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熱】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熱】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職高,其地位已被列在主課之外,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已是不爭的事實。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大都是學習語文沒有多大用處,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往往成績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爲一線語文教師,我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初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打好基礎。

(一) 早下手,抓反覆。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們就分發了一套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摘錄的材料,讓學生在空餘時間背誦。爲了克服遺忘,我們將這部分內容定爲每學期開學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

(二) 用足教材,以"本"爲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非常重視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體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中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瞭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爲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本。

二、 廣泛拓展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題材或體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導學生課外自讀。

(二)堅持以網絡輔助的形式擴大學生閱讀量,把握時代脈搏。

(三)堅持寫隨筆,抽時間做評講,優秀作文印發給全班。

三、確定目標

(一)、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語文學習目標,目標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爲練好普通語,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爲寫好文章,而有些可以確定爲多讀名著等等。這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而定的,也是職高的特點。

(二)、對於考試成績,我們對學生也有要求,根據其入學成績,鼓勵其每次考試都能有所提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2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領悟作者表達方式,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較強。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爲重點,以誦讀、品味爲手段,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通過多媒體展示送別畫面,背景音樂設置相關歌曲,營造離別感傷的氛圍,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二、朗讀環節: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後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爲了什麼。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爲主。

四、手法環節:新課堂教學首先要求學生要“活”起來。怎麼讓課堂活躍,前提是你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在瞭解學情的基礎上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更好的探究欣賞。在這一方面,因爲學情的限制,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後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3

柳永的《雨霖鈴》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重新強調回歸體驗、迴歸心靈。尤其是詩歌更要注重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獲得心靈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創設情境、符合考綱、整合知識、有效評價,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作爲一名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我覺得自己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將這些要求全部落實到課堂教學的環節中。因此,我便結合所講課文的特點,將情境創設作爲落實高效課堂的主要手段。

明確了這一方向之後,我開始精心的準備課件、反覆推敲教學語言、選擇適合的朗誦配樂,希望可以通過這些手段在課堂上營造出詞人柳永想通過《雨霖鈴》傳遞給我們的意境。但是,在進一步分析課文之後,我發現,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學生如果對詩詞本身沒有較深入的理解,那麼這一切外在的東西都是沒有載體的。因此,我改變了方向,將問題設計作爲創設情境的重點,或許能獲得相對好一些的收效。因爲,恰當的提問,可以引導着學生探究文本,主動思考,從而揣摩出詩詞的味道。

於是,我開始在教案中加入問題設計的環節。針對不同的詩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執手相看’的.動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暮靄沉沉’的設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寒蟬悽切’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面對‘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景象,詩人會想到什麼?”等等。可是在第一次試講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反應十分不好,大家對我所提出的問題並沒有積極回答,思考問題的熱情程度也不高,課堂氛圍呆板壓抑。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開始反思原因,是學生對這篇課文本身不感興趣嗎?我翻看了一些學生的教材,發現他們的教材上記了大量的筆記,這證明學生們對這一課是很感興趣的,他們希望對這首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課堂上沒有進入充分思考的狀態,只是簡單直接地接受了老師的想法。導致了學過以後對於詩歌的印象並不深刻。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爲什麼沒有調動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點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問題的設計上。我發現,我所設計的問題沒有梯度性、區分性。很多問題的設計是雷同的,讓學生感覺回答完一個問題後,剩下的問題就無話可說了。此外,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讓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思考。

也就是說表面上出現了學生不與老師互動的問題,而實際上,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問題設計不科學。

針對這個問題,我將我所設計的問題做了修改。將原來的問題改成“詞的上片沒有寫‘情’卻處處含情,是如何表現的?”、“‘念去去’一句出現在婉約詞中是不是顯得不協調?”、“‘經年’二字有怎樣的味道?”、“‘虛設‘又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經過這樣的改動,在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自己感覺課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學生們開始進入了思考的狀態,他們開始不再排斥我的提問,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課文中找尋問題的答案。

但是,課堂氣氛沉悶的問題仍然存在,學生們雖然在思考,但是卻不能夠的得出較好的答案。這個問題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問題設計的太難了,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過對老教師的諮詢,我體會出,這次的問題出在環節設計上,缺少了讓學生反覆朗讀、品讀詩詞的過程,那麼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課堂不僅需要科學的問題設計,更需要學生對於課文的品讀,以讀促解,以讀促悟。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4

第一次作爲一名老師走上講臺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也很緊張。我所教的高一年級的語文課。任高一的課,在很多老師看來是比較輕鬆的,高一新生充滿稚氣,有活力,新課的講述相對來說也輕鬆了一些。其實,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遠。首先,這些孩子的思維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躍,也更加分散,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活躍思維,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把握好高一學生的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總結一下我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

一、認真備課

從學期初,對於教學大綱做一個細緻的瞭解與分析,並根據當地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備課的整體思路在於一個“實”字和一個“巧”字上。“實”字即落實大綱要求,落實新教材的要求,落實具體知識,把教學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則要求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開學一個多月,我就是在這樣的兩個標準下進行備課活動的。

二、抓好45分鐘

在備好課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鐘的課堂上將所作的備課內容準確有序的講出來,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學校對語文的課程安排相對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兩節,這是學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時間,爲了使學生能有興趣的精神飽滿的上好每一節課,我儘量在課堂上以學生爲主,認真堅持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我決不越俎代庖,也決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導”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是這樣安排一節課的:一上課,先明確教學目標和具體任務;繼而學生閱讀思考,提問討論;然後師生就重點難點互相提問作答;最後指導學生談談學習的收穫。這樣就更有利於學生打起精神,不會在老師催眠曲似的大段講述中度過一節課。

三、認真批改學生作業

語文書面作業主要是作文,每兩週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約十萬餘字。我採取了教師批改爲主、學生互批爲輔、學生互批和老師批改結合的形式,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導學生寫作作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風和文風,提倡言之有物,說真話,深入思考,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反對說大話、空話,反對說一些低級趣味的'話。我批改作文時,堅持改字詞,改語句,改段落,改內容,認真寫評語,既鼓勵學生髮揚長處,又明確指出學生的寫作方面的不足。批改週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犧牲晚上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現出來的,但是,這正是作爲一個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任務之一,我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僅要完成,而且一定要高質量的完成。

四、組織輔助性教學活動

作文語文老師,講好課還不能算是已經完成了任務,要想真正的引起學生對於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還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動心思。我就在教學過程中或者教學之餘組織一些小小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根據一定的題目進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關注的新聞知識, 對目前所發生的事情給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課堂活動其實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與方法進行課堂活動,以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的輕鬆,學生的態度更加積極。

以上是我在這不長的教學時間中的一些想法,當然其中肯定也有許多問題和失誤的地方,我會繼續思考,繼續努力的完成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我作爲一個老師的夢想——創造一個充實而又輕鬆愉悅的課堂。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5

杜詩〈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教學完畢,我在上這節課時就把教學目的設在“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唐詩的能力”上,上課過程中也是遵循這個設想進行教學的。我主要作好如下三點:

1、能誦讀和背誦,並讀出詩的韻律美。

《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後四句旨在抒發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學生自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反覆有表情地誦讀,使學生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

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爲主體意象。這裏所選的第一首即爲領起之作,《讀杜心解》雲:“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繫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恆的時間紐帶,它牽繫着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着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着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3、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啓發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新的思維能力。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設計成功之處在於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爲本。衆所周知,學生不是一隻等人喂的鴨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可學習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正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乃至各科教學都應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認爲本節課體現了教師是“促進者”而非“帶領者”。在整節課中,我的活動雖不很多,但並不清閒,我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並且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裏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自己去實驗、觀察、研究、探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7

孟子一生經文緯武,胸藏韜略,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但在急功近利的戰國時代,“仁義”治國的主張根本沒有實現的社會基礎。孟子積極用世,給後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國藍圖。他的思想,他的主張,的確可以作爲千古“匡世的真言”。

《寡人之於國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針對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從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係,使之成爲《孟子》全書的總綱。北宋哲學家程頤曾評論說:“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孟子面對梁惠王“於國”“盡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諱,義正辭嚴,批評統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極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統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宏願偉志;對時事的論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談,又尖銳駁斥,辛辣諷刺,展示出一個聰明機智、狂放不羈、豪爽直率、潑辣大膽、愛民重民、肩擔天下、無畏無私的政治家、論辯家的形象。

正因爲本文的博大精深,讓學生理解幾千年前智者的思想無疑是不容易的。因上讓課時有必要給學生講解本文的背景知識,也就是孟子是在什麼背景下和梁惠王進行談話的,孟子描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還有,在提倡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今天現實國情下,我們如何理解孟子的人口論。上課過程中,宜引導學生理解孟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8

這是這個學期的第一節正課。首先開始的就是詩歌。本身而言,我自己並不擅長詩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詩歌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在第一節課,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詩歌。

一、問學生自己是如何學習詩歌的?

基本上的同學會提到理解問題,有些同學會忽視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我自己的總結,詩歌學習包括:瞭解背景;初步朗讀;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讀;自我思考。

其實應該要在整堂課中貫穿如何學習詩歌,這樣學生就有可能通過課堂的.學習記牢這幾個環節。而一開始就把幾個環節亮出來,在後面的時間裏又沒有進行及時的提醒反覆,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二、初讀詩歌,檢查預習效果,解決字詞問題。

在一個班級是全班齊讀,在另一個班級是請幾位同學讀。還是後者的效果好一些。不過也要看學生的積極性。有的班級學生根本就不會站起來朗讀,即使站起來,聲音也很小聲,再加上問題都差不多,並不能很好的檢測他們,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級學生比較積極,水平也各異,上課情緒比較放鬆,教師的點評比較有效。

三、理解情意

這首詞寫了哪幾幅圖景?有些學生對圖景這個詞都無法理解。三班的基礎比其他兩個班級會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勵學生或錯或對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們的錯誤,不要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勵,從基本的開始講,慢慢引導他們。這節課裏,在三班已經是最後一節課了,我有點急躁,對學生如此簡單的問題都不懂,沒有心理準備,對他們有點兇,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註意。

有些班級說是三幅圖景,有些是兩幅圖景。而我是迎合了學生的看法,認爲三或二都可以。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應該事先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並想到足夠的理由來應對不同的看法。

對詩歌進行了解釋。

在解釋過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傳遞給他們。但是在過程中,我運用的方式是追問,不停的追問,問不出來的地方,就自己來講解,缺乏教學的技巧。

在和學生討論該用“獨立”還是“佇立”時,引導學生不同的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這個環節我比較滿意。

四、有感情的朗讀

自讀——齊讀——請學生讀。

在有些班級的朗讀指導比較有效。通過我的分析,讓他們更明白這首詞的深意,以及該如何具體去朗讀。

最大的問題還是教學語言太過瑣碎。特別是對問題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爲沒有準備充分,所以自己就說不連貫。上課前,還需要準備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現太多不規範的語言!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9

我覺得近來自己越發懈怠了,一上午的時間備課,居然沒有弄完,中午又加班才把第一課時準備出來。而且教學效果也不好,他們該會的都沒有掌握。主要原因是我對於他們預習情況沒有準確的瞭解,只是想當然地覺得他們都知道該看什麼,記什麼。看來,以後應該在語文預習的時候多加指導,不然的話真是事倍功半了。

最近情緒一直不大好,可能是事情多的緣故,總是會因爲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也間接影響了上課的情緒。這樣真不好,我要試着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惡劣情緒控制我。

這段時間和班裏的同學也沒有好好溝通,想想自己真是太過分了。

爲了提醒自己改正,以後:

第一, 提前兩天備課,充分備課,備課充分。

第二, 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注意和班裏學生的溝通方式,戒驕戒躁。

第三, 要及時反思。

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卻不改。從明天起,做一個認真努力的人!

蘇武傳因爲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內容的深奧,讀來實屬不易,又缺乏廉藺列傳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篇文章的激趣點是教學的重點,我細細讀來,最終將蘇武其人作爲學習的重點,蘇武將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氣節上,即使生活的磨難接踵而來,匈奴軟硬兼施,前有衛律以高官厚祿牛羊滿山作誘惑,後有刀劍加身相脅迫,但蘇武巋然不動。如果能引導學生深刻品味蘇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爲作文的素材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課廉藺列傳課後有道題是太史公評價藺相如的,我突然靈機一動,用來評價蘇武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要死了表現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難事,而是處於死亡的境況之下是很難的,也就是怎樣對待這個死纔是難事。我將這句話作爲全文的綱來梳理全文的情節。

當蘇武知道張勝涉及謀反之事後態度是不願屈節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殺身成仁,面對衛律的'審訊,二次以死明志,這是蘇武兩次主動將自己置於死亡的境地之中,體現的是面對死亡的一種無畏勇氣;

敵人軟的沒有得逞,便來硬的,張勝在敵人的刀劍下屈節投降反襯出蘇武不爲所動的高風亮節,敵人將其放逐在北海無人之處,斷絕其飲食,蘇武齧雪咽氈毛以求生,牧羊時刻手握節符,這可以說是面對死亡的另一種意志考驗,對此刻的蘇武來說死亡不是難事,難的是將自己的一種氣節堅守到底,平常人會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敗下陣來,或許會用死亡結束自己,但蘇武選擇不死正突顯了他與衆不同的意志與追求。這期間還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勸降,但均是對蘇武人格的一種張揚,一個人一定時期有一種理想不難,難的是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抱定一個理想。前不久曾看過林則徐的一篇文章,“苟得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當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雷厲風行虎門銷煙,抱定的是爲國爲民的思想,位高權重時對國作貢獻也許並非難事,難的是當林則徐被流放到偏僻無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蘇時還能爲當地百姓造福,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着爲國爲民的理想,這就是一種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厚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武和林則徐是一樣的,用他們兩人反觀當下浮躁的社會會引發我們自身的思考。當我們將這樣的蘇武引領到學生心中時,學生怎能不被蘇武打動呢?至少我自己對蘇武的體認加深了。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爲主課之外。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成績往往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爲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夯實基礎,奠定文學素養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覆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學習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就抓緊具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在徵求學生意見的情況下,給每個學生配備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一書,讓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有系統瞭解,並要求學生在早讀課,課餘時間加以記憶,加以背誦。爲了克服遺忘,我將這本書的內容分散在課堂測驗,單元測試,朋考試卷,知識競賽中出現,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開始在教學文言文時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文言文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佔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可以和學生談論文言文語法方面的體會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爲後來的大量閱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爲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擴大閱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後,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二、廣泛拓展,提升語文能力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範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同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

(二)充分發揮閱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閱讀和寫作,閱讀是基礎,爲提高閱讀水平,學校每週開設了一節閱讀課,在上閱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閱讀課的重要性,閱讀的要求,並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閱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閱讀。

(三)拓展閱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非常重視這一方面,我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爲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儘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並作爲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閱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敘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達到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1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突出那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習慣。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爲特徵。《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 " 自主、合作、探究 " 作爲重點進行倡導。 本節課是以《離騷》爲例,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重視對其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學習。

《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爲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然而對於古文基礎尚淺的高一對口學生來說,要真正理解《離騷》的內容、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學生對屈原有一些瞭解,比如知道端午賽龍舟、吃糉子等民俗與屈原的聯繫,但對屈原的作品卻知之甚少,有的學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要真正讀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語言形式上來看,《離騷》與《詩經》不同,《詩經》多爲四字一句,讀起來琅琅上口;而《離騷》以六言爲主,多用“兮”字來抒情,句式更靈活多變,朗讀、背誦起來相對困難。所以在學生剛接觸課文時,感覺不好讀,都有點畏難.另外,因爲《離騷》中多用一些對現代人來說是生僻字的詞語來描寫、抒情,有些詩句讀起來讓人覺得不是很順口,也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對作品的深刻內涵的把握。

第二,從內容上看,《離騷》多用象徵手法,其中出現的“香草、美人”佔了相當的比例,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而這些“香草、美人”對現代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讀懂並非易事。

第三,對屈原的品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難。對於屈原最後的自投汨羅,從古至今的學者亦有不同的理解,要學生從中悟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高尚品質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因此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計劃用四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把理解、朗讀和背誦作爲教學的重點。從基礎字、詞、句入手,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一步探討屈原的思想、言行及給我們的啓示。儘量讓學生走出傳統的思想誤區,認爲文言文就是最難學的,讓他們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把文言文轉化爲白話文理解,降低難度,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其中第一,二課時主要是介紹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的寫作特色,使學生對屈原及其作品有進一步的瞭解。然後教學重點是掃清字詞障礙,特別是其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四課時則主要是讓學生藉助文言文資料,朗讀詩歌、逐句理解詩歌內容。爲了避免單調枯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全班齊讀詩句,然後翻譯;請同學朗讀詩句,小組合作一人讀一人翻譯;老師朗讀詩句,同學交流。並且小組之間再進行比較,評出表現最好的組.最後讓學生聯繫實際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這種形式的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學習激情較高。

通過四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夠理解課文的內容,對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並且學生在這次課堂上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在:

(1)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與之前的課堂相比有更多的學生願意嘗試回答問題.簡單一點的問題多留給基礎差並且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這也能增長他們的信心.調動差生的積極性,以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例如:一(10)班王健,樊普林同學;一(19)段立人,王遠,等幾位同學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但在這次課堂上卻表現得非常突出,有很大的進步;

(2)朗讀能力提高了;由於是文言文,大多數同學有些畏難,不願意花時間去讀課文,比如,就有學生認爲文中太多的.“兮” ,不是很容易讀,就不願意去讀它.我於是就多花時間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疏通字詞讀音,聽朗讀磁帶,教師示讀,劃分朗讀節奏,分組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特徵,在經過反朗讀後,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小組之間的配合能力明顯加強;從這次課來看,有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小組的力量加強了,並且組與組之間也有一定的競爭。很顯然同學們對這次的加分很在意,都希望能在課堂上好好表現,掙得獎勵分。在投入學習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4)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語言組織能力有所加強;從學生的回答問題情況來看,總體來說有很大的進步,原本對口的學生很多人基礎較差,在課堂上表現出比較膽怯,對自己不夠自信,因此回答問題時也比較含蓄,而這次因爲多鼓勵他們,在整個氛圍影響下,很多學生也能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並且能用簡潔經典的語言甚至是詩句來概括。比如一(10)班周衡就用到了詩句,一(19)班王盼同學還引用《弟子規》中的道理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總體上來看,同學們的學習的激情提上來了,基本上全班同學都能認真聽講,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不足之處是:

(1)因爲時間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的關係,未能再介紹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他《楚辭》的作家、作品進行拓展學習。因此,學生對《楚辭》的創作手法、藝術特點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2)教學的時間過長,由於課堂上的討論時間過長,導致課堂上的時間比較緊湊;

(3)學生對文中的重要句式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強對句式的講解。

(4)部分學生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對於基礎不一樣的同學要進行分層教學;

(5)班級的不同學習情況也不同,這次整個教學過程中,(10)班和(19)班的課堂反映也不一樣,各有各的問題,因此在以後的每堂課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兩個班級的不同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以提高課堂效率。

(6) 在課堂上極少數同學仍然喜歡用方言回答問題,這在語文課課堂上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講普通話;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真正做到自主性學習。多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然後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自覺地學習。而作爲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將不斷的鑽研文本和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斷的完善我的課堂教學。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2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邵校長聽了我的課。

這節課,我上的是《記念 劉和珍君》的第二課時,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帶領學生解讀劉和珍的人物性格,學習她的愛國精神,和深入理解文章含義深刻的句子。

這節課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檢查昨天晚讀和今早早讀的內容,主要是名句背誦,成語辨析,文言小語段中的重要詞語;

(2)檢查回顧昨天課上的`內容,主要是對文章第一部分重要語段的理解。

(3)課文研析,主要是人物形象分析和重點語句的賞析。

現在就這節課的情況做一個反思總結:

第一個環節主要是養成學生積累的習慣和早晚讀的效率意識,很多同學在早晚讀時有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沒有效率意識,雖然早晚讀也有檢查,但是力度明顯不夠;根據記憶規律,知識的記憶需要反覆地刺激強化,才能記得牢;課上有檢查,還有利於同學把課前幾分鐘高效地用好。有鑑於此,我始終堅持這一做法。

這也得到了邵校長的認同。邵校長也針對這一環節的不足給我提出了非常有效地整改意見:就是在提同學回答問題之前,先把問題提出讓全班同學都做思考,然後再提同學回答,這樣就能讓所有的同學都能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否則,就只有被提到的同學在思考,而其他同學就會覺得事不關己而不能夠積極參與。

就是這個細節,讓我的心靈感到一顫。這樣一調整,所達到的課堂效果竟會有很大的不同,簡直是天壤之別!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慚愧,類似的反思真的是太少了!致使自己的課堂效率不高,而自己卻不自知!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3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爲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鑑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於空泛和形式化,對於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覆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爲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佔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後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一個小小的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4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銳的矛盾衝突,鮮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數字的人物語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語文必修一模塊中,只有《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對於這樣一個千古名篇幅,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以一斑而知全貌。進而感受到《史記》給後人帶來的藝術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會很牴觸,很厭倦,因此我把這節課設置爲以討論爲主,從課文內容,情節入手,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整節課的教學流程爲:一、李清照詩歌導入;二、對劉、項人物的喜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三、作者的態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陣營。比較分析配角性格特點。

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同學們非常積極踊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從而也引發了大量關於楚漢之爭的歷史資料,可見課下下了不少功夫進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閱的相關內容內化爲自己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大收穫,每位同學都想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發表出來,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爲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武斷地阻止了這個環節的進行,造成了各別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擊了學生的熱情,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現在回過頭想一想,其實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學生充分地表現,哪怕是教學任務完不成,超碼學生得到了鍛鍊,這也是一種收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吸取這樣的經驗,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這樣纔會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此外,還有一點讓我感觸頗深,其實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及待挖掘的寶藏,隨時隨地都會涌現出驚人的奇思妙想,同時會激活教師的思維,生成很多事先無法設計的方案。而教師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地總結和記錄下來本節課的心得體會,爲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

由於工作繁忙,上完這節課後,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於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地完善。

45分鐘很快過去了,留下的是我不盡的反思。我要不離不棄,再接再厲,在教學一線上鑄就成功的豐碑,圓自己一個美好的夢。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5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 1935 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並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內容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爲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必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爲導引,以學生爲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經典保留篇目,給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其成作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於是,師生理解此文的難度因久遠時間的間隔而增大,所以,我們在體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之前,首先要掃除時間障礙。

學生對那段歷史陌生,有距離感,認爲此文在現實生活中已過時,所以一翻開課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此課之前,蒐集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其瞭解成文時的社會現狀,明白此文應時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艱難性,感受《包身工》的歷史價值,而且通過圖片和文字來展示當時工廠和工人生活的情況,可以從感性上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資本家和封建買辦勢力的痛恨,以及對被剝削工人的無限同情,如此以來便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本文應具備的情感上來,這樣進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僅如此,教師還可趁勢對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明確夏衍的創作風格,激發學生藉助這些文學作品走近那個時代的'興趣。

在領會到此文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得讓學生認識到它的現實意義,緊貼實際,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讓學生在每堂課上不僅學到知識,更提升思想認識,這樣才達到了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的。現實生活中還有“黑心磚窯”和“非法用工煤礦”的存在,其中這些工人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與“包身工”是否相同?我們是否也可以藉助報刊網絡手段蒐集資料,寫份如今工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與現實緊密相聯,便培養起了學生的社會憂思感。

學習此文的第二大障礙便是篇幅長,課堂進度緩慢,效率低下,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傳統教法來教學顯然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於是在課後我便反覆思考,翻閱多種教學案例,尋求一種較佳教學方式,以突破常規,讓傳統篇目有不傳統的教法,最終發現研究性學習教適合本課教學:

把課文分爲三大塊,主題研究,文本研究,縱橫比較研究。根據這三大塊,就課文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一,《包身工》的主題是什麼?《包身工》最後三段意義何在?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結構有何特色?作家與時代背景介紹。什麼是報告文學?它的特點是什麼?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評析;文中數字的作用;文中引號的作用及句子的含義分析。第三,包身工現象與打工妹現象的比較;包身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現代“包身工”的現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各項任務,課堂上互相交換資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觀點。

這樣,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並使學生深入文本,使其學完此課之後,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穫,此般,便達到了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