“集體榮譽”欄目裏,學生蒐集了六年來班級的獎狀和同學參加各種賽事獲得的榮譽;“同學情深”欄目裏有“最難忘的一件事”,用習作形式記錄自己的成長曆程,有六年來同學們的合影,並加上了標題,記錄自己成長的點滴;擅長畫畫的爲同學畫像後寫下了心裏話,記錄下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師恩難忘”欄目裏不僅有六年來老師對同學們的口頭評語、書面評語等,而且有老師和同學們的合影,表達了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愛我家”這個欄目,孩子們更是別出心裁,通過搜尋學校幾年來每個角落的點滴變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來記錄見證他們成長足跡的'母校,表達對母校深深的愛。

今天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度過的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同學們把自己六年來成長的點滴進步用紀念冊、習作集等形式進行了展示,看着同學們成長的足跡,老師倍感欣慰,於是在他們的展示臺前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親愛的孩子們,校園滿溢書香,喜悅在我們心頭盡情盪漾。歲月悠悠,時間悄悄走過,六年小學時光這本書,被我們輕輕翻過,在不經意間,已留下串串足跡,今天就讓我們把在六年時光裏採擷的文化長河的粒粒珠璣,摘下的童年生活裏的朵朵美麗鮮花,串成花束,編成心中的繽紛宇宙,繪就心中七彩的陽光,雖然筆觸還很稚嫩,但悠悠書香,點點墨趣,會讓我們與書爲友,天長地久。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7

當我們開始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學生已經在小學學習了四年。“語文綜合性學習”一切均是從語文學科目標、特點和性質出發來進行的。正如“語文課標”所建議的那樣“主要體現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時間活動的緊密結合。”我班根據教材上的活動建議和班級實際情況,以製作“成長紀念冊”爲軸心,以“師恩難忘”爲切入口,教材引路,將課內外學習和生活融會貫通,開展了爲期半個月的綜合實踐活動,同學們共同製作了兩本“班級紀念冊”,紀念冊裏融“集體榮譽”“同學情深”“師恩難忘”“我愛我家”四個欄目,在“集體榮譽”欄目裏,學生蒐集了四年來班級的獎狀和同學們參加各種賽事獲得的榮譽;“同學情深”欄目裏有“最難忘的人和事”,用習作形式記錄自己的成長曆程,有幾年來同學們的合影,並加上了標題,記錄自己成長的點滴;擅長畫畫的爲同學畫像後寫下了心裏話,記錄下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師恩難忘”欄目裏有回憶自己最喜愛的老師選擇最感動的一件事學成的記敘文;有給老師的一封信;有給老師的建議等而且有老師和同學們的合影,表達了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愛我家”這個欄目,孩子們通過搜尋學校幾年來每個點滴變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來記錄見證他們成長足跡的母校,表達對母校深深的愛。

整個活動學生在說一說、寫一寫、做一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對母校、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學生的作品也算精彩。

從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最不足的是,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雖有分組,但是後進生有濫竽充數的現象;有些學生雖有大量的一手資料,但平時不怎麼表現自己,在課堂中有點茫然,不知所措,導致質量不佳;有的在明確說話範圍的環節處理得不夠果斷,有點拖泥帶水,結果是學生的思路沒有得到開拓,沒有緊扣“成長足跡”這個主題展開思索。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沒有等到有效的訓練,很多學生說話不完整,聲音小,口齒不清。

今後要儘可能地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開放學習的環境。抓好策劃、活動、交流、評價等幾個環節,使綜合性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8

鑑於綜合性學習的答案不統一,又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直接體現,對於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這節課我採用了學案式教學,並且放手給學生去主持,我擔任的是“顧問”一職。

這節課上學生的表現不錯,積極性很高,並且答案組織的很嚴密,不乏文采。我想這是源於這節課的題目很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在題目設計上,我緊扣考試說明,貼近社會熱點,學生實際,就留守兒童、網絡問題、陽光體育鍛煉、家庭教育、畢業贈言等設計成題目,讓學生能有的放矢,既訓練了題目,又讓學生受到了情感教育,我認爲這正是語文課程的`性質的最好體現。其實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就看誰能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自己的語文素養在生活中點燃自己心靈的語文火炬,照亮生活,照亮心靈!

再今後的類似訓練中還應進一步加強題目的科學性,以及答案的規範性,進一步增加課堂容量。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9

1、學習中華“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內涵與現實意義。

2、合作探究學習“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樣化的思想內涵。

3、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個人、家庭和諧,構建和諧環境。

一、導入新課

中國曆來有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和顏悅色、和藹可親、和氣生財、和和美美、琴瑟和諧、家和萬事興、人和百業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語。同學們發現沒有,在這些含義豐富的詞語中都包含了一個“和”字,“和”到底是什麼?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爲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賦予了怎樣的含義?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談談“以和爲貴”!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探“和”之義(說故事)

1、“和”故事接力賽。

教師先引入故事,鼓勵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故事也大聲分享出來。

師:《羅威飼犢》

漢代有個人叫羅威,鄰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莊稼,他和鄰居交涉,鄰居不予理睬。羅威並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想,問題的焦點在牛,就從牛身上去尋找解決矛盾的途徑吧。於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牀去打青草,然後悄無聲息地堆放在鄰居家的牛圈前。牛一聞到鮮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來,吃飽了就睡覺,再也不去吃莊稼了。鄰居每天起來,總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頗感納悶,經觀察,知是羅威所爲,頓覺愧疚,從此對牛嚴加看管。“羅威飼犢”的故事也就傳爲美談。

師:老師講的故事就是《羅威飼犢》,那我們“下一棒”誰來講呢?

生:《司馬徽讓豬》

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是東漢末年一位善於識拔人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爲司馬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爲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過了幾天,鄰人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還讚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生:《楊翥(zhù)賣驢》(具體故事內容見電子資源)

生:《於令儀寬偷》(具體故事內容見電子資源)

師:同學們一起分享了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諧也是中華文化一直追求的。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個觀點極具現實價值: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平衡和諧,“以和爲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

小結:從哲學意義上講,“和”是和諧,是統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麼,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爲我們指明瞭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複別人。只有在大目標不衝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

2、由“和”故事聯想到現在我們所提的“和”文化。

明確:“和”文化也是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的內涵爲理論基礎的文化體系,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只有在和諧文化的引導下,才能創造出和諧的政治與和諧的經濟;只有用和諧文化培養出來的人,才能自覺地去創建和諧社會。

目標導學二:尋“和”之用(談看法)

戰國時有“將相和”的美談,清朝康熙年間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爲貴”的故事層出不窮,和和睦睦是我們社會和諧的追求,請你就這些故事談談你對“和”的社會意義的理解。

明確:“和”的思想,在我們生活當中多用於調和人際關係,解決各種糾紛,大到國家安全問題,小到校園學生之間的摩擦,林林總總,歸結爲一句俗語,即“和爲貴”。“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氣”等義,不管是“將相和”,還是“六尺巷”,對我們爲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啓發意義。

目標導學三:爲“和”宣傳(擬標語)

“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這首打油詩,可以看作一則詮釋“和爲貴”的精彩標語,我們平時也會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標語,標語對宣傳主張、倡導行爲、製造氛圍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們一起探討研究了“和”文化,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創作幾條以“和”爲主題的宣傳標語。

明確:①和爲貴,善爲本,誠爲先②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③和以處衆,平以養心,獨以思己④居家貴和睦,近鄰勝遠親⑤和諧使宇宙運轉不停⑥如果你不同意別人的說法,至少不要和他人爭執⑦促進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惡⑧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之上⑨機器的摩擦耗費成本,人際的摩擦損耗心靈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課前讓學生做了預習,並將全班同學分成了若干學習小組,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交流,這符合我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

不足之處在活動中,關於學生參與度及參與效果等問題,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10

以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人才觀、社會發展觀爲出發點,《語文課程標》(實驗稿)和與之相應的實驗教材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上都做了重要的調整,其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提出與設置是一個最大的亮點,但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師和學生來說這切實是一個難點,筆者就近三年來組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作一點淺談與反思。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及特徵

語文綜合性學習首次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但對其內涵未作確切界定,以下三種觀點較有代表性。 觀點之一:“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爲學習方式,以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溝通,書本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語文實踐活動爲主體活動,體現聽說讀寫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協調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韋健《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綜合性學習”》)。

觀點之二:“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課程的整合爲基點,加強語文與其他課程的聯繫,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鄭國民、馮偉光、沈幗威《語文綜合性性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基本特徵》)。

觀點之三:“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爲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繫,它以問題爲中心,以活動爲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性的發展。”(郭根福《試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

鑑於以上說法,我認爲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中一種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它以語文學科爲基點,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有機地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際、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綜合地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有:第一是學際性。即把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溝通。例如《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綜合性學習活動“黃河,母親河”的設計,以文學爲基礎,融入了歷史學、地理學、生態學的學科知識,以複數的知識開展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是實踐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如“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間採風去”等活動的開展,能溝通學生同大自然、社會生活的聯繫,加強課堂內外的聯繫,密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係。同時可以在實踐中獲得獨特的個人感受,從而不斷認識自我和社會,發現自我,獲得成功感,增強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此次課改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誌着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蒐集、整理、分析,與同伴交流合作,學會表明觀點,改變過去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做到會學習,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農村初級中學現狀

我國幅原遼闊、人口衆多,各地差異較大。雲南是西部較爲貧困的地區,教育發展相對滯後,基礎教育相當薄弱。首先是硬件設施嚴重不足。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更注重實踐性,而我們農村中學在這一方面的確存在不容忽視的困難。例如我們臨滄市臨翔區共有人口27萬多,其中農村人口約佔70%。農村家庭經濟收入均不到500元,生活比較貧困。轄區內共有中學24所,其中農村中學18所,佔75%;有10所地處高寒山區,18所農村中學中沒有一所有圖書室、閱覽室,只有簡易的圖書保管室,生均佔有圖書不到10冊,圖書陳舊,多是餘留的舊課本、舊教輔、舊期刊;有17所沒有多媒體電教室;有16所中學沒有計算機室。由於諸多原因,政府對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每學期生均投入不到20元,廣大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教學手段嚴重滯後,城鄉差別嚴重,教育不公平現象非常突出。

其次是學生整體素質偏低。由於“普九”取消了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初中學生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語文能力整體下滑,識字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令人堪憂,許多初中學生的作文錯別字特多,部分同學寫不出一段像樣的話,有的同學甚至讀一段文章都磕磕碰碰,讓他們討論問題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不知道說什麼,怎麼說。因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很難開展,或者說只能在較低層次上開展。

再次是教師素質有待提高。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提出了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 三維目標,要在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實現這些目標,無疑對語文教師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爲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有相當的文學素養,對語文知識要能較全面地把握,要有豐富的情感,對教材的剖析要做到遊刃有餘,能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可在現實中,能達到這個標準的教師爲數不多,相當一部分教師語文功底差,知識面狹窄,上課缺少激情,有的教師甚至範讀課文也或結結巴巴,或讀錯字音,基礎性、常識性的知識也會出現錯誤,語文教師的素質確實需要提高。

在衆多困難下,我們許多教師發出疑問,實驗課該怎樣上?特別是語文綜合實踐課應該怎樣上?怎樣才能做到對傳統的東西合理揚棄?課堂上教師的講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這個“度”應如何把握?等等,對此我是這樣做的。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實踐

實踐一:立足當地,充分開發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邊的人和事。

語文綜合性學習由於組織難度大,學習資源短缺,因而我認爲應該多從學生身邊能感觸到的人和事出發,本着讓學習感興趣的原則來開展教學。如八年級下冊設置了“到民間採風去”這個綜合性學習活動,這個活動命題大、範圍廣,如果泛泛讓學生去做可能效果不佳。我根據本鄉傣、漢雜居的特點,把本次活動的主題確定爲“探究傣族的民情風俗”,並將學生分成幾個組,分別調查訪問傣族的信仰、禁忌、婚嫁、節日、民歌、傳說。經過近一週的走訪,結果顯示,學生對傣族的認識不僅僅只停留在潑水節上,而且對傣族的文化、風俗有了較深入廣泛的瞭解。班裏一位傣族同學這樣對我說:“老師,這次活動使我真正瞭解我們傣族,學到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又如另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動涉及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寫好遊記,能介紹家鄉,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天天生活在大山中的學生,對於山他們並沒有什麼鮮新感,加之本地也沒有什麼名勝古蹟,要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的確存在很多困難。那麼怎樣開展才能實現活動目的?要讓我們農村學生做到行萬里路,暢遊天下是不現實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利用週末的時間帶着同學到靈山寺(這是我們當地人認爲的名勝地了),讓同學學會用“眼”用“心”去觀察,並現場作文。那些過去在同學眼裏不值一寫的風景,今天全在他們筆下生輝,那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磐石、碧水、樓亭,全充滿了靈性。作文寫得格外的細緻而真實。

實踐二:融會各學科、拓展教材,培養綜合能力。 發達城市初中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可以通過圖書館、網絡查閱大量資料和信息,但農村學生沒有這樣的條件。於是我結合農村實際,充分利用好學生手中的教材,以及我力所能及找到的報刊、資料等來整合和拓展學生的知識。例如開展“黃河,母親河”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我先讓學生翻閱了歷史、地理教科書,結合學生實際與同學一起設計活動方案:(一)黃河概況,(二)列舉黃河流域的文明化遺址和歷史故事,(三)黃河爲什麼斷流了?(四)歌頌黃河的詩文和音樂。這些內容基本上是學生能找到的。這樣開展學習,既促進了學科的相互聯繫,又不會讓學生覺得學習查閱無處下手,產生厭學情緒。另外我一直收集學校訂的《雲南日報》、《臨滄報》、《瀾滄江晚報》,還請朋友收集《雲南法制報》等報刊雜誌,每週抽一節課讓學生閱讀,這樣學生能瞭解到本地區, 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讀後讓學生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談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並在班上交流。交流形式有時口頭交流,有時書面交流(寫成日記)。用這種形式開展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文學習,拓展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還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同時使學生閱讀及寫作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培養。

實踐三:啓迪心靈,體驗真情。

在農村,家長更多的時間忙於生計,很少與孩子交流,對孩子的關愛城鎮家庭相比要少一些,以至農村學生情感貧乏,寫親情的作文像一個模子倒出來似的。所以我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時,特別注意挖掘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這就是我”時,我不僅把口頭作文訓練(自我介紹)作爲活動的一部分,還讓學生展現他們的特長、興趣愛好,思考怎樣與同學和諧共處,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長,體悟生命的價值。讓他們明白我們要珍愛生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又如組織“我愛我家”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我選“老照片的故事”展開學習。一位女生給大家講述她8歲時與父親的一張合影,這是她父親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許多同學邊聽邊流下了眼淚。就是因爲她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是自己所熟悉的,動了真情實感才如此感人。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懂得了只要我們細心體會,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處不在的,懂得了理解父母、體驗關愛。在後來組織的“母親的頌歌”一次活動中,學生交流的作文比過去生動了許多,事例更豐富了,情感更真實了。

四、幾點思考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學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出了目標和要求。新的實驗教材每學期設計了三大三小六次綜合性學習,可我們農村中學很難達到課標和教材的學習要求,但也並非如有的人所講“無法開展綜合性學習”。那麼,農村學校如何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呢?我認爲問題的關鍵還得看教師。

首先教師要全新的課程意識,能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開發有利的學習資源。雖然我們地處經濟文化落後的偏遠山區,但農村也有農村的特點和優勢。當地的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等等,都是有益的學習資源。當然,我們不能把學習資源等同於各種資料,而要從本地實際出發,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去挖掘素材,組織活動,別總盯着那本教材。教材雖是一座通向彼岸的橋樑,但我們要創造性的去用它、豐富它,別把它當作金科玉律來死搬硬套。

第二,先進的教學手段雖能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但沒有它我們仍要開展教學。沒有精美的圖片我們可讓學生自己畫;沒有豐富的資料,教師可力所能及地提供和讓學生把各自的資料集中起來,相互傳閱,達到資源共享。

第三,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語文的重要途徑。聽說讀寫、口語交際能力是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也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目標。如果把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只是定位在提高寫作能力上,這是不全面的,三維目標缺一不可。

第四,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農村學校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不要貪大。俗話說貪多嚼不爛。重要的是選準切入點,定好學習方案。且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評價以激勵爲主,方法手段要多樣。

第五,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當好導師,教師對活動要收放有度,學生能自己去探究的決不要包辦,但如果一味放手活動也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六,教學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不單是一個執行者,更要是一個決策者,教師需要創造出特有的班級氣氛和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教學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要勇於開拓、大膽創新、營造平等、和諧、安全、愉快的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提高“綜合學習”的效果。

第七,語文教師要結合本班實際,設計好每一次“綜合性學習”課,力求體現一種藝術性和個性完美的結合。

第八,語文教師必須關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體育的發展,具有新時代的人文精神,具有多種智能和管理能力結構,指導學生在包羅萬象的信息面前學會選擇信息。要學習並能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技巧靈活而巧妙,教學手段現代化而優化,具有信息技術與學科科學整合的能力,從而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第九,人是在不斷的反思中進步的,因此語文教師應做到一課一反思,記下課堂發生的事件,並和其他教師交流,肯定成績、克服不足、共同提高。

第十,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與複雜性,而且越來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應變通則。因此,教師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養、淵博的知識、善於研究不斷提煉、終身學習,將學校視爲自己學習的場所,通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不斷地對自身在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解決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真正達到“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是一條不斷流動的小溪”。

總而言之,農村中學由於學生水平低,教師素質不高,教學硬件奇缺等原因,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與發達城市相比,在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存在較大的差距。當然我們要克服困難,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探索出一個適應本地區、本校學生實際的語文結合性學習的有效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當然,我們更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參考資料:

① 韋健.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綜合性學習”

② 鄭國民,馮偉光,沈幗威.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基本特徵.語文建設.20xx,4.

③ 郭根福.試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課程 "教材 "教法. 20xx,3.

④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課程中的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十分重視綜合性學習,在不同的學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第二學段每冊教科書安排了兩次綜合性學習,內容既有學科內的像“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也有跨學科的像“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保護綠色家園”“走進大自然”。第二學段綜合性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課外活動,課內展示。進入第三學段,每冊除繼續安排一次以課外爲主的綜合性學習外,出現了整組集中的、課內外一體的綜合性學習。五年級上冊《遨遊漢字王國》就是這樣的一個教學單元。

翻開這一組,我們會發現它的編排方式與其他各組截然不同,也與近幾十年來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的面貌迥然而異。它不再以課文爲主體安排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而是分成“有趣的漢字”和“我愛你,漢字”兩大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希望學生按照這些建議開展綜合性學習。“閱讀材料”是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的,但開展活動的材料不限於此,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去搜集,教師也可以作補充。這在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編寫上是一種突破。小學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從各地教師的自發性嘗試,進入了國家課程的規範性實施;從以課外開展活動爲主,進入課堂教學的領域,怎樣進行綜合性學習成了我們急需探討的課題。本文試以《遨遊漢字王國》爲例,談談怎樣實施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

凸現三個特徵

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同於一般的課堂教學,我們首先要把握它的特徵。我以爲,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應當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活動化

“活動”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學科領域裏有着不同的含義。教學論中的“活動”,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的,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爲基礎,以主動探索活動對象爲特徵,以實現學生綜合發展爲目的的主體實踐。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爲:“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爲強烈”,“對一個可能使他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動,他將感到一種本能的衝動,因爲這正是使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人的認識不可能單獨起源於主體,也不可能單獨起源於客體,只能來源於兩者的相互作用,即主體對客體的活動。現代教育十分重視採用活動的形式進行教學,主張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養成良好品格。

兒童具有好“動”的天性。綜合性學習可以發揮兒童好動的特點,把活動和學習結合起來,讓活動成爲學習的過程。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不是採用語文課堂教學常見的講、聽、讀、練的方式,而是通過猜字謎,蒐集利用漢字諧音特點的文字材料(如歇後語、詩詞、對聯),調查街頭錯別字,舉辦書法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漢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對祖國文字的感情。這種“活動”是學生喜愛的,有的本身就是遊戲;活動中提倡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獲取知識解決問題,不是隻讀書本上已有的結論;在活動中每個學生親歷和體驗,而不是隻聽老師和同學的講解。拿“調查街頭錯別字”來說,它的“課堂”首先是在街頭,學生必須自己去尋找和發現廣告、招牌上的錯別字,有的字學生自己也拿不準,需要去查字典或請教家長、老師,然後才能統計數據,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建議。學生還要通過走訪、打電話、寫信等方式,向商店或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我們的意見。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需要綜合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聽說讀寫能力也能得到整體發展。對長期以來習慣於在課堂裏聽講、回答問題、做練習的學生來說,活動化的綜合性學習無疑是令人興奮的,對教師來說也是富有挑戰性的.嘗試。

(二)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這是綜合性學習與普通單元教學上另一個重要的區別。在《遨遊漢字王國》中,教材的提示是:“我們可以自由組成小組,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瞭解漢字……活動結束以後,我們可以用多種方式展示活動的成果。”

我們可以看出,教材十分強調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的自主性。

《遨遊漢字王國》是任務驅動型的綜合性學習。儘管教材規定了活動的任務和範圍,教師也要安排佈置活動,但學生必須通過自覺主動的活動才能完成任務。具體的活動方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學生自己決定的。這組教材中,“有趣的漢字”板塊建議開展猜字謎等3項活動,“我愛你,漢字”板塊建議開展社會用字調查等4項活動,限於教學時間和當地的教育資源,不可能每個小組全部都去做。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小組同學一起商量在每個板塊中選擇一兩項去做,以及怎樣開展,用什麼形式呈現學習的成果等,都由小組同學自主決定。“自主性”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根據實際條件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出恰當的選擇。學會選擇,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都是極爲重要的綜合能力,我們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鍛鍊。

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必須注意自己角色的轉變——我們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是參謀、顧問和諮詢人員。教師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規定學生必須做什麼和怎樣做,用信息誘導而不是以指令來約束學生。比如蒐集書法作品,老師可以介紹我們學校哪幾位老師的書法特別好,最近學校裏有些同學的書法作品得了獎等等,至於怎樣蒐集就由學生自己去想辦法;教師可以把當地正在舉行的書法展介紹給學生,他們利用休息日去參觀,再仿照舉辦班級書法展等。

(三)探究型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是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但它也遵循這個規律。要是我們進一步思考,在教學活動中,“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過程,前一個“實踐”和後一個“實踐”有什麼不同?對促進學生的發展來說,哪一個價值更大?就會發現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對知識形成以後的應用性實踐活動相當重視,設計多種練習讓學生鞏固,聯繫生活實際組織活動,包括課外實踐活動,而對知識形成以前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卻重視得不夠。比較多的情況是,教師匆忙導入新課,儘快得出結論,學生沒有經歷理解、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認知結構理論的代表任務皮亞傑認爲,“複製的真理只能算半個真理”,真正理解一個概念和理論,就意味着主體對它們的重新探索、發現和創造,而不是簡單地接受、重複和記憶。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需要大力倡導探究型的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12

設問,創設談話氛圍。教師問:“在成年人眼裏,你們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快快樂樂的,是不是這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七嘴八舌地說:“不是,好煩!”

畫畫,梳理煩惱思緒。34班鄧盈娜的樹葉形狀畫得很別緻,譚鑫將煩惱寫在一大片樹葉的葉脈上,陳思思畫了幾棵樹,線條很流暢,還有的`畫成楓葉。35班的裘一琳在樹冠裏畫很多圈圈,寫得滿滿的,鄒威揚畫成煩惱的蘋果。很多同學都畫得有創意。教師在巡視時注意觀察,該教程結束時予以表揚。

說說,分享煩惱故事。34班自由說,不是很踊躍。這個學期很多同學靜下來了呢。35班改爲輪流說,個個都沒推辭,繼續保持着這個學期積極發言的良好勢頭。

談談,講述個人經歷。在方陣裏交流自己的煩惱經歷,講自己應對的過程,給別人提提建議。

寫寫,描述煩惱感受。用一兩句話形象地描述煩惱於自己的意義。寫得認真,展示也較積極。

最後,趁熱打鐵,自擬題目寫作。

美中不足的是,課堂上個別同學發出了不和諧的笑聲。

經驗1:學生狀態不很積極時,自由說不如輪流說。

經驗2:綜合性學習聽、說、寫相結合,大作文之前可以小練筆。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反思 篇13

當我們開始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學生已經在小學學習了六年,並且即將離開小學,開始新的生活。這次綜合性學習就是充分運用多種語文形式,讓學生回憶美好的小學生活,互相激勵,繼續前進。

“語文綜合性學習”一切均是從語文學科目標、特點和性質出發來進行的,正如“語文課標”所建議的那樣“主要體現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時間活動的緊密結合。”我班根據教材上的活動建議和班級實際情況,以製作“成長紀念冊”爲軸心,以“師恩難忘”爲切入口,教材引路,將課內外學習和生活融會貫通,開展了爲期半個月的綜合實踐活動 ,同學們共同製作了兩本“班級紀念冊”,紀念冊裏融“集體榮譽”“同學情深”“師恩難忘”“我愛我家”四個欄目,在“集體榮譽”欄目裏,學生蒐集了六年來班級的獎狀和同學參加各種賽事獲得的榮譽;“同學情深”欄目裏有“最難忘的人和事”,用習作形式記錄自己的成長曆程,有六年來同學們的合影,並加上了標題,記錄自己成長的點滴;擅長畫畫的爲同學畫像後寫下了心裏話,記錄下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師恩難忘”欄目裏有回憶自己最喜愛的老師選擇最感動的一件事學成的記敘文;有給老師的一封信;有給老師的建議等而且有老師和同學們的.合影,表達了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愛我家”這個欄目,孩子們通過搜尋學校幾年來每個點滴變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來記錄見證他們成長足跡的母校,表達對母校深深的愛。

整個活動學生在說一說、寫一寫、做一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對母校、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學生的作品也算精彩。

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最不足的是,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雖有分組,但是後進生有濫竽充數的現象;有些學生雖有大量的一手資料,但平時不怎麼表現自己,在課堂中有點茫然,不知所措,導致質量不佳;有的在明確說話範圍的環節處理得不夠果斷,有點拖泥帶水,結果是學生的思路沒有得到開拓,沒有緊扣“成長足跡”這個主題展開思索。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沒有等到有效的訓練,很多學生說話不完整,聲音小,口齒不清。

今後要儘可能地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開放學習的環境。抓好策劃、活動、交流、評價等幾個環節,使綜合性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