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一、 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

語文教學一定要有目標,依據是課程標準,是每個學生要達到的底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活的眼光看學生,靈活的駕馭課堂,藝術的體現教學目標的落實。

教學手段的實施是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背離了這一點,一節課是不成功的,於是我設定了“通過人物對話和戰爭場面感知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的設計更爲科學。通過朗讀了解兩軍作戰的情景,抓住重點詞語,想象作戰的激烈和艱難,感受鄭軍官兵的機智英勇,從而感知人物形象。爲了能夠靈活的駕馭課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設想學生會談什麼問題,站在更高的點審視這篇文章,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特點

語文教學必須突現語文課程特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是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怎樣融合怎樣實施呢?在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是工具性,這是任何學科所沒有的。對於這一特點,我們決不能含糊,要作爲第一任務來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蘊涵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決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

《課標》中對小學高年級段的閱讀要求明確了標點、詞語、句子、篇章佈局、表達方式的訓練。教材則緊緊圍繞着《課標》,精心設計每課的課後習題,我們要在備課中要潛心鑽研課後題,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訓練要點,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抓住了這個航標,何愁課堂教學不有效?以本課爲例,課後題4就是針對本文的結構特點設計的練習題,這是同單元其它課文沒有的,爲此,我突出了結構的學習。在教案的結構設計上,我以文章的最後一節帶動全文的學習;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點章節讓學生理解體會。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今天我完成了《愛之鏈》的重建課,課堂環節在原來基礎上做了較多的修改,雖然不是完美的課堂,但我終於明白磨課竟是這樣的一種痛苦並快樂的感覺。對於高年段第一課時的教學,不能說通過一次研究課就能得出某個定論,我想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總結。先就我的這課教學談談我的看法。

一、教學環節設計花了心思

基於以前上課的教訓,這次的備課我特別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堂目標明確,教學設計纔能有針對性、有效果。在導入部分我設計了讀“愛”這個環節。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情來讀這個字,說說你這樣讀的理由。在全班學生深情地讀出“愛”這個字時,課堂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而這正是學習本課需要的感情基調。

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單純的字詞學習要求太低,又考慮到這篇課文本身是故事性的,所以我在字詞學習中我設計了看詞語想象畫面的.環節。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生字詞,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回憶故事情節。此外,從字到詞再說句,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用起了自己的頭腦,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也爲下面理清故事情節做好了鋪墊,可謂一箭多雕。

二、課堂設計有效性要提高

聽了老師們的評課,加上自己的思考,我感覺到我的這課教學在環節設置的有效性上還得多加斟酌。

如初讀這個環節,我要求大家“邊讀邊劃出你認爲難理解或難寫的字詞”然後指名學生起來交流,有的學生找到了一些難寫的生字詞,指出了字在讀音、字形或是詞義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具有典型性。(當然這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是也有部分學生提出的字詞只是對於自己而言有困難的,沒有典型性,這樣就浪費了其他同學的時間。課堂中實際的結果違背了我的設計初衷,有效性大打折扣。

還有字詞教學部分和分小節讀課文理清脈絡部分的整合問題,讓我大受啓發。我在重建時候將這兩部分整合爲:字詞教學——想象畫面——理清故事情節——概述主要內容——理清層次——讀課文。上下來的確有一氣呵成之感,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環節,節約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也就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的不足。

如在初讀課文後,我提問:你認爲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爲他們一家很窮,並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回報。後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後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說:”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並不貧窮……”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爲他們並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於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着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課後反思:

一、知識體系比較嚴謹,課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賜酒——蛇成飲酒——畫蛇添足——終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使學生在學習後有一個較有清晰的.故事輪廓。並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輪廓,跳出了現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滲透和貫徹古文的初學方法。

1、單音節字,換成雙音節詞;

2、保留原詞;

3、弄清代詞代替什麼;

4、直接套用註釋;

5、增加成份;

6、交換語序。

來進行一些語段的自學。在同桌互學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取長補短。

三、突出本課的知識點,教給學生歸納寓意的方法。

對本課“的”“之”幾個代詞進行了整合理解,當堂進行練習和強化。

歸納寓意時組織語言是一個難點。對於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學生往往能意會,但又在正確組織語言表達時遇到障礙。所以,我告訴學生可以用假設關係的關聯詞連接,也可直接告訴人們“不要??”。

四、對文本的知識挖掘不足。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山雨》是一篇如詩的散文,課文用優美抒情的語言,先寫山雨悄然而至,由遠及近,雨聲歌謠般動聽,接着着重描寫雨中山林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後寫雨悄悄的停了,林中留下雨的餘韻。文章寄情於景,處處洋溢着對山雨、對大自然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字字句句婉麗動人,極富感染力。

課前我一遍遍朗讀,陶醉於文字營造的優美意境之中,抒發着由文字牽引的心靈深處涌動的情感。靜下心來,一個疑問涌上來:孩子們能透過文字對蘊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有所體會和感悟嗎?怎樣引領孩子們用心用情暢快淋漓地淋一場山雨呢?思索良久,我的思緒又回到“情”字上。對,就用我的情去感染學生,用我的情去催生學生的情吧!

上課伊始,我深情地對孩子們說:“《山雨》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作者用如詩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緻、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圖。老師非常喜歡這篇課文,課前老師一遍遍地讀,一遍遍想象着雨中的情景,隨作者一起沐浴山雨,品味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萬般神奇,抒發心靈的感動。學習這篇課文時,希望同學們像老師一樣多讀、多想、多感受,在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感受語言中蘊含的情感。”

聽了我的這番話,孩子們的神情顯得有些神往。開始讀書了,氣氛並不熱烈,有些孩子甚至無動於衷,表情木然,顯然沒讀進去,做做樣子罷了。我不去理會他們,而是拿起書本,邊在教室裏踱着步邊小聲朗讀課文,我的頭腦中不時閃現着課文描寫的情景,閃現着生活中類似山雨的幕幕往事。我讀得動情極了,投入極了,一遍又一遍……我踱過每個孩子身邊,眼睛的餘光發現他們都會停下來,盯着看我入神的朗讀,我不去管他們,由他們看。漸漸地、漸漸地,教室裏的氣氛熱烈起來,朗讀的聲音越來越響亮,悄悄掃視,孩子們搖頭晃腦,從他們豐富的神情中,我發現他們都像我一樣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去了。

接下來我說:“孩子們,我給大家朗讀一遍吧,可能會讀得不夠好,但我會用心去讀,表達我的真情。”於是我娓娓讀來,雨前的悄然、神祕,雨中的美妙、神奇,雨後的清新、幽靜,我的眼裏飽含淚花,將課文演繹得那樣從容、自然,孩子們有的聆神傾聽,有的呆望着我,有的閉目神思,無不入情入境,如癡如醉,課文讀完,教室裏掌聲響起,詩意悄然醞釀着。

讀完課文,孩子們談了自己聽後的體會:“老師的朗讀,使雨中的山林顯得更加多姿多彩,我們好像身臨其境,陶醉在山雨那美妙的情境之中。課文讀完了,而我還在意猶未盡的回味着大自然的美,好像還沒有看夠似的',真想再回到雨中遨遊。”“我感覺作者和彭老師拉着我這個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的小女孩,一起來到了這仙境般的山林中。雨水滴落在樹葉上,樹葉顯得更綠了,我能觸摸到那嫩綠的樹葉。”“老師讀課文時,我彷彿進入了夢中仙境,老師讀完了,我才從夢中醒來。”

我將下面的時光全交給學生,讓他們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朗讀或想像或批註自己的體會,充分與文字親密接觸,然後與全班同學盡情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談閱讀體會,有的用聲情並茂的朗讀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有的朗讀自己讀文時寫下的隨筆抒發自己的情感。如“我本來很討厭雨,讀了課文後,我知道了,雨其實很美,它是一首無字的歌謠,神祕飄渺,令人遐想;是一支畫筆,能渲染出色彩豐厚的的水墨畫;是一個鋼琴手,能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山雨,淅淅瀝瀝,如流星飛下╱那樣純潔、那樣神奇╱山雨,一個屬於大自然的美。”“課堂上,老師動情的朗讀,同學們精彩的發言,靜靜地將我帶入了那美妙的情景之中。聽啦,輕快的音樂沙啦啦啦;看啦,晶瑩的雨珠飄飄灑灑;聞啦,梔子的清香沁人心扉。”“我想,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吧,不然怎麼會寫得這麼好呢?一定是的!”……只要孩子們的表達中能透露那麼一點自己的感悟、一絲自己的真情,我就充分肯定他們。就這樣,我和孩子們與作者進行着心靈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美在我們心靈中彌散,我們陶醉其間,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下課……

這節課讓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心中有情,就能從心底流淌出最美的聲音;只要心中有情,就能營造詩意的課堂。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詹天佑》這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詹天佑的“傑出”來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是突破重難點的好方法。天佑的“傑出”主要表現在“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個方面。

而創造性地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是本課的難點。教學這一課前我設計了很不錯的課件,可是當我要上課前的那一刻,電腦突然出了故障,精心設計的課件不能使用了。

可是我今天必須把這一課授完,於是我馬上想到我的小特長——畫簡筆畫,當我講到詹天佑在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上的創新設計時,就通過和學生邊讀課文邊畫示意圖的`辦法,再結合“難點突破”中學生衆手演示的三個操作來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

這節課學生上課熱情一直在參與中燃燒,不僅能深深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而且就這遍課文還談了很多自己讀後的感想。同學們都紛紛對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表示欽佩,並下決心要向詹天佑學習。

我沒想到我的這一課堂的小小創新竟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過我想也許不是我的小特長得到了發揮,而是因爲這種學生能夠很好地參與操作的熱情,燃燒了課堂吧!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學習目標

1.圍繞“難忘的‘第一次’”這一話題進行口語交際,交流時能抓住重點,內容要真實,敘事要具體,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要適當;聽他人說話時要認真耐心、尊重對方,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2.根據習作提示,從三個內容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習作,能圍繞所選內容的寫作要點分段表達,內容要具體,感情要真實。

課前準備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經第一次做過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經過敘述清楚,最好能談談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啓示。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談話:同學們,你們現在已是12.3歲的少年,從你們呱呱墜地到現在,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許許多多個“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單獨睡覺,第一次得獎……這許許多多個“第一次”, 就像一個個腳印,記錄下我們成長的經歷。今天,我們來一起說說自己的“第一次”好嗎?

2.學生朗讀要求。

3.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經歷過的“第一次”,師及時板書,以拓展學生的思路。

二、創設情境,喚醒記憶

1.提出問題:在這麼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個呢?爲什麼這個“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學生選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進行口語交際。

(1)明確說話要求

①交流時要說清楚“第一次”的經過。

②要說出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或得到的啓示。

③也可以說說現在對當時“第一次”的看法。

(2)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準備。

三、課內交流,取長補短

1.小組交流:組內的同學依次講述自己的“第一次”,每個組員講完後,其他組員及時評價,可以質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2.各組選派一兩個同學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個,師生及時評議、質疑。教師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交際習慣。

四、拓展延伸,課外交際

1.課後,與其他同學或者你的夥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學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說的,也可以是同學、夥伴說的)講給父母聽,也可以請他們講講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

第二課時 習作指導

一、談話導入,明確要求

1.上節課,我們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不僅有難忘的“第一次”,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們留心觀察、細細感受和品味,我們同樣也會從中獲得感悟和啓示。

2.指生朗讀習作要求,明確本次習作要求。

(1)可以記寫自己“難忘的‘第一次’”,要寫清楚經過和啓示。

(2)可以學習《手指》一文的寫法,選擇生活中的一個使你有所感觸的事物,要寫清楚事物的特點和從中得到的啓示。

(3)可以描寫一幅漫畫的內容(可以是書上的這幅,也可以是自己帶來的),要寫清楚圖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選內容,分組交流

1.學生各自選擇自己習作的內容,思考寫什麼,怎麼寫?

2.根據所選擇的習作內容把學生分組,組內交流習作內容,其他組員及時質疑評價,提出意見或建議。

三、全班交流,拓寬思路

1.每一個內容選擇2.3名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要求儘可能把內容說具體。

2.師生評議:評議要點(1)是否按照具體的要求抓住了重點。(2)表述是否具體、流暢。(3)啓發或感悟是否真實。

四、再次明確習作要求,學生習作

1.再次明確寫作每一個內容的具體要求。

2.寫作內容要具體,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學生各自習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學互相修改寫作草稿。

5.謄寫習作,努力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

第三課時 寫作講評

一、小結習作,提出任務

1.總結本次習作總體情況,並表揚習作優秀,進步明顯的同學。

2.提出評議重點:(1)是不是把事情的經過,事物的特點,漫畫的圖意寫具體了。

(2)是不是真實的寫出了自己的啓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賞佳作,師生互動

1.欣賞佳作片斷,共同評議。(選擇3―4位學生的習作片斷,進行欣賞,說說值得學習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賞析兩篇學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兩點評議。

三、小組交流,互議互評

1.自讀習作,互相指出優點和不足。

2.各自修改,繼續完善習作。修改中,提醒如語句、標點、字等也要修改;訂正老師和同學對修改提出的意見。

四、拓展練習,強化運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片綠葉可以顯示大地的生機,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們因有所感悟,受到啓發而難以忘懷。今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就一定會有許多感動、啓示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2.把自己的習作重新修改一遍後,謄抄後張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上。

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的作文是《難忘的第一次》,我感覺題目不是很難,因此,上課簡單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難忘的第一次,就開始說作文了。經過一個寒假,學生的能力沒什麼變化,讓我很滿意。

我認爲做得好的方面有:

一、選材獨特廣泛

在學生充分介紹自己經歷的難忘的一件事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告訴他們在成長的經歷中,有很多難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帶給自己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敗;有歡笑,有淚水;有滿足,也有遺憾……選材時要選自己最難忘的,一定是自己的親身感受。學生通過回憶,互相交流了各自不同的第一次,寫作時選材很獨特,很廣泛。

二、 描寫真實感人

在習作指導時,我注重指導學生要寫出真情實感。如劉博林寫的是發生在小時候除夕夜發生的故事,自己本來不喜歡吃餃子,但是媽媽說在餃子裏放了錢,誰吃到錢誰在今後的一年裏有好運,所以自己就拼命吃,結果撐得肚皮都圓了,媽媽才說忘了忘餃子裏放錢了。我覺得自己上當了。字裏行間流露出童真童趣,能喚起讀者的共鳴。還有的學生寫了自己學會了一項新本領,學會了一項新技能,還有的同學寫自己第一次當家,第一次撒謊等。其實,作文的過程是學生學習做人的一種歷練,是他們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體現,是他們內部深藏着的情感的衝動。他們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撻假、惡、醜,能夠在作文過程中不斷審視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習作中要有學生真實的生活,讓學生用正確的眼光去審視生活,去體驗生活的滋味,抒發自己的情感。

不足的之處是:拓展題材的指導用得多了,對寫作氛圍的渲染少了。因爲選材時間過長,致使無法對學生謀篇佈局進行細緻指導。大部分學生的激情調動起來了,靈感被激發了,但還有幾位學生沒有大膽發言,因而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 這節課雖已結束,但它留給我的思考卻有很多:在教學的過程中,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管遇到多麼簡單的問題,永遠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學生,踏踏實實,做好本職,真心對待學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後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

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覆有感情朗讀。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後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後再反覆讀。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彙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大興安嶺加深瞭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想“看到題目,你猜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學生說:“看到題目,我想課文可能寫的是昆蟲的翅膀,或者是寫鳥的翅膀之類的內容。”“通過預習,你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什麼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讚揚了海島戰士怎樣的高尚品德?”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一隻紙箱子。“緊閉着嘴脣,兩眼直髮愣。”、“可是小高的嘴脣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爲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裏裝着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着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爲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

整堂課中,由於總是怕學生不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走,結果,一直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孩子們的積極性開始很高,後來慢慢減弱。在以後備課中,我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收穫者是學生,也是老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導言:

上學期我們學了《松鼠》一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跑進我們家的松鼠》這篇課文,看一看這篇課文描寫的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二、快速地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三、再讀課文,說說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四、再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結合學生的自讀,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其中的哪件事?並結合相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五、再讀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與上一篇區別開。同時研究文中的側面描寫,即爸爸說的話和作者的`議論。

六、最後想像松鼠跑到你家裏你會怎麼做?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從六點設計分解來看:

第一點的設計讓學生學會理性學習,運用已有的學習知識,學習和感悟新篇章。

第二和第三點的設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點是勾畫、批註。勾畫、批註已成爲高段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筆,“不動筆不讀書”。

在這一點的設計我還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交流時,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受松鼠的可愛、聰明、靈巧和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同時,我還相繼指導學生讀好、悟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使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第五點和第六點是寫的訓練。

此環節的教學採用了先整體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後寫的訓練,做到了讀寫結合,此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感覺這節課上的比較好。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記敘,很有代表性。

一、成功之處

教學本課,爲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了圍繞中心詞,主動探索的學法;畫一畫,淺顯明白;演一演,生動有趣等教學方法。例如:課文寫“勘測線路”這一段,由於內容長,我先讓學生自學:這一段重點表現了詹天佑哪種品質?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又如在開鑿隧道時,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引導學生畫出兩種開鑿方法的草圖。講解“人字形”線路時,我在黑板上畫出草圖,用粉筆刷當火車,請學生示範開火車,講述情形,然後讓大家用橡皮當火車在文中插圖上試開,邊讀邊理解。這樣,學生對詹天佑的“人字形”線路設計心悅誠服,不住地稱讚“詹天佑的確是個傑出的工程師”。

學生通過讀書、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有了較深感悟,從而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需要創新精神,使學生得到了啓發,對學生起到了導行的作用。

二、不足之處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

三、改進措施

1.儘管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讓遍數和時間一樣充分。

2.教學修築京張鐵路那一部分是時,要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爲鋪墊,這樣學生談起來就不會蒼白無力。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就會水到渠成。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有了老婦人的錢,喬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擺脫貧窮,過上幸福的生活了嗎?我在教學時進行了適時地引導:是不是這些錢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的是僅僅是這些錢嗎?還是……通過老師的啓發和引導,通過再次地用心體會,有的學生就悟出了這些錢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在選擇課文的時候,因其課文結構清晰,語言描寫生動優美而成爲我執教的首選,因爲在設計時我在總體思路上比較好把握,重難點容易確定,在加上我本身教學的風格是以朗讀感悟見長。

這篇文章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有序地描寫出了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而在第一課時裏,我主要安排了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自學生字新詞和學文第二自然段三個內容,而其中重點是品讀山野這一部分,感受山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學習作者展開豐富聯想生動優美的語言描寫。

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爲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爲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爲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閱讀上來,一是通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子,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寫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閱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班德瑞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我馬上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節課下來,整個教學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學節奏也把握得教好,但其中也有不到之處:在指導朗讀時,因學生的領悟不到位,我的引導有時十分牽強,使得學生感悟朗讀還落實得不夠。在教學最後一方面的美時,作者之所以用排比句式,爲什麼這樣對應着寫如果能點到會幫助學生領悟表達效果。最後自己設計了針對相關圖片說出對應的山的描寫,本意也是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的表達,但遭到老師們的爭議,覺得這樣則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硬生生的將某種描寫牽引到一個畫面上,沒有了想象的餘地。

總之,一節課下來,有回味之處,也頗感到不足,意猶未盡,但這正是語文教學藝術的魅力所在。語文教學藝術這塊瑰寶將深深吸引着我不斷前行,不斷反思,不斷學習。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並提出問題,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回顧一節課的教學,還存在問題需要改進。例如,因爲前面用時過多,所以在面對詹天佑的銅像說出你想說的話這一環節上,沒有放開來談,只是分別找了三名同學代表三個方面的人物發表了見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花臉》這堂課要通過四十分鐘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對花臉的熱愛是對英雄的熱愛,也是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這是教學目標之一。同時,如何引領學生,走哪條路是設計教學環節的關鍵,也是課文的切入點。這堂課的第二教學目標從這點入手:抓文眼體會紅線串珠的寫作方法。既隨文滲透隱性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又體現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

實現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就是組織學生沉浸於文本,與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也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帶着這些理念,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是導入——演一演,展示花臉。一般來講,導入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爲主。我在課前,讓學生在網上找花臉,願意的還可以做花臉,體驗了戴花臉的.感受。所以,導入中更有爲課文學習鋪設的情感準備。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理思路,使學生對文章的大致內容瞭然於心。“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熟讀是閱讀感悟過程的第一步。我採用了默讀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靜下心來真讀書。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即研讀課文。這個環節也是引領學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實質的過程——先讓學生找出文眼“喜歡”,再和學生們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圍繞文眼表達對花臉感情的發展變化。於是,在這個環節設置了兩個大問題,貫穿於整個環節:每一段是如何表現“喜歡”的?每一段的“喜歡”有何不同?學生扣住了課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了個性化的體驗,有共識,也有異見。讀、品、悟,再讀、再品、再悟。師生在文本中前行,隨着課文內容從一般的花臉——特別的花臉——關公的花臉——關公花臉的深層內涵的展現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發展軌跡:由喜歡——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愛之越切。

學生是主體,老師必須要關注學生的需求,第四個環節更是爲他們設計的,那便是主題之外的多元解讀。“童真”、“童趣”、“對過年的渴望”、“傳統民俗”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讀出的,豐富多彩又各圓其說,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