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推薦】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推薦】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花鐘》一文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的第一篇課文。文章僅用3個自然段將鮮花之美、花鐘之奇描述的生動形象、情趣盎然。一起來看看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花鐘》教學反思,希望能幫《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一樣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一樣,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一樣植物開花時間不一樣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趣味的花鐘。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學會書寫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瞭解“爲什麼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時間不一樣”。並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忙學習的本事。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陶冶美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學習用不一樣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以下意圖基本得到體現:

一、把“品味和發展語言”作爲切入點。

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生興趣及文章特點,把“品味和發展語言”作爲切入點。學習的重點放到第一自然段,設計了四大環節:

(一)、自讀圈點,初步感悟;

(二)、比較句子,品味語言;

(三)、自悟自得,積累語言;

(四)、仿寫延伸,發展語言。

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層層內化地將學生引領進入“花鐘”的奇妙世界之中,學習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花開進行豐富精妙的表達的,體會漢語言文字的豐富,從而紮實學生語文功底,體現了語文學科特點。如,進行句子比較,學生經過聽、讀、辨,自我發現問題,發現了改過的句子是那樣單調、枯燥乏味,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趣味的語言美的慾望,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其間,學生對“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與感悟是那麼獨到又富有想象!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本事。

二、讓“信息技術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

語文課姓“語”,有着自我的學科特點,“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必須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確,恰如其分的情境佈置、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豐富的網絡信息知識……構成了一個美侖美奐的語文課堂,而這一切都應從課堂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要讓“信息技術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本節課上幾處運用多媒體手段,如,創設情境――“花的開放”;將學生在第一課時後查找到的各種花兒的圖片用於本節課的“語言再現”;出示花鐘圖進行欣賞。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美,生趣盎然,並且與教材情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另外,本課教學中學生不僅僅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更重要的是經過課堂反饋、評價、留作業等手段,意在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忙學習的本事,並使學生養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習慣。

、給學生供給“自由的學習空間”。

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能夠“讀一讀講一講”、“說一說背一背”、“交流歸納”、“介紹資料並仿寫”,能夠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喜歡哪句就說哪句”;能夠在想象的召喚下,轉換主角變成小喇叭;能夠身臨其境徜徉在百花園中觀看花兒綻放的美姿;還能夠經過朗讀的表現力來抒發自我的情感,教師在課堂中是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學生們在合作學習,研究探討中,體驗了學的過程,實現了教材的開放,課堂的開放,獲得了自由的學習空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個別詞語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如“舒展”一詞的理解還不到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花鐘》一文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的第一篇課文。文章僅用3個自然段將鮮花之美、花鐘之奇描述的生動形象、情趣盎然。全文可用一個字來概括:美。花兒美、花鐘美、插圖美、語言更美。尤其是課文第一自然段,用不一樣的說法描述了一天之內不一樣時間不一樣種類的鮮花開放的完美姿態,詞句表達豐富多樣,有序趣味,堪稱學生學習語言的典範段落。品悟第一自然段,感受文本語言的優美,感悟鮮花開放的不一樣表達方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用不一樣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爲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感知課文資料。今日,主要是講第一課時,在不一樣形式的讀中理解課文資料,感悟鮮花開放的不一樣表達方式。感受文本語言的優美,感悟作者寫法的精妙,陶冶美的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新課程倡導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學語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課設計時,我刪繁就簡,

1.先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走入花的世界。

2.圍繞“花鐘”這個題目,以學生質疑引入文章,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題意,尋找答案。

3.檢查學生詞語認識情景,經過多種多種讀法(自由讀、單個領讀、齊讀)解決字詞問題。

4.對課文朗讀進行指導,經過多種讀書指導(自由讀練習、個別讀檢查、默讀、齊讀鞏固、男女生輪讀),到達讀通讀熟讀出感悟。

5由題目花鐘,引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不一樣的花在不一樣的時間開放。讓學生自由談談,自我對哪種寫花開的寫法更喜愛,邊討論邊以動作理解,在讀中感受花的美。

6.師生欣賞圖片,接讀句子。

7.最終,讓學生嘗試寫寫自我喜愛的花朵,以及它的開放方式。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國徽》是一首琅琅上口的敘事兒童詩,充滿情趣,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用敘述的手法描繪了三個畫面,寫出了小朋友對國徽的熱愛和崇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思路,注意爲學生提供“讀”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

一、重視字詞教學。首先,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的意思。例如“閃爍”“遼闊”,然後藉助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什麼很遼闊,什麼在閃爍?

二、“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朗讀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爲本”,既是傳統語文教學的“迴歸”,又是把準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基本理念的體現。《國徽》這篇課文,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引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節課我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爲主導,以多種方法地讀(自由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合讀)爲憑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會文章的愛國情感。

三、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語文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是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詩歌中小男孩做的小事引導學生聯繫到自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做才能爲國徽添光彩?”讓學生置身於實際生活中,知道也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國徽、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覺得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語文學語文的熱情。

四、積極爲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參與、教師積極引導的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先說自己平時是怎樣爲國徽增光的.,然後把自己講的寫下來,最後讀給同桌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感受成就與成功,尋找分享與快樂的感覺。

五、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學生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就可以知道“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和象徵,它和國旗一樣,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尊嚴。

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我注意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但是我的評價語言還不夠生動,爲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快樂,還需加倍努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閱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花鐘》,最終上完了,心裏的大石頭最終能夠放下了,最終能夠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煩躁,所以前陣子根本沒有什麼心思認真備課。剛聽到要上花鐘,我的心頭一蹬,因爲我不大喜歡上說明文,可也沒有辦法,校要求上同課異構,其實我早就該克服自我的心理,上什麼課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課文。看了教材覺得課文的第二、三很難把握,所以決定上第一課時,所以選擇了第一段,選擇這一段進行教學,第一段作者介紹了9種不一樣的花開花的時間,這段文字作者寫得形象、生動,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貌,而這部分的教學資料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點如果教師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樣貌的語句。

準備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1)無論是上第幾課時,教師要有發現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教學點的基本點,挖掘教材該講的資料,捨棄不該講的資料,(包含很多學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資料)並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資料,教學的環節不要過多,一節課不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抓,可是卻什麼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學生什麼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設計的資料少了,省下的時間把文本挖深了、學深了,學生那纔是真正的讀懂課文。最好的課堂設計是環節簡單,但資料充滿,課要貼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僅有在課堂上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由於新接班,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對學生的上課的情景根本沒底,今日的課堂當學生無法回答正確的答案時,我反覆地引導孩子從而導致了自我的語言的繁瑣、囉嗦,而這點我卻沒注意,看來修煉課堂語言是當務之急。

3)往後的課堂要繼續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節課都要讓自我有一課一得,一課一思的思考。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掌聲》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爲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整個教學設計我以新課標精神爲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爲基礎,採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紮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師提問的語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師的提問語言不夠明確,就會指向不明,導致學生回答錯誤。教學過程中,我想問學生:英子在掌聲前給同學們留下怎樣的印象?而我卻提問:讀文後,一開始英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找出有關的句子說說感受。結果學生並未領會“一開始”這個詞,就有同學說,“從那以後,英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不再像以前那麼憂鬱。”即使老師再說明是“掌聲前”的印象的句子,還是有好幾個學生談了英子的變化的句子。這樣就使得這個品讀重點句的環節顯得凌亂,而且浪費時間。我原以爲“一開始”這個詞會讓學生說“掌聲前”的句子,可是,不如直接說“掌聲前”,讓學生明白老師的問題範圍。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可後,我想其實還有補救的辦法:我再次補充提問的時候,應該果斷地提醒學生注意傾聽老師的提問,讓學生的再次關注教師強調的問題。或者,一個學生弄錯的時候,教師出示最簡單的一句(句子三)教會學生是找的掌聲前的句子,而且教師抓住“低下”這個動作詞,引導學生從動作詞來體會句子內容。

在上學期的一人一節研究課中,我執教了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精讀課文《掌聲》。文章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回想這節研究課,令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1、創設情境,催發情感體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讓學生置身於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夠喚起相應的情緒、情感,有利於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

可是,創設這一情境我卻沒有課件。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麼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果用具有感召力的語言,同樣能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於是,我便採用了語言感染法。比如:

師:在小英猶豫不絕的時候,掌聲就是鼓勵的語言。假如小英就是我們班上的一名同學,你想對她說什麼?

生:英子,勇敢地上去吧,相信你一定能行!

生:英子別怕,我們都理解你!

生:英子,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講好這個故事!

……

師:在萬般無奈下,在無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小英終於——(引讀:小英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因爲小時候生病導致腿腳落下殘疾而產生自卑憂鬱的小英,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現在,她,就站在我們的面前,此時此刻,我們該怎麼做?(學生鼓掌。)

師:真好。你們也是有愛心的好孩子!老師也把掌聲送給你們。(老師鼓掌)

我帶頭給學生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從而,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2、重視朗讀,揣摩人物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進入角色了,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如:

師:如果你是小英,再次聽到這經久不息的掌聲,內心又是多麼的'——(生答:感激)讓我們帶着感激之情讀寫小英的句子。

師:小英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時無聲勝有聲,無數的話語在小英心頭涌動。如果小英,你想說什麼呢?可是她什麼也沒說,只是向大家——(再次讀)。

角色決定着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涵,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會,去表達,同時也學會了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情感,既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又使思想感情得到昇華,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把握重點、優化課堂結構

《掌聲》這堂課主要通過掌聲前後小英的變化讓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受到思想教育。所以,教學的時候我以“掌聲”爲線索,先讓學生讀第一段和第五段,感受小英的前後變化,再讀第二到四段去感受掌聲響起的情景,然後理解掌聲的含義。掌聲是一種鼓勵與信任,是讚賞與肯定,是同學們的友情和關愛等。

4、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理解

一個好的板書,就像是一篇微型教案,突出教學重難點,並能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本課板書一目瞭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且簡潔明瞭。

但是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資料準備充分,但是不夠準確。如導入新課時,我講“在我們這個地球村住着50億人……”這裏的“50億”就不準確,它是幾年前統計的數字,在我們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一書中有新數據是“60多億”。後來多虧校長告訴我,我纔給學生糾正了說法。

2、注重了朗讀,卻忽視了扣關鍵詞、句體驗人物的內心,所以導致學生在朗讀了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後體會不深刻,有時候對老師的問題答不上來。如果我再教這課,指導學生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時,我要指導學生扣住“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等重點詞句,體會英子的猶豫、自卑、無可奈何的複雜的心理反映。然後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英子或者是英子的同學,來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情感。

3、注重“簡簡單單教,輕輕鬆鬆學”,但忘記了寫的環節。在最初的預設中,我打算讓學生學完課文後,優生寫點自己想寫的東西,學困生抄寫課文中感動的句子,可是在上完新課後多餘的時間裏,就是讓學生無目的的讀書,完全忘記了這一環節。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學習,充分準備,精講多練,力求真正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育理念。

4、《掌聲》教學反思

《掌聲》一課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今天這節課教學了古詩《元日》 ,遵循古詩教學的步驟: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引導學生從我國傳統節日入手,體會春節的熱鬧喜慶場面,透過古詩悟詩情,瞭解詩人的遠大理想:除舊佈新、富國強民。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理解詩意的.方法,抓關鍵字詞理解,然後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本課教學的最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是:教師範讀的少,學生誦讀的少;時間安排欠缺,課堂節奏感不強,在規定的四十分鐘內沒有完成預設教學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的訓練不到位;總覺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牽着學生走, 讓學生真正讀懂 “老古詩” 還做得不夠好。 因此,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啓發學生質疑,教學的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於主動地位。我們不能滿足於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研讀:草原的美,你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別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記號;接着讓學生交流說感悟;最後,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對草原的感受。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一會兒讀給大家聽。我覺得通過“默讀”“邊讀邊想”,潛心會文,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又通過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品味語言,讓學生經歷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閱讀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在教授《給予樹》的第二課時時,這兩個小練筆花了大約二十幾分鍾,在這過程之中孩子們一直在思考、交流、書寫,在兩個小練筆完成之後,無須教師的點撥,孩子們已經瞭解了文章的中心,體會到“給予”是一種高尚品格和“給予”後的快樂與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也經常讓孩子進行小練筆,但大多放在末尾,作爲拓展,還有一些可以說是畫蛇添足,是純粹的點綴品。而這一課中的兩個小練筆卻實實在在的讓我感受到了“感悟課堂”的魅力。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1.虛實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慮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間,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順着主人公的`話來說,又有一定的難度——正因爲可以順着說,所以又務必要說順,即讓它符合“對話”的要求。

2.細化過程

“練筆”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如果想讓它達到預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讓學生理解說話人的心態,掌握表達的正確方法。最好能在寫之前與全班同學有一個互動交流,不讓“練筆”走過場。

3.追求實效

很多小練筆在時間上略顯倉促,結果練筆活動淺嘗輒止,成了課堂上的小點綴。真正具有實效的小練筆,要有足夠大的“容量”,具有“具體”的過程,要有一定的“鋪張面”,和流動的“線”。真正着眼於孩子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對人物性格的瞭解,並能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動情、入境。

4.不僅僅是練筆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是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掌握它、運用它,更在於超越它。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好漢查理》是這一單元中一篇課文,主人公查理是一個調皮而又愛搞惡作劇的孩子,沒有人喜歡他,而“好漢”則是他給自己戴的高帽。然而,在他與新搬來的羅伯特一家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後,卻變了,不再愛搞惡作劇,在與羅伯特一家人分別時竟鄭重地對他的夥伴傑西說:“我要做個好漢”。是什麼改變了他?這是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體會的問題。

學生在字裏行間尋找答案,最後有兩個字在我們的心中漸漸清晰──信任,是羅伯特和他的女兒傑西對查理的信任。這個沒有人喜歡的孩子,傑西在第一次與他談話時,是那樣彬彬有禮,並沒有因他自稱“好漢”而不屑,卻自然地也稱他爲“好漢查理”。這一切讓查理第一次感到被人尊重的幸福。臨別時,當查理鄭重地對傑西說:“我要做個好漢”時,傑西那句“我從來都相信”又一次觸動了查理的心。而羅伯特對查理的肯定,也讓查理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就這樣,羅伯特一家在無意中改變了一個小男孩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影響了他的一生。正是這種自然流露出的信任與尊重,注入到了他的內心,所以影響和改變了他。

在課堂上,我們都被這種信任感動着,也爲查理的改變而興奮着,同時也在思考着。於是孩子們想到自己和身邊的'人。

聰明而調皮的趙振華同學說:“我以前犯了錯誤,總是被爸爸打罵,我很反感。現在我住在姑姑家,姑姑凡事總是給我講道理,這樣我就能想辦法改正錯誤”。我隨即問:“你喜歡哪一種方式?”“當然是講道理,因爲我知道姑姑相信我一定能改的。”

這時,我們班最難管、紀律最差的一名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我現在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以前我經常打架,而現在我這個缺點已經基本改了。我要感謝同學們,因爲大家總是一次次原諒我,對我的進步進行鼓勵。正因爲大家的這一信任,我纔有了改變。”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把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鐘的神奇”這一環節作爲重點,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着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物植物。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花其實並不熟悉,但對於“花鐘”這種新奇的事物是充滿興趣和疑問的。因此,我循着學生的情感起點,先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進而快速地直面課文,並馬上落腳在末尾一段,通過自讀,初步瞭解什麼是花鐘。並播放花朵陸續開放的課件,讓學生看懂花鐘,帶學生進入了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鮮豔與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種功用、它的神奇與獨特。由此,爲研究這一段語言的表達做好了情感準備和背景鋪墊。

《語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文第一段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不同的表達。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豐富而有變化的表達,只有通過“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發現課文第一段寫得好在哪兒;在總體感受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再具體研讀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欣賞、評價每一句話的好處、每一種花的情趣;最後,引導學生嘗試寫一寫“夜來香”和“午時花”的開放。如此這般,學生在品味花鐘獨特的報時方法時,也感悟到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獨到。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遊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後己的高尚品質。

教學本課時,我在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找準切入點,並加以引領,提升,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一、抓住重點,注重基本技能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我注重提示學法,讓學生“讀、想、劃、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學生人人蔘與,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轉圍,課堂氣氛活躍。課堂上我圍繞實驗成功的關鍵,學生抓住課文重點句:“一個女孩低聲對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後。’”和“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通過朗讀再現實驗過程,學生讀出情,讀出意,讀出味,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我還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不假思索”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指導學生訓練說話,拓展延伸,進一步體驗情感,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二、實驗操作,培養實踐能力。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與方法演一演,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加深認識,領悟女孩有了危險先人後已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意識。因爲時間關係,不能讓每個學生都上臺演一演,只能讓他們課後去實驗。

三、以讀爲本,加深課文理解。

在本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讀、賽讀,小組展示讀等,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以讀悟文,以讀促思,從而把學生的思維與語言、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讀中輕鬆地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結束了《一次成功的實驗》這課的教學,我反思一下,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讓學生在文本及與文本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總之,通過本課時的教學,我認爲只要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講臺交給學生,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小組的合作、探究中自主學習,高效快樂課堂就能實現。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我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閱讀課文。

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說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爲什麼說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最後我請學生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別人的幫助,這一環節的設計打開了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大家都積極發言,說出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幫助。趁機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做爲禮物送給他們。孩子們都很快樂。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需要人關愛的,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愛,還要學着去愛別人,愛自已的爸爸媽媽,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時,我充分發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學生對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後這首詩整體朗讀,瞭解“秋、月、水、山”四個詞。這四個詞給你們什麼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爲什麼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後,試着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這次的教研課是在一次試教過後,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後,我重新思考,對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內容再思考。這次的教研課,我較之自信足些,較之流程順些,較之教態自然些,較之……但是,這堂課還有諸多不美之處。

從導入說起,就顯露出我的不少缺點,比如我的板書書寫較快,不適合中段學生認知,識記字形;出示的課題的時間,順序還需考量,有位老師給我出了建議:邊問邊板書:矛、盾,聽後,甚是同意,這就學生的學習還有我的教學幫助更大;整個導入太過匆忙,不夠深入。

在詞語教學時,出示的詞語較多,或者可以分分類再出示,還有這裏花得時間太長,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須好好思考的`。讓學生說主要內容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有難度,不是很能講下來,需要給學生再多些時間,或者再讓幾個中下學生來說。

說到感悟課文上,我的提問還需要整合,太過瑣碎,小問題過多,重點問題很難凸顯,這也是我在設計時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師指出我的問題之處。也很感謝老師們給我提的建議,讓我茅塞頓開,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課堂,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比如朗讀過少;沒有給予學生充分閱讀、思考時間;板書還要斟酌;等等。

怎樣才能讓我的課堂再美些?這是我今後一定、必須要思量的,同時我也很感謝這次的教研課,還有給我提建議的校長、老師們,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後要努力的方向。